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筐
首都师范大学2008——2009年度驻校诗人。检察日报社《方圆杂志》首席记者。1971年生于临沂市,属猪。现居北京。曾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获华文青年诗人奖、泰山文艺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奖等多种奖项。出版个人诗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城》。出版诗合集《三个刀伏手》(与江非、轩辕轼轲合著)、《我们柒》等。作品被选入《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诗选》《中国诗典1978——2008》《新世纪五年诗选》《新世纪十年诗选》《70后诗选》等40余种选本。
简介
附相关研究资料:
(1)一份“70后”诗歌的研究个案
——筐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邰筐是中国诗坛近年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诗人,也是“70后诗人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从参加青春诗会,到诗集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再到荣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泰山文艺奖(诗歌奖),他以故乡小城“临沂”为背景的诗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邰筐于2008年至2009年,作为驻校诗人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和生活一年。为了对邰筐的诗歌创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期通过邰筐的诗歌,对新世纪青年诗人的创作有更深入的认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于2009年6月27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市、山东省、海南省等地的吴思敬、李辉英、刘士杰、王光明、梁小斌、刘福春、杨晓民、陈旭光、商震、江非、西渡、敬文东、张桃洲、邓程、北塔、理钊、卢卫平、段从学、霍俊明、徐南鹏、张立群、林喜杰、唐力、徐俊国、王莹、娜仁琪琪格、安琪、李成恩、艾若、邱建峰、邱亚雷、周习、刘成奇、陈克锋、贾爱军、鲁克、龙扬志、王士强、陈亮、冯雷、罗小凤、李文钢、赵薇、卢娟、卢秋红、聂国艳、韦、雷弈、郭艳灵、宋晓东等诗人、评论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从多种角度对邰筐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评价
一、城市和乡村:生存与精神境遇的双重书写
邰筐以一个背离乡村的游子、一个城市的异乡客的身份开始了他的诗歌,正如吴思敬(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所言,他的诗歌是城市与农村生活的交响,展示了一代人在城市化中的精神历程。李辉英(诗人,《诗刊》编辑部主任)也把邰筐视作一个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清醒的和清晰的观察者。认为邰筐对现实题材的书写,已经不同于以往概念中那些诗歌作品,它们是关注当下,直面时代的,它们不再是沦于表层的,固有传统的,人们惯常认为的那种诗歌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具有超验性的,更为直接的,甚至是后现代成分的一种诗歌创作。
林莽认为邰筐书写城市的诗歌可与夏尔·波德莱尔的诗歌加以比较,这在许多与会者那里得到了共鸣。王光明(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认同邰筐所说的“要以旁观者的思考做参与者的工作,要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去重新审视你生活的地方”,波德莱尔对城市的书写,采取的也是一个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视野。要写好城市,要置身其中,又要抽身其外。邰筐是自觉地书写城市的诗人,他对城市的观看和想象,与城市保有了一定距离,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出了城市的更多景象。
