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城西区

城西区

城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西宁市的下辖区,位于西宁市西郊。东以南川河为界,与城中区相邻;北以湟水为界,与城北区相望;西南与湟中区和城中区接壤。截至2022年末,城西区常住总人口32.85万人,面积52.98平方千米,下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五四大街21号。

城西区地处湟水河谷地,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261米,地处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379毫米,境内有湟水河、南川河、解放渠等河流。距今5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于此。刘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西宁市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城西为该卫下属的西宁千户。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城西为西宁府所属西宁县管辖。1960年4月,西宁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城西区建制。改称为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沿称至今。

城西区第一产业以种植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能源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电子商务、旅游为主。2022年,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40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01:11.12:88.87。 

城西区历史悠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古代汉墓群3处,穿洞遗址3处,古迹、古庙宇10多处。汉代墓群有彭家察、刘家寨、中华巷3处,古人类遗址有虎台、古城台、张家湾汉代遗址,古迹有苏家河湾药水泉和两乡、村的古庙宇等。

历史沿革

1949年设一区,1954年改城西区,1956年设城西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与城东区合并设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西区。2000年,撤销沈家寨乡,并入南川西路街道、虎台街道。2008年,将南川西路街道行政区域(26平方千米)划归城中区管辖。

截至2014年,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西关大街街道、古城台街道、虎台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川西路街道、彭家寨镇。区政府驻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

南川西路街道辖6个社区(沈家寨社区、福禄巷社区、西台社区、红星社区、园树社区、东台社区)、5个村(贾小村、红星村、新青村、园树村、沈家寨村)。

虎台街道辖6个社区(虎台社区、冷湖路社区、医财巷西社区、医财巷东社区、新宁路西社区、海晏路社区)、3个村(杨家寨村、苏家河湾村、殷家庄村)。

西关大街街道辖3个社区(北气象巷社区、南气象巷社区、贾小社区)。

兴海路街道辖5个社区(湟岸巷社区、寺巷社区、兴胜巷社区、滨河路社区、中华巷社区)。

古城台街道辖5个社区(昆仑路东社区、昆仑路西社区、学院巷西社区、学院巷东社区、广场东社区)。

胜利路街道辖4个社区(公园巷社区、北商业巷社区、东交通巷社区、西交通巷社区)。

彭家寨镇辖1个社区(西川南路社区)、10个村(西北园村、彭家寨村、刘家寨村、阴山堂村、汉庄村、张家湾村、杨家湾村、晨光村、火东村、火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城西区地处西宁市中西部,东倚南川河,北临湟水,西南与湟中区城南新区接壤,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6°37′,东经101°45′。

地形地势

城西区地处湟水河谷地带,是西宁盆地的一部分,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727.6米,最低海拔2250.8米。

气候

城西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4.9℃,干燥度为0.5-9.4,夏季温润,东南季风时间较长,年均降水量379毫米,日照年平均为2792.6小时,年无霜期达150-200天。

水文

城西区有湟水、南川河、解放渠等河流从西北向东南沿西山根通过。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截至1993年,城西区栽培木本植物青杨北京杨新疆杨垂柳龙爪柳、早柳、馒头柳白柳、青柳等杨柳科;有白榆数、新疆大叶榆树、大果榆树等榆科;有油松树松科;有华北落叶松落叶松属;有青海云杉云杉属。药用植物有野菊花、月季、蒲公英、杏仁、枸杞子地骨皮、百合、狼毒麻黄芍药、小茴香、防风、黑白二丑、野艾蒿车前、大黄、款冬等59种常见的中草药。

动物资源

截至1993年,城西区有青海湖裸鲤泥鳅、鲫鱼、青鱼、鲢鱼、鱼、鱼、鲤鱼等鱼类;有蟾蜍青蛙两栖动物;有铅山壁虎百花锦蛇爬行纲;有乌鸦、麻雀、喜鹊、白鹭、啄木鸟科猫头鹰,雁、百灵鸟等20多种鸟类;有野兔、松鼠、小家鼠、蝙蝠、狐属、狼等10多种哺乳动物;有蜜蜂属蝶类、蚯蚓等20多种昆虫。

行政区划

2020年辖7街道1镇: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城西区总人口2254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西关大街街道37844人,古城台街道33245人,虎台街道52036人,胜利路街道20196人,兴海路街道29210人,南川西路街道37406人,彭家寨镇15475人。

2003年底,城西区总人口212152人。

2005年,城西区常住27.0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1万。

截至2010年,城西区总人口242627人,其中城镇人口242113人,乡村人口514人,城镇化率99.79%。

截至2014年,城西区总25.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25万人,出生率7.16%,死亡率2.80%,自增率4.36%。

