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世民同意吐蕃使者禄东赞的请婚请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事件。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前往长安请求联姻,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于次年诏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李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领兵在柏海(今青海省玛多县)亲迎,回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筑宫殿。此后,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往来,松赞干布亦多次致书唐太宗,称臣通好,并在军事上鼎力相助。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治即位后,先后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王。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派使臣持节前往吐蕃吊祭,此后文成公主继续致力于推动唐蕃友好关系发展,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月,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唐朝也派使臣吊祭。吐蕃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于琼结县(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的藏王陵中。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被视为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成公主主持修筑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唐朝岭南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一诗中评价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事件背景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李世民李世民继位后,通过选拔贤能之才,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治世时期,被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和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周边国家与唐朝互通修好的欲望。与此同时,在西南的雪域高原上,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通过讨伐叛乱、平定部属、迁都拉萨、统一文字、完善政制和律令,兼并周边小国,势力逐渐增强,开始积极寻求与唐朝建立关系。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唐朝,李世民派冯德遐携带诏书前去安抚。得知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为妃,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携带大量财礼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但唐太宗未予同意。由于当时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返回后便告知松赞干布,声称吐谷浑可汗从中作梗,导致唐朝拒绝这次婚约。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此为借口,出兵大破吐谷浑、党项族、白兰羌,直逼唐朝的松潘县(今四川省松潘县)。同时,他派遣使者前来长安(今西安市)献金甲,声称如果唐朝不答应和亲,吐蕃将大举入侵唐朝。松州都督韩威轻骑前去侦查敌情,却被击败。羌族首领阎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黄胜关北)刺史别丛卧施、诺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刺史把利步利一同举州投降吐蕃,松州陷入极度危机之中。
面对这一局势,李世民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统率步、骑兵五万人迎击吐蕃。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趁吐蕃毫无准备之时,在松州城下大败吐蕃军,吐蕃死伤一千余人。当初松赞干布入寇松州,连年不止,吐蕃的数名大臣请求撤回,但松赞干布不听,最终,八名大臣通过自杀来劝谏。松赞干布大惧,决定率军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并派使者向唐朝谢罪,同时再次提出联姻请求,李世民同意了。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带着五千两黄金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前往长安,向唐朝正式下聘,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
事件过程
入藏途中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发布诏令,由礼部尚书、李道宗李道宗持节护送。同时,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富的嫁妆,包括释迦牟尼佛像、稀有珠宝、金玉书架、360卷人文经典、各种金玉饰品以及用各种花纹图案装饰的锦缎垫被,此外,还有300种卜经典、识别善恶的明鉴、60余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治病药方、4种医学论著、5种诊断法、6种医疗器械以及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文成公主一行在吐蕃迎亲专使噶尔·东赞的陪同下,从长安出发,途中在河源郡王的筑馆暂驻,不久,松赞干布领兵到柏海(今青海省玛多县),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见到李道宗后,行子婿之礼,表现得十分恭敬。松赞干布看到美丽的唐朝服饰,俯仰间显得有些惭愧。
