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端足目

端足目

端足目(学名:Amphipoda),亦作片脚类,是一个没有甲壳亚门及两侧扁平的目级甲壳类动物。其学名的意思是“不同的足”,是指它们拥有不同的附属肢形态。

形态特征

端足目是囊虾总目的1目。体多侧扁。头部与第1或前2胸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通常有6节,但末端2或3节有时愈合,尾节明显,有时裂开。有的类群(麦秆虫亚目)腹部退化,仅留痕迹。主要为海生,淡水中有少数种。全世界已知7000多种。

端足目为中型甲壳动物,成体体长在3~12毫米之间,大型的可达140毫米。体身侧扁,少数种背腹平扁。不具头胸甲。眼无柄,不具角质个眼。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成头胸部。胸部肢体不具外肢,第一对胸肢变形成颚足,第二、第三对(腮足)通常呈亚状。某些胸肢基节基部内侧具鳃。腹部第一至第三体节具双枝、多节的游泳足;第4~6体节的附肢为粗壮、双枝、1~2节。端足类在海洋环境中种类最丰富,从沿岸全深不可测的海底均分布。有15%的种类栖息于大陆及海岛的淡水环境中,从海平面至至少4000米的高山。

端足目复眼无柄。有些种构造简单,角膜为简单的小透镜,共有2对(如双眼钩虾科)。第1触角单枝或双枝。外鞭较长,内鞭称为副鞭,有时仅1节或数节。第2触角单枝(无外肢),柄部多为5节(较粗大)。蠃蜚科第2触角特大,呈足状,触鞭特化为防御器官。大颚切齿和臼齿突变化很大,有的种退化。下唇在大颚后方,常为瓣状突起,各类不同。第1小颚一般由2小片构成,外片末端有时有触须,随种类而有较大变化。胸肢8对,都呈单枝型。第1对为颚足,底节左右愈合,基节和座节内缘扩大,突出为内叶,其余各节数目有变化,多为3~5节,称为触须。端足类的受精卵在雌体育卵囊内发育,离开母体时幼体与母体相似。

体延长,多侧扁。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无头胸甲。第一胸节与头愈合,胸部见7个自由胸节。腹部通常由6个腹节与1个尾节组成,其前3个较大,称前腹,后3个较小,称后腹。平时,因身体常弯曲而呈钩状故称钩虾。触角2对,第一对双肢型,柄由3节组成;第二对为单肢型,缺外肢,柄部5节。胸肢8对,单肢型,无外肢,第一对在口器的外面,称颚足。第2、3对呈假螯状,是捕食的器官,称腮足。后5对呈爪状,称步足。端足类的步足分两组,两者的弯曲方向相反,前2对向后方弯曲;后3对向前方弯曲,且较长,以利跳跃。腮足和步足的底节都很短,常以不同程度的扩大为板状,叫底节板。腹肢分为2组,前3对的内、外肢常分节,其上生刚毛,适于游泳、叫腹肢;后2对与尾肢的形状相似,其内、外肢均不分节,也无游泳刚毛,用于弹跳,均称尾肢。

生活习性

端足类分布在所有水生环境,由淡水至含有两倍盐分的海水也有。它们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件。大部分钩虾亚目物种都是浅水底栖的。𧊕亚目是浮游的。很多都是与凝胶状动物,如水母管水母目放射虫栉大蚊属等具有共生关系,而大部分𧊕亚目的生命周期都会涉及这些凝胶状动物。一些击钩虾科是陆生的,栖息在潮湿的环境,如叶堆等。它们的分布很广,包括属于以往冈瓦那大陆部分,与及部分欧洲北美洲地区。约有750种端足类是穴居的,分布在差不多所有适合的环境。它们的多样性中心在地中海盆地、北美洲东南部及加勒比地区。与其他甲壳亚门(如等足目)比较,端足类较少是寄生的。最著名寄生的端足类是鲸虱科,它们是腹背扁平的,有强壮及很大的爪,用来将自己附在须鲸之上。它们是唯一寄生的甲壳类不懂游泳的。大部分端足类都是吃碎屑或食腐动物,另有一些是吃藻类、杂食性或掠食细小昆虫及甲壳类。它们会用最前两对有爪的脚来抓食物吃。

繁殖

端足类的受精卵在雌体育卵囊内发育,离开母体时幼体与母体相似。成熟的雌性有育幼袋,可以带着受精卵,直至幼体孵化为止。雌性的年纪越大就会产更多的卵。卵的死亡率约为25–50%。它们没有幼体阶段,卵会直接孵化出幼生。经过6次脱壳后,它们就达至性成熟。一些物种在脱壳后会吃下自己的壳。

多样性及分类

端足类一般短于10毫米,但最长活生生的端足类可以达28厘米,是生活在太平洋5300米水深处的地方。于大西洋发现的标本重组后就发现长达34厘米,属于Alicella gigantea的。最细小的就只有1毫米长。端足类的大小受到溶氧供应的限制,如在海拔3800米的的的喀喀湖中,端足类就可以生长达22毫米;而在海拔455米的贝加尔湖,其中的端足类就长达90毫米。卡尔?冯?林奈在其第十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描述了两种端足类,不过描述得十分简单且适用于差不多所有端足类。现时约已描述了7000种端足类,分类在3或4个亚目中。钩虾亚目下就包含了多过5500种,包括了所有淡水及陆生物种。英高虫亚目包含了2科约40种,但这类有时被认为是与钩虾亚目相同,而非独立的一个亚目。端足类因其体型细小而很难辨认,往往都需要将之解剖才能确认。生态及环境研究很多都会将它们混为一谈。端足类的分类尚未得到共识,当中以钩虾亚目内的关系产生最多混乱。

亚种分化

端足类共分为4亚目:

蝛亚目,也称大眼亚目,为浮游性种,漂浮于近海或大洋上层或深层。复眼特大,几乎占据整个头部,颚足退化,基节上仅简单的分左右两片,第2、3对为足,多呈假螯状,少数呈螯状,基部各节常很宽,有发达的底节板,底节板不同程度扩大,步足单枝型。有的种体长可达几十毫米。

钩虾亚目,头部和复眼较小,顋足内肢一般分节,是种类最多的亚目。大部为浅海底栖种,少数为淡水产,常附着于水草或浅海海藻间。许多种潜入底内沙间生活。如双眼钩虾科、跳钩虾科。此类动物由于体型侧扁,在水中侧卧游泳活动;而蜾蠃蜚属则营巢穴居。

英高虫亚目,种类很少(1科1属4种),产于深海或浅海珊瑚间。头部与第1胸节愈合,大颚无触须,第4~6胸节有鳃,顋足亚螯状,腹肢退化为小板状,尾肢1、2为双枝型有时短小,较粗硬,成为跳跃器官(如跳虾科),尾肢3退化。

麦秆虫亚目。也称栉亚目,全部营附着生活或寄生生活,前2对步足常退化或全缺,步足底节很小,顋足和步足基部内侧常有囊状鳃。麦秆虫科附着于浅海海藻或其他附生动物(苔藓动物水螅虫)群体间,鲸虱科则寄生于鲸目体表。许多端足类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特别是蝛亚目常密集成群,如细足拟长,在黄海常为日本鲭群所追逐捕食钩虾亚目的许多种都是鱼虾的天然饵料,蜾蠃蜚及其近似种近年来又作为养殖对虾属的活饵,可大量人工繁殖。但有些种大量繁殖时可危害养殖的海藻。食木跳虫大量成群可危害海上建筑木材。

化石纪录

估计端足类源自三叠纪,但其化石纪录很稀有,至今只有11个物种标本被发现,最远追溯至上始新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