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戴村坝

戴村坝

戴村坝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大汶河上,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构成之一,与“都江堰”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

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戴村坝开始逐步被加固改造成石坝,明天顺五年(1461年),其被进行加厚处理。由于汶水频繁泛滥,清代对戴村坝的维修工作变得更为密集和频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汶河在秋季和夏季的洪水期间冲塌了坝体,次年进行了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戴村石坝被进行了一次补修。1959年,宁汶河上筑起了新的堤坝进行堵截,这使得戴村坝原本承担的调节运河水位的功能逐渐失去作用。从1974年至1977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戴村坝的整修力度。2002年,戴村坝的水毁部分进行了彻底的修复和加固。

戴村坝工程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泄洪坝三部分构成。戴村坝景区便是依托戴村坝策划的景区,主要划分为“三区一园一带”,即水工文化体验和水上游乐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湿地公园和汇河景观带,各功能区由滨河大道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戴村坝所在东平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戴村坝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毛泽东誉为“了不起的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称为“大运河之心”。2014年,戴村坝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1月12日,戴村坝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复核验收,2017年3月15日,戴村坝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大坝建设

戴村坝最初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的。当时,朱棣登基后,着手为迁都北京做全面准备。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确保江南的物资能够顺畅地北运,以满足京城的需求,因为“漕运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大局”。因此,他下令对大运河进行治理。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人奉命负责疏浚运河。他们发现,从济宁市临清市的运河段多丘陵,地势较高,导致“河道时常因水深不足而难以承载重船”。元朝时期曾在罡城(今宁阳县境内)修建水坝,引导大汶河向南流入洸府河,再流向济宁,并在此处分水南北以补给运河。然而,从济宁往北到南旺镇这一段,水流需要爬坡上行,常因水量不足而干涸。面对这一难题,宋礼等人感到十分棘手,直到他们采纳了民间治水专家白英老人的建议——“引汶水绕过济宁,直接入运河”。他们拆除了元代的罡城坝,让汶水不再流入洸河,而是向西改道,并在汶水下游、大清河东端的戴村附近,建造了一座拦河大坝,拦截汶水使其流入宁汶河南下,再流向南旺运河的高点,以此补充运河水量。在这样一个水流湍急、河面宽阔的地方建造拦水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宋礼等人组织了大量民夫,并调动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座长达5华里的全桩型土坝,命名为戴村坝。

戴村坝建成后,成功地将大汶河引导至小汶河南下,直至南旺运河的最高点,然后在此分水南北。通常情况下,三分水流向南方,七分水流向北方,形成了“七分供给京城,三分流向江南”的局面。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丘陵地区运河断流的问题,使得船只能够畅通无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大运河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干线,每年从东南地区运送数百万石的粮食等物资到京城,为京城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后人维护

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从未放松大运河的治理,对大运河供水枢纽工程戴村坝更为重视。由于原始的土坝难以抵御大水的长期冲刷,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戴村坝开始逐步被加固改造成石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戴村坝规模。仅明朝和清代两个朝代,就对戴村坝进行了十多次的增修和扩建工作。据《居济一得》记载,初建的土坝长达“五里十三步”,并在戴村北坎河口处特意设置了分洪泄水口,以便在必要时分流洪水。每当运输繁忙时,人们会用沙土筑起临时堤堰,引导水流南下;而到了夏季洪水季节,则任由洪水冲刷回归河流,最终流入大海。

明天顺五年(1461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土坝的稳定性,又对其进行了加厚处理。此后的数十年间,每年都会对土坝进行加土、植柳等维护工作,以保持其稳固,期间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河松山一带的河床逐渐淤积变平,河流主道开始向北偏移,导致全河之水直接冲击坎河口的沙堰,使得沙堰屡筑屡决。面对这一困境,明万历元年(1573年),侍郎万恭决定在土坝的迎水面加修石坡以增强其抗冲刷能力,但这一措施并未能长久有效,不久之后石坡又被冲毁。于是,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总河潘季驯决定彻底拆除土坝,重新砌筑石坝,这座新坝被命名为“玲珑坝”,并在其左右两侧修筑了土堤以加固。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汶河发生洪水,次年,尚书舒应龙在泄水口两侧各筑起石堰以防止冲刷,这些石堰被称为“滚水坝”,而中间留出的石滩则用于泄水,被称为“乱石坝”。至此,滚水坝、乱石坝与玲珑坝三者相连,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拦河分水工程体系,这个体系后来统一被称为戴村坝。

