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白英(1353-1419)字节之,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汶上县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省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人物生平
白英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相传明初运河水量不足,航运船只受阻,朝廷为此非常焦急。就在这时,白英挺身而出,承担了寻找甘泉、疏通运河的任务。他带领官兵沿运河而行,突然止步,指地跺脚,平地喷出一口泉水,很快涨满了运河,使航船顺利通过,解除了人们的疾苦。此虽系民间传说,但据史书载,白英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热情地称他隐逸君子。
著名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漕运要道。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汹涌的黄河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县一带,淤积400余里,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忧虑。济宁州潘叔正奏请朝廷尽快疏通河道以解百姓之苦。工部尚书宋礼受命同督都周长、刑部侍郎金纯等带领济南市、兖州、青州市、东昌等4个府的25万民工,对会通河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没有根本解决漕运问题。
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出访,寻求治水方略。他来到汶上县城北,适遇白英。白英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10年之久,并对运河进行过勘察,掌握了山东省境内运河一带的地理水情,及运河漕运受阻的主要原因。他见宋礼秉性刚直,真心诚意请教,便决定出山帮助宋礼治河。
白英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了6条治河方法。以大汶河作水源,筑堤引水,西注运河地势最高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其中六份北流到临清市,接通南运河,中间设水闸17座;四份南流至济宁市,下达泗、淮,中间设置水闸21座,从根本上解决会通河水源不足的难题。
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按照白英设计的图纸组织施工。经过民工历时9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开掘汶上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白英治水的成功,使明、清两代600余年间航运畅通无阻,尤其对当时的南粮北运发挥了很大作用,最高年运粮达500万石。有力地促进了明、清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治理运河工程告竣后,白英随宋礼进京复命,因劳累过度,行至德州桑园,不幸呕血去世,时年56岁。运河两岸百姓闻讯,无不为之悲痛,白英的事迹和英名永远留在运河沿岸人们的心中。
治水经过
一提到白英的名字,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汶上县老人白英”和戴村坝、南旺分水的故事。白英对山东省境内运河两岸的地形和水情非常熟悉,又热心水利,他成功地解决了运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问题,为大运河全线的航行畅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贯祖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市,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省、山东、江苏省、浙江省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京杭大运河在山东省境内的临清市到济宁市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就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夫十六万五千多人,疏通运河,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但是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等治河官员对提高会通河航运能力这一关键问题毫无解决办法。后来,采纳了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才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认真总结了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白英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白英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水源分布情况,看到在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河、泗河、洸府河,水源比较丰富;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北流经东平县境入海,一支向南流入洸水。为了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源不足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的堽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洸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即戴村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使六分水向北流到临清市,接通卫河、四分水向南流到济宁市,会同沂、泗、洸三水入黄河(当时黄河是经徐州市再折向东南,到淮安市和淮河汇合入海的)。为了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建议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闸三十八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以利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分水脊,经临清直达京师。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由宋礼为知己作后盾,作为总工程师的白英,进行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并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在坎河口修戴村坝,逼大汶河南行;开挖八十里长的宁汶河,引汶水南到南旺镇;怕汶水旱时不足,又于运东地区挖掘三百余泉,分成五派水系济运;在南旺汶水入运处筑砌一道三百米长的石护坡,并在迎汶处建了一个鱼嘴形的分水水脊,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北行)。沽头至临清市间建起三十八座闸坝,调节水量;设立安山、南旺、马踏、昭阳四湖为水柜,涝时蓄洪,旱时济运。
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告竣之后,工部尚书宋礼带着布衣白英进京复命。走到德州桑园驿,已被八年的过度操劳榨尽心力的白英,竟然呕血而死,遗嘱葬于彩山(汶上县城东北)之阳。至为悲伤的宋礼深知老友的心思,他是死后也要听汶流泉突、看坝安湖宁、迎送运河的帆来帆去啊。悲伤的宋礼谨遵知音的遗愿,返回汶上县,将白英葬于彩山之阳,而后回京,将白英的功绩奏明了皇上。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能于乡野间识得英雄,更不仗势贪功为己。白英死后,明清历代为他建庙立祠,广颂业绩明朱棣追封他为“功漕神”,清爱新觉罗·弘历勋封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封为“白大王”。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仍保存着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工程具有历史长,效益显著的特点,有关专家认为,该工程堪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直至1855年黄河决口北徙、运河停运,才逐步废弃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罡城坝和戴村坝仍旧维护使用于灌溉、防洪和河道整治等。中国著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直被世人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