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洑山

河洑山

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12月经林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距常德市西郊七公里处,东临渐河,南濒沅江,西邻桃花源,总面积达300多公顷,为楚南一带的道家佛家名山之一。有植物种类115目337属542种,森林覆盖率85%。1993年10月1日,公园正式向游人开放;翌年12月,国家林业部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地形 地势 历史

河洑山古为平山、武山、太和山。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为平山:“水又东,经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之所以称河袱山,杨嗣昌解释说是因为“山下出泉暗河而人于河。”与郦道元说的“清泉下注”相一致。所言清泉,据《寰宇记补缺》称“德胜泉”,常德市旧志记为卓刀泉,也称崔婆井。泉水甘洌,来往游客乐于掬而饮之。于是衍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最典型的是道士张虚白为感谢卖酒姥崔婆对他的善待,长期饮酒不给钱,从不厌弃,指地掘井,不仅解决了崔婆取水路远的困难,而且井水甘洌胜过酒,井水就可以做酒卖。古人依照上述故事修建了崔婆庙、虚白庐等建筑,成为景点。河洑山流传张虚白的故事并不奇怪,因为它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山顶就修建了道德观。明嘉靖初,有方士在经历兵之后的道德观的遗址上修建真武殿,改名“太和观”。于是,河洑山又称为太和山。

河洑山有大小山岭56个、沟谷42条,植物种类115科542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因地势险峻,是通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川黔铁路两者的咽喉,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

河袱山绵亘数十里,岗峦相属,其中不少相依的山脉也很著名。高吾山即是一例,旧志记载其位置距今常德城130里,比平山远10里。山下有高吾洲,《桃花源》中的晋渔父黄道真就隐居该地修道。旧志称该山:“盘踞森耸,周环百余里,诸山环拱其下,即武陵溪与沅江合”。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孟浩然就曾来河袱山游览,写有《武陵泛舟》诗:“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昕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明代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陈洪谟归休后,筑“高吾书院”。在高吾山后有一座山名鹿山。南朝人黄闵所著《武陵记》中,有武陵人射鹿的故事。该故事与梁释慧皎所著《高僧传》记的惠元的事迹相近。惠元于东晋太元初年,在河袱山建耆阁寺(遗址在今河澈林场场部)。其后,著名的和尚还有竺慧,《高僧传》称赞他“精苦有戒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五溪,途经河袱,后人在山上修建新息侯祠。清康熙进士田雯,提学江南时,写有一首《河袱新息侯祠》诗:

古屋昏灯铄翁,崔婆村井庙门通。

断碑疑是边陲柱,坏像仍矜顾盼雄。

夕照烟浮鸦背黑,野塘香送藕花红。

士人莫荐新米,恐与当年薏同。

田雯与常德市有很深的关系。清顺治进士、武陵人刘昌臣提学山东省时,山东德州人田雯“初人试”,很受赏识。刘昌臣言传身教,使齐鲁学风文风为之一变。田雯学习恩师,推崇古文,生活也有古代高士之风。他主持考试,拒绝一切饮食招待,自己买菜春米做饭,被远近的人称赞。

河袱山在古代,于佛教道教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佛教寺庙未恢复,而道教的太和观历经沧桑,至今香火不断。

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候补委员彭公达到常德,在河袱山太和观召开党员代表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布置组党组军,开展武装暴动。同时,建立“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别委员会”,领导湘西各县地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43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鄂西会战结束后,调驻常德市的第七十四军五十七师驻河袱一带整训,师部移设河袱山太和观。9月,洞庭湖西岸警备司令傅仲芳在太和观召开保卫常德的军事会议。11月4日,余程万率部由河袱进入常德城。常德会战,河澈山是重要战场,“虎贲”将士坚守阵地,从11月20日至23日,激战了四天三晚,虽然营长以身殉职,500名守军阵亡,太和观、耆阁寺等建筑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所摧毁,但日军在河袱山丢下了上千具尸体。当年抗敌的五个烟火台犹存,七座暗堡保存完好,6000米交通壕依稀可见,成为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1946年,早年在冯玉祥部队任过旅长的鼎城区丹洲人龙崇顺离职后转信道教,募资修复太和观。新中国成立后,太和观先后被作为常德县卫生院的肺结核医院、武警训练场营房等。“文革”中因为它曾是革命遗址而幸免于拆毁。1993年,由河袱山森林公园按名胜古迹修一新,园内雕梁画栋,更具气势。虚白庐却因施工震动而倒塌,未能恢复。

历史名将马援关羽,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杨幺都曾在此扎寨、屯兵作战。我党我军老一辈革命家贺龙、萧克、关向应、帅孟奇也在此指挥过战斗。

名胜古迹

这里名胜古迹达50多处,仙源关、息侯、金鹿洞、虚白庐、卓刀泉、女儿坟,特别是太和观、崔婆井、犀牛口及月亮井,更为奇特,新辟的度假村、野炊岭、樱花岭,更具各异情韵。

太和观

张虚白,宋朝人,投考进士不中,从刘易、陈抟游。游至武陵河袱山,在山上创太和观修炼。一日,虚白寓于卖酒崔婆家里,崔婆以醇香的好酒款待,不幸饮后便死了。崔婆备棺将其安葬于屋后。二十年后,邑人余生在扬州市看见张虚白卖药,极为惊诧。两人相见,虚白赋诗一首,托余安带回:“武陵溪畔崔婆酒,天上应无地下有。南来道士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崔婆得诗,破坟启棺,棺内空空。后又有吕洞宾云游至此,并结庐修炼。元末明初,创武当派的张三丰在此隐居数年,传说他“虚空显圣,白日飞天”。太和观名声大振,成为武当派道场。

明正德八年(1443)荣王来常德市,解囊出资,大兴土木,重建太和观和虚白庐(习惯称虚白楼),规模初具。崇祯辛未(1631)大地震,殿宇震毁,片瓦无存,时任住持扬道长,当立誓愿,恢复旧观。其宏道精神感动十方信士,纷纷出钱捐物,布施功德。自清顺治戊戌(1658)十二月始至辛丑(1661)八月,历经三载,重修玄帝宫(即太和观),主殿仍供奉真武大帝,并增修一天门供奉王天君,增修二天门,供奉赵天君,新砌石级百余墩,并于左右各恢复钟楼和鼓楼,时规模宏大,道众云集,先后有王奇祥(法名道元)和陈瑞仙(法名洞真)住持太和观,并定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为太和观庙会,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享有盛名的香火道场。

参考资料

环保世纪行——“河洑山”的魅与惑.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