陈旭光(诗评家,北京大学教授)引用瓦尔特·本雅明对夏尔·波德莱尔的评述,把邰筐诗歌中体现的诗人形象视作城市闲逛者和拾垃圾者,认为邰筐的诗歌描绘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当代城市的小人物群像。陈旭光认为城市诗的涌现是必然的,随着城市化与后工业时代来临,诗歌必需转型,从农业文明、乡村意象中走出来。邰筐的诗歌语言很生活化,没有炫技似的技巧,不需要去猜谜般的解读,并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拥有了一种张力。陈旭光借用邰筐自己的两个比喻对其作出了评价:一是“城市肚子里的蛔虫病”,陈旭光认为这把邰筐诗歌的体验性、在场性表达了出来,他不是单纯的乡村对城市的批判,而是对城市有一种很复杂的态度,既有批评,又有赞美,又有幽默的拥抱;二是“后工业时代的新疆歌鸲”,这个夜莺同样是歌唱的夜莺,但却已经不是乡村的夜莺,田野的夜莺,而是城市的、后工业的夜莺。陈旭光联系自己对电影的研究,把邰筐称为“诗歌界的贾樟柯”,这也在与会者那里得到认同。
段从学(青年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谈到自己读《凌晨三点的歌谣》等诗时,也想起了瓦尔特·本雅明对夏尔·波德莱尔的描述。他从邰筐的诗中读出了一种分裂。一方面,邰筐是黑夜的诗人。邰筐参与了底层写作的潮流,但不同的是,他诗中黑夜和死亡的痕迹很浓,有种参与葬礼的气息。但同时邰筐又是一个白昼的诗人,参与到了对后工业时代的歌颂。他的诗中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参与生活的热情。眼下的这个时代某种程度上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以赚钱为天职”的、物质崇拜的时代。时代的复杂与邰筐诗歌的“分裂”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邰筐的确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徐俊国(诗人)认为,探讨邰筐在当代诗歌书写中所显示的有效价值时,避不开对他的身份变化与视角差异的思考和分析。生于古墩庄,在临沂市生活,在北京驻校,这种转换与迁移,至少让他写出了几个“不舒服” :一个古墩庄的人在临沂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个临沂人在北京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个热爱农耕文明的人在城市文明进程中所感受到的“不舒服” ;一个诗人在当下社会和时代中所感受的“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是双重的,既是身体的,又是心灵的。归根结底,邰筐想写出人在现在进行时的世界中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灵魂状态。“不舒服”是表述当下这个世界的关键词。诸如《凌晨三点的歌谣》这样的优秀诗作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正在于诗人用精简的文字画出了这个世界的缩略图,挑明并重点标记出它被浮华和欲望所遮盖的最敏感的那部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之中,邰筐为我们切开了一个截面,凿出了一个可以窥视的深洞。邰筐写作的更大意义,在今天,更在我们重新看待和评价其诗歌的未来。也许,《凌晨三点的歌谣》这样的作品,真的存在着“特殊的时代造就特殊的诗歌经典”的可能。
霍俊明(青年诗评家,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也从邰筐的诗歌中读出了对时代的复杂态度,认为邰筐诗歌中,在乡村、城市和诗人的多重视角的交错观照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呈现出了空前的复杂性和暧昧特征。罗小凤(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把邰筐的诗歌形容为“城市化进程下时代和心灵的双重记录”,认为他的诗歌中既有城市外乡人的回望,又有都市目击者的震惊,邰筐突破了底层身份的局限,一方面,他沉重地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下一代农民的精神历程,另一方面,他展现了城市外乡人与都市目击者的双重视域下灵魂深处对城市文明的沉重反思。聂国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认为:对于城市,邰筐更多的是勾描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对于乡村,他更多的是在风景中回味时光和自由,他用幽默的笔调在城市中寻找诗意。