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茸
1、黑木耳的别称,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亦称木耳、光木耳、云耳、木蛾、木鸡、树鸡、黑菜等。木耳属于真菌门、担子菌门、木耳目、木耳科、黑木耳属。国内有8个种,黑龙江省拥有现有的全部8个品种,野生东北黑木耳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林区,无论是野生还是人工种植,主产地都在东北三省。黑木耳在我国分布较广,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甘肃省,东到福建省及台湾。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2、为藏族歌舞,在多山多水的嘉绒地区,藏族祭祀“年神”的活动活动期间要表演《木茸》,即野牛舞。
释义
木茸:
【含义】:1、木耳的别称,木茸即黑木耳,别称还有黑木耳、木鸡、树鸡、黑菜、云耳、木檽等等。
2、藏族歌舞,一种野牛舞,起源与祭祀年神的文化中的傩祭、摊舞、摊戏。
山珍黑木耳
自然属性
木茸,黑木耳的别称,木耳属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胶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它的别名很多,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又似拟蛾大灰蝶玉立,又名木蛾;因它的味道有如鸡肉鲜美,故亦名树鸡、木机(古南楚人谓鸡为机):重瓣的木耳在树上互相镶嵌,宛如片片浮云,又有黑木耳之称。人们经常食用的木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腹面平滑、色黑、而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的,称毛木耳(通称野木耳);另一种是两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的,称为光木耳。毛木耳朵较大,但质地粗韧,不易嚼碎,味不佳,价格低廉。东北黑木耳质软味鲜,滑而带爽,营养丰富,是人工大量栽培的一种。
木耳系寄生于枯木上的一种菌类,富含铁、钙、磷和维生素B1等。黑木耳在我国分布较广,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岛;西至甘肃省,东到福建省及台湾。其中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为主要产区,湖北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新鲜的木耳呈胶质片状,半透明,侧生在树木上,耳片直径5~10厘米,有弹性,腹面平滑下凹,边缘略上卷,背面凸起,并有极细的绒毛,呈黑褐色或茶褐色。干燥后收缩为角质状,硬而脆性,背面暗灰色或灰白色;入水后膨胀,可恢复原状,柔软而半透明,表面附有滑润的粘液。
食药用价值
黑木耳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可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被誉为“素中之荤”。近代对黑木耳化学成分的分析证明:每100克干品含有水分15.5克,蛋白质12.1克,脂肪1.5克,粗食纤维29.9克,糖类35.7克,胡萝卜素0.1克,维生素B10.17毫克,维生素B20.44毫克,尼克酸2.5毫克,钙247毫克,磷292毫克,铁97.4毫克。黑木耳中还含有丰富胶质,含有多糖,包括甘露聚糖、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萄醛糖和甲基戊糖,还含有卵磷脂、脑磷脂和鞘磷脂以及黑刺菌素,麦角甾醇和15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其蛋白质含量远比一般蔬菜和水果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B2的含量是米、面、蔬菜的10倍,比肉类高3~5倍;钙的含量是肉类的30~70倍;磷的含量比肉、鸡蛋都高,是番茄、马铃薯的4~7倍;尤其以铁最丰富,为各类食品“含铁之冠”,比肉类高100倍,鲜黑木耳含铁是鲜牛奶的185倍,所以黑木耳可做为一种天然的补血食品,适宜女性常吃,能养血驻颜乌发、防治缺铁性贫血。黑木耳中所含胶质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可以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可以说是“身体清道夫”。黑木耳对于中老年人有特别的好处,其中含有的磷脂化合物,可以帮助延缓记忆力减退及减少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起到防止肥胖和减肥作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颇为有益。黑木耳作为营养丰富的“黑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被誉为中华民族“食之瑰宝”、“黑色国宝”。
