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科尔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1930年4月3日—2017年6月16日),生于路德维希港一个军官家庭。1982年至1998年年任德国总理。他执政期间见证了德国统一的历史性事件,还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之一。
2017年6月16日,德国前任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赫尔穆特·科尔出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科尔本人是全家的第三个孩子,他的一个哥哥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夺取了生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虽然科尔加入了空军防空志愿组织,但却从来没参加过战斗。他的幼年时期几乎是在路德维希港的Hohenzollernstraße度过的。他在那里就读了小学(Ruprechtschule)之后进入了马克斯·普朗克文理高中就读。
1947年加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后来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1950年科尔来到法兰克福上大学,学习法学。1951年他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习历史、社会科学。到1956年毕业后,科尔到海德堡大学的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院(Alfred-Weber-Institut)做了一名助理。1958年由于他在Walther Peter Fuchs(1905年—1997年)研究的一篇工作课题《1945年后普法尔茨的政治发展、产生的党派(Die politische Entwicklung in der Pfalz und das Wiedererstehen der Parteien nach 1945)》,科尔获得了哲学博士头衔。随后进入路德维希港钢铁铸造厂的管理层,担任助理职务。1959年任路德维希港化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职务。
1946年当科尔还是学生时就已加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不久之后的1947年他还在家乡路德维希港建立了德国青年联盟(Jungen Union, JN)。在读大学时,便开始施展他的许多政治活动。1953年他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经济工商业协会会员,1954年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青年联盟(Jungen Union)代理主席,1955年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高层成员。1959年担任路德维希港地区基民盟主席,1960年——1969年成为基民盟联邦高层成员,1969年担任基民盟联邦代理主席。这其中对赫尔穆特·科尔提供最大资助的是: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积累起财富的工业资本家弗里茨·瑞斯(Fritz Ries)。
当科尔在1966年被选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基民盟(CDU)主席后,他被确定为在任州长Peter Altmeiers的继任者。在州选举结束后,结果Altmeiers被再次选为州长,但是在1969年5月19日,科尔接替他当选州长,一直到1976年离职。在科尔执政期最大的施政决定是:实行区域改革、建立了特里尔——凯泽斯劳滕大学(即:今天的特里尔大学、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
1971年科尔开始竞选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主席,可惜败给了当时的Rainer Barzel。
1973年就在Rainer Barzel对当时现任总理维利·勃兰特进行不信任案投票仅仅一年后,科尔取代Barzel成为基民盟主席,并一直将任职期记录保持了25年——直至1998年11月7日。
1973年--1998年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 主席。
在1976年进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科尔被第一次推举为CDU党内总理候选人。虽然在这次选举中基联盟(CDU)、基社盟(CSU)以48.6%的微弱劣势败给了社会自由联盟(Sozialliberale Koalition),但这个大选结果却是基联盟/基社盟截至目前第二高的投票记录。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州长职位同时在位于波恩的德国联邦议院担任基联盟/基社盟组成的反对党领袖。1976年12月2日Bernhard Vogel成为他的继任者,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长。当大选失败后基社盟(CSU)决定取消与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的联盟政策,同时科尔反对基社盟(CSU)主席弗朗茨·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他进行这项措施。在1980年进行的联邦大选中科尔必须为施特劳斯竞选联邦总理让路,因为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反对党领袖,而施特劳斯回到巴伐利亚州担任州长。科尔从1976年——2002年一直担任德国联邦议院议员。
1982年9月17日,在时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政府(社会自由联盟)产生了分裂之后,其主要源自于双方对未来德国联邦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在1982年9月20日,自由民主党(FDP)同基联盟、基社盟(CDU/CSU)讨论组成新的联盟。这次诱因是由于自民党(FDP)内部成员Otto Graf Lambsdorff修改的一份战略草案中包含有关于改革就业市场的新自由主义计划。