一方面他是故土精神家园的坚韧守护者,另一方面他也是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和描绘者。赵薇(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把邰筐的诗歌视作一种强烈的现代性经验统摄下关注现实的城市诗歌,这些诗有效地过滤了过强的伦理诉求,在现代经验和现代话语的纠葛中展开了崭新的言说方式。卢娟(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认为邰筐的诗歌揭示出城市化过程中人性根基的困境,并把他的诗歌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加以比较,认为邰筐诗中的现实主义并非对眼睛所见的现实进行一个全然的模拟或如镜子般的映照,而是力求在目所能及的事物、直接的感觉与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的真实这两端之间架设桥梁,以还原事物与现象一个出于心灵、较恒久的真实。邰筐的诗歌将现代城市放置于文化哲学、时代理性与美学思维的土壤中,从而生成了驳杂而立体的都市话语方式与文本形态,并复活了城与人的无限丰富性与悖论性。
二、现实与理想:一个平民诗人的直面姿态
邰筐曾经说:“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常人,像常人一样说活、处世。……同时,我的内心还藏着另一座城,那是一座理想之城,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毗邻,和莫尔的乌托邦接壤。从此城到彼城的距离正是现实到理想的距离。”他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真诚与朴素,他的诗歌在对生活的还原中透露的超越生活的理想追求,也为与会者所注意。
商震(诗人,人民文学副主编)认为邰筐的诗歌中没有空泛的情绪,没有伪浪漫,邰筐的诗歌不同于那些对现实感触不深,却又装腔作势写生活的诗歌。邰筐有很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不是一个职业诗人,他把自己的血肉融在生活里,产生诗意。邰筐始终在他的诗歌中保持冷静,他的抒情有一种沉思默想的品质。商震对邰筐的诗歌提出了建议,认为他应该使自己的词汇更丰富些,不要重复自身。
理钊(杂文家)是邰筐的同乡人,对邰筐的诗歌成就,他表达了由衷的高兴。理钊介绍了邰筐在临沂的生活,认为虽然邰筐在城市生活多年,但并没有融入到城市的体制中去,只是城市中的一个漂泊者。可以说邰筐是生活在两个维度中的人,一个是为生计忙碌挣扎的人,一个是活在诗的世界的人,他一直在这两个维度中摆渡,也可以说,他把自己的身体放在生活之中,灵魂放在诗歌之中。
梁小斌(诗人)从对生存境遇的描写来谈邰筐的诗,认为邰筐的诗从对生存境遇直陈上升到意境的层面,将人的生存的异化描述得越来越细致。唐力(诗人,《诗刊》社编辑)则认为邰筐的诗有一种“在场感”,邰筐首先是一个在场者,其次是一个经历者,最后才是一个记录者。他的诗歌呈现出本真的生活状态,具有生活的质感。他的诗歌具有真实的力量,他的诗歌还原着生活,使得读者也成为一个在场者。在方法上,唐力认为邰筐主要采用铺陈的方法,这类似古代的“赋”,在对生活的呈现中,邰筐有化简单为繁复的能力。卢卫平(诗人)同样从邰筐的诗中读出了“在场感”,认为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情景,再现出一个戏剧化的生活场景。邰筐找到了自己打开世界的真的钥匙,他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诗人。同时,邰筐的诗歌语言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通道。娜仁琪琪格(诗人)把邰筐的诗歌比喻为生活的一双眼睛,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了审视生活的目光。这种目光是灵敏的、犀利的、而且是内敛的,在他看似朴素庸常繁琐的语言下,不断的涌现出温暖,温暖中又闪烁着寒光。他的智性、幽默给人印象深刻。他以诗歌为载体,把诗歌还给了生活。娜仁琪琪格认为邰筐的诗歌有一种无诗意的诗意美,他从朴素的语言中发现了大美。
霍俊明认为邰筐的诗与欺骗和短视绝缘,他的诗以特有的存在方式呈现了存在本身的谬误和紧张。张立群(青年诗评家,辽宁大学副教授)认为邰筐的诗琐碎而富有观察力。充满于诗中的“琐碎”,与其说是经验的投影,不如说是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邰筐诗歌中的“纪事”系列是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描绘,揭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那些无法释怀,亟待一吐为快的诗情。张立群认为邰筐对生活持有较为严肃同时又略显无情的道德评判尺度。邰筐的诗是担当的,同时也是隐忍的,他以这种带有金属般的声音开辟着自己的写作路径。王莹(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把邰筐称为心灵家园和独醒灵魂的找寻者、拒绝旁观和不作阐释的写生者和诗骚风流和经典意象的续写者,认为邰筐的写作不张扬,不造作,它以真实和澄净征服着读者的心。他打通中西,对接古今,探索着诗歌创作的新题材新内容。
