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须鲸属

须鲸属

须鲸属(Balaenoptera)隶属于鲸偶蹄目须鲸科,以其巨大胸鳍流线型体型而闻名。截至2024年6月,据《全球物种名录》统计,该属共有8个物种,代表物种有已知最大生物蓝鲸、世界第二大鲸目长须鲸和全球分布的小须鲸等。须鲸属体型从7到30米以上不等,皮肤颜色多为深灰色或黑色,头部短而宽,背鳍位于背部中间偏后且形状多为三角形或镰刀形,有助于物种识别有助于物种识别。

须鲸属通过复杂的过滤系统捕食磷虾和小鱼,通常独居或以小群体形式出现,通过低频鸣叫、哨音和脉冲音进行长距离交流。须鲸属种群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从最寒冷的北极和南极洲水域到温暖的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其中,部分物种每年进行长距离洄游,夏季迁徙到极地觅食,冬季迁徙到温暖水域繁殖。

须鲸属鲸目的种群数量由于商业捕鲸、船舶碰撞、渔网缠绕、噪音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急剧下降。截至2024年6月,须鲸属中有8个物种被列入IUCN,其中1个极危(CR)、2个濒危(EN)、1个易危(VU),分别是莱斯须鲸、蓝鲸、塞鲸和长须鲸。2021年,须鲸属中有6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除了将其列入保护名录外,还通过立法保护、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恢复种群数量。

须鲸属在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须鲸属种群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在控制浮游生物种群、促进营养物质循环和支持食物网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观鲸活动成为重要的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观鲸,公众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平台。

命名与分类

命名历史

须鲸属(Balaenoptera)属隶属于须鲸(Mysticeti)中的须鲸科(Balaenopteridae),是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中的一类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以其须状过滤装置而闻名。须鲸属的命名和分类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当时博物学家基于捕鲸业的发展,得以研究大量鲸目标本,从而对鲸类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命名​。

须鲸属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1758年命名。须鲸属的学名“Balaenoptera”源自拉丁语,其中“Balaena”意为“鲸”,而“ptera”则意为“翅膀”,这个名字反映了这些鲸鱼巨大的胸鳍流线型的体型。须鲸属下的成员因其喉部的纵向褶皱而得名“rorqual”,意为“喉部有褶的鲸鱼”​。

分类发展

须鲸属最初的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如体型、鳍的形状和大小、须板的结构等。随着现代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鲸目分类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确定不同鲸类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原先被认为是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一个亚种的南极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 intermedia)实际上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种群。21世纪以来,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发现了一些新的须鲸物种。例如,2003年,在日本近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须鲸物种——角岛鲸(Balaenoptera omurai),这进一步丰富了须鲸属的分类。此外,2021年,科学家在墨西哥湾发现了一个新的须鲸物种莱斯须鲸(Balaenoptera ricei ),通过对其完整颅骨的形态学分析和基因数据,确认了这一新物种的独特性​​。

截至2024年6月,《全球物种名录》中须鲸属下共有8个物种,基础物种信息如下表: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须鲸属物种体型庞大,身体呈流线型,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体型最大的物种为蓝鲸,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0米以上,体重超过170吨;体型最小的物种为小鳁鲸,体长约为7-10米,体重约为5-10吨,其他物种如长须鲸体长可达24米,体重约为70吨。须鲸属物种的皮肤颜色多为深灰色或黑色,腹部较浅,有些物种如蓝鲸的背部呈蓝灰色调,布氏鲸的背部和腹部颜色对比明显​。

头部特征

须鲸属物种的头部较短,占体长的四分之一以下。头部前端宽而平,鼻孔位于头顶靠后的位置。颌骨长且稍微弯曲,嘴部没有牙齿但上颚及两侧有成排的须板,这些须板由角蛋白构成,用于过滤食物​​。须鲸的上颚较平,具有宽大的鼻骨结构,有助于承受进食时的压力​​。

