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巧玲
梅巧玲(1842年-1882年),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号景和堂主人,泰州市人。他是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京剧演员。
梅巧玲11岁进入福盛班学习昆旦,此后跟随罗巧福学花旦,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四喜班中的主要旦角演员,并入宫为太后唱戏,红透京城。梅巧玲三十几岁就掌管了四喜班,成为了班主。然而,梅巧玲于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去世,死因是“骤病心痛”,年仅41岁。梅巧玲本工花旦,兼演大青衣与昆旦,戏路很宽,艺术造诣深厚,唱做俱佳,念功极其精到,他塑造的旗装人物惟妙惟肖,有“清脆无比"之誉,为“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主要贡献在于:突破青衣重唱而不讲究身段表情,花旦重做、念而不注重唱工的旧例,为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开辟了新路。他的代表剧目有《雁门关》《探母回令》《二进宫》《彩楼配》及昆戏《思凡》《刺虎》等。
梅巧玲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即余三胜之子,也是余叔岩的父亲。梅巧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梅雨田,是京剧琴师;二儿子梅竹芬,学习旦角兼小生。他的孙子梅兰芳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梅巧玲的父亲梅鸿浩,字月坡,曾在泰州市开小店。因家境不好,梅巧玲从8岁起便过继到苏州市一个姓江的人家做义子,在江家很受虐待。后被辗转贩卖。11岁时,他进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学皮簧。学徒生涯是饱浸血泪的,性情暴躁的师傅动辄打骂,梅巧玲的掌纹都打平了。因不堪班主杨三喜虐待,脱离福盛班又以后曾随夏白眼学戏,随跟随罗巧福学花旦。罗巧福也是杨三喜的徒弟,早就满师,是当时四喜班中的著名旦角。罗巧福待徒弟比较宽厚,教戏也很认真,加上梅巧玲学习刻苦,所以一出台就很得人缘,渐渐露了头角,成为四喜班中的主要旦角演员。
成为班主
当时徽班里青衣花旦的界限很严,青衣首重唱工,花旦则专重做工及扮相。梅巧玲本工花旦,扮相并不算好,人称“胖巧玲”,但却能以他的艺术造诣深得观众赞誉。
遇到伯乐的梅巧玲刻苦学戏,除昆旦戏外,青衣、花旦戏皆有所成,不久就成了四喜班的名角,入宫为太后唱戏,红透京城。
由于梅巧玲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谊,深为人们所重。
英年早逝
梅巧玲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去世的,而死因是“骤病心痛死”,年仅41岁。据说梅巧玲重侠好义,每不惜巨金去接济那些为他捧场的寒士和同行失业的伙伴。他虽然做了四喜班头,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死时余资也不多。根据他的遗命,他被葬于京师东某村,墓上植梅三百株。
徒弟及后代
梅巧玲有两个儿子,乳名叫大锁、二锁,大锁后改名雨田;二锁名竹芬。他二人子继父业,都是习旦角的。大锁年少时粉墨登场,曾被时人拟为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这个大锁就是梅兰芳的伯父,后来因为倒嗓,不能再唱,而改行做琴师。至于二锁则一直默默无闻,未及壮年便夭折了,但却养了个空前绝后的好儿子--梅兰芳。他的孙子梅兰芳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余紫云是四喜班带班的学员,他的师父是鼎鼎大名的梅巧玲。梅巧玲收的徒弟很多,都是以云字作为字尾。比是即余三胜之子,也是余叔岩之父。他继承了梅氏花旦兼演青衣的才华,颇有乃师风范,其跷功可谓当时一绝,为后世花衫一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艺术贡献
艺术特色
在晚清咸同年间,梅家在北京城便有了声名,虽然“所操者贱”,而确“享名独优”。梅巧玲,当时便以演活泼的青年女子出名。在《渡银河》戏里,演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杨贵妃,能使全场春意盎然。他唱做俱佳,念白尤其出色,人们称道他的说白“清脆无比”,“如呖莺声,啭于花外”。《得意缘》、《浣花溪》、《胭脂虎》等戏中的花旦念白,尽是“俊语雅词”,典故也多,他念来却能像口语一样的自然贴切,深受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赞赏。
梅巧玲天资聪慧,学戏刻苦,扮帽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大青衣、花旦界线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他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
艺术贡献
京戏开山
中国戏曲自宋元以至梅巧玲之崛起,都是昆曲的天下。自元人杂剧至吴梅所搜罗的一百四十六种“清人杂剧”,骚人墨客们着实绞过脑汁。至于情节的动人与瑞安鼓词的娴雅,昆曲可说是已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其伴奏的乐器,则以笛子为主。但到了清末,昆曲式微了,代兴的是由南方北传的土戏—秦腔,也就是所谓的“黄腔”。据说:湖北黄陂、黄冈市两县流行的“黄泥调”,便是后来的“二黄”,再杂了徽调、汉调便成为后来的“皮黄”。