林喜杰(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文学博士)认为邰筐的诗歌创作始终担负着一个使命,他发现了一个空旷区域并用自己的诗去填补它,他是一个现代的都市行吟诗人,他的脱颖而出更是靠一种内在的透彻的自觉和他游走于城市的生活经历。林喜杰着重讨论了邰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认为这些月亮意象颠覆了诗歌传统中的月亮意象,邰筐是城市的隐居者,城市的风光永远都有月亮的背面,他的诗歌可贵的地方就是一段月亮背面的抒情。冯雷(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认为在邰筐的诗里,比真实更可贵的,是面对生活的诚实,他的诗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殊情绪。冯雷把邰筐的诗同当代小说联系起来加以讨论,认为与“现实主义冲击波”,“改革小说”相比,如果说小说家们是在凝练、聚结着市场化、现代化的伤痛,正视“身份、地位”取替了“阶级”属性的社会情势的话,那么邰筐的诗则是把这种伤痛溶解在自己主演的现实活幕剧中,使之具体化、个人化、谐趣化。李文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把邰筐的诗歌视作一种紧贴着大地的飞翔,他在诗歌中“呈现”了生活的本色,保持了与现实的血肉联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重矛盾和真实痛楚。
刘成奇(诗人)在邰筐的诗歌中读出了强烈的个人印记,读出了邰筐对这个时代特有的荒谬的反抗,他以一己之力,撼动着那日渐麻木昏眩的大厦。从诗歌的质地上来说,邰筐借来的不是新疆歌鸲的嗓子,而是寓言中的乌鸦那低沉、喑哑、充满了沙土的颤栗嗓音,从孤绝的黑暗中央,发出了一个“后工业时代平民”当下的声音。李成恩(诗人)讨论了“80后”诗人与“70后”诗人不同的写作向度,认为“70后”诗人偏于抒情,在口语与非口语之间寻找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邰筐诗歌而言,他是不先锋的,却又是先锋的,平淡中蕴有惊雷,简朴的语言可以触动灵魂。邰筐是在抒情与拷问之间突围的诗人。李成恩认为邰筐朴素的抒情态度,本真的个人风格在“70后”诗人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此处与彼处:从临沂出发,走向哪里?
邰筐的诗歌中有鲜明的“临沂”印记,“临沂叙事”,成为他诗歌的一个标志。这也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作为邰筐的诗歌兄弟,江非(诗人)回忆了他与邰筐、轩辕轼轲这文学的“三驾马车”在临沂的生活。江非把这段日子形容为荒诞的青春,正是在这充满臆想和激情的岁月中,三个人的诗歌生命开始了新的生长。正是临沂的生活,成为邰筐诗歌的起点。安琪(诗人)对邰筐诗歌的来历持有兴趣,认为正是临沂的文化土壤,临沂的诗歌圈子,以及同仁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滋养,对邰筐的诗歌起到了助长的作用。
霍俊明认为:如果说当年的芒克、多多、根子、李辉英等人是为白洋淀写诗,海子为麦地写诗,于坚为尚义街6号写诗,那么,邰筐就是为临沂、沂河和曲柳河写诗,为他所熟知的这些事物再次命名。龙扬志(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认为临沂之于邰筐的意义,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世界,它既是故乡,也是异乡,熟悉和陌生混杂在一起,这些诗歌成为一组风格独特的“临沂叙事”。作为城市的寄居者、参与者和旁观者,多重身份恰恰赋予了邰筐诗歌的多重角度,围绕临沂这样一个生存场景而产生的“临沂叙事”,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城市与人的繁杂图景,具有深刻的现实力量和丰富的美学意义。
