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赟
陈,男,1973年12月生,安徽怀远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曾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2.10-2016.02)。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道家哲学、王夫之哲学和古典政治哲学,代表著作若干,学术论文百余篇。
人物经历
1995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张祥浩教授、洪修平教授;
1998年6月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199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国荣教授;
2001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2005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2005年-200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
曾为美国孟菲斯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首届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委员等等。学术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东方青年学社理事等,曾担任《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侨易》、《古典学集刊》等编委。先后入选上海市第二届科学教育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社科新人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2.10-2016.0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贡献
专著
1.《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2007第二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2.《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庸的思想》,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7。
4.《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主编或编选
1.主编《当代学术状况与中国思想的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执编《现代性的中国视域——\u003c思想与文化\u003e第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编选《钟泰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执编《多元现代性:中国与欧洲的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执行主编《思想与文化》第1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学术论文
1. 《论天道言说的正当方式——以王夫之庄子学为视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概论版),2014年第2期。
2. 《由人而天的“机制转换”与新主体观——论毕来德的〈庄子四讲〉》,《社会科学》,2013第7期。
3. 《〈庄子·应帝王〉与儒家帝王政治之批判》,《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 《儒家传统复兴与国家治理精神重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8期。
5. 《“学而时习之”与〈论语〉的开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6. 《从“是非之知”到“莫若以明”:认识过程由“知”到“德”的升进——以〈庄子·齐物论〉为中心》,《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中国哲学》2012年第12期转载。
7. 《论“庖丁解牛”》,《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8. 《孔子的“述”、“作”与〈六经〉的成立》,《哲学分析》,2012年第1期。
9. 《朱熹与中国思想的道统论问题》,《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
10. 《仁的思想与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学海》,2012年第2期。
11. 《“家天下”与“天下一家”:三代政教的精神——以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2. 《孔子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义》,《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3. 《从五帝、三王到“天下型国家”:“天下政治”的历史成立》,《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14. 《道-教-经与孔子“斯文”的结构》,《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5. 《“浑沌之死”与“轴心时代”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16.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7. 《绝地天通与中国政教结构的开端》,《江苏社会科学》,2010第4期。
18.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19. 《“里仁”与人的居住方式——〈论语·里仁〉的思想及精神》,《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20. 《“尧让天下于许由”:政治根本原理的寓言表述——〈庄子·逍遥游〉的内在主题》,《社会科学》,2009第4期。
21. 《以人道显天道:论〈中庸〉诚的思想》,《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22. 《不可能的可能性: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23. 《虚无主义、诸神之争与价值的政——现代精神生活的困境》,《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24. 《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天津社会科学》,2007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5. 《鬼神、文化生命与存在方式上的远方——儒教祭祀精神》,《原道》,2007年。
26. 《政—治、教—学与文—化——古代中国政治正当性思想的一个向度》,《学海》,200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7. 《中庸之道与世界的当下接纳》,《宁夏社会科学》,2007第1期。
28. 《世界的始终与人性之日生日成——王船山“天地之始终今日是”的哲学蕴含》,《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9. 《〈中庸〉的素位之学与接纳世界的远近之维》,《齐鲁文化研究》,2007年。
30.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全面深的文化理想》,《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31. 《为什么是智仁勇之德,才开启了中庸的可能性?》,《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32. 《“文”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33. 《大同、小康与礼乐生活的开启——兼论〈礼运〉“大同”之说在什么意义上不是乌托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4. 《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的政道与治道》,《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5. 《极文明而道质朴:“中庸”思想的一个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6. 《从“在世”到“创世”:个人自我确证方式的现代转换》,《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7.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学习论坛》,2006年第3期。
38. 《为什么真正极高明者总是道中庸》,《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9. 《天下观视野中的民族-国家认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6期。
