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越南语:Đồng bằng sông Cửu Long,英语:Mekong Delta),位于中南半岛南部。其顶点位于柬埔寨金边,向南逐渐延展,整体呈三角形,总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地跨柬埔寨、越南两国,其中有80%位于越南境内,20%位于柬埔寨境内。
该三角洲形成于河流海洋的双重作用。湄公河在此分为六支九股汇入南海,其沉积物源自上流携带的大量酸性泥沙,至今仍以每年60~80米的速度向南扩张;整体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低于2米,沼泽众多,蕴含金铜、油气等矿物资源。三角洲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旱季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沿海地区分布有红树林。
湄公河三角洲原住民为柬埔寨高棉人。8世纪前,该地区先后为扶南、真腊国地,并因水网密布,发展成为港口贸易重镇。17世纪起,京族逐渐控制了该地区并于18世纪中叶将湄公河三角洲纳入版图。20世纪30年后,又形成了现在越南与柬埔寨共同管理的政治格局。该三角洲是越南重要的农业和渔业地区。主要城市有金边、芹苴市、胡志明市等,其中胡志明市为越南最大城市和港口。
湄公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稻作文明,且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融于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当中;孕育了越南柬埔寨族和高棉文化;代表性景点有战争遗迹博物馆、古芝地道、柬埔寨金边王宫、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等。
名称由来
湄公河三角洲是指在湄公河流域形成的三角洲,因位于湄公河口而得名。湄公河的名称“Mekong”源于泰语,是“Mae Khong”(音译为“迈公”),“Mae Nam Khong”(“迈公”的全称,音译为“迈南公”)的缩写。在泰语和老挝语中“Mae Nam”的含义为“水之母”,“Khong”则指“河流”,“Mae Nam Khong”意为“众水汇聚之母”或“众水之母”,引申为“希望之母”和“幸福之母”的意思。
位置境域
湄公河三角洲位于中南半岛南部,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8°5'~10°7'、东经104°3'~107°之间。区域整体约以柬埔寨的首都金边(Phnom Penh)为顶点,北起越南的巴地市(Bà Rịa),南至越南最南端的金瓯角(Mũi Cà Mau),东南濒临南海,西部濒临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总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其中越南境内3.9万平方千米,柬埔寨境内0.5万平方千米。
历史变迁
距今7亿多年前的新元古代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如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南部等地还都是海洋状态。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青藏高原缓慢抬升。距今3000一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使亚洲地势西高东低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的金沙江等水系。约1万年前,随着冰河时代的结束,地平线迅速上升,南海海面一度抵达柬埔寨金边的平均海拔。7500年前,随着海水后退,陆地向东推进,并形成了一个地势低洼区。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南海入海口的低洼区边缘堆积成多个沼泽,为红树林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而促使漏斗地区的形成。
约5000万年前,经过地壳运动和海陆重组,产生了源自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澜沧江并从云南省出境,途经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和老挝的边境地区、柬埔寨以及越南。其位于中南半岛上的流域即为湄公河。几千年来,大量由细粉砂和黏土构成的沉重的沉积物被湄公河搬运并沉积在漏斗地区。于是,在河流和海洋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又因湄公河所经地区多为红壤地区,而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淡水泥沙排放量呈指数增长,如今,湄公河三角洲仍以每年60~80米速度不断向南堆积扩展,已从越南胡志明市逐渐延伸到了泰宁市。
地理特征
气候
湄公河三角洲地处热带,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终年炎热。年平均温在23~34°C,气温变化不大,有明显的旱、雨两季。5至11月为其雨季,受来自海面上的西南季风的影响,炎热多雨;12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
湄公河三角洲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左右,降水多集中在雨季,雨季中除11月降雨量稍低外,其余月降水均在200毫米以上,其中6、7、9月均降水约在300毫米左右。旱季降水较少,月降水量均在20毫米以下,其中1、2、3月几乎无雨。
区域内气温变化不大,年平均温在23~34°C,最冷月一般是12月和1月,最热月为5月,各月气温相差较小,月平均气温均会超过20℃。如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南端的胡志明市年均温27.6℃,一年中最热月为4月,最冷月为12和1月,最热月均温为32~33℃,最冷月均温为23~25℃。
区域月均辐射总量达340卡/平方厘米/天,10月是辐射量最低的,达340卡/平方厘米/天,3月是辐射量最高的时问,达549卡/平方厘米/天。风频较大,风向主要受季风影响,分为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当来自海面的西南季风来临时,区域气候潮湿多雨,气温偏高,即为雨季;当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来临时,区域气候干燥少雨,气温相对较低,即为旱季。
