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鼯猴
菲律宾猴(食虫类:Cynocephalus volans),为鼯猴科鼯猴属的一种动物。原产于菲律宾南部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巴西兰岛、莱特岛、萨马岛、薄荷岛和菲律宾南部的其他岛屿上。菲律宾鼯猴属于树栖动物,主要栖息于树上,对栖息的树种没有特定的选择。
菲律宾鼯猴的体形中等,头部宽阔,吻部略尖,眼大,耳朵短而圆,口鼻部钝。四肢等长,有坚固锋利的爪子,体侧自颈部至尾部具有大而薄的滑翔皮膜。体毛主要为暗灰褐色,杂有少量白色斑点,从额部经眉间到鼻部则有较大的斑纹,腹面较浅,雄性的毛色比雌性的毛色更红或栗色,通常是灰色。菲律宾鼯猴是一种食叶动物,通常独居,主要在夜间活动,通过滑翔寻找食物,一次滑翔距离达到100米以上,通常一晚上滑翔约1-1.5公里。
在菲律宾,菲律宾鼯猴是一种常见的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尽管由于栖息地受到持续破坏,其种群数量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依据菲律宾鼯猴的下降速度评估,其未达到易危群体阈值(大于十年或三代内下降30%)。截止到2023年,该物种在许多保护区都有发现,这些组织通过保护菲律宾的森林,从而保护菲律宾鼯猴,尚无专门针对菲律宾鼯猴的已知保护措施。
形态特征
菲律宾鼯猴体型中等,比马来西亚鼯猴(Galeopterus variegatus)稍小,体长33-38厘米,尾长22-27厘米,耳长2.9厘米,后足8.1-8.6厘米,体重1-1.5千克,雌性比雄性大。其体毛主要为暗灰褐色,杂有少量白色斑点,从额部经眉间到鼻部则有较大的斑纹,腹面较浅,雄性的毛色比雌性的毛色更红或栗色,通常是灰色。
菲律宾鼯猴头部宽阔,外观有点像灵犬,吻部略尖,眼大,耳朵短而圆,口鼻部钝。四肢等长,有坚固锋利的爪子,脚趾间有皮膜相连,其皮膜从动物颈部的侧面延伸到手指和脚趾的尖端,并一直延伸到尾巴的最尖端。
其门牙的排列与草食哺乳动物(如牛或鹿)的排列相似。门齿和犬齿特化,上门牙位于下颌的两侧,呈犬齿状,前面留有间隙,不会与向前突出的下门牙相对;下门牙呈梳状,一根上有多达20个梳齿,可以刮擦和过滤食物,也可以梳理和清洁皮毛。臼齿保留了三尖头食虫动物的模式,并具有包括较大横向分量的剪切作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菲律宾鼯猴原产于菲律宾南部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巴西兰岛、莱特岛、萨马岛、薄荷岛和菲律宾南部的其他岛屿上。
栖息环境
菲律宾鼯猴属于树栖动物,主要栖息于树上,如菲律宾山区和低地地区的原始林、次生林,也经常出现在椰子和橡胶种植园附近。尽管它们有一些摄食偏好,但对栖息的树种并没有特定的选择。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菲律宾鼯猴是一种树栖食叶动物,主要的食物包括各种树的叶子、嫩芽、蓓蕾以及花朵,如可食用的树种包括马六甲蒲桃(Syzygium malaccense)、山榄科(胶木属)、 新木姜子属(Neolitsea),以及其他未鉴定的的蒲桃属(Syzygium)和胶木属(Palaquium)物种。此外菲律宾鼯猴也可能吃一些水果的汁液。
一般来说,菲律宾鼯猴喜欢食用树木的嫩叶,会移动到树枝的末端并以几片嫩叶为食,然后移动到另一根树枝并再次以几片嫩叶为食。它们也更喜欢较大的树木来觅食,因为较大的树木会产生更多的嫩叶和其他食物来源。其觅食高峰期与整个活动周期的高峰期相似,发生在日落之后和日出前几个小时,一次觅食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持续几分钟,但会在夜间多次进行。
菲律宾鼯猴觅食时,通常会用前腿将小树枝拉到嘴边,然后用嘴抓住叶子,叶子放入口中后,将它们从树枝上拔下来,它们的胃很特殊,专门用于摄入和消化大量绿叶植物。它们的肠道又长又复杂,长度可达4米,并且在肠子的尾端有一个伸长的幽门消化区域,并分为多个隔室,这些室含有有助于分解纤维素和其他相对难消化的糖类的微生物。
社群行为
菲律宾鼯猴通常独居,或者以3-5名成年个体组成小社会群体进行互动。群体通常由一只雄性、2-4只雌性及其后代组成。菲律宾鼯猴的雄性有领地意识,会用尿液来标记自己的领地,拒绝雄性的入侵。雄性与雄性之间很少互动,互动一般只发生在交配的雄性和雌性以及雌性和它们的后代之间。
节律行为
菲律宾鼯猴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呆在距地面约25-50米的树洞里,或者抓住树干或树枝,活跃期在18:00-第二天06:00之间,在整个活动期间都会进行觅食,每晚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17:30-21:00之间,另一个在03:00-05:00之间,其间穿插着休息、梳理毛发、攀爬和滑翔的时间。
滑翔行为
菲律宾鼯猴会爬上树滑翔寻找食物,它们爬到树顶,然后飞向空中,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通过控制自己的滑翔,使之降落在另一棵树的下树干上,然后爬上去开始另一个滑翔周期。为了爬上树,它们通常用伸展的四肢抓住树干,同时移动两只前脚,然后移动两只后脚。
