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58号(新宁广场东侧),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博物馆,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为省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17年,青海省博物馆给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在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现有(新馆)馆舍于2001年建成使用,占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青海省博物馆共包括4个展厅,面积9450平方米;文物库房6间,面积2668平方米。2021年11月,青海省博物馆完成陈展升级改造,策划形成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以及《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主题展览体系。截至2023年,青海省博物馆共收藏各类文物15627件(套),珍贵文物206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3件(套),二级文物620件(套),三级文物1136件(套)。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历史、民俗、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代表文物如舞蹈纹彩陶盆、彩陶靴、三老赵掾碑以及石磬等。

青海省博物馆在2021年4季度入选中国全国博物馆热搜排行榜第三名,是西北唯一入选前十名的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年均观展人数58.7万余人,年均社教活动50余场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历史沿革

1957年,青海省首次成立省博物馆筹备处,于1962年撤销。1978年8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再次成立。1986年9月26日,青海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于马步芳的私人宅邸“馨庐”。马步芳公馆,亦称“玉石公馆”,系解放前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的官邸。该公馆始建于1942年6月,并于1943年修建完成,馆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为民巷。

由于青海省博物馆原馆建筑、展厅等不能适应西宁市文化发展以及博物馆事业要求,青海省人民政府另选新址。1999年4月21日,青海省博物馆新馆工程动工。2001年,青海省博物馆整体迁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东侧的新馆中(西宁市西关大街58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4月24日,青海省博物馆召开升级改造项目启动动员大会,专门成立了“青海省博物馆安消防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领导小组”,2019年10月12日,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21年4月15日通过验收。2021年,青海省博物馆安消防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后,对馆内原有布局进行了调整,新开设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经升级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

设计布局

场馆设计

青海省博物馆新馆位于西宁市西关大街58号,新宁广场东侧,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其新馆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中间的楼顶装饰有一个庑顶,两边也各有一个庑顶,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

馆内布局

青海省博物馆新馆共分为四层,内设展厅4个,展出面积9450平方米,文物库房6间,面积2668平方米。博物馆一楼主要为办公区,二楼为《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展厅和《青海历史文物展》展厅,三楼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厅和《青海考古成果展》展厅。

陈列展览

2021年11月,青海省博物馆完成陈展升级改造,策划形成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以及《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主题展览体系。此外,青海省博物馆还打造了《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等数字展览以及以河湟文化5000年为主题的微展览。

常设展览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馆三楼。该展览立足于青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以东部河湟文化、雪域藏族文化、海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线路为逻辑,将青海广袤土地上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非遗项目串联起来,围绕河湟神韵、民族风情、文化生态保护区三大版块,突出独具青海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展览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门类,共计展出190套(640件)非遗作品,其中包括那达慕塔尔寺酥油花以及撒拉族篱楼营造技艺等。该展通过实物展示、图板介绍、活态展演、场景还原、多媒体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了近年来青海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成果。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馆二楼。该展览基于青海省2021年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分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与可移动革命文物。革命文物承载着中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中国的宝贵财富。该展讲述了青海省18处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也传达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西路忠魂、、青海解放、抗美援朝战争青藏公路以及玉树抗震救灾等历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及中国各族各界人民的英勇表现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青海考古成果展

青海考古成果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馆三楼。该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原地区青海考古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以大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和内涵阐述为主要内容,辅以出土文物保护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全方位、多维度展示青海考古工作的全貌。该展共分为十一部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2023年)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8处遗址及南亚廊道调查项目入手,既有对考古和调查过程的梳理,也有对考古成果的解读和阐释;最后两部分“青海文物保护工作”和“青海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图版和实物对照的方式,使观众能够详细了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过程和成果。

青海历史文物展

青海历史文物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馆二楼。该展览共展出文物600余件套,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序,分为源远流长、汉治河湟、鲜卑西迁、吐蕃东进、青唐风云、多元统一六个部分,分设于两个展厅。该展将青海“锁钥之地”的战略意义放到历史和地理的大背景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多重角度进行审视,从文化交流的的视角道出农耕与游牧、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原与地方政权长期的碰撞与交融。展览以图版和丰富多彩的文物为主要展示手段,配合场景、雕塑、多媒体等展示手段进行综合展示,展示了青海省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变迁。

专题展览

妙境神韵——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展

唐卡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宗教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和藏传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世代传承与保护,在保留其独特民族风格和质朴醇厚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又广泛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成为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共展出50幅精美的唐卡作品,并根据唐卡的制作工艺“止唐”和“国唐”分别予以展示。展览对唐卡的制作工艺、绘制过程以及装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站的主要展品为展厅中央陈列的一幅大型沙画坛城,该画是数位喇嘛耗费一个月精心制作的作品。