地质
地质构造
湄公河三角洲在构造区划上处于印支地块东南缘,东与南海西南部陆架相邻,西海岸为东马来西亚火山弧带。中生代(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的地壳变化使得湄公河三角洲以北的大叻区基底主要为岩浆岩和变质岩,位于其南部的湄公盆地基底由晚中生代的花岗石构成。
湄公河三角洲南部在地质构造上经历了中生代中晚期和新生代以来的陆缘拉张和陆缘沉降两个阶段;沉积上先后经历了陆相、过渡相以及海相三个沉积旋回。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最初的裂谷阶段,湄公河三角洲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包括正断层、倾斜断块、拉长地堑、犁式生长正断层等。在早中新世的热沉降阶段,盆地范围下沉,高角度基底正断层再次活动,主要构造样式为正断层、滚动背斜等。中中新世开始的又一次拉张活动中,主要构造样式为花状构造、正断层和逆断层等。晚中新世开始了挤压,在压扭之后为区域性沉降,但局部有降起,主要构造样式为褶皱、断层等。
地层特征
湄公河三角洲分布较广的地层为新生界,新近系以碎屑岩为主,产褐煤矿以及石油、天然气;第四系以松散的冲、洪积夹滨海沉积为主,在第四纪早期玄武岩发育。
区域北部的大叻海西褶皱带基底为元古宇变质岩系,在其上不整合覆盖了泥盆纪至早石炭世砂泥质与硅质建造的浅变质岩系,之后又不整合覆盖了中晚石炭世陆源砂泥质建造,且有多处花岗石侵入,接着为二叠纪英安岩和早三叠世海相火山(流纹岩)沉积建造以及中三叠世一早侏罗世海相泥质碎屑岩建造,最上面覆盖的为新近纪一第四纪玄武岩。
区域南部盆地发育的地层主要有六组,第一为始新统至下渐新统茶句(Tra Cu)组,是厚约1500米的沉积碎屑岩;第二位浙新统茶新(Tra Tan) 组,是厚约1800米的河流、三角洲、滨浅海、海岸平原、湖相及潟湖相的碎屑岩;第三为下中新统白虎(Bach Ho)组,是厚1050~1450米的河流、滨浅海、湖相碎屑岩及海相页岩;第四为中中新统昆山(Con Son)组,是厚800~950米的河湖相及边缘海碎屑岩;第五为上中新统东马(Dong Ma)组,是厚700~800米的河流、三角洲、大陆架及开阔海碎屑岩;第六为上新统至第四系边同(Bien Dong)组,是厚700米的河流、三角洲、陆棚及开阔海碎屑岩。
矿产资源
湄公河三角洲的北部地区已发现金属矿产地约20余处,其中大型金矿床1处(茶Tra Nang)、大型锡钨矿床1处(大寨 Da Trai),中型铅锌矿床1处(洲泰 Chau Thai),铅锌、铜铅锌、金矿点和矿化点若干处。此外,还有边和铜矿点、嘉北铅(锌)矿床、新盛铅锌矿床、克龙法矿点铅铜矿点及砂锡矿点、铜钼锡矿点、大叻金矿点和6个钛铁砂矿点等。
另在湄公三角洲盆地的海域已发现3种主要的并可作业的含油气组合,其一为下中新统碎屑岩储集层油气藏;其二为渐新经油气藏;其三为基岩储集油气藏。受勘测技术所限,已发现的油田主要集中在湄公河三角洲盆地的东南角,如白虎油田、龙格油田和Jada油田等。
地形地貌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整体地势平坦,沼泽广布,平均海拔不到2米。河网稠密,金边以下湄公河分作前江(Tien River)与后江(Hau River),进入越南再分成6支,由9个河口入海,其间还有无数汊流及总长2300多千米的人工运河。该区域整体可分3部分,中部是湄公河诸分流水道三角洲平原,西北部是同塔梅平原(Thap Muoi Plain),西南部是金瓯半岛(Cà Mau Peninsula)海岸平原。
同塔梅平原是湄公河三角洲的西北延伸,也称为“芦苇平原”(Plain of Reeds),其包含越南南部和柬埔寨东部。它的东南面以湄公河主河道前江河(Tien Giang River)为界,东北面也有少量河流汇入平行的万古西河(Vam Co Tay River)。总面积为69.7万公顷,占湄公河三角洲面积的近18%。
水文
河流
湄公河三角洲为湄公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湄公河、巴萨河(后江)、前江等。
湄公河(Mekong River)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部,是东南亚主要的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上源称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长约2600千米,其中约1200千米为国界河,流域面积63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
巴萨河(Bassac River)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部,又称后江河(Hau River),全长190千米。自柬埔寨金边的湄公河干流分叉而出,流经柬埔寨南部后流入越南境内,是柬埔寨和越南之间的交通要道。
湖泊
洞里萨湖(Tonlé Sap)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在金边汇入湄公河三角洲,集雨面积约为8.60万平方千米,平均比降0.03%,多年平均湖面面积为6176.8平方千米,平均容积为151.4亿立方米,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水量大小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湖面呈西北-东南向的长条形。每年5~10月雨季时,湄公河水暴涨,洪水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洞里萨湖。湖面从2500平方千米扩大到1万平方千米,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和繁殖之地。被誉为“柬埔寨鱼仓”。
地下水
湄公河三角洲含水层为柬埔寨与越南跨界含水层,范围从柬埔寨境内的扁担山山脉(Dangrek Mountains)一直延伸到下湄公河三角洲,为典型的三角洲冲洪积盆地,属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含水层总面积为223422平方千米,柬埔寨占据的面积为141338平方千米,为总面积的63.3%。地下水环境从淡水过渡到咸水。一方面从北向南,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由溶滤、混合作用为主过渡到浓缩盐化作用为主。另一方面靠近沿海,受到海侵海退的影响,盐分不断地增加。该三角洲地区由于地质背景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中砷的浓度也很高。