王士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认为邰筐最为特别的地方是以一种极具现实性、现场感的方式在诗歌中呈现出了他所处的鲁南城市——临沂。这种呈现、描写、叙述一方面是具有及物性的,来源于生活,普通而又普遍,不陌生、不虚假、不造作,但同时又是具有穿透力的,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抓住其内在特征,作出富有诗意和心灵力量的表达。这是邰筐关于临沂的书写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王士强对邰筐今后的创作表示了期待,他认为,任何一位写作者,都会面临“下一步”的问题,如何继续,向何处发展,是改变,还是延续?是坚持,还是扬弃自己?在这一点上,邰筐的“临沂”书写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王士强着重强调,邰筐今后的写作,在“现实性”之外,还牵涉到了“中国性”的问题。
与王士强的问题有关,几位与会者讨论了邰筐到北京之后的近作。霍俊明把他放入70后诗人群体中考察,认为邰筐近期诗作和“70后”一代的许多诗人一样,呈现出一种“中年气息”,其诗歌文本中不断呈现和强化了由秋天到冬天的过渡性场景。而这种表象层面的季节性、时间性的过渡性转换和推移恰恰从谱系性和共性的层面呈现了“70后”一代诗人大体已经摆脱了青春期写作的冲动,开始步入了带有中年特征的写作状态。同时,邰筐近期的诗作中时时出现一个类似于弗兰兹·卡夫卡的“外省者”的形象,这种身份对当下诗歌写作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韦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同样从邰筐的近作中读出了“外省人”的形象,认为从临沂到北京这段跨越地域的旅程,让邰筐的诗歌图景呈现出些许新的变化。韦珺把城市化当作人无法逃离的境遇,正是这一复杂而尴尬的局面,使得邰筐没有对城市化进程做出简单直接的否定,而是更务实地将目光投向城市化的弊端。相对于中小城市临沂,大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对邰筐的隐喻意义要远大于现实意义。这一时期的诗歌体现出更为明晰的抒情叙事的个人化,个体经验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吴思敬主持,吴思敬教授介绍了邰筐一年以来的驻校生活,对邰筐在首都师范大学一年的学习经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吴思敬还转达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谢冕教授、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先生对会议的祝贺。《诗刊》社编辑部主任林莽介绍了邰筐在《诗刊》社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认为这一年的集中的阅读和学习将对邰筐的写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邰筐在致辞中真诚而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把在首都师范大学一年的驻校经历,同他和江非、轩辕轼轲在临沂共同切磋诗歌的时期,当作自己写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邰筐对吴思敬、李辉英和其他诗歌界的前辈同仁表达了感谢。
会议气氛热烈,讨论客观充分。相信这次会议不仅会成为邰筐诗歌写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也会成为研究“70后”诗歌和城市诗的一份“记录书”。
(2)邰筐年谱:
一份不断修订的个人年表
■ 1971年正月17日生于临沂市古墩庄。祖父邰成僧,曾修行,后还俗,据村里老人讲他能单掌断石,1960年死于水肿。祖母邰胡姓,一生寡言,84岁辞世。对祖母记忆最深的是她床头几十年来一直放着的一只枣木柜子,印象中似乎永远挂着一把双销的铁锁,从没见打开过,给祖母简单的一生多少抹上了一点神秘色彩。父亲邰洪亮,当过民办教师和村会计,精通京胡、笛子、箫、埙等多种乐器,会唱各种稀奇古怪的民间小调,小时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歇工间隙或晚饭后听父亲吹拉弹唱。母亲朱佳英7岁丧母,吃过不少苦,还讨过一年半的饭。母亲虽一天学没上却教会我许多来源于乡间生活的至理名言,像“一条大路要走正当央”, “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受教调武艺高”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等。母亲为人慷慨,心直口快。记得小时候家里有点好吃的她总要分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不管村里谁到我们家借钱,母亲总是毫不犹豫,要是我们家实在没有,她就会让我父亲陪人家坐会,自己出去跑好几家凑齐了再借给人家。母亲这些做法一直影响着我。