1982年10月1日,联邦议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有计划的不信任动议将时任第六届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弹劾,科尔被提名为德国联邦总理。德国联邦外交部长的人选同之前的社会—自由—联盟内阁相同,由Hans-Dietrich Genscher(FDP)继续担任。在自由民主党(FDP)内部,很多人对这次联盟倒戈非常有异议。因为在1980年举行大选时自民党(FDP)承诺(组成共同联盟对社民党(SPD)有益)这件事情上,被指责缺少材料性的证明,但这一点在形式上却是符合宪法。此外,因为科尔的总理身份并非由正常的联邦议会选举产生。所以为了去除掉这一缺点,科尔实施了一个十分有争议的处理措施:在联邦议会设置了一个,将在1982年12月17日表决的对他的信任案投票。当政府联盟在这之前一天可能已经获得了已经对《1983年联邦预算案》通过,他们也将得到与政府联盟代表协商后的多数票,因此即将到来所希望的结果是:如果联邦总理没有得到多数票,将建议联邦总统解散议会。在经过长时间的踌躇之后,联邦总统卡尔·卡斯滕斯决定在1983年1月解散联邦议会并倾向于在1983年3月6日从新进行大选。与此同时,一些议员代表对此上诉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庭。但是,这个解散联邦议会的决定符合宪法的规定。
1982年10月11日,科尔通过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战胜对手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成为总理。这也是战后唯一一个通过这种方式上台的德国总理。
1982年至1998年年任德国总理,是奥托·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在1983年3月6日举行的联邦大选中,由基联盟、基社盟(CDU/CSU)和自由民主党(FDP)组成的联盟获得了联邦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其中基联盟、基社盟(CDU/CSU)得票(48.8%,增加4.2%),自民党(FDP)得票(7%,减少3.6%)。赫尔穆特·科尔,这位从1976年——1998年六次被提名为总理候选人的强者,显示出了最佳的竞选结果(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历史上第二好的的票记录)。社民党(SPD)方的竞选对是曾经担任司法部部长和慕尼黑市长Hans-Jochen Vogel。
第一年的总理任期中科尔排除了一切和平运动所带来的阻力,坚决实施了上届施密特政府确定的《北约革新决议》。
1984年9月22日科尔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凡尔登战役纪念遗址会面,共同纪念双方在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们。科尔的那张数分钟握手的照片被视作德——法两国关系调和的标志。这之后的几年中,科尔同密特朗被形容为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他们共同将:《欧洲合同军》(Eurokorps)和ARTE电视台等项目带入轨道,以及经德法双方共同协作,缔结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起到进步作用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之后引入欧元的政策。
由于科尔也卷入了,弗利克康采恩集团向德国政治家秘密设置的账户中非法汇款的弗利克—丑闻案。在这之后,科尔对由联邦议会和美因茨市议会组成的调查小组叙述了不实(以其经验他认为:这是向Staatsbürgerlichen Vereinigung 基联盟(CDU)内部协会捐赠以采购设备)。最终,科尔仅仅因一个由奥托·席利提出上诉的虚假陈述罪名被传唤。不久科尔的党内朋友Heiner Geißler帮助他,在公开场合说:“这应该算是他的低潮”(Er hat wohl einen „Blackout“ gehabt)
1984年1月24日,科尔在以色列议会引用Günter Gaus的一句话“宽恕这些后代”(„Gnade der späten Geburt“)。
1985年5月5日,科尔与美国总统隆纳•威尔森•雷根一同向位于Bitburg的士兵墓地敬献花圈。之后在德国、美国部分公共场合激烈讨论了这次鲜花的行为,因为那里还同时埋葬有武装党卫队的成员。
在1987年的联邦大选中,史蒂夫·科尔继续保持了连任。社民党(SPD)方的总理候选人是北莱茵-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约翰内斯·劳。
在1990年12月2日,德国举行10月3日完成统一后的首次全德大选,并在1990年联邦议会大选,科尔所属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大获全胜,击败当年的社民党(SPD)候选人萨尔州州长奥斯卡·拉方丹,这是他第三次当选德国总理。科尔于1991年1月17日组成全德大选后的第一届内阁,并出任总理,成为统一的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同时获得“统一总理”的美名。
在1994年联邦议会大选后科尔以微弱优势又一次当选联邦总理,这一次他战胜了时任莱茵-普法尔茨州州长的社民党(SPD)候选人鲁道夫·沙尔平。在之后的几年中,德国在外务事务中获得了空前成功(如:法兰克福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总部,引入欧元)。
19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0月27日,科尔的总理职位由格哈德·施罗德接任。科尔是奥托·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由于社民党(SPD)提名的德国联邦参议院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执政效力,使得在内政上显示出一个低潮,并因此在1998年联邦议会大选中落败。
随着社民党(SPD)赢得大选,时任下萨克森州州长格哈特·施罗德当选为新一任联邦总理。紧接着,基督—自由—联盟被由社民党(SPD)、绿党(Grüne)组成的红—绿—联盟所取代,10月26日联邦总统Roman Herzog将科尔从总理的位置上解聘。直至1998年10月27日科尔还在带领着一个有管理业务的联邦政府。