含水层主要为堆积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山前为地下水补给区,下三角洲为地下水排泄区,含水层由颗粒较粗的单一大厚度的含水层,逐渐变为细颗粒的多层含水层。由于山前堆积巨厚的第四系松散岩类物质,于是在此构成了极好的含水介质,为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存储空间。补给来源丰富,包括降雨、地表水、周边基岩裂隙水等。
海洋水
在上游径流、下游潮汐、风浪的作用下,湄公河三角洲潮汐特性复杂并随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潮汛而变化。区域潮汐日不等现象显著,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在径流的作用下,涨落潮历时不对称,落潮历时往往大于涨潮历时,但涨落潮差基本相当。此外,旱季潮差大于雨季,枯水年潮差大于丰水年。在径流和河床边界条件阻滞下,潮流上溯过程中潮波变形明显,潮差和历时由口外向上游沿程递减。其中,柬越边境在8~11月潮汐现象已不明显,柬埔寨首都金边在6~12月潮差基本相当。
湄公河三角洲水团即中南半岛近海水团(ZNBDJHW),因受到河流冲淡水入海混合扩散的影响,该水团的特征是PH、溶解氧、硅酸盐值较高,而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较低。水团附近的南海海流较强,最大流速在冬季达3节左右,夏季为2节。
在进行垂向划分时,该水团可划分为表层水、次表层水、次中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5层,其表层水主要为湄公河等河流冲淡水,盐度值全年均低于31.00,冬季低温,约为19.50℃左右,夏季高温,温度值常在27.0℃以上。此外,夏季时,区域近海0~120米的水层会出现南海南部陆架水水团,该水团是在西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源于爪哇海低盐水与泰国湾水流的混合水,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温度在28.0℃左右,盐度范围为31.90~33.20。
土壤
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壤主要有冲积土、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按照空间地域位置可以将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地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内陆地区土壤和沿海地区土壤。内陆地区为肥沃的冲积土,可以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而沿海地区在旱季则容易发生盐渍化,又分为常年盐土和常年盐渍土,以及潜在酸性硫酸盐土。主要进行水产养殖、单季稻种植和复合养殖。在原来生长红树林的波斯湾,多分布着不同程度的酸性硫酸盐土。此外,澜沧江-湄公河三角洲低洼处有一定面积的潜育土分布,湄公河西北有小面积的红黄壤类丘陵山地土壤分布。而湄公河三角洲的土壤60%以上是酸性强、盐分高、物理一化学性质差、生产性能不良的酸性硫酸盐土或盐渍土。
生物
植物
湄公河三角洲植物种类丰富,约有200种植物。植被以红树林为主,最普遍的是黑皮红树(海榄雌属 germinans)、红树科(Rhizophoraceae)、杯萼海桑(Sonneratia alb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美洲红树(Rhizophora)、角果木(角果木属 tagal)、水椰(Nypa fruticans)等红树种类,有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a)等稀有植物。
动物
湄公河三角洲动物种类丰富,有6种两栖动物、34种爬行纲、36种哺乳动物、182种鸟类、470种鱼类,其中代表性动物有澳洲野犬(Canis dingo)、黄腰太阳鸟(Aethopyga siparaja)、绿海龟(Chelonia mydas)、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等,稀有动物有儒艮(Dugong dugon)、赤颈鹤(Grus antigone)等。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0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有3个生物圈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3个种苗保护区、5个国家公园、7个观赏物种保护区。
金瓯角国家公园(Cape Ca Mau National Park)位于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最南端,是许多有经济价值水生物种的繁殖地,也是许多冬季迁徙水鸟的停留地。公园总面积约41862公顷,其中大陆地区约15262公顷,其余26600公顷为与大陆接触的沿海地区。动植物种类非常多样,长尾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银叶猴(Silvered Langur)被列入世界红皮书。 2009年5月26日,金瓯省金瓯角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名录。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原住民为柬埔寨高棉人,8世纪前,该地区先后为扶南、真腊国地。在真腊时期,湄公河三角洲因水网密布,发展成为港口贸易重镇。9世纪初,柬埔寨进入吴哥王朝,统治了湄公河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10世纪以后,越南独立建国并不断向南扩张,于15世纪末灭亡了中南半岛的占婆国和柬埔寨接壤。与此同时,柬埔寨政局动荡并被周围的越南和暹罗不断蚕食。17至18世纪,越南人趁吴哥王朝内乱,逐渐吞并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以大臣阮有镜为经略使,直接统治东浦(今越南南部东区)一带。至18世纪中叶为止,湄公河三角洲正式纳入越南的版图。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发生清军入关事件,大批不愿臣服于清朝的中国人大量来到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南明抗清军事将领陈上川、杨彦迪以及广东雷州商人鄚玖等抵达湄公河三角洲后,成为河仙市实际统治者,大批华人在此定居。越南阮氏逐渐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并在区域内开始大规模开发。18世纪末,阮氏投靠法国殖民者,推翻越南西山朝,建立了阮朝。