■ 1977年8月,在本村小学入学。1979年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去人民公社开会,捎回一本红封皮的袖珍式《毛泽东诗词》,这是得到的第一本课外书籍,一直到小学毕业整天揣在兜里,时常拿出来读。这应该算是最初的诗歌启蒙。1981年在语文老师王西章处借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耳中人》《封神演义》等书,看得入迷,上数学课也藏在桌洞里看。
■ 1983年到乡驻地郑旺读中学,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狂热的迷上了武术,整天腰里束着根钢鞭,逃学打架,曾疯狂崇拜一个玩把戏的人,跟着走村串乡几十里,想和他学武艺。1985年写出第一首小诗《愿望》登在乡中学黑板报上。1986年花一毛五分钱在郑旺一旧书摊上购得一本签名为刘全信的《普希金诗选》,如获至宝。并以此作为摹本,开始了青春期最狂热的仿写。一个学期写满了三个日记本。
■ 1987年中学同学刘英在大学读书的哥哥刘飞捎回一本《朦胧诗选》,有幸借阅,恍然大悟,诗歌原来可以这样写。1988年与同学张雁飞、邱建峰等人成立“太阳文学社”。出手抄诗报《一起来看流星雨》两期,油印一期。共刊出邰筐诗歌3首(署本名)。暑假后遇到诗人杜振彬,并得其辅导。10月,在李恩维自编的油印诗刊《乡野风》上刊邰筐诗1首(署本名)。1990年7月落榜。农忙结束后骑自行车去70里外的临沂城,在一建筑工地打零工两个月。10月,临沂地区举办首届文讲班。当时听课费需交20元,住宿费15元,身上仅有8元钱,图书馆的闫从舜老师知道后找有关人帮忙免了听课费和住宿费,并给了10斤粮票。记得当年讲课的作家有刘玉堂、苗长水等人。
■ 1991年春节后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装潢社帮忙刻字,第一个月的劳动报酬是55元,攥着一把五元的票子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有钱人。两个月后到九曲派出所工作,月工资130元,查夜审案蹲坑捉贼,觉得很是刺激。那个所的所长孟宪浩是军人出身,为人正直敦厚,他是我踏上社会遇到的第一个好人,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可贵的东西。同年4月,写出第一组较为满意的诗歌《大豆兄弟》。5月,在临沂城见到作家姜自健,他借给我一本《逃避自由》和一本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书。1993年3月,被调到临沂市交警大队任秘书。从1993年9月开始,与诗人芦苇泉取得联系。12月,在《黄河诗报》第6期发表组诗《守望家园》。
■ 1996年4月30日与女医生郑露同志完婚。新房是出租房,结婚彩礼是“两大件”: 一台赊来的21英寸康佳电视,一辆银灰色的小木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三个月后除了老婆还在,其他两件随行的彩礼却已另易其主。先是彩电被小偷借走,后是小木兰放在单位院子里不知去向。
■ 1996年秋天遇到二苹。 12月在《飞天》发表组诗《秋天絮语》。1997年7月离开工作多年的机关单位,摆夜摊,卖鞭炮,编刊物,拉广告------生活一直动荡不安,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99年。期间,于1997年9月,由诗人谭延桐在其负责的《作家报》“全国青年诗人方阵”栏目推出邰筐组诗《眼睛里的炭火》。 5月,在《上海文学》发表《曲柳河的秋天》。10月,在《飞天》发诗一组。1999年 5月,与江非、轩辕轼轲结识,遂结成三人写作团体。8月,在《飞天》发表诗歌一组。9月,与邱建峰等人骑摩托车考察整个沂蒙山区,7天走完沂河全境,行程2100里。
■ 1999年7月去一家大型私人企业做高管,后离开。2000年5月,到临沂首家民办学校童星实验学校当老师。12月,在《飞天》发诗一组。12月,在《人民文学》发诗一组。2001年 4月,在诗歌月刊发诗一组。5月,见到诗人王燕生、林莽两位老师,写作上得到两位先生持续的帮助。10月,在《诗刊》下半月试刊号发诗3首。11月,在《诗刊》“实力诗人方阵”栏目发表组诗《雪落在老家的屋顶上》。10月,在《诗刊》发表随笔1篇。11月,在《天涯》“新千年诗歌精选”发诗2首。
■ 2003年开始,做过多种小生意以糊口。1月,在《诗刊》发诗2首。4月,在《绿风》发诗4首。 3月,与杂文家理钊成为好友,在具体生活和思想认识上都受到他很大的帮助。
■ 2004年失业赋闲在家。期间完成一批以城市工商业文明批判为主体的诗歌,在诗歌的整体写作上进行了实验和探索。8月,在《天涯》发诗3首。9月,参加由诗刊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组织的江非驻校仪式。10月,与江非、轩辕轼轲诗合集《三个刀伏手》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为给即将出生的女儿挣足奶粉钱,年底暂时找到一份零工,为某个品牌的汽车润滑油做市场推销工作。整天背着一个大挎包往返于加油站、汽车修理厂、汽车4S店之间。这一时期,个人无论从内心世界还是艺术追求都再次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更加平和、包容、自足。