返回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同回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后,为文成公主举行了加冕仪式,册封她为王后。由于松赞干布的祖先并无娶唐朝公主的先例,因此他特意兴建城池,修筑宫殿,以展示给后代。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便是现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后来文成公主也亲自主持修筑了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这两座寺院综合反映了藏、汉、尼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
遣使献礼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之间不仅没有发生战争,而且保持了友好的交往,两国互通有无,唐蕃使者络绎不绝,贡赐往来频繁。吐蕃每年都派遣使臣前往长安朝贡,献上各种珍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讨伐辽东归来后,松赞干布立即派遣使臣噶尔·东赞前去贺喜,并献上一只高七尺、中间可盛装三酒的黄金鹅以表祝贺。
出兵平乱
松赞干布曾多次致书唐太宗,称臣通好,并表示愿意在军事上鼎力相助。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副手为蒋师仁。恰逢中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去世,叛臣阿罗顺那篡位称王,国内陷入大乱,得知唐朝使入境后,他派兵伏击。当时王玄策的随从仅数十人,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其他各国献上的物品也被抢夺。王玄策等人趁机逃至吐蕃西郊,发起檄文召募邻国军力,随后,松赞干布派遣吐蕃精兵千人,同时泥娑罗出兵七千。王玄策和蒋师仁各自率兵进攻茶和罗城,经过三天的激战,成功大败天竺军,杀伤三千人,有数万人溺水而死,阿罗那顺弃国而逃,再次集结散兵来交战,不久,蒋师仁将其擒获,杀伤和俘获的人数以千计。吐蕃随后派使者入唐报捷并献俘。
册封郡王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后,李治即位,他任命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其为西海郡王,并赐予物品两千段。松赞干布欣然接受,并给司徒长孙无忌写信,表示在天子刚刚即位之际,若有不忠之人,他愿意率兵前往共同讨伐。同时,他献上了十五种金银珠宝,请求在昭陵进行祭献,唐高宗非常高兴,进一步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赏赐丰厚的财物。松赞干布还提出请求,希望获得蚕种、酿酒工匠以及制作碾磨等物的人员,唐高宗准许了。根据松赞干布的容貌雕刻的石像,也被陈列在昭陵玄阙之下。
葬于吐蕃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为其举行悼念仪式,并派遣右武侯将军鲜于姓臣济持节玺书前往吐蕃进行吊祭。由于松赞干布的嫡长子早逝,其孙芒松芒赞继位,但新赞普年幼,政务由丞相噶尔·东赞负责管理。此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继续生活了30年,致力于推动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月,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朝也派遣使臣前往吐蕃进行吊祭。吐蕃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于琼结县(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的藏王陵中。
事件结果
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到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的二十三年间,唐朝与吐蕃之间不仅没有爆发战争,而且保持了友好的交往和互通有无的关系。文成公主带至吐蕃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以及大量佛经、医学、历法、经史、诗文、字典、词典等相关典籍,推动了唐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唐朝的陶器制作、土木建筑、冶金、农具制造、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在吐蕃地区得到传承和推广。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为吐蕃佛教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汉藏文化的新纪元,之后的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之间保持了持续而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
历史影响