喉部特征

须鲸属物种的喉部和腹部有明显的纵向褶皱,这些褶皱允许其在进食时扩展喉部和口腔容积,以便吞入大量海水和食物​​。这些褶皱在不进食时会收缩,使得身体更加流线型,有利于游泳​​​​。须鲸属的过滤结构是其显著特征之一,这种形态导致的滤食性进食方式使它们能够高效地捕捉到足够的食物来支持其庞大的体型。

鳍部特征

须鲸属物种具有大型胸鳍,胸鳍的长度和形状在不同物种间有所差异。蓝鲸的胸鳍长而狭窄,长须鲸的胸鳍较宽大,布氏鲸的胸鳍则相对短而宽。背鳍位于背部中间偏后的位置,形状多为三角形或镰刀形,大小和形态因物种而异​​​​。背鳍的相对位置和形状对于物种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须鲸属的尾鳍宽大而强壮,呈水平展平状,用于推动身体在水中游动,尾鳍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物种间也有所不同。其中蓝鲸的尾鳍特别宽大,边缘较为圆润;长须鲸的尾鳍呈较为尖锐的三角形;小鳁鲸的尾鳍较小,但同样具有强大的推进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须鲸属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包括开放海域和大陆架以及沿海水域。蓝鲸、长须鲸和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它们似乎不曾出现在北极或南极周遭等海域,而是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角岛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莱斯须鲸通常分布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区域。南极小须鲸则主要分布在南极和亚南极地区,夏季在南极水域觅食,冬季迁移到较温暖的水域繁殖和哺乳。须鲸属物种多半分布于远洋而极少接近海岸,布氏鲸是唯一的例外:通常终年皆可在近岸处发现​​。

在须鲸属中,只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物种——蓝鲸与小鳁鲸——会游到南极极南端的寒冷海域。长须鲸通常不会接近南极的冰棚地区,而塞鲸的活动范围则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于陆地范围较大,对气候与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强,上述情形较不明显。不论是哪一种须鲸,一般而言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有接近极区的倾向,而个体较小的物种则多半留在较偏南(或北)的地方。

栖息环境

须鲸属物种在栖息地选择上展现出显著的多样性,随着活动和摄食的不同,栖息环境从开放海洋到大陆架和沿海水域,从最寒冷的北极南极洲水域到温暖的热带地区,不同物种对栖息环境的有不同的偏好。蓝鲸通常在深海峡谷区域活动,这些区域因上升流带来的丰富食物资源而成为其主要的觅食场所。长须鲸偏好更冷的水域,尤其是夏季时会在靠近冰缘地区的极地水域觅食。而角岛鲸和莱斯须鲸则更喜欢栖息于温暖水域。相对于其他鲸目,须鲸属物种如小鳁鲸南极小须鲸则显示出对温带及热带水域的广泛适应性,它们不仅在沿海和近岸水域活动,也能在从极地到热带的不同水域中觅食。这种广泛的栖息地选择反映了须鲸属物种在海洋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策略。

生活习性

捕食行为

须鲸属的觅食行为依赖于它们复杂的过滤系统,通过张开大口吸入大量海水和食物,然后通过鲸须板将水滤出,留下食物如磷虾和小鱼等。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须鲸在觅食过程中展示了显著的阈值觅食行为,当猎物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须鲸的觅食活动显著增加。这种行为有助于它们在海洋中有效利用食物资源,并满足其巨大的代谢需求​​。

须鲸属具体的觅食策略因物种差异而异:蓝鲸主要在深海峡谷区域觅食​、长须鲸常于夏季在极地水域觅食​​、塞鲸在海洋中间层水域觅食​​、布氏鲸常在沿海和近岸水域觅食​​、小须鲸的常在海湾和内海觅食​​、角岛鲸热带和亚热带水域觅食​​、莱斯须鲸常在海洋浅水和中层水域觅食​​、南极小须鲸则常在南极水域觅食,特别是在夏季​​。