政治亮点
施密特在当政期间因其出色的口才被政敌称为“大嘴施密特”。他的经济学才华也得到广泛的认可。他和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美国前外长亨利·基辛格是好友。他与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于1975年共同发起经济峰会(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前身)。第一届峰会在Ramboillet城堡举行,聚集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政府首脑。赫尔穆特·施密特支持核能建设,并直到现在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一贯坚持东西德是“一个民族”,“互不为外国”,主张在欧洲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自决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989年末,东欧形势剧变,尤其是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的局势越来越显示出恶化以及柏林墙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在未与任何联盟成员和西方盟国成员提前商议的情况下,1989年11月赫尔穆特·科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了关于破除目前处于分裂中的德国、欧洲的“《十点计划》(Zehn-Punkte-Programm)”。
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环境问题上,科尔于1990年2月9日访问苏联,劝说苏联改变对德国统一问题上的“顽固立场”,取得苏联在德国统一的方式、时间、速度和条件等问题应由德国人自己决定的承诺,最终说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最终打开了通向德国统一的道路”。
在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选的过程中,科尔首先于3月1日宣布成立由其担任主席的“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随后又成立了由各党议会党团领袖组成的“议会统一委员会”,以利听取各方意见,实际是要对民德全面开展统一攻势。更为突出的是,从1990年2月初到3月中旬民德大选,科尔曾六次进入民德发表讲话,支持民德的“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最终科尔如愿以偿。从此,民德新政府按照科尔政府的意图把统一作为它存在的唯一目标,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在1990年5月18日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署了关于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政府条约。针对联邦银行主席Karl_Otto_Pöhl的阻力,科尔通过在工资、收入、房租以及退休金领域使东德马克(Mark der DDR)按照1:1的比例兑换西德马克(D-Mark)。不久之后,由于这一政策的推出,被证明东德企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然后科尔同外交部长Hans-Dietrich Genscher一同合作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大战胜国进行了二加四会谈(Zwei-plus-Vier-Gesprächen),最终达成了在《二加四条约》(Zwei-plus-Vier-Vertrags)形式下实现两德统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扎在统一后的德国。
德国的统一对科尔之后的总理轨迹起到积极的影响。因为之前,1989年科尔在位于不来梅召开的党代会艰难的实现了将党内“异己”如:Heiner Geißler, Rita Süssmuth und Lothar Späth一一排除的目的。
1990年7月15日至16日,科尔访问苏联,双方就德国统一后的军事、政治地位、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限额以及不把北约的军事结构扩展到民德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很大程度的相互谅解等八点协议。至此实现德国统中的最大外部障碍—统一后的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已基本消除。
这样经过第一个国家条约和第二个国家条约,以及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统一条约,德国于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统一。
1992年9月30日,科尔在其1982年10月1日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发表的声明中表示,这一期间的艰巨任务是统一。他说道:“我坚持为德国统一作出贡献的义务,即我们将在德国和欧洲问题上取得进展。完成德国内部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
家庭情况
科尔的父亲汉斯·科尔(1887年出生——1975年)是巴伐利亚州财政部的一名公务员,母亲Cäcilie(1890年出生——1979年)。整个家庭属于保守派类型,全家信奉罗马天主教。
科尔与他在1948年就认识的一名外语秘书Hannelore Renner(1933年——2001年)结婚,婚后拥有两个儿子瓦尔特·科尔(1963年出生)皮特·科尔(1965年出生)。
2001年7月5日科尔68岁的妻子Hannelore自杀身亡。自杀原因据推测可能由于多年患有日光性皮肤炎(Photodermatitis)皮肤病。
2004年3月4日,正巧在他离开总理职位的5年半的那天。赫尔穆特·科尔推出了《往事与随想》的第一部分,记录“1930年——1982年”,在这里详细阐述了从1930年开始知道他第一任总理任期开始前的事情。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从1982年到1990年的执政期。2007年11月16日出版是直到1994年的执政期。目前,第四部正在筹划中。在2007年的春天和秋天科尔经历了两次大的膝盖手术,在手术中他被换上了人造关节。当他在2008年秋天在家中一次严重的摔伤事故造成颅脑外伤后,他仍处在恢复期。从此在公开场合出现时他都使用轮椅。对于摔伤事故后的艰难时期,他说:“如果没有我的太太,我现在不会仍然活着,如果她未曾陪伴在我的身边,这会是我生命中的重大损失。”