妙相庄严——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展

藏传佛教金童造像艺术是诸多造型艺术中的金属造像种类,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突显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作品,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间艺术的菁华。该展览精选了78件鎏金铜造像精品,根据妙相庄严的如来相、慈眉善目的菩萨相、曼妙多姿的度母相以及具有写实意义的祖师、具有象征意义的护法神像等内容类别加以展示。此外,该展还对金铜造像的工艺流程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重点文物进行了解读。

其他展览

青海省博物馆打造了《江河源文明——青海历史文物陈列》《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等数字展览,以及从2020年连续开展的以“河湟文化5000年——青海历史文物”为主题的系列微展览。此外,青海省博物馆还开设了《五彩呼伦贝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族民俗风情展》《为正义与和平而战——中山舰出水文物暨抗战藏品专题展》等对外交流展。

重要馆藏

截至2023年,青海省博物馆共收藏各类文物15627件(套),珍贵文物206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13件(套),二级文物620件(套),三级文物1136件(套)。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历史、民俗、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主要分为陶器、金银器、铜器等种类,代表文物如鹿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金扣蚌壳羽觞以及石磐等。

鹿纹彩陶瓮

展出位置:青海省历史文物展厅

鹿纹彩陶瓮于乐都区双二东坪平遗址出土,是新石器时期辛店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该藏品通高60.5厘米,口径32.5厘米,腹径47厘米,底径15.5厘米。该陶瓮为夹砂陶,侈口,束颈,流肩,凹圜底,器形高大,胎壁厚重,有“黄河陶王”之称。陶器通体施白陶衣,口部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腹部为禾苗纹、折线纹、钩形纹和竖折线纹。主题纹饰是颈肩部用黑彩描绘的两只站立的鹿,鹿头略昂,作嘶鸣状,神态写实生动,纹饰简练流畅。

舞蹈纹彩陶盆

展出位置:青海省历史文物展厅

舞蹈纹彩陶盆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是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该陶盆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腹径9.9厘米,底径9.9厘米。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陶盆用黑彩纹饰,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

成化鎏金国师印

成化鎏金国师印为明朝成化年间朝廷封赐给乐都瞿昙寺高僧的官方印符。该印印面为正方形,高10厘米,印面长10厘米,宽10厘米。印符为铜质、鎏金,两层台面,如意纽,纽上刻有四层云纹,纽中部有一孔用于穿绳。印面篆书阳文“广慧悟法净觉妙善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印左边阴刻楷书“礼部造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日”,右边阴刻楷书“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该印造型厚重,鎏金成色较高,是青海省藏传佛教历史的实物例证,弥足珍贵。

金扣蚌壳羽觞

金扣蚌壳羽觞于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该羽觞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羽觞为蚌壳材质,黄金扣,椭圆形,双平耳,浅腹,圜底。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魏晋,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其后逐渐消失。该器物材质特殊,华丽珍贵,是一件难得的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生活器具。

三老赵掾碑

三老赵掾碑简称赵宽碑,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区白崖子村,后因失火被焚毁,仅留下残碑一块。从拓片看,此碑为圆首方碑,碑额篆书“三老赵掾之碑”六字,无书刻、撰文、立碑人姓名,碑文正隶六百九十四个字。该碑文主要记述了西汉赵充国河湟屯田的功绩及其后代赵掾继承祖志,扎根青海的事迹。碑文字体为典型汉隶,镌刻娟秀,是汉代书刻艺术的珍品。

虎符石匮

展出位置:青海历史文物展厅

虎符石匮为海晏县西海郡故城出土。石匮身长1.32米,高0.46米,由两块整体花岗石雕凿而成。石匮上方的石虎为圆雕,趴卧在方形座上,双目前视,虎尾夹于后裆并斜穿搭在背部。石虎形态粗犷,形象生动,具有汉代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石虎下方为石匮,长方形,中空,平面和石虎相对应。正立面和虎座相连,竖排篆书阴刻,从右至左刻“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省郭戎造”,共三行二十二个字。该件组合成套的带铭石刻是青海省地区迄今(2023年)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型石刻,为研究青海古代郡县建置以及当时的雕刻、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磬

石出土于民和喇家遗址,形似石刀,长约100厘米,宽60厘米,厚约4厘米。磬是中国石器时代产生的石质、玉质的一种古乐器,是“八音”之“磬石音”,归属打击乐范畴。该石磬采用黑色沉积岩加工制成,靠上缘钻有一孔,两面对穿而成,器身特殊,古朴厚重。此石磬为目前(2023年)青铜时代早期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黄河磬王”,是古代大型的礼奏乐器或农业祭祀用品。

大清宝钞纸币

清代宝钞纸币为纸质,其钞面边框、文字、花样、楷书体等均雕版木刻蓝墨印刷。排头横栏为“大清宝钞”四个字,边框对联为“天下通行,均平出入”;中间栏内从右至左竖行印有“回字第三千四百二十二号,准足制钱五百文,咸丰四年制”;下栏印有“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定钱粮一切税课捐项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贰千文低换官票银壹两”。币面盖三方朱文印,其中两方为骑缝印,背面有朱红“见钞兑银”字样。