1858年,入侵湄公河三角洲并于19世纪中后叶相继占领了柬埔寨和越南,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驱逐法国势力,控制了包括湄公河三角地区在内的越南和柬埔寨,但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湄公河地区。该地区又落入法国的控制下。20世纪中期,法国殖民者在东南亚人民的强烈反抗下,被迫同意了柬埔寨和越南等国独立,并将下柬埔寨(Kampuchea Krom)划给了越南。
2005年,越南和柬埔寨签署了《1985年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国家边界划定条约》2005年补充条约,进一步确定两国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国界划分。2019年,柬越补充边界条约,该条约承认了84%边界沿线的边界地标。截至2022年5月,柬越边界划定工作已完成90%。
经济发展
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之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同时由于粮食短缺严重,越南政府继续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采用“荷兰围堰”技术防范洪水和海水,种植双季稻等作物。1986年以后,越南实施“革新开放”,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迎来了第三次大规模开发,农业用地扩大到320万公顷,且由于水稻种植的相对收益下降,区域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果树和进行海水养殖。
近四十年来,在当地经济和政策的驱动下,区域农业活动不断增加。其中,在湄公河三角洲内陆地区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或三季稻,沿海地区则主要进行水产养殖、单季稻种植和复合养殖,其快速发展占据了部分沿海地区红树林和内陆地区种植地。据统计,区域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的有63%、用于水产养殖的有17.7%,用于林业有8.9%,农业用地主要包括水稻种植稻田有76%。而湄公河三角洲已成为越南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区域,被称为“越南的粮仓”。
湄公河三角洲为东南亚重要的稻米产区,有大片稻田、鱼塘和果园。越南南方60%~70%的农业人口集中于此,是越南稻米的主要产地,也是东南亚著名产米区之一。该三角洲是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生产基地。2022年,三角洲的养鱼场生产了创纪录的150万吨鲇形目 ( Pangasius hypothalmus );约有近5000平方千米的水面被用来养殖绿螯虾,该虾的产值仅5年就增加了10倍。区内代表性工业有水产品加工、气电氮肥产业等产业;旅游资源丰富,至2018年,区域内有946个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点,其中有6个特别国家级文化遗迹、202个国家级的旅游景点。此外,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同奈省锦美县被越南设置成为生物高科技区,具有研究、培育、开发、转交、应用生物高科技的职能,同时进行生物高科技领域的人力资源培训、生物高科技企业的培育、生物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可提供生物高科技服务等。
交通运输
公路
湄公河三角洲在越南境内的公路主要包括国家道、省道、县乡公路等。从胡志明市到忠良的高速公路有62千米长,规模为双向四车道路;从胡志明市到金瓯省的1A号国路经过胡志明市、金瓯等8个省市以及美顺桥、芹苴桥、潭穷桥、南根桥等,交通来往较为方便;连接胡志明市和前江省的50号国路有88.6千米;N1、N2路线缩短了从同塔省到安江省、坚江省的距离。此外,还有60、30、53、54、57、61、62、63、80号等国路。除了国路系统之外,湄公河三角洲在越南境内的部分还有总长度为3752千米的182条省路,这些省路都是双向车辆道路;有40192千米长的县乡公路,其中,县路约8700千米长。
航运
湄公河三角洲在越南境内的交通优势就是水路,通航路线的长度为3486千米,其中河川路线管理局管理2800千米。区内河川水路面积大且流通水城广,三角洲其被13000千米密集的河川和渠沟系统划分,其中有6000千米能够流通从50至100吨重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区内最大的后江和前江。区内有16个海港,其中5个在前江的港湾、8个在后江的港湾、3个在金瓯半岛的港湾和泰国湾。
航空
湄公河三角洲有芹苴国际机场(Can Tho International Airport)、新山一国际机场(Tan Son Nhat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机场。新山一国际机场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占地面积1500公顷,年旅客吞吐量为2800万人/年,是越南运输量最高的国际机场。该机场是一座民用与军用飞行作业相结合的机场,其中民用区位于新山一国际机场的东部和南部,军用区位于新山一国际机场的西部和北部;有4家越南航空公司运营国内外航线,以及43家国际航空公司运营,包括客运和货运航空公司。
水利建设
湄公河三角洲在越南境内的水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为4750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00万千瓦。区域内有7座已建水电站、5座在建水电站和3座规划水电站,均位于湄公河支流上。