2008年5月8日在海德堡大学医院的一间小礼堂,科尔同他在2005年正式确定关系的女友Maike Richter(1964出生)结为夫妇。男伴郎中有德国著名的媒体集团总裁Leo Kirch、图片报总编Kai Diekmann。婚后Maike Richter改名为Kohl-Richter,她是1994年——1998年间在总理府的经济部任职期间同科尔结识的。在1998年格哈德·施罗德大选获胜后,她转为担任CDU的经济顾问。由于她曾经担任德国经济周刊的记者,Kohl-Richter目前作为领导任职于德国联邦经济科技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地区经济政策、城市建设、管理处。
2011年年初,科尔之子华特.科尔出版了关于其父亲的自传,于书中指出其母亲晚年因患忧郁症而常有轻生念头,并多次强调科尔对于家庭的漠不关心,使得最终愤而与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他在书中强调“他(科尔)真正的家是基民党,他娶的不是我妈而是党”。科尔惯例从不向其子的书籍作出任何表态,评论家曾说,科尔常会逃避和延迟做重大决定。
赫尔穆特·科尔现在居住在首都柏林和路德维希港的Oggersheim区。
个人趣闻
讽刺、调侃和模仿
德国的所有政治家中,还没有一人像赫尔穆特·科尔这样多的在政治、非政治领域被讽刺、调侃过。这其中以德国讽刺类杂志Titanic所树立的讽刺角色最为长久,杂志形容总理“鸭梨”状的体型如同以前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一样,之后“鸭梨”一词成为了科尔的标志。
媒体常常瞄准他一般的外语水平、特殊的身材和他来自的小城市出身。科尔的模仿者经常使用他带有普法尔茨色彩的口音,如将"Geschichte",读成 "Gechichte"。
科尔牛柳
科尔牛柳是一道出自中国广州的菜式,由位于中国广州市的泮溪酒家制作,与时任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访问中国有关。 1993年11月,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访问中国。当年11月9日,科尔率团访问广州市,与当时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商谈建设广州地铁1号线事宜。此前,德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曾告知科尔,称广州为中国美食之都,而在该市的泮溪酒家能吃到最正宗的广州美食。11月9日晚上,科尔推掉了原本为他安排的在五星级酒店内的晚宴,避开了所有的警卫后,仅带上几名随从乘坐一辆中巴车就来到了泮溪酒家。由于科尔并没有在事前告知任何人他将前去泮溪酒家用餐,泮溪酒家员工对于科尔的突然到访显得毫无准备。由于当晚泮溪酒家安排了很多婚宴,几乎没有多余的座位供科尔和他的随行用餐,泮溪酒家安排科尔来到接待外国领导人的贵宾包厢用餐。可是科尔对于这一安排显得相当不满:“我不坐贵宾包厢,我要和中国人坐在一起。”
科尔和随行人员像普通客人一样走进坐满食客的碧波大厅,在找到座位后按照菜谱点了几道粤菜,同时向厨师表示自己想吃一道用水果、洋葱、辣椒、牛肉做成的带酸味的菜。于是,厨师们按科尔总理的要求,配出了甜酸(糖醋)口味的“咕噜牛柳”,科尔品尝以后,对这道菜赞不绝口,兴高采烈地再加了一份。用餐完毕后,科尔亲自走到柜台前结账,同时奉上小费,并且在留言本上写下“对你们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的字句。
从这以后,许多广州市市民对这道为科尔特制的菜感兴趣,纷纷来到泮溪酒家要求品尝。泮溪酒家最后干脆把这道菜写进菜谱,以“科尔牛柳”命名。
日常爱好
赫尔穆特·科尔身高1.93米,是德国历届总理中个子最高的,体重在120公斤以上。科尔说话带有浓重的莱茵河西岸地方口音,只讲本国语言。对日常生活无过高要求,喜欢吃各种汤食和葡萄干馅饼,不吃家禽,但喜欢吃北京烤鸭,喜欢喝优质白酒。他吸烟斗,爱散步,爱听德国古典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爱收集各种形状的石头,并喜欢阅读传记文学和历史文学,并著有作品。
艺术爱好
Moores 雕像„Large Two Forms“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作为政府总理,在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努力下,人们在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立起Henry Moore创作的名为„Large Two Forms“的雕像,这座雕像在当时被看作东德和西德骨肉相连的象征。
施密特对艺术的爱好还表现在总理办公楼里面到处可见装点的艺术品。更有甚者他让人把他办公室门上“总理”的牌子换成“Nolde的房间”。
在1986年他曾经指定莱比西画家Bernhard Heisig作为御用摄影师。这个大胆的决定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但这更显示出施密特独树一帜的艺术品位。施密特至今还作画。他在汉堡包的两处房子里摆满了各种画家的作品。
另外施密特同音乐也有很深的渊源: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组建了Big Band。他自己会弹管风琴和钢琴,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忠实拥。现在随着听力的下降,他已经不能象以前那样享受音乐。施密特自己灌制过多张唱片,从中人们可以听到他对古典音乐 的诠释。比如沃尔夫冈·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onzert für drei Klaviere)和Orchester KV 242,以及巴赫的钢琴协奏曲和Streicher A-Moll BWV 1065。由施密特和钢琴家Christoph Eschenbach, Justus Frantz以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Gerhard Oppitz。
个人荣誉
