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德霖

陈德霖

陈德霖,名鋆璋,号漱云,小名石头,1862年10月27日出生于山东黄县,1930年7月27日去世,京剧演员。幼年先后入全福昆班和三庆班坐科,习昆旦、京剧青衣兼刀马旦,以唱功著名。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陈德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陈在幼年时被卖给了一个戏剧团,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演艺经历

1873年12岁时,入恭王府全福班学昆旦,艺名陈金翠。不久,全福班解散,陈德霖又入四箴堂(即三庆班)科班,改艺名陈德霖。学习刀马旦,又从朱莲芬学习昆曲。1880年19岁时,出科,又从田宝琳学京剧青衣,同时搭三庆班演出。光绪十三年(1887)三庆班解散。独立组织"承平班"后易名福寿班。1890年,以民籍学生身份进入升平署当差。一生辅佐杨小楼谭鑫培卢胜奎黄润甫刘赶三王楞仙俞菊笙孙菊仙刘鸿声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等名家,所演各种角色均精彩生色,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他进宫后,体验慈禧太后的举止,运用于表演中,创造了《雁门关》萧太后的形象,得到了慈禧的赏识。《昭代萧韶》原是昆曲,慈禧想把它改为皮簧,就请陈德霖帮助安排场子,改编词句,安上唱腔。经过排演,慈禧看了很高兴。后来各王府演戏都请陈德霖代为办理。他还在清平局任教,传授戏剧艺术。

表演风格

陈德霖是清代光绪以来大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而在唱法上较前人略有变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门”。陈德霖在唱腔上得到时小福的亲传,为正宗青衣,基本遵循传统唱法,如“八大腔”在慢板中的运用,兼取胡喜禄所设计的新腔,使唱腔刚中有柔,改变了旧式直腔直调的唱法。又首创在唱腔收尾时用甩腔收音,峭拔有力,成为后来青衣常用的唱法之一。陈德霖嗓音清朗圆润,高亮娇脆、刚强清越、委婉,非常悦耳动听,直至晚年仍保持着优美的音色和充沛的气力。他吐字讲究,发音准确,因幼时曾习昆旦和京剧武旦,身段、武功都很熟练。做工谨严端庄,扮演雍容华贵的妇女形象能合乎身分。生平不尚花梢,以演唱唱工和唱、做繁重的戏最负盛名,是京剧演员以昆剧为基本功的示范人物。中年以后,整理演出了一些冷门剧目,不仅丰富了舞台演出,也为后来的旦行开拓了戏路。在表演上,陈德霖从剧情出发,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来安排行腔的高低、急缓,将青衣行当的演唱引领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作“青衣泰斗”。陈德霖的唱腔风格启发了一批“黄派”模仿者,他拥有清澈甜美的嗓音和清晰的发音,每个音符都能被清晰地辨别。尽管这种风格曾经在南方很受欢迎,但现在已经不再传授。但在旧录音中仍然可以听到。

主要弟子

陈德霖热心教育事业,一生收徒甚众,桃李满天下,所以也有"老夫子"的称号。王瑶卿梅兰芳、王蕙芳、王琴侬姚玉芙姜妙香并称为六大弟子。此外还有门婿余叔岩也得到他很多教益。尚小云韩世昌黄桂秋等都曾得其亲传,荀慧生欧阳予倩等亦多向陈请益。传人中,梅兰芳、尚小云、韩世昌(昆旦)等均自成一家。黄桂秋拜陈最晚,成名于南方,嗓音甜美宽柔,在陈门唱腔的基础上强调用湖广韵行腔吐字,几乎每个音符都清楚地唱出来,而收放处则尽量少用强力是其主要特色。时人亦称“黄派”。纯陈派唱法今已不传,仅有少量唱片传世。其他著名弟子还包括韩世昌、姜妙香、王钦农、王惠芳、王耀庆、尚小云、梅兰芳和姚玉福。

艺术地位

陈德霖被认为是青衣大师的后继代表之一,与王耀庆(1881年-1954年)、梅兰芳(1894年-1961年)和张君秋(1920年-1997年)一同被描述为青衣大师。青衣是京剧中最负盛名的角色。陈德霖被认为是这一群体中最优秀的歌手,但他的外貌并不美丽,也无法令人信服地扮演女性角色。后来的戏剧观众可能不会接受他。尽管如此,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仍然被后世所铭记。

代表剧目

陈德霖的擅长剧目很多,多为唱工和唱、做繁重的戏,如《祭江》《祭塔》《孝义节》《落花园》《长坂坡》《三击掌》《探寒窑》《武家坡》《三娘教子》《六月雪》《南天门》等,其中《四郎探母》《雁门关》中的萧银宗则得梅巧玲的真传,有出色的表演。其昆剧如《琴挑》《出塞》等亦负盛名。中年以后,整理演出的冷门剧目有《芦花河》《武昭关》《贺后骂殿》等。其他擅演剧目还有有:《思凡》《断桥》《活捉》《游园惊梦》《彩楼配》《芦花河》《五花洞》《孝感天》《金水桥》《宝莲灯》《御碑亭》《戏妻》《彩楼配》等。

参考资料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中国新闻网.2024-02-04

隔墙花影动——曾经的京剧男旦——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