三安水电站(Trị An Dam)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胡志明市,建于1984年,1号机组于1988年4月30日发电,1991年投入使用。该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台机组,每台机组100兆瓦,共计400兆瓦,年发电量17.6亿千瓦时。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
湄公河三角洲海拔较低,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受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区域海平面每上升1米就会导致湄公河三角洲红树林面积减半,约1000平方千米的耕地和水产养殖区将成为盐沼,以及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全球气温已上升0.8度,并因此诱发了影响到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与土地盐碱化问题。且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增大,区域遭受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事件的概率与频率也随之增长。
土地资源退化
湄公河三角洲海拔较低,多个地区河流冲积物厚度超过100米,南部地区受到海水自然倒灌入侵,7个地理分区中有4个区域属于季节或全年水淹区。区域河网密布,加上人工采砂和河流泥沙减少导致的河岸渠岸的塌,旱季海水倒灌面积已达区域土地面积的20%,66%的海岸线受到侵蚀,致使湄公河三角洲每年损失500公顷土地,并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土壤盐碱化。
地下水资源减少
湄公河三角洲内降水分布不均,每年都要经历强度不等的干旱与洪涝。而区域内又长期采用围堰的方式护田,改变了湄公河三角洲原有的生态系统,大幅降低了它的蓄水能力和季节调节能力,从而加大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因为人类活动带来的地下水超采,导致每年地面下沉1.1至2.5厘米,加剧了海水的倒灌。而海水倒灌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又进而影响水质,致使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随之减少。
森林资源减少
湄公河三角洲现有超过272030公顷的各类森林,其中自然森林面积为63979公顷,人造林面积为208051公顷。自然森林主要为沿岸分布红树林和内陆湿地的其他森林物种。在1955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湄公河三角洲作为越南重要的军事基地,成为被橙剂攻击的目标地区之一,大面积的红树林遭到破坏,形成了条带状的荒地,区域内的其他森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79年以后,区域森林资源得以恢复,但由于海岸带的水产养殖业开始兴起并迅速扩张,沿岸红树林再次受到破坏。从1979至1995年,沿岸红树林几乎以平均2846公顷每年的速度直线性下降,1995年时减少到133583公顷。减少的面积大部分转化为沿海的水产养殖区域,减少了近26%。
生物多样性减损
湄公河三角洲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遭到减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种减少,濒危动物程度加重甚至灭绝;二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缩小、质量下降。1955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红树林等生物遭到严重破坏。1975年以来,因为森林滥伐、水区退化、狩猎过度和捕捞过度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区域有42种植物记录于红皮书当中,当中的11种已经断种或有断种危机,另有20个稀贵种、8种受威胁物种、3种濒临灭绝的动物。
环境保护
沿海生态保护
为了应对区域内气候的变化,减少海水上升的危害,越南在1979年后,开始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将水产养殖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养殖模式转变为混合养殖模式,使之往区域内地的湿地转移,红树林因此得以恢复,各省沿海的白千层树林也因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开始恢复和发展。此外,为防止沿海生态持续恶化,区域内还设置了由世界银行注资的东海和泰国湾退化防御项目,另有珊瑚和海草保护项目。
水资源保护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越南逐渐加强堤坝和水闸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应用,以应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洪水、咸潮和管理灌溉用水。
濒危物种保护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受损,越南对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在内的地区进行生物清查,将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濒危物种列出名单进行官方保护,已有54种哺乳纲和60种鸟类在册。此外,区域内设置了坚江省生物圈保护区、金瓯角生物圈保护区、檻占生物圈保护区三个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坚江省块冲、隆安郎莲、槟晟富三个自然保护区,后江省珑玉皇、金瓯省登瑞鸟园、薄辽省鸟园三个种苗保护区。此外,湄公河三角洲还有十个已经成立和投入发展的湿地保护区,包括何仙、檻占国家公园、幽明上自然保护区、德美国家公园等。
兴建水利工程