学术研究

学术成果

青海省博物馆研究人员依托馆藏文物资源,结合擅长领域,对博物馆馆藏研究、青海历史文化、文旅融合发展、博物馆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科研成果,将成果转化为论文、专著形式呈现。青海省博物馆在各类公开刊物上发表个人、合著论文30余篇,出版图书专著3本,参与编了《青海文化艺术志》《中国博物馆志》。主要成果包括《唐蕃古道史料集》《唐蕃古道志》《藏传佛教高僧传》《青海古城考辨》《青海史前文明精粹》以及《藏传佛教佛像素描》等。

学术交流

2017年7月28日至29日,“汉学与当代中国”专家团到青海省博物馆参观,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在之后的座谈会上,时任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的董志强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对青海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双方在加强展览交流、推动东西方文化互鉴及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共识,表达了今后在相关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的意愿。

2018年9月6日上午,由中国商务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2018年非洲法语国家图书馆馆长”研修班学员,来自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贝宁刚果等国的官员和学者一行36人到青海省博物馆交流考察,时任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的董志强作了专厅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研修班的学员就文创开发、展览推介、博物馆及文物对当地群众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互动提问,并表示希望今后有机会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2023年4月,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受邀参加“文化出海——借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平台,传播中华文明精髓”论坛,与故宫博物馆副院长王跃工、敦煌文旅集团董事长孙晓强、冯氏集团中国区总裁办高级副总裁张正才,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以“山宗水源路之冲——走进大美青海”为主题,向与会的国内外观众介绍了青海省悠久多彩的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半小时看懂史前青海》是根据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和青少年特点,结合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开发的读本,是基于青海省特色的尝试。同时,青海省博物馆还规划了青少年教育体验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研发设计社会教育体验课程向公众开放。博物馆还将持续推出主题展览、文化活动和学术讲座等,借助“两微一网”新媒体平台传播知识,吸引并建立观众群,号召志愿者参与创作和推广各项活动。此外,青海省博物馆还开设了青博名家讲堂,加强文化传播与交流。

文创设计

青海省博物馆文创产品主要以“彩陶意蕴”“古道文华”“憧约瞿昙”等四大系列为主,开辟“青博”文创销售门店。“文创生活体验馆”作为青海省博物馆“文化+创意+生活”的一次新尝试,以真实还原生活场景的方式,展示了现代工艺大师的珍藏品、文物复制品、青海传统手工艺“青绣”系列产品、“河湟陶韵”餐具、竹编茶具等文创产品,将观展、学习、休闲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创产品带来的生活新体验,真正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

所获荣誉

1997年,青海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青海省博物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公示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3年,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在“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得优胜奖;在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中央网信办开展的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活动中,青海省博物馆的《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入选全国推介项目。

参考资料

Qinghai Provincial Museum showcases new exhibits featuring valuable cultural relics,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人民网.2023-07-22

青海省博物馆简介.青海省博物馆.2023-04-24

鹿纹彩陶瓮.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成化鎏金国师印.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金扣蚌壳羽觞.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博物馆的力量——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腾讯网.2023-07-26

喜讯丨青海省博物馆荣登2022年人气十大“省博”第八名.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8

彩陶靴.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三老赵掾碑.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石磬.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2

青海省博物馆召开升级改造项目启动动员大会.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4

青海省博物馆消防专项顺利通过验收.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4

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为支撑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省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成果汇总工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6

青海省博物馆升级 都兰热水大墓部分出土文物首次展出.人民网.2023-07-24

青海省博物馆.360个人图书馆.2023-07-22

青海博物馆导览须知.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5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4

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4

青海非物质文化资产精品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5-06

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4

数字展览.青海省博物馆.2023-08-03

微展览.青海省博物馆.2023-08-03

青海省博物馆将正式开馆!四大展览抢先看!.微信公众平台.2023-07-25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开展在即——640余件非遗作品精彩抢鲜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03

走进青海省博物馆——品读过去与当下.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3-07-25

媒体视角丨青海省博物馆:青海历史文物展 全面展示区域文化.搜狐网.2023-07-25

妙境神韵——藏传佛教唐卡艺术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5

妙相庄严——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展.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5

交流展览.青海省博物馆.2023-08-08

馆藏.青海省博物馆.2023-08-03

云观青博|鹿纹彩陶瓮:我就是青海彩陶王.西北特产网.2023-08-08

虎符石匮.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大清宝钞纸币.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汉学与当代中国”专家团来青海省博物馆参观.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2018非洲法语国家图书馆馆长 研修班学员来我馆交流参观.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王进先馆长受邀参加“文化出海——借力香港平台,传播中华文明精髓”论坛.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社教.青海省博物馆.2023-07-26

喜讯连连——我省两家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活动中获奖.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