由于汶水频繁泛滥,清朝对戴村坝的维修工作变得更为密集和频繁。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于坝基长期受冲刷,导致石块坍塌、木桩暴露,内阁学士何国宗受命主持了对石坝的改建和加高工程。他在原有的三坝内部统一增筑了一道新的石坝,但加高后汶水携带的泥沙加剧了运河的淤积问题。雍正九年(1731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总朱藻决定将滚水坝和乱石坝拆除并加高到与旧坝相同的高度,同时玲珑坝也被改建成拥有五十五个水门的结构,并配备了闸门。然而,由于泥沙淤积,这些闸门后来无法正常启闭。清乾隆九年(1744年),河东总督田文镜注意到汶水过多地流入运河,便请求恢复旧有的坝体结构。河总朱藻遵循朝廷的指示,将滚水坝和乱石坝的高度重新降至原有水平,并拆除了玲珑坝,代之以56座涵洞。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漕运总督刘统勋再次对戴村坝进行了拆修。他们重新设计了玲珑坝,两端各保留五丈,堵塞了中间四十九点九五丈坝段的水孔,以降低坝高。同时,乱石坝的两端也各留五丈,中间部分降低了零点七尺的高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汶水在秋季和夏季的洪水期间冲塌了坝体,次年进行了重修。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为了更有效地泄洪排沙,减轻戴村石坝的压力,中丞博尔济吉特·琦善在坝北坎河口增建了一座长二百六十米、高两米的溢洪坝,后来被称为“灰土坝”。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巡抚周恒祺对戴村坝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包括重建玲珑坝、间断拆修乱石坝、整修加固滚水坝和灰土坝。同时,戴村石坝和灰土坝的南北两侧都筑起了坝台,坝面采用了铁闩、铁锔等加固措施,并在合缝处涂抹油灰以增强密封性。此外,还对坝台上的“龙神庙”“将军庙”等庙宇进行了修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对灰土坝和戴村石坝进行了一次补修。次年(1904年),又改修了戴村石坝至灰土坝之间的土坝,这段土坝因由直隶候补道窦子桂主持整修而得名“窦公堤”。窦公堤的迎水面采用白灰砂浆砌石,挡土墙则为土堤,中间部分用灰土夯实。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春天,宁汶河上筑起了新的堤坝进行堵截,这使得戴村坝原本承担的调节运河水位的功能逐渐失去作用。从此以后,大汶河的水流全部改道,经过戴村坝西侧流入大清河。为了控制泥沙、减缓水流速度,从而保障大清河的防洪安全,政府专门拨款对戴村坝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工作。在1965年的3月至5月期间,重点对玲珑坝上的50米缺口进行了封堵,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将其修复至原坝的高度,并对滚水坝进行了灌浆处理以增强其稳定性。同时,对整个坝面的缝隙进行了水泥勾缝处理,以提升其防水性能。到了1967年的4月至5月,针对玲珑坝北段存在的残缺部分,采取了抛投铅丝乱石的方式加固坝脚,并在临水面进行了挖基换土、浆砌石截渗等工程,以防止渗漏。此外,还对坝面再次进行了勾缝处理。从1974年至1977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戴村坝的整修力度,对灰土坝全面实施了浆砌石护面和抛石固基加固工程,同时对太皇堤上残缺的部位进行了块石干砌护坡整理。这三次整修工程共消耗了水泥1100吨、石料12440立方米,投入了6.32万个工日,总投资达到了36.38万元。

在2001年的夏秋季节,大汶河流域遭遇了连续的暴雨袭击,洪水对戴村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洪水冲毁了滚水坝与乱石坝结合部的铁扣和护石,刨出了坝基的木桩,形成了一条长达150多米的缺口。洪水退去后,东平县委、县政府与负责大坝管理的黄河河务部门合作,共同商讨修复方案。通过自筹资金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最终在2002年筹集了3000余万元资金,对戴村坝的水毁部分进行了彻底的修复和加固。修复工作包括了对大坝两端堤防的堵漏补缺、堤面的硬化处理,以及在大坝南端增建了戴村坝博物馆和护坝房屋等设施。这些措施不仅使戴村坝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也为今后戴村坝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戴村坝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6°32′、北纬35°53′,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城东南二十里处。

气候

戴村坝所在东平县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冷暖气团对峙,进退不定,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干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涝灾。秋季(9-11月)受大陆气团影响,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风,气压高,温度低,气候干燥。 

景区布局

戴村坝景区依托戴村坝建设,充分发挥大汶河、大清河、汇河等水资源优势,策划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景区,也是全县“双线串珠”的东起点。该项目主要划分为“三区一园一带”,各功能区由滨河大道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要景点

休闲娱乐区

休闲娱乐区主要建设体育公园和度假酒店。体育公园主要建设18个球洞的高尔夫练习场。

戴村坝博物馆

戴村坝博物馆作为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面积2000平方米,有展品300余件,依托水工文化遗迹遗物,通过遗物展厅、模型展厅、图片展厅、引水展览厅、3D影院等,向游客集中展示戴村坝的历史、价值、功能、作用以及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馆。

开发保护

开发

戴村坝景区建成后,是东平县水路、陆路旅游线路东入口,以车行游览结合重点景点驻留观光、文化体验为主要游览形式,辅以文物古迹保护职能、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职能和郊野休闲职能。截至2020年3月,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在施工。体育公园的建设,将有力地拉动东平县高端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度假酒店集吃、住、会议、娱乐于一体,可容纳300余人食宿,主体已完工,正在配套完善。