截至2022年,越南为主动应对湄公河三角洲的气候变化,已兴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其有阻挡海水和涨潮、积蓄淡水的功能,为三角洲居民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这些水利工程能有效减少旱季自然灾害对生产的破坏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解决沿海水产养殖区与农业生产区之间的矛盾。
国际合作保护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中国、越南、柬埔寨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六个国家分别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2000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又签署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它们的宗旨都在于保护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在内的生态环境。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等。
除了共同参与国家公约,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还签订了一些区域性条约。如1995年,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四国在泰国签订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目的是制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生物资源开发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2016年9月,中国通过了《中国一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年)》,该战略包括九大具体的领域,其中包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此外,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还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东盟等其他机制的指导下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BCI)建设项目、中国一东盟框架下开展环境合作旗舰项目等。国家之间根据自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特点,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比如缅甸和中国、泰国针对植树造林、打击木材和野生动植物的走私等开展多边合作。泰国和中国就迁地保护濒危物种项目开展合作,越南与缅甸、泰国分别签订了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边协定。
2000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又签署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它们的宗旨都在于保护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在内的生态环境。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等。议定书稳步发展,许多国家已实施了有关项目和其他活动,取得了积极成就。
风景名胜
综述
澜沧江-湄公河三角洲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公园5个,另有一个名叫金瓯省明海红树林研究中心的森林科学实验研究区已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人文类景观众多,至2018年,区域内有946个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点,其中有6个特别国家级文化遗迹,还有202个国家级的旅游景点,成为区域的核心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富国国家公园
富国国家公园(Vườn quốc gia Phú Quốc)位于湄公河三角洲西部的越南坚江省的富国岛,总面积31422公顷,包括禁区8603公顷、生态恢复区22603公顷和行政服务区33公顷,其中有12794公顷的林区。该公园内有北岛自然保护区、翰龙山区域、油礁和乾门,旨在保护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热带岛屿的生态系统、遗传资源、稀有珍贵的森林植被,以及富国岛上特有的自然栖息地。岛上的植物有929种,岛南部的周围布满了珊瑚礁,珊瑚礁区域有各种石斑鱼、齿蝶鱼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据统计,有89种硬珊瑚、19种软珊瑚;珊瑚礁周围有125种鱼类,132种是软体鱼类、32种有棘和62种海藻。
西贡草禽园
西贡草禽园(Thảo Cầm Viên Sài Gòn)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部的胡志明市,东南侧为西贡河(Saigon River),建立于1864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草禽园面积32公顷,分为植物园和动物园两大区域,草禽园之名由此而来。其中植物园面积较大,约占整个草禽园的一半以上,院内种植了在越南生长的绝大部分热带草木花卉;动物园有上百种珍禽异兽,代表性的动物有大象、老虎、牛、猴子蛇、孔雀等。
人文景观
战争遗迹博物馆
战争遗迹博物馆(War Remnants Museum)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部的胡志明市,成立于1975年9月4日,是国际和平博物馆网络(INMP)和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成员。该馆是越南唯一一家系统研究、收集、保存和展示外国侵略势力对越南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和后果的博物馆。博物馆设有9个常设主题展览和各种特别收藏。博物馆全年举办各种活动,包括会议、与战争见证人会面、临时展览和巡回展览,每年接待近一百万国内外游客。
