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瑜
沈之瑜(1916.5~1990.12),原名茹志成,曾用名茹茄、鲁楷,浙江杭州人。民国24年(1935年)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留校当助教。民国29年5月在浙江遂昌参加中共地下组织。新中国成立前曾任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滨海报》编辑、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华中雪枫军政大学文工团和华东军政大学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社文处副处长、处长、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上海市新成区文化局局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和名誉馆长、研究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同时,被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个人生平
沈之瑜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近40年。在他主管上海市社会文化期间,接管了亚洲文会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院,并在这两院的标本基础上,筹建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查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并恢复原状,成立纪念馆;协助有关单位整理恢复了中山故居;接办了华东文化部移交的文物仓库,加强了从废铜废纸中抢救文物、文献的工作;参与鲁迅墓的移葬和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
1958年后,沈之瑜主持上海博物馆工作,先后建立了文物修复复制工场、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和电脑室,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1960年9月起,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兼任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之后沈之瑜兼职过多,请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卸去其副校长职务,1962年1月由他人接任;1972年之后,将上海博物馆综合陈列改为四个专题陈列,提高陈列的学术性、系统性、艺术性;改革开放之后,他筹划、组织出国展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了上海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声誉;在他领导下,编辑出版了文物图录、专著和《上海博物馆集刊》,加强了博物馆的学术研究。
个人作品
沈之瑜在学术研究上,带头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在“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迫害的恶劣处境下,仍潜心学习,钻研甲骨文。经多年努力,他与郭若愚合著《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补正》,撰写了《套卜大骨一版考释》、《甲骨卜辞新获》、《介绍一片伐人的卜辞》、《“百沟”、“正河”解》和《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重大贡献》等学术论文。论著 有《关于任伯年的新史料》、《伟大的中国青铜艺术》、《倪“渔庄秋霁图”解说》等。
参考资料
听见博物馆 |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意外回归的王羲之《上虞帖》.央广网.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