截至2020年11月,城西区总人口326866人。

民族

截至2005年,城西区内共有汉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33个民族。

经济

综述

2013年,城西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区属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比2012年增长3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4亿元,比2012年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百亿大关达到1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5.1%。

2014年,城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8亿元,比2013年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9亿元,比2013年增长28.9%。2014年,城西区实现客商到位资金33.8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5.6亿元。成功签约青海金融中心等4个超亿元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争取省市专项资金4.49亿元,其中省级专项资金4.1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3%。

2018年,城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2亿元。 

2020年,城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3亿元。

2021年,城西区地区生产总值为40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03亿元,同比下降3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4.3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0.6亿元,同比增长8.0%。三次产业占比为0.01:13.44:86.55。

第一产业

截至2013年10月,城西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6亿元,同比2012年下降9.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05%。

截至2015年4月,城西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4.4%;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9.45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4.3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1.92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4.04%。

第二产业

截至2013年10月,城西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4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0.97亿元,比2012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43%,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13.23%,拉动GDP增长1.56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4月,城西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4.7%。全区工业增加值达2872万元,同比2014年下降1.58%,增幅较2014年同期下降11.45%。其中规模以上增加值达2346万元,同比2014年下降3.17%。规模以下增加值达526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6.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同比2014年增长1.93%。

第三产业

2013年,城西区全年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223.4万人次,同比2012年增长21%,旅游总收入25.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8%。2013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60.8亿元,比2012年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3%。

2014年,城西区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82.6亿元,比2013年增长11.6%,三产占经济比重达90%。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主动搭建银企对接平台,32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意向性融资协议3800万元。

2014年,城西区建立区级旅游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发展基金24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21%;旅游总收入达33亿元,比2013年增长32%。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3亿元,比2013年增长13.1%。

截至2015年4月,城西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9.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1.6%。

交通

城西区有南绕城高速公路过境,是西宁市通往青海省西部旅游城镇湟中区湟源县青海湖周边城镇的交通要道。

社会

社会保障

2013年,城西区城镇新增就业594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77人,实现劳务收入127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加快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3185人,失业保险扩面600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68%,新农保参保率为95%,新农合参保率为98%。为城乡各类群体发放低保金、幼儿学前补助、住房补贴等各类资金共2156万元,为21028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

2014年,城西区民生支出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83%,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33元,比2013年增长10.1%,高出西宁市平均水平24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5元,比2013年增长13.1%,高出西宁市平均水平5818元。安排资金8500万元,率先在全省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2014年,城西区城镇新增就业6086人,完成目标1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7人次,就业收入1295万元,完成目标的112%和108%。大学生实名制登记1140人,就业1082人,就业率95%。创业带动就业1933人,完成目标149%。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10399人,完成目标57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净增970人,完成目标101%;失业保险扩面1020人。成立低收入家庭核算中心,全年发放各类低保金1620万元、各类救助金387万元。利用民资1.7亿元,发放各类物价补贴282万元。

基础建设

2013年,城西区投资8000万元完成辖区17处“老旧散”小区楼院综合整治,市政道路维修、五四大街、西山一巷、铬盐厂等片区楼体外墙保温节能改造和虎台、贾小庄小区道路绿化美化、路灯设置,五四西路、海晏路、七一路延长段17000米护栏安装任务;实施贾小巷、兴海路退市还路工程,完善了道路绿化、排水管、路灯等设施。年内建成公厕2座、环卫职工休息室4处全部投入使用;投资6212万元,实施园林苗圃建设,新建街头绿地1处,精心设置五色草立体造型花坛10处,完成同仁路,胜利路等路段周边24栋单体楼、56栋金屋顶及3处景观亮化工程。

2014年,城西区投资2550万元,实施同仁路城市景观提升、五四大街门头整治项目,全面完成趣园路、建研巷等道路改造工程。投资900万元新建公共卫生间49个,投资2100万元对49栋单体楼和30栋“金屋顶”进行景观亮化。

教育事业

截至2007年,城西区共有公办小学16所,在校学生18000余名,教职工800余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1%。

2013年,城西区投资4500万元建成城西区第一幼儿园,成立学前教育研究基地和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

2013年,城西区投资1.7亿元启动建设张家湾小学、西川南路幼儿园项目和校园信息化工程,实施区属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和教育用地整合项目,城西区第一幼儿园、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建成投入使用。全年为16371名学生全额免除学杂费665万元,提供区级免费教科书、作业本费257万元。