滑翔时,菲律宾鼯猴很容易受到快速飞行的猛禽攻击,例如食猿雕(Pithecophaga jefferi),但是滑翔是迄今为止它们最有效的运动方式,一次滑翔距离很容易达到100米以上,一晚上通常滑翔约1-1.5公里。在地面上,菲律宾鼯猴无法直立,几乎不能动弹;而在树上,它们可以攀爬,并以一系列徘徊的跳跃方式移动,但速度非常慢。
日常活动
菲律宾鼯猴是树栖动物,没有巢穴,也没有固定的隐藏场所,完全生活在树上,几乎一生都在树冠中度过。它们生活在森林中,白天休息时,不是四肢抱住一根粗树干休息,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在树枝上睡觉,仿佛是一张吊床,但在椰子种植园中,它们会卷曲成球或挂在棕榈上,四只脚并拢。
到黄昏时,菲律宾鼯猴会爬上树滑翔寻找食物,到晚上都会去固定的地方休息,相互之间可以共享同一个休息场所,但到夜晚活动时,它们通常独自滑翔。一项研究发现,菲律宾鼯猴的栖息地范围为6.4-13.4公顷,并且其范围广泛重叠。
生长繁殖
繁殖产仔
菲律宾鼯猴全年均可繁殖,但交配期通常在1月-3月进行,发生在森林冠层中,雄性可能会与1-3只雌性交配。菲律宾鼯猴每年可产下单胎,但少数也会产下双胞胎。确切的妊娠期未知,但估计为60-150天,哺乳期的雌性有幼崽的时候,也可能会怀孕,所以分娩可能会很快接连发生。雌性产下幼崽后,尚不清楚雄性是否会直接参与照顾后代,但据观察,雄性会用鼻子蹭和梳理未成熟的后代。
育雏生长
菲律宾幼鼯猴出生时体长22.3-25.4厘米,处于发育不全状态(晚熟),就像有袋类一样,直到断奶,它们都一直待在母鼯猴的背上。一般母鼯猴在觅食时可能会携带幼崽,也可能将它们留在巢中。翼膜可以在母亲尾巴附近折叠成温暖、柔软的“吊床”来承载幼崽。雌性携带幼崽时通常会通过树枝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而不是滑翔。婴儿在大约6个月时断奶。在两到三岁时达到性成熟和成年体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菲律宾,菲律宾鼯猴是一种常见的物种。根据进化独特和全局濒危(伦敦动物界社会:Evolutionarily Distinct and Globally Endangered、EDGE)资源数据统计,其总种群规模约为100000只,且数量至今保持稳定。菲律宾鼯猴的分布范围非常大,尽管由于栖息地受到持续破坏,其种群数量似乎有下降的趋势,但依据菲律宾鼯猴的下降速度评估,其未达到易危群体阈值(大于十年或三代内下降30%)。
致危因素
尽管菲律宾鼯猴没有濒临灭绝,但在菲律宾,由于伐木和将土地转变为农业用途,菲律宾鼯猴受到森林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同时在包括棉兰老岛在内的一些地区,菲律宾鼯猴被猎杀和捕获,以获取肉食;在保和岛,它们则被猎杀和捕获,以获取用于制作帽子的毛皮;而在萨马岛,人们认为其是不祥之兆而受到迫害。
此外,由于菲律宾鼯猴的繁殖率相对较低且成熟速度较慢,因此很容易受到此类威胁,造成的种群的数量下降,并且一旦它们的种群数量下降,想恢复是缓慢而困难的。
保护等级
在2008年,菲律宾鼯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保护措施
截止到2023年,该物种在许多保护区都有发现,这些组织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FFI)通过保护菲律宾的森林,从而保护菲律宾鼯猴。但尚无专门针对菲律宾鼯猴的已知保护措施。人们认为,确保这一独特物种生存的最有效措施是在其范围内建立保护区并加强保护。
物种危害
菲律宾鼯猴的主要食物是水果、叶子和花朵,所以它们经常啃食作物种子,破坏种植园结构,在菲律宾部分地区,被种植园主视为害虫。因此,当地人会时常猎杀该物种。
物种对比
鼯猴属Cynocephalus是单行属,该属仅有菲律宾鼯猴一个种,它和鼯猴是鼯猴科(Cynocephalidae)仅有的两个物种,两个物种分数不同的属,两者形态非常相似,具体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Cynocephalus volans (Linnaeus, 1758).col.2024-11-06
Philippine Flying Lemur.IUCN.2024-01-13
Cynocephalus volans.EOL.2024-01-12
Cynocephalus volans.BIO.2024-01-12
Cynocephalus volans.GBIF.2024-01-12
Cynocephalus volans.BioLib.2024-01-13
Cynocephalus volans.ADW.2024-01-12
Galeopterus variegatus.NUS.2024-01-13
Cynocephalidae.GBIF.2024-01-13
Galeopterus variegates.ADW.2024-01-13
Galeopterus variegatus.bio.202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