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气法时论
《藏气法时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藏气法时即五脏之气,象法于四时。本篇通过系统地论述五脏病的症状、变化、宜忌、预后、治疗、调养,指出脏气、四时与五行生治承制的规律是一致的,因此篇名“藏气法时论"。
作品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 慧,下 甚,夜半 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 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 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节。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火矣] 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目巟]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肩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足不收行;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米、牛肉、枣、葵 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 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辽五味所宜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更贵更贱——五行当王当衰轮流更替。张景岳:“五行之道,当其王则为贵,当其衰则为贱。”张志聪:“更贵更贱者,贵贱异时也。”
2、间甚之时——张隐庵:“间者将愈之时,甚者加甚之时也。”
3、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吴昆:“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而苦之矣。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乎也。”马莳:“凡饮食药物皆然。”
4、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吴昆:“心以长养为令,志喜而缓,缓则心气散逸,自伤其神矣。”
5、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吴昆:“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宜食苦以燥之。”
6、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吴昆:“肺为清虚之脏,行降下之令,若气上逆则肺苦之。急宜食苦,以泄肺气。”
7、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张景岳:“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
8、平旦——寅、卯时。与下文日出同,为木王之时。
9、下晡——午后申酉两个时辰为晡,下晡为这两时辰之末。为金旺之时。
10、夜半——子时。为水王之时。
11、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吴昆:“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散之则条达,故食辛以散之。”
12、用辛补之,酸泻之——此处补和泻与一般补泻概念不同,吴昆曰:“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也。”
13、日中——午时。为火旺之时。
14、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耎同软。张景岳:“心火太过则为燥越,故急宜食咸以耎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
15、日昳——昳〔dié〕午后未时。为土王之时。
16、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张景岳:“脾贵温厚充和,其性欲缓,故宜食甘以缓之。”
17、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张景岳:“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
18、焠[火矣]——〔cuì’āi〕烧爆之物。
19、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土旺于四季,水不胜土,故肾病甚于四季。按上下文意,四季当指丑、辰、未、戌四个时辰,以作一日中的四季。
20、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张景岳:“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高士宗:“肾病则水泛,故肾欲坚,苦为火味,故能坚也。”
21、以胜相加——以强凌弱,如风胜则脾病,火胜则肺病等等。
22、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生之时日而愈。如木生火,故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
23、至其所不胜而甚——至被克的时日而疾病加重,如肝病甚于秋,加于庚辛,为金克木。
24、至于所生而持——至生己的时日而疾病可以呈相持状态,如肝病持于冬,持于壬癸,为水能生木。
25、自得其位而起——指到了本藏当王之时日,如肝病起于春,起于甲乙,甲乙与春均为木旺之时。
26、[目巟][目巟]——〔huāng〕目昏花,视物不清。
27、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病——张景岳:“取其经者,非络病也。取厥阴以治肝,取少阳以治胆,此承上文虚实二节而言,虚者当补,实者当泻也。下放(仿)此。”
28、取血者——在其经血盛之处放血。
29、刺郄中血者——郄同隙。马莳:“当取手少阴之郄曰阴郄穴者,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
30、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针灸甲乙经》作“善饥,肌肉痿”。《类经》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31、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脾与胃为表里,故当取足太阴阳明之经,少阴肾脉也,脾主湿,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故当取少阴之血,以泄其寒实。”
32、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尻〔kāo〕:自骨以下至尾骶骨部分的通称。阴:前后二阴。股:股骨。髀〔bǐ〕:股骨外侧最上方,即大转子处。腨〔shuàn〕: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隆起处。胻〔héng〕:胫骨,指小腿内侧。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少阴经所循部位。
33、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张景岳:“太阴,肺之本经也,故当因其虚实取而刺之,更取足太阳之外,外言前也,足厥阴之内,内言后也,正谓内后直上腨之内侧者,乃足少阴脉次也,视左右足脉,凡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处者,取而去之,以泻其实。”丹波元简(日本):“《甲乙》,内下有少阴二字,……增少阴二字,义尤明白。”
34、虚则胸中痛——张景岳:“足少阴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虚则心肾不交,故胸中痛。”
35、清厥——清冷厥逆。
36、葵——《植物名实图考》:“冬葵,湖南呼葵菜,亦曰野葵,江西呼蕲菜,蕲、葵一声之转。”
37、小豆——《灵枢·五味》作麻。
38、藿——豆叶。
39、黄黍——小米。
40、毒药——与今之毒药意义不同。药物之性味各有所偏,这种性味的偏胜,古人称之为毒性。
41、五谷——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
42、五果——谓桃、李、杏、栗、枣。
43、五畜——谓牛、羊、豕、犬、鸡。
44、五菜——谓葵、藿、薤、葱、韭。
白话译文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我想了解制法中的从逆得失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厥阴肝和足少阳病胆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证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脾属土,旺于长夏,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而恶燥,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宣通五脏之气。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病最禁忌受风。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若需要补则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就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下来了。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需要泻以甘味泻之。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及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冲,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就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肺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精神爽慧,到中午时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了。肺气欲收敛,宜食酸味以收敛,需要补的,用酸味补肺,需要泻的,用辛味泻肺。
肾脏有病,愈于春季,若至春季不愈,到长夏时病就加重;如果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冬季病即好转。肾病禁忌食焠火热食和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肾有病的人,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壬癸日病即好转。肾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精神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四个时辰病情加重,在傍晚时便安静下来了。肾主闭藏,其气欲坚,需要补的,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需要泻的,用咸味泻之。
凡是邪气侵袭人体,都是以胜相加,病至其所生之时而愈,至其所不胜之时而甚,至其所生之时而病情稳定不变,至其自旺之时病情好转。但必须先明确五脏之平脉,然后始能推测疾病的轻重时间及死生的日期。
肝脏有病,则两肋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气实的症状;如果肝气虚,则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病胆经穴。如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而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刺出其血。
心脏有病,则出现胸中痛,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心实的症状。心虚,则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刺郄中穴出血。
脾脏有病,则出现身体沉重,易饥,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为收,这是脾实的症状;脾虚则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治疗时,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肺脏有病,则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出汗,尻、阴、股、膝、髀骨、胻、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如果肺虚,就出现少气,呼吸困难而难于接续,耳聋,咽干。治疗时,取太阴肺经的经穴,更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即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肾脏有病,则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如果肾虚,就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四肢厥冷,心中不乐。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肝合青色,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莱都是属于味甘的。心合红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都是属于酸味的。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都是属于苦味的。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都是属于咸味的。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都是属于辛味的。
辽五味的功用: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缓急,苦味能坚燥,咸味能软坚。凡毒药都是可用来攻逐病邪,五谷用以充养五脏之气,五果帮助五谷以营养人体,五畜用以补益五脏,五菜用以充养脏腑,气味和合而服食,可以补益精气。这五类食物,各有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各有利于某一脏气,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等,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和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及苦欲等具体情况,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一: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
二: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
三: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
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
作者简介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参考资料
藏气法时论.古诗文网.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