40. 《现代中国的个性认同话语》,《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41. 《中国现代性意识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42. 《从仁爱到正义:道德中心词语的现代转换及其困境》,《人文杂志》,2004年第4期。
43. 《幽明之故与天人之际——从船山易学的视域看》,《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
44. 《探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
45. 《形而上学、虚无与现代性意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 期。
46. 《性善:一种引导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意蕴与方法内涵》,《现代哲学》,2003年第1期。
47. 《自发的秩序与无为的政治——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政治正当性问题》,《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8. 《古典世界观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孕育——王船山与中国现代性意识的开端》,《学术研究》,2003年第10期。
49. 《形而上与形而下:后形而上学的解读——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学意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0.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明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1. 《〈周易〉的阴阳学说及其对实在的理解》,《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
52. 《中国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53. 《“不知之知”与天地人的贯通》,《齐鲁学刊》201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54. 《理与导欲:走向真实的理欲关系——王船山论理欲关系的原初形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5.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社会科学》,2002第10期。
56. 《个体性与公共性:王船山理性概念的双重向度》,《学海》,2002年第5期。
57. 《背负着欲望的理性思考——王船山对宋明儒学存理去欲观念的批判》,《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8. 《存在与生成:先秦儒道形上学的结构》,《江淮论坛》,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59. 《形上之学与此在世界的发生──老子“三一”思想的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60. 《从“无体之体”到“与化为体”:船山庄子学中的本体与主体》,《船山学刊》201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1期。
61. 《殷唯小宗而周有大宗:关于商周宗法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62. 《“人间”大义与早期王国维文哲之学的归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63. 《形而上与形而下:以隐显为中心的理解》,台湾《清华学报》新30卷第1-2期。
64. 《王船山理气之辨的哲学向度》,台湾《汉学研究》2002年第2期。
65. 《儒学的现代与东西文化调和之检讨》,台湾《哲学与文化》第303期,1999。《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哲学》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6. 《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的观念》,台湾《孔孟学报》第79期,2001年9月28日。
67. 《作为一种思问方式的心学》,台湾《孔孟月刊》2001年2月28日。
68. 《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与沟通——王船山理欲合一论的阐释》,台湾《孔孟月刊》总472期,40卷第4期。2001年12月28日。
69. 《通幽明之道:王船山哲学的精神及其基本问题》,台湾《世界中国哲学学报》2001年。
70. 《新儒家为什么出入佛教?》(合著),《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11期。
71. 《在合理性与可欲性之间:儒家思想中善的观念》,台湾《孔孟月刊》总445期,38卷第1期,1999年9月28日。
72. 《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73.《试论禅宗的传心说》,台湾《宗教哲学季刊》,第5卷第2期,1999年4月。
74. 《论道学对新儒学心性形上学的影响》,台湾《宗教哲学季刊》第6卷第2期,2000年4月。
75. 《存在与生成:先秦儒道形上学的结构》,《江淮论坛》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6期全文转载。
76. 《熊十力对科学哲学的区分及其文化内涵》,《孔孟月刊》1997年第12期。《江汉论坛》199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1998年第6期。
77. 《儒佛之辨:理学的一个向度》,《中州学刊》1998年第2期。
78. 《与鬼神结心:儒教祭祀精神》,《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79. 《王学的形成及其衍化的历史思考》,《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80. 《读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2期。
81. 《道教的形成与人文形态的变迁》,《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宗教》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82.BodilySubjectivity, Way of Administr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Axial Age, Frontiersof 哲学 in China,2013-04.
83. 《走向逍遥之境》,《解放日报》2012年3月4日,《新华文摘》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84.Revealing the Dao of Heaven through the Dao ofHumans: Sincerity in The Doctrine of Mea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9-04.
85. 《“以人治人”与他者的接纳——《中庸》思想的一个维度》,《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86. 《“非人之人”与庄子的政治批判——以\u003c应帝王\u003e首章为中心》,《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九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4年第1期。
87. 《科学主义与现代世界观的起源》,《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88. 《“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89. 《易传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认识》,《周易研究》2015年第1期。
90. 《儒家思想与中国政教结构的重建》,《天府新论》2015年第1期。
获奖记录
1.《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获第七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04。
2.《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获第八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06。
3.《中庸的思想》获第九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08。
4.《论“庖丁解牛”》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4。
参考资料
我校教师出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官网.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