古芝地道
古芝地道(Cu Chi Tunnels)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东北部的胡志明市,建于1948年,是越南战争时期在古芝地区的地道遗址,原是越南抵抗法国统治时期挖出的一个17千米的地下战道。古芝地道是一个由多层地道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道网分上中下三层,最深层地道距地面8~10米。地道内建有生活、战斗和伪装设施。1960年后在抗美战争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发展,总长达到250千米。古芝地道因在抗美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曾被授予“铁壁铜墙”的荣誉称号,现已被越南政府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
柬埔寨金边王宫
柬埔寨金边王宫(Royal Palace, Phnom Penh, Cambodia)位于湄公河三角洲最北部的金边,是柬埔寨的代表性建筑。它是柬埔寨国王的皇家住所,高棉语称为“Chaktomuk Serey Mongkul Palace”。由建筑师麦泰普·尼米斯(Tep Nimmith Mak)按照高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建造的。皇宫内的所有寺庙都以黄色装饰,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印度教。皇宫采用巴戎风格建造,有五个入口,五个大门不重叠;四周有1777米长的围墙,围墙建于1866年至1870年间。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ambodia)位于湄公河三角洲最北部的金边,是柬埔寨最大的历史和考古博物馆。1917年由法国建筑师格罗利耶(George Groslier)与柬埔寨艺术学院一同修建,1920年正式竣工。该馆是世界范围内拥有高棉文化藏品最多的博物馆,共有1.4万余件藏品,其中展厅内展出1800余件。总面积为52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2800平方米。展品涵盖史前时期、前吴哥时期(1~9世纪)、吴哥时期(9~15世纪)、后吴哥时期(15~19世纪)的雕塑、瓷器和人种学物品。藏品主要分为石雕石刻、青铜制品、陶瓷制品和木制品四大类。
相关文化
生活习俗
受稻作文明影响,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衣食住行和社会形态结构都打上了农耕与水稻的烙印。区域内的柬埔寨人饮酒普遍,水果也可以当做下酒之物,且习惯跪坐在地上就餐,不用筷子,而是用盘子、叉子、汤匙或用右手抓取饭食。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喜米,早餐常为米线,肉类多以鱼虾类为主。该区域的人信奉佛教,喜素食,口味偏辣、甜、酸。区域内的京族餐具与中国相类,筷子稍长,喝茶普遍,不爱喝蒸馏酒,喜欢喝啤酒、米酒、槟榔酒等。他们口味清淡,以水煮、煎炸、烧烤为主;又爱吃生、冷、酸、甜的东西,讲究青菜生吃,常用蕹菜、生菜、绿豆芽、香菜、薄荷等,蘸着鱼露、醋或鲜柠檬汁食用。而区域内的越南京族常以鱼露作为不可或缺的调料。
受热带气候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15世纪前,区域内越南女性的民族服饰通常为裙子(vay)和吊带(yem),还会套一件前开口的贯头衫,并在腰部束带。服饰颜色多为褐色或黑色,且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穿着颜色鲜艳的上衣和束腰带。明朝时期,区域内的越南民族服饰和明代服饰相类,一般为交领、右大袖衫,女性开始穿着中式裤子。至17世纪和18世纪,阮郡主命令南方男女穿中式裤子和衣身较长的前扣式长衫,在发型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另因区域河流众多,人们已学会了与水共生存,除了依赖水路交通外,农村常会出现“水上集市”,即众多的船只在河里或沼泽地连成一片,人们在船上进行商品买卖。船只和木筏是区域内常见的交通工具,其中以一块做底两块做船身的三板船最为常见。另外,水牛在农村常用来耕地、驮运东西。除外来的佛教天主教、福音教、伊斯兰教外,湄公河地区还产生了高台教、和好佛教等道教,同时还存在着祖先崇拜、土地神、城隍、母神等民间信仰。
真腊是扶南的属国,李显神龙年间(公元705~706年)分为二国,之北称为真腊,之南多沼泽的地方称作水真腊。水真腊里有很多大象,曾向唐朝呈贡区。而水真腊当在今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金瓯角沉船
湄公河三角洲的金瓯省陈文时县海域里有一艘沉船,1998年8月至1999年10月,越南历史博物馆及金瓯博物馆等对该沉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该船位于水下35米深处,长度约24米,宽度近8米,并从船上直接收集到多达60000多件瓷器,加上没收的此前由民间违法打捞所收集到的瓷器,从沉船打捞的瓷器数量上升到13万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清代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产于中国的青花和部分微带窑变的彩釉器。据考察,金瓯沉船出水瓷器的产地为江西景德镇窑、福建窑及广东省西村窑,品种有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五彩瓷、白釉瓷、酱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志明市芹耶县求鱼节(Fish Seeking Festival in Can Gie District, Ho Chi Minh City)是属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胡志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越南南方规模最大的求鱼节之一,主要仪式富有芹耶红树林地区文化特色。求鱼节举行的目的在于保护与弘扬沿海地区渔民祭祀鲸鱼的习俗和传统民间庙会的价值。该节日经常在2~3天内举行,头一天举行迎神仪式,其后举行祭拜阴灵和求鱼等仪式,同时还举行丛剧表演。2013年,胡志明市芹耶县求鱼节被列入越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学