保护

2014年6月22日,由中原地区独立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此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8个省份,戴村坝作为遗产点之一,成为泰安市唯一。2015年11月12日,戴村坝景区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复核验收。2017年3月15日,戴村坝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并且还是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荣誉

大坝构造

戴村坝工程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泄洪坝三部分构成。泄洪坝为长度260米的三合土坝。当主石坝漫水超过2米时,泄洪坝即自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窦公堤,迎水面为石砌,当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流速度,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

大坝为石结构,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主石坝长443米,略呈弧形,由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段组成,坝高各不相同,灵活调整分流量,以保持小汶河安全济运水量。乱石坝处于中间位置,南边的滚水坝高出10厘米,北边的玲珑坝则高出3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储汶水水量。

价值意义

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

自戴村坝遏汶济运后,汶水沿宁汶河南流达南旺,使南旺“水脊”不再干涸,会通河不再“浅涩而不负重载”。治运的这一成功,当时在朝廷与民间都引起了极大反响。汶水至南旺后,如何南北分水,有多种记载和传说。关于遏汶济运,《明史·宋礼传》中记载,汶水初入南旺分水量是“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当地老百姓传说,南旺分水是“七分下江南,三分朝天子”。东平戴村坝附近的老百姓传说是“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其实戴村坝的旺水期分水南旺与枯水期阻水至南旺的水量是不同的,所以“三七开”随季节而转换,也就形成了戴村坝旺水期的正“三七开”和枯水期的倒“三七开”。自明代筑戴村坝,遏汶水以济南旺,解决了会通河“时常干涸”的问题,使江南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京师,每年达数百万石以上,运量惊人,作用巨大。同时,运河畅通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活跃了运河全线区域经济和商品交流,繁荣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戴村坝济运所产生的丰硕成果,而对于“三七开”或“七三开”的分水争议,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综合功能利用

戴村坝自明代修成以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作用是遏汶济运,是明清时期保证航运畅通的重要工程,在京杭大运河近五百年的航运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河南兰阳(今兰考)坝头乡决口北徙,冲溃运河,戴村坝失去济运保漕功能,但洪水仍分水南流入小汶河,以减轻下游大清河洪水威胁。1959年春小汶河堵截,大汶河全由清代河流泻,戴村坝失去分水功能。同时,在拦沙缓洪、稳定水势、蓄水灌溉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固定河槽,控制河势

由于汶水长年流淌,河槽内积沙转厚,河堤筑在沙层之上,稳固性极差。汶水属季节河,主河道随下泄洪水的流量大小而有所摆动,使大清河(大汶河下游戴村坝至东平湖入口处称大清河)出现南城子、鲁屯、古台寺等堤防险段,威胁着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戴村筑坝之后,由于分水与阻水,使大清河的河槽趋向稳定,主河道的走向对堤防威胁减少,洪泛时的走水也有了一定规律,降低了摆动幅度,使雨季的抗洪抢险也做到了有的放矢,保险系数大幅度提高。

拦沙缓洪,削弱水势。由于其特殊的流域环境,汶水携带大量泥沙,随着洪水裹携迁移全下游,使下游河道连年积沙,往往导致汶水涨时因河道变浅而威胁两岸堤防,历史上造成过多次决口。如元末明初的古台寺大决口,使现在的东平街道一带许多民居被淹,稻屯洼变成与东平湖相连的水泊,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自戴村坝筑成之后,大坝上游能吸纳大量的随洪泥沙,同时洪峰由于受戴村坝的阻挡而有所减弱,因而使大坝下游洪峰缓慢,对保证两岸堤防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

拦蓄河水,扩大灌溉

戴村坝拦蓄河水量虽然有限,作用却非常重要。一是阻滞汶水,使接山镇彭集镇沙河站镇、州城街道等部分农田地下水位上升和稳定,对农田灌溉提供了方便。因此受益的不单单是东平,汶上县北部由于戴村坝的蓄水而抬高和稳定了地下水位,对旱季农业灌溉大有禆益。二是由于戴村坝的蓄水,使东平县的东平街道、彭集镇、沙河站镇等乡镇(街道)部分农田得以引水灌溉。灌溉面积多达九万八千亩,并能引灌整个灌区内的坑塘、沟渠,同时可以补充地下水源。

参考资料

【东平文史】戴坝虎啸.微信公众平台.2024-07-03

它被誉为“运河之心”“中国古代第一坝”!它是→.微信公众平台.2024-07-03

戴村坝景区通过国家3A级景区复核验收.中国水利.2024-07-03

赏非遗、乘舟楫,这样的鲁风运河不容错过.澎湃新闻.2024-01-10

戴村坝景区.东平县人民政府.2024-02-29

地理气候.东平县人民政府.2024-07-03

推荐打卡!山东新增3处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腾讯网.2024-01-10

东平戴村坝景区:一条大坝分南北 京杭“运河之心”书写水利奇迹.百家号.202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