游泳与潜水行为

须鲸属物种的游泳和潜水行为高度适应其捕食和迁徙需求。它们具有强大的尾部肌肉,能够进行长时间的潜水和快速的游泳。须鲸属的潜水可分为浅潜和深潜两种类型,浅潜时间较短,主要用于呼吸和寻找食物资源;深潜时间较长,用于捕捉深海中的磷虾和小鱼。在潜水的底部阶段,须鲸属进行持续游动,以维持其过滤捕食机制的高效运作。此外,该属物种还会利用身体特性进行能量高效的游动,例如负浮力使其能够轻松滑行到深水区。这种滑行策略在许多海洋哺乳动物中被广泛采用,因为它有助于节省能量。如蓝鲸和长须鲸通常进行较长时间和较大深度的潜水,以捕食丰富的磷虾资源。长须鲸的潜水以滑行下降和连续游动上升为特征,使其能够高效觅食。塞鲸被认为是所有鲸目中最优雅的,通常通过缓慢下沉而不是弓形潜水来潜水,表现出其独有的觅食行为。

社会行为

须鲸属通常是独居或以小群体形式出现,尤其是在觅食和迁徙期间。这些鲸鱼的群体结构较为松散,通常由少量个体组成,个体之间的联系较为自由和灵活。须鲸属鲸鱼在觅食、繁殖和幼鲸的抚育期间可能会形成较大的聚集群体,并展示一定的社会互动行为,如共同觅食和同步活动,但总体上它们的社会结构较为简单和非等级性。例如,蓝鲸通常是独居的,但在觅食季节,它们会在富含磷虾的区域聚集。研究表明,这些临时聚集的蓝鲸群体可能会达到几十只个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化摄食效率。而角岛鲸通常在非迁徙的情况下,以松散的聚集形式出现,这些聚集通常是临时性的,个体之间的距离为50到200米 。

交流行为

须鲸属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包括声波和肢体语言。它们的声波主要在低频范围内,这使得它们的声音可以传播很长距离,从而在大海中保持联系。须鲸属的成员还会利用肢体语言,如跳跃和拍打水面,来传达信息或吸引配偶。声音交流在须鲸属的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雌鲸和雄鲸通过声音交流协调觅食、迁徙和繁殖活动。觅食过程中,须鲸通过声音信号同步潜水和捕食,提高觅食效率​​。母鲸与幼鲸间的声音交流对于维持紧密的母子关系至关重要,母鲸发出低频声音帮助幼鲸跟随和学习觅食技能。

须鲸属物种中不同种类的须鲸在交流方式和声音特征上有所不同。蓝鲸的叫声是已知最强的动物声音之一,并且和长须鲸以低频声音著称,能够传播数百公里,用于长距离通信,帮助它们在广阔的海洋中保持联系​​​​​​。一些须鲸属物种使用中频声音进行近距离通信和社交互动,例如布氏鲸塞鲸在觅食群体内通过中频声音交流,协调觅食和保护幼鲸。小鳁鲸南极小须鲸使用高频声音进行回声定位和近距离交流,帮助它们在复杂环境中导航和觅食。

洄游行为

须鲸属物种每年进行长距离洄游,以适应季节性的食物资源和繁殖需求。它们通常在夏季迁徙到极地水域,如南极和北极,那里食物丰富,主要捕食磷虾和其他浮游生物。在冬季,它们则迁徙到温暖的热带亚热带水域进行繁殖和养育后代 。不同物种和个体的迁徙路径和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个体甚至可能每年不进行完整的洄游。

蓝鲸在南极夏季觅食,冬季迁徙至非洲西南海岸和安哥拉等地区繁殖。研究表明,蓝鲸的迁徙路线和季节性分布与其食物供应和繁殖需求密切相关。长须鲸在夏季深入极地水域觅食,冬季迁徙至较温暖的水域进行繁殖。塞鲸温带和亚热带水域活动,洄游路径相对分散,受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较大。布氏鲸及其近亲蟳则通常不进行长距离洄游,常年停留在热带和温暖的温带水域,在这些区域,它们可以满足繁殖和觅食的需求。小鳁鲸南极小须鲸在夏季会洄游到极地冰缘附近觅食,冬季迁徙至较温暖的水域繁殖。角岛鲸和莱斯须鲸则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洄游行为较少。