2014年,城西区实施教育用地整合、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张家湾小学和西川南路幼儿园基本建成,文汇小学正式启用。首创“第三方”教育督导模式。以“凝聚智慧·共话梦想”为主题,率先在青海省举办海峡两岸教育交流活动。

医疗卫生

截至2012年,城西区有医疗机构83家,其中:区属医疗单位4家,分别是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彭家寨卫生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妇幼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厂矿企事业单位医务室46家、村卫生室11家。

2014年,城西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使用率、零差率全部实现100%。率先在全省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平台,建成“阳光厨房”50个。

文化事业

2013年,城西区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和6处群众健身广场,开展高雅艺术“五进”活动,推出电视连续剧《幸福就在你身边》等文艺作品。 

2014年,城西区投资7000万元,建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和兴海路市民文化中心,先后举办和承办大型文化活动110场次,深入开展高雅艺术“五进”活动。反映西区社区生活的电视剧《幸福就在你身边》在省电视台播出,地域文学作品《乱世孤星:虎台太子传奇》被评为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旅游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

西宁市南凉虎台遗址遗址公园是浓缩南凉历史而建的,虎台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凉王朝在西宁建政的重要遗迹之一。2004年西宁市市委、市政府将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列入为民办项目,200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投资1000万元。

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10米,总占地面积60900平方米,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文物展示区、园务管理区、安静休闲区。主要景点为:辕门、阅兵场、玉玺和铜鼎、三王雕塑、修复的土台、篝火台、将军亭、文物展厅等。其中建筑物1155平方米,道路广场10900平方米,土台13225平方米,绿地35620平方米。

法幢寺

西宁法幢寺位于西宁市沈家寨乡园树村,1943年筹资建寺,不久即由比丘尼尘空主持修建法幢寺。该寺与其他汉语系佛寺不同之处是坐东朝西。佛殿内塑有各种不同形态的释迦牟尼像,并将已残破的崇宁寺的佛像移入寺内,经重修塑于佛殿。“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1982年重新开放,修复正殿一座。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青海省博物馆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德育教育基地”、“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截至2016年,青海省博物馆常设展览有:《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除此之外,每年还不定期举办各类兼具知识性和教育性的临时展览。

新宁广场

新宁广场位于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大街与新宁路交汇处(原交通巷批发市场),东接省博物馆,西联新宁路,北邻五四大街,南靠省图书馆。广场东西长407米,南北宽238米,总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铺装面积4.6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6万平方米。广场纵轴线起于新宁路东侧,终于博物馆正面,依次为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天圆地方广场)、博物馆前广场。北侧的大块草坪和樱花林。新宁广场是西宁市的重点形象工程,总投资8516万元,2000年7月开工建设,它寓“新世纪、新西宁”之意。

西宁人民公园

西宁市人民公园位于西宁市胜利路北侧湟水河畔,始建于1958年,公园占地444.93亩。2006年,市政府投资2800万元对上海人民公园进行了整体改建。西宁市人民公园主景展示区包括樱花园、弛园、牡丹芍药园、三角绿地、主干道及江河源广场等。湖泊水面区包括:人工湖西湖、东湖两部分,面积占102.76亩,人工湖西湖周边有曲廊、石牌坊、亲水平台、石拱桥、水码头、钓鱼台等景点;公园树种有90余种、2万余株,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以旱杨、垂柳云杉为主,观形树木以垂榆、桧柏为主,观花树木以榆叶梅连翘、丁香、探春为主;观叶树木为紫叶李日本小檗为主。

获得荣誉

截至2007年,城西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区”、“国家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青海省第五轮、第六轮地方教育事业目标考核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2014年,城西区城市亮化获得全国“城市照明建设奖”称号。

2019年12月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2021年1月18日,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参考资料

2023年城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西区人民政府.2024-07-27

西区概括.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3-12-30

西宁历史沿革.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3-12-30

西区地理.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3-12-30

探寻西宁的历史脉沿.青海民族大学学工在线.2024-01-01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1年城西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01-01

“西宁这十年”之城西区:走出现代服务业立区的高质量发展路.西宁市城西区财政局.2023-12-31

西宁市城西区成为全省唯一生产总值破400亿县区.青海政务督查.2023-12-31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2年1-12月城西区国民经济提要.2024-01-01

什么是所占比重、比例和相当于百分比?.国家统计局.2024-01-01

文化古迹.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3-12-30

城西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2020-03-12

西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西宁市统计局.2021-06-22

西区概况.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0-03-12

(西宁市)2021年城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9-04

西区创新模式特色教育多点开花.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0-03-12

南凉虎台遗址.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政府.2020-03-12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命名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通知.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