人工栽培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采用“原木砍花”法种植黑木耳,直到清代,靠天收耳,产量极低。195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培育黑木耳固体纯菌种,发明了木段栽培黑木耳,产量大大提高。但是两三年完成一个周期,每根1米长、直径为10~13厘米的优质木段,3年产100~150克黑木耳。70~80年代后,上海农科院以及河北省、黑龙江省、福建省等地科研部门开始用木屑、棉壳、玉米芯进行黑木耳栽培的研究,并仿照菇类栽培尝试用瓶栽、块栽、床栽、袋栽等不同模式,取得一定成就。1986年,商业部食品局把全国21个生产县列为东北黑木耳重点县:河北的万全区、吉林省的浑江区、龙井、珲春,黑龙江林口、海林市、东宁市,河南卢氏,房县、保康、南漳县,广西百色、田林县、田阳区,四川广元、青川县,贵州省册亨,云南富宁、文山,陕西宁强,康县。90年代初,朝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该技术以木屑、秸杆为原料,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产量是木段产量的7倍;跨新世纪的21世纪,研究成功了“液体菌种地栽黑木耳”的兴起,揭开了我国黑木耳生产的新篇章。截至2009年,全国黑木耳年生产量突破25万吨,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藏族歌舞
在这多山多水的嘉绒地区,藏族祭祀“年神”的活动活动期间要表演《木茸》,即野牛舞。用这种舞蹈形体动作来表现对耗牛的崇拜,又称为《吉祥颂》或《幸福的源泉》,就是“傩文化中的傩祭、摊舞、摊戏。”
“年神”,这是一种在山谷、河坝游荡,在石缝、森林中安家,以至无处不在的神。它分白年神和黑年神两大类,在天上为白,地上为黑。土地神和山神从善,护佑一方人畜平安,而年神则不然,在这多山多水的嘉绒地区,神灵鬼怪无处不在,稍不注意,年神就会降下灾难,因而年神是十分凶恶的,每年农历11月13日,都要举行祭祀“年神”的活动(根据考查认为就是今天的“斯格仁真”活动)活动期间要表演《木茸》(野牛舞)。在嘉绒地区,远古的先民从刀耕火种、狩猎采摘,进而发展到农耕和训养牛羊马匹,而牛在当时成为远古先民们依赖性很强的一个物种,衣着、盖铺离不开牛皮毛;肉类脂肪离不开牛,耕地驮载全靠牛,牛自然成了藏族先民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在嘉绒以及整个藏区,人们在石墙上嵌上野牦牛头,嘛呢堆上供奉耗牛头,桥头挂上耗牛头,在甘孜理塘,妇女的头上也要戴2支嵌有珊瑚的银质牦牛角饰品。在藏区,许多著名的雪山其化身几乎都是耗牛,原始战争中,许多神武的勇士,其寄魂物(俗称命根子)是牦牛,在战争中双方往往要将杀死的耗牛头和角,作为对方的拘魂物,因而在祭祀活动中理所当然的要先表演《木茸》。藏族先民们最初将一头活牛牵入场中(根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金川卡拉足见到的实况来推测,当时由于破四旧将牛头面具烧毁后,只好牵一头真牛进行表演)由于真牛无法与祭师配合,先民们就用道具代替活体。他们挖来山上粘性很强的黄泥,用水将青稞草、牛毛与黄泥搅拌均匀,然后制成牛头型的胚胎(重约200斤)用布和牛毛泥浆贴在胚胎上,待干后,取下绘上各种色彩,便成了形象逼真的牛头面具,然后用牛毛编织成牛身,由二人披上牛身,顶上牛头,就成了活脱脱一头野牦牛了。表演时一位头戴羊皮制作的面具,手拿白毛牛尾的祭师(该面具区别于其它类型的面具,是一张缝制的与真面孔一般大的开了眼孔的面具),随着锣鼓声将神牛逗引进场,神牛跳累后,爬在地上,这时祭师手托祭祀物品来到神牛前,说唱祭词,词句内容大体是说神牛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幸福,它吃的是草,还给人们的是牛奶、肉类和皮毛,今天我们祭祀你愿畜群更加兴旺,村寨更加安详等祝词。祝词完后一位头戴姑娘面具的人(男扮女妆)手拿奶桶,上场与神牛配合作挤奶表演,然后举碗向天、地、人敬献鲜奶,感谢上天恩赐,祝大地五谷丰登,祝大家的生活象鲜奶一样甘甜,最后神牛在祭师的带领下,随着鼓点跳出场外。这种表演形式源于古老的“折嘎”表演,相传:“松赞干布在修建布达拉宫时,白天垒好的石墙,晚上便倒塌了,松赞干布知道是魔鬼前来作祟于是传令召来三兄弟,轮番说唱‘折嘎’,诙谐滑稽的表演、优美绝妙的词句,听得魔鬼入了迷,无暇前去破坏,宫始律成。”上面这段说唱是用折嘎来迷糊鬼怪,不允其前来破坏和捣乱,这里祭师对神牛说唱的祭词主要以赞美颂扬为主,祈求神牛保佑村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外我们从上面神牛的表演中,好象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剧情,其实神牛和祭师就形成了原始摊戏的成份。另外我们也不难看出,嘉绒藏族从单一的挂牛头、祭牛头,到用面具、道具来表演野牦牛,这中间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这种用舞蹈及形体动作来表现对耗牛的崇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傩文化中的傩祭、摊舞、摊戏。”
虽然在藏文中没有“摊”这个词和概念,但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摊祭仪式”便已形成,这就是头戴面具驱魔祛鬼的一种仪式。而这里的摊是头戴面具,身着牛身的赞美颂扬的傩祭,由此说明两千多年前嘉绒藏区就有了傩戏,由于其表演属颂扬、祝贺类,故人们又称《木茸》为《吉祥颂》,或《幸福的源泉》。到公元六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自治区后,受其影响,嘉绒傩戏《木茸》中又增加了两个品种《桑格》(狮子)和《孔》(老虎)。据说,狮子象征着释迎佛宝座前的八个神狮,以舞狮来表示对佛的崇仰。嘉绒藏人主要居住在高山峡谷林区地带,他们祭祀老虎等食肉目,希望保佑人畜平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藏戏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首先是传统的剧目《木茸》、《猎人与猩猩》、《老夫与少妇》等得到了恢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