梅巧玲原为昆旦,且能吹昆曲笛子三百套之多,但为时势所趋,他终于改业皮黄,成了京剧开山之一。不过那时梅巧玲所唱的京剧,不但词句是下里巴人,和昆曲不能比;主要伴奏乐器的胡琴,虽比笛子进步,所拉调门也十分简单。
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在中国当时所处的封建时期,女性不允许登台表演,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性出演,于是涌现出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批京剧男旦,但当时的京剧从剧目到角色都是以老生为主,男旦表演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之后,王瑶卿先生潜心钻研,使男旦表演更趋完美,经他培养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在表演上各自形成自己的风格。
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扮演的《雁门关》中的萧银宗形象被列入其中,足见他在京剧形成初期的社会影响及艺术贡献。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这十三绝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同光名伶十三绝”是国粹京剧的奠基者,他们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京剧男旦艺术
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们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竹芬,梅巧玲之子,他承父衣钵,成为了第二代梅派男旦演员。梅兰芳,梅竹芬之子,是公认的京剧黄金时代的代表。梅葆玖,梅兰芳之子,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是当代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胡文阁,2001年拜梅葆玖为师,传承和发展当代梅派艺术、男旦艺术。
新编剧目
梅巧玲酷爱优秀传统文化,故多请文人编创剧本,因此四喜班创作的新剧最多,到现在还能够在舞台上演出的有《雁门关》《梅玉配》《五彩舆》等连台本戏。新编剧目也甚多,如《盘丝洞》《胭脂虎》《玉玲珑》《得意缘》等。
代表剧目
京剧代表作
昆曲代表作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个人生活
苦寒中来的梅巧玲要做些什么了。梅巧玲未受过正规文化教育,但他却好学不已。于演戏之余,刻苦自修,于书画诗赋金石皆有所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的熏陶使他自有儒雅端庄的气度,时与文人雅士切磋唱和,交游甚谐。
人物事件
梅巧玲,得名师传授,成为京昆伶工第一代旦角演员。他是四喜班班主,清廷内廷供奉。由于生得丰腴,又有“天子亲呼胖巧玲”之誉。
梅巧玲努力革除恶习,以仁爱对待全班上下。对于朋友,也是急人所急,其义断金。他有位朋友谢梦渔是探花郎,两人情同莫逆,若谢有窘迫处,他总是赠金以济时困,谢去世后,梅巧玲亲来吊祭。取出一把借据,计有三千余两,却尽皆在灵前点的白蜡烛上焚化了。梅巧玲在谢梦渔的灵前徘徊良久,才黯然而去。其情真谊挚,令人动容。
梅巧玲任四喜班掌门人时有一位外地的举人来京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留在北京市继续攻读为下次科考作准备。他是个戏迷,文学功底好,往往在看完戏后帮助梅巧玲分析、评点,还经常为之修正台词。然而他在京城住久了,家里带来的钱渐渐不够用了,于是就把随身的贵重物品和衣服等陆续拿去典当。此举被梅巧玲发现后,就悄悄去把被典当的物品全部赎出来,物归原主。可惜好景不长,这位举人后来客死京城,其治丧、买棺材费用也是梅巧玲出的。梅巧玲仗义疏财的事迹被梅兰芳写进了《舞台生活四十年》。
2022年,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的形象经过数字技术二次创作,用BOE画屏呈现一个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拍照。
人物评价
“堂会无巧玲,则阖座不欢”。(《燕尘菊影录》评)
他唱做俱佳,念白尤其出色,人们称道他的说白“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中国京剧史》评)
“一时景和堂(梅的堂号)中,名士往来如过江之鲫……巧玲以与文士交游久,颇善笔札。于汉隶八分尤称独到,得者宝之,好读史鉴谈掌故,治艺之余,手不释卷,更工鉴赏,汤盘汉铛,过目厘然,士大夫转求教焉。”这条文字不仅说到梅巧玲善书法,隶书隶书,堪称独步,其读书,手不释卷,所以他扮演的各类角色,才能出色当行,高人一等,这与他体会人物之深有关。他对文本中的词语,无论是市井俚语,还是典雅深奥的古词,均无障碍。(《名伶十三绝传列》评)
参考资料
曲罢不知人在否-武义新闻网.武义新闻网.2024-02-07
北京文史|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世.百家号.2024-02-07
戏曲频道首页.央视网.2023-11-11
京剧男旦艺术的兴衰.中国新闻网.2024-02-07
"同光十三绝":清同治光绪时13名昆曲京剧名伶(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7
梅兰芳第三代唯一男旦传人“压力大”-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07
京城名角也是书画家.新浪看点.2023-11-11
梅门家风-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2-07
沉浸体验 虚实融合.今日头条.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