从1983年起是家乡汉堡市的荣誉市民,1989柏林荣誉市民,1995不来梅哈分荣誉市民,1998Schleswig-Holstein州的荣誉市民。1978年因有效应对前西德中国工农红军恐怖组织RAF的恐怖事件,被授予Theodor-Heuss奖。在担任总理期间及卸任后,先后被授予23个荣誉博士。1980年因其在和平与人权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Goldman奖章。由于他的家乡汉堡的历史背景,施密特多次拒领联邦十字勋章。
1983年在鲁汶被授予天主教鲁汶大学荣誉博士。同时施密特又成为Katholiek Vlaams Hoogstudenten Verbond 的荣誉成员。他的著作Menschen und Mächte于1990年被授予Friedrich-Schiedel-Literaturpreis奖。
“施密特新闻奖”是ING-DiBa银行自1996年设立的旨在奖励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施密特是此奖的赞助人。
2003年12月汉堡国防大学被重新命名施密特大学,施密特同时被授予荣誉博士,以此表彰他在70年代初对军官的科学再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005年10月1日施密特荣获Initiative VIVA 50plus的Prix des Générations“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努力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和平共处,以及相互理解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1月24日由于对德法关系的杰出贡献与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被共同授予阿登那。戴高乐奖(Adenauer-de Gaulle-Preis)
2006年7月19日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系决定授予赫尔穆特·施密特荣誉博士头衔。“哲学学科的责任为启示人类,而施密特就是政治家里的哲学家”。这个决定在学校内引起很大争议。Frank Deppe担心这个决定会“明显地把哲学系同它的历史拉开距离”, “他们想向外界显示,马堡没有马克思主义”。
个人作品
Verteidigung oder Vergeltung, Stuttgart 1961
Militärische Befehlsgewalt und parlamentarische Kontrolle, in: Horst Ehmke, Carlo Schmid, Hans Scharoun, Festschrift für Adolf Arndt zum 65. Geburtstag, Frankfurt am Main 1969, Seiten 437–449.
Reform des Parlaments, in: Claus Grossner, Das 198. Jahrzehnt. Marion Gräfin Dönhoff zu Ehren, Hamburg 1969, Seiten 323–336.
Die Opposition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 in Rudolf Schnabel, Die Opposition in der modernen Demokratie, Stuttgart, 1972, Seiten 51–60
Menschen und Mächte, Berlin 1987.
Politik als Beruf heute, in: Hildegard Hamm-Brücher, Norbert Schreiber, Die aufgeklärte Republik. eine kritische Bilanz, München 1989, Seiten 77–84.
Die Deutschen und ihre Nachbarn. Menschen und Mächte, Teil 2, Berlin 1990.
Politischer Rückblick auf eine unpolitische Jugend, 1991.
Handeln für 德国, Berlin 1993.
Zur Lage der Nation, 1994.
Weggefährten – Erinnerungen und Reflexionen, Berlin 1996.
Die Allgemeine Erklärung der Menschenpflichten, 1997 (Mitarbeit).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öffentlichen Moral, 1998.
Globalisierung. Politische, ökonomische und kulturelle Herausforderungen, 1998.
Kindheit und Jugend unter Hitler, Sammelband, Berlin 1998.
Die Selbstbehauptung Europas, Perspektiven für das 21. Jahrhundert,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Stuttgart München 2000.
Hand aufs Herz. Helmut Schmidt im Gespräch mit Sandra Maischberger. (Broschiert), Ullstein, Oktober 2003, ISBN 3548364608
Die Mächte der Zukunft: Gewinner und Verlierer in der Welt von morgen, Siedler Verlag, München 2004, ISBN 3442153786
Auf dem WEG zur deutschen Einheit, Rowohlt Verlag, Reinbek 2005
Nachbar China. Helmut Schmidt im Gespräch mit Frank Sieren. Econ, September 2006, ISBN 3430300045
参考资料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去世 系德国统一见证者-新闻中心-南海网.南海网.2023-12-30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去世 系德国统一见证者_新闻中心_中国网.中国网.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