推动唐蕃盟好关系发展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姻被视为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唐蕃两国联姻后,政治关系迎来新的历史阶段。松赞干布自称为唐朝子婿,尊称唐太宗为天子,恪守臣婿之礼。自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至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的二十三年间,唐蕃两国不仅没有发生过战争,而且保持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关系迈入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不仅初步稳定了唐朝西南边疆,还为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唐蕃双方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为彼此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促进吐蕃社会经济繁荣
文成公主入藏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交流逐渐加强。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和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吐蕃地区,吐蕃则向中原输出大量的马匹、牛群、羊群、骆驼,以及牛尾、褐、金器、银器、玉器、染料等商品。在引进大量唐朝的丰富产品和先进生产技术后,吐蕃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文成公主同行的大批工匠拥有各种技艺,因此,唐朝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至吐蕃地区。汉族的先进耕作方式提高了吐蕃地区稞麦、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纺织和刺绣技术的传授促进了吐蕃家庭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汉族使者的指导下,吐蕃人开始广泛养蚕、缫丝,丝织业在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外,唐朝的制陶、土木建筑、冶金、农具制造、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在吐蕃地区得到传承和推广,为吐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唐蕃之间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了六十部医学著作和多种医术,同时携带了历法、经史、诗文、字典、词典等相关典籍。这些书籍和文成公主在吐蕃提倡的一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唐蕃文化的交流和吐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得益于松赞干布的倡导和推动,吐蕃人开始学习天宝文化,同时,松赞干布还派遣本族子弟前往长安国子学,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并请唐朝儒者为其掌管文书奏章。吐蕃原本没有文字,但在文成公主的劝导下,松赞干布创造了文字,以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文成公主带来的乐队也传入吐蕃,推动了藏乐的发展。文成公主携带的有关天文历法的书籍,对藏历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还整理了许多医学著作,因此后来的藏医学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方面都受到了汉医学的影响。在风俗习惯方面,文成公主进藏后促进了唐蕃民俗的融合。此前吐蕃人习惯将脸涂成赤褐色,因文成公主对此感到不悦,松赞干布便下令禁止涂脸,他自己也脱下毡裘,改穿绸缎衣物,学习唐朝的风尚。此后,不仅吐蕃贵族开始模仿中原风格,普通民众的服饰也逐渐呈现出唐代的特色。直到现在,在西藏自治区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与此同时,汉族也吸收了许多藏族文化,如吐蕃传统的马球游戏、妇女流行的椎髻、面等文化元素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涵。
倡兴吐蕃佛教传播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在进入吐蕃时携带了一尊十二岁释迦牟尼佛的身像和大量佛教经典,同时还为吐蕃传入了寺院建造法式及寺院法规。文成公主精通星算和风水等术,根据她的观察和计算,松赞干布在风水不利的地方建造了许多佛寺和佛塔,改善了风水,从而推动了佛教在西藏的兴盛。她协助松赞干布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座寺院综合反映了藏、汉、尼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同时,文成公主也是吐蕃翻译汉地佛经的倡导者,松赞干布大力支持文成公主在吐蕃从事佛事,因此,汉地的佛像、佛经、佛寺的制度以及汉地的僧侣进入吐蕃,并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助力吐蕃巩固政权
松赞干布仿效盛唐时期的各级官衔及其职权分配方式,建立了吐蕃的官职体系,同时吐蕃的军事管理组织也与唐朝的府兵制相似。此外,吐蕃政权还模仿了唐朝皇帝的年号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年号。总的来说,吐蕃政权借鉴的盛唐时期的管理方式,在巩固政权、完善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拓展高原丝绸之路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对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吐蕃通过热情接待和保护往来使者,激发了双方进行互访和商贸活动的积极性。其次,通过修复道路、整顿驿站,确保了高原丝绸之路的畅通。再次,通过协调双方关系,不断排除了高原丝绸之路上的障碍。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扩展。
历史评价
