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游
陈少游(724~785)唐朝官员。山东博平人。少游幼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书,为崇玄馆学生,聪敏善辩,被诸生推为都讲。入仕后,先为渝州南平令,后历节度判官、金部员外郎、晋州及郑州市刺史等职。永泰二年(766年),为陇右行军司马,拜检校左庶子,依前兼中丞。其年又拜宣州刺史、宣池都观察使。大历五年(780年),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地区观察使。八年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累加检校礼部、兵部尚书。785年(唐贞元元年)病卒,年六十一,赠太尉,布帛,葬祭遵常仪。
人物生平
773年(李豫大历八年)11月12日,浙江东道观察使陈少游调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任淮南节度使。这是记载陈少游调任扬州市的确切时间。
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8~9月,唐代宗诏令全国:禁止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史与民众争利。广陵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八方货物云集,一些节度观察使为了牟取私利,借军用名义,在此开设店铺。唐朝廷首先废除了地方官员在扬州的商业设施。这条诏令是一把切断大批王公百官财路的利刃,对遏制权贵强取豪夺,缓和社会矛盾,予人民休养生息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故主政广陵的陈少游执行的雷厉风行,查封废除了多位高官在扬州市的商业设施,扬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快步起飞,很快成为当时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此举无疑触动了权贵阶层利益,树了不少的政敌,同时给自己也埋下了祸根。
781年(李适建中二年)12月14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派兵攻击海州,迫使海州叛将王涉投降。此条既说明陈公善于用兵。同时也反映了他平叛保境的决心和意志。虽是大事,《唐书·陈少游传》中照样只字不提。
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5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上奏皇帝,要求将本道税赋每千增加200钱。6月19日,唐朝廷诏令全国,要求各道都要像淮南道一样,税每千增加200钱,盐每斗增加100钱。此事对陈少游来说堪称致命,他上奏自加本道税赋的做法,体现了主动担当。起到及时缓解当时朝廷财政几近崩溃的压力,皇帝虽然高兴了,却得罪了很多地方官员,增加了各地的税赋负担,遭到天下很多人的怨恨。此时有人编讽刺诋毁的小说段子,或在情理之中。
783年(李适建中四年)12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率兵进伐李希烈叛军,屯守盱眙县。陈少游与盐铁使包佶发生内讧,陈夺得包钱帛800万、士兵3000人。包佶被陈少游夺去人和财后,于弹丸中置表,以少游胁取财帛事上告皇帝。会少游使继至,上问曰:“少游取包佶财帛,有之乎?”对曰:“臣发扬州市后,非所知也。”上曰:“少游国之守臣,或防他盗,供费军旅,收亦何伤。”显然德宗皇帝很信任陈少游,理解他的做法。《资治通鉴》卷二二九《唐纪》中记载:李适建中四年(783年)十一月,“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将兵讨李希烈,屯盱眙县。闻朱泚作乱,归广陵,修堑垒,缮甲兵”。佐证了陈公夺包佶财帛是为修城池、缮甲兵所急需,动机是明显的平叛治乱。
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1月23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因被怀疑私通叛军李希烈,惊惧而亡。陈少游死后,大将王韶欲自领军叛乱,大掠扬州市。韩滉遣使警告王韶:“汝敢为乱,吾即日全军渡江诛汝矣!”王韶等因惧怕而弃乱念,扬州地区免遭一次屠掠。
德宗闻陈少游病卒后,赠太尉,赙布帛,葬祭遵常仪。
史料分析
据《宁国府志·大事附》记载,唐朝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宣城市观察使陈少游筑德政陂。《唐书·地理志》载:陂在城东六十里。即今笪岳坝(佟公坝)。这是宣城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值得重视的是,此项水利工程一千多年来历经多次维修,至今已灌溉农田数万亩,仍能为孙埠等下游4个乡镇的居民生产生活供水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现在的说法,是一项真正造福千秋的民生工程。像这样的德政工程,扬州市地方志也同样有明确记载,李适建中四年(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营建广陵城。