生长繁殖

繁殖过程

须鲸属的繁殖季节通常在冬季,雄性鲸目通过发出低频声音来吸引雌性,并通过身体接触和追逐行为进行求偶,雌雄成对组成配偶关系,交配后的妊娠期约为6至13个月。怀孕后期的雌鲸会迁徙到繁殖地,这期间它们会停止进食,专注于胎儿的发育​​,直到下一年的繁殖季节产下幼鲸。该属种群通常在温暖水域进行繁殖,以确保在分娩时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和适宜的环境。不同物种的繁殖行为略有不同,但大多数须鲸会在温暖的繁殖地分娩和哺乳。例如,布氏鲸的妊娠期为11个月,通常在冬季进行分娩,新生幼鲸的长度约为4米​​。角岛鲸马达加斯加的研究表明,它们的繁殖可能是无季节性的,因为全年都能听到它们的求偶歌声,这表明它们可能随时进行繁殖 。

哺育过程

须鲸属幼崽出生后,母鲸会立即开始哺乳。哺乳期通常持续约6个月,在此期间,幼崽会迅速成长。母鲸通过高脂肪、高蛋白质的乳汁为幼崽提供所需的营养。哺乳期间,母鲸会停留在食物丰富的区域,以确保有足够的能量支持自身和幼崽的需求。幼崽在哺乳期结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觅食能力,但仍会跟随母鲸学习觅食技巧。母鲸在哺乳期间表现出极强的保护行为,确保幼鲸免受捕食者的威胁。以蓝鲸为例,幼崽在出生时约重2.5吨,长度约为7米。在哺乳期内,蓝鲸幼崽每天可以增加约90千克的体重,哺乳期结束时,幼崽的体长可以达到15米​​。塞鲸幼崽在哺乳期结束时,体长约为7米,逐渐开始独立觅食​​​。

生长过程

幼鲸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迅速增长,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增加。出生时平均的体长约为7米,而在哺乳期结束时,幼鲸的体长可以增长至17米左右。蓝鲸出生后6~7个月体长达15米,长须鲸可达12 米,重达23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鲸将逐渐学会独立觅食,并在约2-3岁时断奶。须鲸属的生长过程缓慢,达到性成熟通常需要5至10年或更长时间,具体时间因物种而异。成年的须鲸属物种在达到性成熟后会参与繁殖,并在其一生中多次繁殖。须鲸属的寿命可以长达70-90年​​,蓝鲸和长须鲸等大型物种的个体寿命可达80至90年,而小鳁鲸布氏鲸等较小的物种寿命则相对较短。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须鲸属的种群数量显示了从过去的大幅下降到现在的部分恢复的趋势。20世纪中叶,蓝鲸和长须鲸由于商业捕鲸的影响,数量急剧减少,其中1960年代蓝鲸全球数量不足1,0000只。塞鲸在1970年代也面临类似的困境。截至到2024年6月,蓝鲸的数量估计在15,000至25,000只之间,长须鲸在50,000至90,000只,塞鲸在12,000至18,000只。南极小须鲸的数量较为稳定,估计有515,000只,而布氏鲸的具体数量仍未明确。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过去捕鲸活动对须鲸属种群的重大影响,也显示了自然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和挑战。

致危因素

根据截止到2024年6月的IUCN数据可知,须鲸属面临的致危因素包括航道交通、渔业活动、物种疾病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改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须鲸属尤其是对小鳁鲸塞鲸和蓝鲸等物种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威胁。

保护级别

须鲸属物种的保护级别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和地区而异,多种措施共同确保了这些物种的保护,以下表格详细展示:

2024年6月,须鲸属中有8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极危(CR)、易危(VU)和近危(NT)各1种,濒危(EN)2种,剩余的是无危(LC)和数据缺乏(DD)。

2023年,须鲸属中8个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2021年,须鲸属中有6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根据IUCN等公布的数据以及在各国和国际组织如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的共同努力下,保护须鲸属物种的措施主要包括:

物种价值

经济价值

须鲸属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和科学研究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鲸鱼观察旅游成为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例如,在冰岛加拿大澳大利亚,蓝鲸观察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此外,小鳁鲸布氏鲸也常成为观光旅游的主要对象,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科学研究方面,长须鲸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科研资金,推动了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并为海洋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价值

须鲸属在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例如,小须鲸的研究揭示了其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包括其食性和行为如何随环境变化进行调整​​。蓝鲸的声学通信和迁徙行为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了解大型哺乳动物在海洋中生存策略的重要数据​​。另外,通过对长须鲸的基因研究,可以揭示其种群结构和进化历史,帮助理解海洋哺乳动物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生态价值

须鲸属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支持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生态价值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例如,蓝鲸通过大量摄食磷虾和小型鱼类,帮助维持海洋食物网的平衡​​。长须鲸的存在和活动对于海洋环境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排泄物富含营养物质,能够促进海洋植物如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提高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塞鲸也通过摄食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和小鱼类,进一步维护了海洋生态的平衡​​。

教育和文化价值

须鲸属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常常出现在各种文化作品中,如文学、绘画和电影中,成为自然美和力量的象征。其中,蓝鲸的故事和影像被广泛用于教育和宣传材料中,以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如《蓝色星球 II》(Blue Planet II,2017)中详细介绍了蓝鲸及其生活环境,展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从而达到呼吁观众关注海洋保护的目的。小鳁鲸长须鲸的研究和保护项目,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增进了人们对鲸目生活习性和生存威胁的了解,从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保护工作​​。

捕鲸和观鲸

捕鲸现象

从1864年开始,爆炸性捕鲸炮的普及使须鲸属开始被大量捕杀。20世纪上半叶是蓝鲸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到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之前,蓝鲸的数量锐减了90%以上,仅1930-1931年就有3万余头蓝鲸被杀。随着蓝鲸种群的枯竭,体型仅次于蓝鲸的长须鲸便成了人类的下一个目标,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类对长须鲸捕杀的高峰期。自1946年国际捕鲸管制公约通过以来,商业捕鲸已经基本停止,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捕杀仍然是对须鲸属的一个重要威胁。

观鲸活动

观鲸活动是近年来海洋生态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须鲸栖息地进行观赏。观鲸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更是一个教育和环保的机会。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巨大的海洋生物,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重要性。观鲸活动通常在须鲸属种群的迁徙路径和繁殖地进行,如南极和北极地区、夏威夷群岛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观鲸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观鲸,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大量有关须鲸行为、健康状况和种群动态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此外,观鲸活动还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环保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代表物种

在须鲸属中,有几种重要的代表物种,体现了这一属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须鲸属的其他成员还包括布氏鲸角岛鲸塞鲸等,它们各有不同的体型和生态特征,共同构成了须鲸属这一类别的多样性和生态重要性。

参考资料

Balaenoptera Lacépède, 1804.Catalogue of Life.2024-07-04

IUCN 2024.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2024-07-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6-23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 Appendices I, II and III.2024-06-23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须鲸属.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6-23

Catalogue of Life,Balaenoptera.全球物种名录.2024-06-23

..2024-06-28

IWC Recommendations.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2024-06-23

Whale Sanctuaries.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2024-06-23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2024-06-23

Balaenoptera:Threats.IUCN 2024.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6-28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United Nations.2024-06-28

Whale Watching.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2024-06-23

Blue Planet II.BBC Earth.2024-07-02

There are More Whales out There Than We Thought.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