参考资料
ĐỒNG BẰNG SÔ NG CỬU LONG.vnembassy-copenhagen.2024-07-02
湄公河三角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8
气候变化导致越南湄公河和红河三角洲面临严重洪水威胁.news.un.2024-07-07
Catfish Blues: The Imperiled Mekong Delta.forbes.2024-07-02
胡志明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WAR REMNATS MUSEUM.baotangchungtichchientranh.2024-06-28
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cambodia.2024-06-28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28
Hon Tam Resort.vinpearl.2024-06-19
Thap Muoi Plain.britannica.2024-07-02
Dong Thap Muoi Exploit.vietnam.2024-07-02
巴萨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18
Mekong River.britannica.2024-06-18
Failures of Highway Embankments along the Hau Riverbanks: Causes and Remedial Solutions.ResearchGate.2024-06-18
Hau River.bestpricetravel.2024-06-18
洞里萨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02
Mekong Delta.inaturalist.2024-06-28
Biodiversity of the Mekong Delta.springer.2024-06-28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mangrove forest at the protected zone of Ca Mau Cape National Park, Vietnam.ResearchGate.2024-06-28
VƯỜN QUỐC GIA MŨI CÀ MAU – MỘT SỐ TRẢI NGHIỆM LÝ THÚ NƠI CUỐI TRỜI TỔ QUỐC.vuonqgmcm.2024-06-28
Vietnam-Cambodia supplementary treaty on boundary delimitation in 2019: important landmarks of boundary settlement.vietnamlawmagazine.2024-07-01
Cambodia-Vietnam Border Demarcation 90 Percent Complete.cambodianess.2024-07-0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to Ca Mau province’s development.vietnamlawmagazine.2024-07-02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越南(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06-28
CAN THO INTERNATIONAL AIRPORT.vietnamairport.2024-07-01
CẢNG HÀNG KHÔNG QUỐC TẾ TÂN SƠN NHẤT.vietnamairport.2024-07-01
Cơ sở hạ tầng kỹ thuật.vietnamairport.2024-07-01
Tri An Hydropower Plant 400MW Dong Nai, Vietnam.ls-electric.com.2024-07-08
湄公河三角洲的民众生活及环境问题.http://www.mekongwatch.org/platform/bp/chinese2-7.pdf.2024-02-03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近四十年来红树林遥感监测研究.中国知网.2024-04-12
越南红树林的种类、分类和面积.中国知网.2024-04-12
携手保护湄公河水源.vietnam.2024-07-01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关于赔偿责任与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议定书》.外交部网站.2024-04-12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chinacdc.2024-07-01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cbd.2024-07-01
Kien Giang province attracts 6.83 million tourists in eight months.vietnamplus.2024-07-02
Kien Giang.paradissa.2024-07-02
Vườn quốc gia Phú Quốc.PHUQUOCNEWS .VN.2024-04-12
咖喱河粉春卷鱼虾香米糯米饭...... ——《澜湄有礼》之二“餐饮礼仪”.人民网.2024-04-12
一衣带水——中国传统服饰对日、韩、越民族服饰之影响.中国知网.2024-04-12
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鱼米之乡”.中国湿地博物馆.2024-04-12
越南胡志明市求鱼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aobinhduong.2024-06-28
求鱼节——越南中部沿海地区特色文化活动.daihoidang.2024-06-28
Quagmire: Nation-Building and Nature in the Mekong Delta.jstor.2024-07-01
The Mekong Delta Ecology, Economy, and Revolution, 1860–1960.uwpress.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