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余清斋法帖

余清斋法帖

《余清斋法帖》是由新安巨富收藏家吴廷出资,邀请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人参与评选,最终由同乡书画家杨明时负责雕刻的作品。该法帖历时十八年完成,于1596年开始刻制,直至1614年完工。法帖以其斋室名称命名,收录了多位古代书法家的名作,包括晋、隋、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董其昌为法帖题写了标题。

刻帖概览

目录

《余清斋法帖》的刻石没有统一的尺寸规定,因为原迹规格各异且分批上石。根据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的拓本整理而成的目录,全帖分为正篇六册十六卷和续篇二册八卷。正篇包含晋王羲之的《十七帖》、《迟汝帖》、《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霜寒帖》等作品,以及隋智永的《归田赋》、唐虞世南的《积时帖》、唐孙过庭的《千字文》、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苏轼的《后赤壁赋》、宋米芾的《千字文》等。续篇则收录了晋王羲之的《行穰帖》、《思想帖》、《东方朔画赞》,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等作品。现存刻石共计三十三方,其中二十八方为双面镌刻,共有六十一块版面,与日本书道博物馆的旧藏拓本目录一致。除了《后赤壁赋》及其少数评跋有所缺失外,其余均保持完整。

题跋

《余清斋法帖》中共有单帖二十六篇,帖后的评跋六十五篇,观记题识二十一处,涉及人物多达九十九人次。这些题跋的时间跨度接近六百年,最早的落款时间为1015年,最晚的是1609年。题跋中包含了多种字体,从小字仅0.5厘米见方到大字16厘米见方。万历年间的评跋占多数,其中董其昌贡献了十一篇,其他则主要由吴国廷杨明时撰写。

碑帖评价

《余清斋法帖》因其罕见的拓片流传而不广泛,但在1880年被杨守敬日本大力推荐后,受到了日本书道界的高度评价。日本书论家认为此帖对于晋代的选取极为优秀,唐朝和宋代的作品全部来自真迹,因此具有权威性。杨守敬在其著作中提到,余清斋帖大多以真迹上石,加上杨明时精湛的雕刻技艺,使其超越了明代的许多集帖。此外,与其他经过修复再刻的碑石相比,《余清斋法帖》的价格更高,而且其拓本显得清新悦目,高雅脱俗,毫无匠气。

碑帖保护

《余清斋法帖》的刻石最初存放于吴廷故乡的宗祠内,在清代仍有捶拓活动。后来,刻石被休宁县的好事者收藏。民国初期,岩寺的贤士鲍蔚文将其收藏于“遐庐”的“息骢轩”。1962年,安徽博物院葛介屏发现了这批刻石,并将其征集收藏于太白楼内。十年动乱结束后,安徽省政府拨款建立“新安碑园”,对刻石进行了保护。1979年,刻石被陈列于新安碑园的碑廊壁龛内。1986年,安徽省政府宣布“新安碑园刻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歙县博物馆将刻石收入库房保存。

辑者简介

吴国廷,字用卿,号江村,是歙县丰南(今徽州西溪南乡)人。他精通古物,擅长书法,拥有丰富的收藏。据说,清代皇宫内的许多珍贵书画,尤其是其中的精品,大部分曾经属于吴廷的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希”帖以及其他重要文物,也曾是他的珍藏。

相关阅读

《余清斋法帖》中的书跋和相关作品,如董其昌的跋文、晋王羲之的《黄庭经》、吴用卿得到的《伯远帖》、米芾的《归田赋》、虞世南的《积时帖》、米芾的《评纸帖》、王羲之的《行穰帖》、《东方朔画赞》、《胡母帖》、谢安的《中郎帖》等,都体现了作者们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功底。

参考资料

《余清斋法帖》.书画艺术网.2024-11-06

《馀清斋法帖》.故宫博物院.2024-11-06

《余清斋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