唐朝岭南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一诗中评价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公元823年,唐朝和吐蕃结立大和盟约后在唐蕃会盟碑上刻下了盟文,该盟文中评价道:“松赞干布和李世民和叶社稷如一,在贞观之年,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此后,弃隶缩赞与李隆基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
相关争议
进藏路线
《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明确记录文成公主具体的进藏线路,因此关于这一路线,学术界形成了多种观点。学者黄显铭先生在《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初探》一文中,提出文成公主可能由康巴藏区入藏,具体路线为从长安经过宝鸡市、天水、文县、松潘县、金川、丹巴县,沿着鱼通河谷到达康定市、木雅,最终到达金沙江河谷,经过邓柯、玉树、唐古拉山口、黑河,最终抵达拉萨。崔德明博士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一书中认为,文成公主可能由青海省入藏,沿途经过凤翔府、秦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最终到达龙支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然后抵达乐都区等地,一路达到柏海,最终于藏历四月十五日抵达拉萨。学者崔永红先生在《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一书中认为,文成公主可能由青海入藏,经过甘、青、藏一带的藏族历史悠久的大道,途经天水、临洮县、兰州市、乐都等地。
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高思莉在其论文《文成公主入藏路线析疑》中指出,黄显铭、崔德明、崔永红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主张文成公主经唐蕃古道南线由四川入藏,一种主张文成公主经唐蕃古道北线入藏。高思莉认为,史书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护送队伍和路线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新的文献考证,王涛可能是文成公主使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前后,唐蕃古道北线地区存在复杂而激烈的民族矛盾。护送队伍中的重要成员王涛对唐蕃古道南线情况熟悉,而且有唐蕃相连的地理优势和唐军的强大威势,因此选择经唐蕃古道南线入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西藏王统纪》和传统藏戏《文成公主》中对入藏经历和路线的记录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左右四川松州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相关地名直接指向了唐蕃古道南线地区。结合敦煌古藏文文献,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一行在通过唐蕃古道南线进入吐蕃后并没有直接前往逻些,而是绕道北上进入青海与松赞干布汇合,然后再经唐蕃古道北线的西段最终抵达逻些。
轶事典故
六难婚使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带着五千两黄金和相当数量的其他珍宝,前往长安求亲。当时,各国也都纷纷派使者到唐朝求亲。于是李世民颁布命令,要求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六个难题,解答出的国家将获得与唐朝结亲的资格,这便是历史上的“六难婚使”(又称“六试婚使”)。
一难婚使:唐太宗要求各国婚使将一段绫缎穿过九曲明珠。各国婚使无法应对,唯有禄东赞将丝线系在蚂蚁腰间,另一端系在绫缎上,并在九曲孔眼一端涂上蜂蜜。蚂蚁闻到蜜香,缓缓穿过孔眼,绫缎也成功穿过了九曲明珠。
二难婚使:唐太宗要求各国婚使辨认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的母子关系。各国婚使无法辨认出一对,但噶尔·东赞先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圈养,只给马驹喂食而不给它们喝水。第二天,将小马驹放回母马群中,由于它们口渴难耐,纷纷扑向母马吃奶,很容易就分辨出了母子关系。
三难婚使:李世民要求婚使们一天之内喝完100坛酒,吃完100只羊,还要揉好羊皮。婚使们匆忙进食,很快烂醉如泥,没能完成任务,且闹出许多笑话。禄东赞则让随从慢慢吃肉、喝酒,边揉羊皮边消化食物,直到酒干肉尽时羊皮也揉好了。
四难婚使:唐太宗将100段粗细相同的木头摆在一起,要求婚使们分辨树根和树梢。其他婚使都未能做到,只有噶尔·东赞让人将木头全部投入河中,木头根部沉重而自然向下,木头梢部就向上漂浮了。
五难婚使:当时长安皇宫的官邸房屋连绵一片,道路蜿蜒曲折,为了测试大家的观察辨别能力,唐太宗特意在半夜三更擂鼓召见众婚使。禄东赞意识到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事先在各个路口留下了明显的标记,深夜结束宴席后,根据这些标记迅速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六难婚使:唐太宗让各国婚使在300名相貌相似、衣着一样的宫女中准确地辨认出文成公主。禄东赞事先从文成公主的奶娘处了解了她的容貌特征,从她颈边的小痣上认出了文成公主。
唐太宗见禄东赞聪明过人,意识到松赞干布也非等闲之辈,于是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日月山与倒淌河
相传在文成公主离别父母、离开长安后,她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来到荒漠高原。随着离亲人和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她开始思念遥远的长安父母。回忆起母亲临别时赠送的一面"日月宝镜",母亲告诫她在怀念亲人时,可透过宝镜看到母亲。急忙取出宝镜,双手捧着照了起来,本想看到母亲,却惊讶地发现镜中映照出的是自己憔悴的愁容。一时气愤之下,将宝镜摔在地上。出乎意料的是,宝镜一落地,竟化为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