唐之广陵城由铁瓮城遗址和罗城组成,为扬州历史上最大的城垣。曾国藩亦称“牙城”,牙与“衙”字通,建于蜀冈之上,为官衙区,是政治军事中心。其遗址经考古发掘,西至蒿草河附近,南至古运河畔,东至黄金坝一线向南,北与子城相接,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300米,东西宽312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罗城中设有多条东西和南北向街道,东关街是罗城中连接东门和西门的主街道,与沿官河的南北向十里长街构成罗城十字大街。随着子城的废弃和官河的淤塞填埋,当今的东关街成为扬州市老城区现存最早、最繁华的历史街区。由此算起,东关街已有1200多年历史。遗憾的是,上述两件惠及千秋的重要历史大事件,在《旧唐书·陈少游传》中却只字未提,该传通篇对陈少游公讽刺诋毁,说他一生没干过一件好事。在《新唐书》中除内容照抄照搬外,更是不负责任地将《陈少游传》划归叛臣序列,其中缘由让人一时无法理解。不过只要对照真实历史资料进行推敲,真相就会大白。
原原来《旧唐书》的史料来源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唐朝早中期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安史之乱后,唐帝国乱象丛生,实录不全,国史方面只柳芳等人有一些零散续作。李炎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
到五代后梁、后唐时曾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也就是说,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国史资料就不全,唐代中后期史事在朝廷这一块缺略。五代十国修《旧唐书》时大量采用故旧传说。查《旧唐书·陈少游》的出处,最早来源是通篇采用于《谭宾录》中的小说故事。《谭宾录》为胡撰,所记皆“天宝史之所遗”,原书十卷,宋时尚存,今佚。《太平广记》、《类说》、《说郛》等书存逸文120余则,多记朝野遗闻杂事。实为八卦类小说。
《新唐书》更是大量采用笔记、小说,形成不少错误。《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批评《新唐书》“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着无弃”,“徒繁无补”。王观国《学林》卷五“霓裳羽衣曲”说:“盖《唐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误类如此也。”可见《新唐书》将陈少游公划入叛臣序列,不足为奇,如书中《武后本纪》,诬武则天为“弑君篡国之主”,声言写《武后本纪》目的为“着其大恶”,以便清算等等。诸如此类,都可看出《新唐书》封建意识形态远胜于《旧唐书》。
至于《谭宾录》中用较长篇幅讽刺诋毁陈少游,并通篇被新旧《唐书》采用,估计事出有因。我们且先放开《宁国府志》、《资治通鉴》等靠谱史料中关于陈少游政迹实录,重点来看看《江苏志·唐大事记》中关于陈少游相关记载,就可以逐条来解读其中端倪。
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倘若将小说八卦情节引用为正史传记,掺入人性的情感好恶后,曹操便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奸臣”,武则天就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妖婆”,何况陈少游,变成“叛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笔者以为,当今我们读史时,真的需要辩伪,需要尊重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野史逸闻
唐陈少游检校职方员外郎,充回纥汗国使。检校官自少游始也。而少游为理,长于权变,时推干济。然后敛财物,交结权右。寻除管桂观察使。时中官董秀用事,少游乃宿于里。候下之际,独之。
从容曰:“七郎家中人数几何,每日所费几何?”秀曰:“久近职,累重。又属时物腾贵,一月须千余贯。”
少游曰:“据此所费,俸钱不能足其数。此外常须求于人,方可取济。倘有输诚供应者,但留心庇护之,固易为力耳。少游虽不才,请以一身独备七郎之费用。每岁愿送钱五万贯,今见有大半,请即收受。余到官续送,免费心劳虑,不亦可乎!”
秀既逾于所望,忻悦颇甚,因与之相厚。
少游言讫,泣曰:“南方毒痒深僻,但恐不得生还,再睹颜色。”
透曰:“中丞美才,不当远官。从容旬曰,冀竭蹇分。”
时少游已纳贿于元载子仲武矣。秀、在内外引荐。数日,拜宣歙观察使,改浙东观察使,迁淮南节度使。十余年间,三总大藩。征求货易,且无虚日,敛积财宝,累巨万亿。视文雅清流之士,蔑视如也。初结元载,每岁馈十万贯。
后以载渐见忌,少游亦稍疏之。及载子伯和,贬官扬州市,少游外与之深交,而阴使人伺其过,密以上闻。李豫以为忠,待之以厚。关播尝为少游太子宾客,卢杞早年,与之同在仆固怀恩府,故骤加其官。德宗幸沈阳市后,遂夺包佶财物八百万贯。复使参谋温述,送款于李希烈曰:“、舒、庐等州,已令罢垒,韬戈卷甲,伫候指挥。”后銮舆归京,包佶入朝,具奏财赋事状。
少游上表,以所取财,皆是供军费用,今请据数却纳。乃重征管内百姓以进。
后刘玄佐牧开封市,得希烈起居注:某月日,陈少游上表归顺。少游闻之,惭愧而卒。(出《谭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