■ 2005年1月11日,女儿邰子惠出生。2005年2月,在《诗刊》(下半月)“结识一个诗人”栏目发表诗歌7首。11月,参加武汉诗会。2006年3月,参加济南市纪念徐志摩活动。
■ 2006年4月20日,个人诗集《凌晨三点的歌谣》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1世纪文学之星从书”2006年卷。4月底,与刘瑜、白玛、辰水、朱庆和、轩辕轼轲、江非的诗合集《我们柒》出版。10月7日至17日,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10月21日,在济南东方艺术馆参加山东70后诗歌朗诵会。
■ 2006年底,与朋友在临沂城的平安路上合开了一个小茶馆。墙上挂满了朋友们的诗歌。我既是店老板又是店小二。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文友来喝茶聊天,渐渐地也常有省内省外的朋友慕名来到这里,屋外车流飞驰,屋内时光缓慢,生活前所未有的充满了诗意。为此,我曾给小店拟了一副对联:一壶两壶三四壶一壶一味,一人两人三四人一人一杯,横批是店名“一味茶坊”。朋友们在这里也常说起于坚的“尚义街六号”,翟永明的“白夜”和简宁的“黄亭子酒吧”,都觉得有这么个地方不错。
■ 2006年12月,在《诗刊》上半月号“青春诗会专号”发表邰筐组诗《纪事》。《诗刊》2006年12月下半月号“百家诗会”发表《纪事:小区凶杀案》。在《诗探索》2006年第二辑作品卷发表诗歌6首,并配发了王燕生和林莽两位老师的推介文章。《人民文学》2007年第3期发表《城市纪事》(7首)。3月份参加了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的诗歌研讨会。2007年4月《诗选刊》选发邰筐诗歌一组。4月份,母亲动大手术,在医院陪床一个多月,写作随笔《尘世十二记》之“红楼梦”。在《诗刊》2007年第7期下半月号“诗人档案”栏目头条发表诗歌19首。并配发了王燕生、吴思敬、李辉英、张清华等人的评论文章。
■ 2007年9月,《诗选刊》选发邰筐诗7首。2007年10月底参加山东省第二届青年作家高研班。《诗刊》2007年第10期下半月号“青创会专辑”刊发邰筐的诗。《诗选刊》2007年第11-12期合刊“2007·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刊发邰筐的诗歌及评论。《诗选刊》2008年第1期“2007·最具活力的20位青年诗人作品特别专号”刊发邰筐的诗歌及评论。
■ 2008年4月,获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6月,入中国作家协会。
■ 2008年8月,结束了在临沂接近两年的茶馆生意,同时也结束了一段曲水流觞闲云野鹤的散淡时光。8月31日正式进驻首都师范大学,成为首都师范大学2008——2009年度驻校诗人。9月19日,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和邰筐驻校仪式在首师大国际文化中心举行。
■ 2008年9月21日至28日,随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重建美好新家园”采访团赴四川省灾区采访。诗人去了郁葱老师和我俩人。同行的还有创联部的夏主任,作家刘兆林、赵玫、张宏杰、范党辉、马小淘等。我们驱车走遍了地震重灾区彭州市、都江堰、绵阳市、德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留下一大组照片和零零散散的笔记。深刻理解了两个字:苦——难。
■ 2008年10月13日晚,在首都师范大学第四教学楼作了题为“一个诗人的理想配方”的诗歌讲座。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孙晓娅副教授主持讲座。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2008年10月14日晚,与李辉英老师一起参加了由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先生在其官邸为诗人陈树才主办的“法兰西共和国骑士勋章”授勋仪式。同时参加授勋仪式的还有诗人吉狄马加、梁小斌、唐晓渡、车前子、宋琳、莫非、潘洗尘、高兴等。
■ 2008年10月18日下午,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并发言。
■ 2008年11月6日,在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会议室参与“诗歌是有生命的”主题座谈,并作主要发言。由孙晓娅副教授主持,其间回答了十几名研究生的有关问题。