在经过日月山后,文成公主还要渡过一条河。传说她到达此地,不得不放弃车辆,改为骑马前行,深感离家愈远,不禁哭泣。天地似乎也为之感动,原本东南流向的河水突然倒流向西北,这条河流也因此被命名为倒淌河。尽管这是地壳变化导致的特殊现象,与天地神灵无关,却折射出人们对文成公主的深切思念。如今,日月山和倒淌河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后世纪念
绿度母像
度母,全名圣救度佛母,又称多罗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共有21种,被称为二十一度母。其中,绿度母被认为是最早且最重要的度母,因其全身呈绿色而得名。在藏传佛教中,绿度母被认为具有拯救众生脱离各种苦难的功能,因此又被称为救八难度母。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绿度母的化身,在藏族中被世代供奉于寺院,受到广泛崇敬,香火鼎盛。
松赞干布时期,派遣使者噶尔·东赞前往长安向唐朝求亲,带去一尊以六公斤黄金制作的绿度母像作为礼物。李世民将其供奉在开元寺中。文成公主入藏前,请求唐太宗将开元寺中的国宝——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同带至藏地。尽管唐太宗感到有些不舍,但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随着佛像的离去,其莲花座仍留在开元寺中。后来,唐太宗巡视开元寺时,看着莲花座空无一物,揣摩在这莲花座上供奉何种佛像为宜,此时,绿度母突然发声,表示由其来替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于是,绿度母就被安置在莲花座上。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巡游到长安时,在该地修建了广仁寺,并将开元寺的绿度母像以及巨光天母像和一髻天母像转移至广仁寺进行供奉。从此,广仁寺成为汉地唯一的绿度母主道场。如今,广仁寺坐落于西安市明城墙内西北角,寺内的藏经阁供奉着文成公主像。
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为公元7至9世纪吐蕃王朝赞普的墓葬群,占地面积约385万平方米,是中国境内海拔最高的王族墓葬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包含189座坟冢,呈排列式埋葬,每排5至7座。墓葬的基本形制大致相同,均为方形平顶,部分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而呈现圆形平顶。据史书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以及前后数代吐蕃赞普都安葬于此。
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坐落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以南约25公里处的贝纳沟。这座庙宇是一座独立的藏式平顶建筑,总共分为三层,通高9.5米,长10.9米,宽10.3米,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庙内有12根顶柱,其中8根直立至天顶,而其他4根则矗立在石壁上。庙宇的正中央供奉着文成公主的坐像,她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从坐像头部到地面高近8米。坐像两侧分布着上下两层的站立佛像共8尊,高度均在3米以上,这些佛像是通过在石壁上雕凿成形后施以彩绘,呈现出与泥塑佛像无异的效果。佛像雕刻细致入微,造型质朴敦厚,生动逼真,表现出纯正的唐朝风格。庙内的两侧墙壁上绘有两位活佛的画像,这是为纪念当年为建庙立功的人物而设。
相传在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此地时曾做短暂停留,她教导当地藏族群众耕种、纺织等技艺,因而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为了永久纪念她,人们在石壁上雕刻了她的形象。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雕像,修建了庙宇。庙宇面向南方,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风景宜人。这里吸引了许多信奉藏传佛教的信徒和游客,他们跋涉山川,前来此地瞻仰朝拜。
布达拉宫壁画
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宫堡式古建筑群。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开始兴建布达拉宫作为王宫。多年来,布达拉宫收藏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其中,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壁画颇具特色。在布达拉宫的众多壁画之中,有一部分便描绘了文成公主带着李世民赐予的丰厚嫁妆,由大臣李宗道护送,率领大量随从、文武官员和工匠艺人随行,迎娶出嫁的盛况,这些幅壁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7世纪汉藏两民族友好相处的场景。
小昭寺
小昭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由文成公主亲自督饬,动用藏族和汉族工匠,以佛寺样式为基础,结合了汉地佛寺和藏地建筑的特点。寺庙坐西朝东,由前庭、后殿(高三层)、门楼、转经回廊等附属设施组成。尽管早期建筑已经不存在,但现存的殿堂为后期修建所得。
在小昭寺内,最初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后迁至大昭寺,改为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上密院进行修法的场所。在明清两代,该寺备受重视,爱新觉罗·弘历曾亲赐“者阁真镜”匾额以表彰其重要地位。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文成公主》.豆瓣.2023-11-15
《松赞干布》.豆瓣.2023-11-15
《文成公主》.豆瓣.2023-11-15
文成公主.豆瓣.2023-11-15
《文成公主》.豆瓣.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