■ 2008年11月26日,由评论家吴思敬教授在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会议室组织本门弟子召开了一次邰筐诗歌座谈会。期间介绍了个人创作情况,回答了同门师兄弟们的有关疑问。
■ 2008年10月至11月,诗刊社林莽老师交给我一项工作任务,负责漓江版2008中国年度诗歌的挑选和初审工作。第一次如此之完整地通读和学习了同行们的年度诗作。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问题,使自己再一次面对文字的时候有些战战兢兢。
■ 2008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省省政府评选的首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历经痛苦的难产后终于在岁末平安分娩。诗人蓝野、路也和我凭借各自的一本销路并不看好的诗集有幸摘取了无数果实中的三枚。20000元奖金一到手,我和蓝野就将钱各自做好了消费预算。老蓝打算将钱一把交给老婆老杜,随她随意添置些家具,也算给成年独守空房的内人发个安慰奖。我有这两万,房子欠款总算还清了。穷人过年,无债一身轻。幸福啊!兜中尚有俩余钱,打算请弟兄们喝一气。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 2009年1月7日,参加在朝阳区文化馆举行的林莽老师诗画展。
■ 2009年4月2日下午,受邀为中国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作了以“从诗人身份的变化看中国新诗的发展”为题的讲座。并与十余个国家的留学生以问答的形式作了沟通和交流。4月17日,受邀为参加淄博市笔会的学员作了一次诗歌讲座。4月26日上午,受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分院邀请,为该校师生作了一次诗歌讲座。
■ 2009年《滇池》5月号推出邰筐新作小辑,并配有青年评论家霍俊明先生的评论及编辑部专访文章。5月16日——17日,和李志强等人参加唐山南湖诗会。
■ 2009年6月27日,由《诗刊》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市、山东、海南省等地的诗人、评论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从多种角度对邰筐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探讨。
■ 2009年10月初,去黑龙江省伊春采风,在小兴安岭腹地游览一周。
■ 2009年《人民文学》11月号发表邰筐组诗《观虎记》(7首)。2009年11月6日至9日,参加诗刊社庐山颁奖暨诗歌报刊主编峰会。11月14日至16日,去上海参加由徐俊国具体牵头的国际朗诵中国艺术节。11月18日,应邀与鲁迅文学院55位少数民族学员搞了一次文学对话。11月20日至23日,赴珠海市参加人民文学杂志社第八届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从12月初开始写作长诗《城市简史》(又名《乌城赋》600行左右)。期间边读书边游历吉林省、辽宁、安徽、上海市、江苏省、湖北、广东省等地。闲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 年末换工作。找房子。搬家。2010年1月获汉语诗歌双年奖。
■ 2010年1月下旬因工作需要赴长沙市采访王跃文、阎真、浮石。2月底采访菏泽师院中文系主任耿立。3月采访电影导演张秉坚。4月初去枣庄市采访民国大劫案。4月底去上海采访世博会。5月底去河南城老王集乡赵楼村采访赵作海、赵振赏,在村里呆了三天。5月上旬应邀去北京语言大学给留学生讲座。5月中旬去白洋淀参加新世纪10年诗歌研讨会,去怀柔区游箭扣野长城。6月游北戴河区、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山海关区、老龙头。6月底去济南开青创会。7月,关注和研究腐败新动向,撰写封面故事《雅贿江湖》,被凤凰网头条转载,《文学报》整版转载。8月12至22日和阿来、施战军、李森等人参加大自然笔会,在新疆游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福海县、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等地。9月21至9月24日和谢冕、吴思敬、李辉英等老师赴上海市参加诗歌活动。9月底撰写揭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腐败内幕文章,封面故事《油腐败样本》被凤凰网等100余家网站转载,引起关注和热炒。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