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帛
披帛,又称为霞披、霞帔、画帛等,一种用纱罗制成被裁成长条的帛巾,是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古代封建社会妇女的服饰。
披帛的历史较久远,有学者认为是从西亚流传到中国,但无定论。中国披帛可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并广泛流行;宋代时成为了一种命妇礼服,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明代时,宫廷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披帛,并且规定披帛的颜色要与礼服的颜色相配;清代,披帛改制为背心式服装,是汉族命妇所穿的;民国时,中国部分地区仍盛行女子结婚时穿披帛,而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旗袍装和西式婚纱所取代。披帛多由纱罗制成,被裁成长条状,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上面印有团花、云纹、方胜、五子棋等图纹,有红、黄、蓝、紫、深褐、白等多种颜色,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初唐时披帛有御寒和装饰两种用途,披帛较厚且短,盛唐后披帛渐为细长,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披帛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礼德、祥乐、祈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现如今在一些传统习俗及婚礼中依然能看到披帛的影子,这不仅反映了披帛独特的魅力,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
起源学说
有学者称,披帛来源于西亚,属于西亚文化。承认披帛的制式出现在秦汉,也罗列出各个朝代披帛形式的不同,但同时引用了西亚同时期出土的文物,以及中原地区出土的来自西域的文物,以及受到印度佛教服饰的影响等,从这里证明披帛是来源于西亚的外来的一种服装装饰形式。披帛从表面上看有晋仕女杂裾垂的传统风格,也有西亚国家比如说罗马,印度等,围裹式衣裙的影响,根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波斯帝国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饰以金银。”但仅能从此看出西亚国家也有类似披帛的这种服装装饰制式,但并不能看出是由西亚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由张赛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东起洛阳市或者长安,经过甘肃省,新疆,到中亚,西亚,以及联合地中海各国的路上交通要道,由于这条交通要道运送的货物中丝绸的影响最大,因此称为丝绸之路。但文献中记载的“三代无帔子之说,秦有帔帛,以缣帛爲之。汉既以罗,晋永嘉中,制绦晕帔子。”明显的向大家揭示披帛在秦时已有,而秦的存在时间早于汉,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因此并不能说披帛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外来装饰物。
再者,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便是佛教的服饰,像袈裟这样的服饰类似于披帛的前身,但在中国出现时间的问题也否认了是佛教服饰影响中国披帛的说法。反倒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到了西域各国的服饰制式变化,丝绸在当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布料,质地轻盈具有垂感,我们可以从传入中国的一些西域文化的图示中和佛教雕塑中看到,西域的服饰受到了丝绸的影响,进而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具有垂感,更加轻巧,层次丰富而多变。
中国发展
秦汉时期
披帛历史较为久远,《事林广记》记载它的起源在秦始皇时期,最早可能受到绕领、帔、摹的影响,但更可能源于舞姬们披绕起舞的长带。汉代有巾舞,舞姬手持长巾翩翩舞动,和今天的红绸舞相似,汉代画像石已可见她们的形象。再往前追溯,章丘区女郎山战国墓出土的乐舞俑就有装饰长带的。这批舞俑多穿彩色饰点纹曲裾深衣,后裾缺一块,露出彩点纹裙或间色裙,在双肩则各彩绘出一条披挂而下的彩带,直垂至足。同出土的几件男性击鼓俑肩上也垂挂彩带;同时在洛宁县东汉墓出土的陶俑、淮阳北关1号汉墓中出土的玉舞姬、广东英德市出土一面汉末神兽镜等历史文物中,均出现了披帛的穿戴。
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已有“被巾”之语。晋郭璞注:“妇人领巾也。”汉时女子日常当也有使用的了。北周庾信的《春赋》中记载:“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旧唐书·舆服》说“围巾护项,偏压垂之,曰斜领。”领巾披在颈上,垂挂而下,作为女性曼妙的装饰而被喜爱。北魏巩县石窟寺造像中的伎乐身上也披绕着长带。北魏时西安市草场坡的一件女俑,在领上加宽带状花纹领中斜披,末端掖在身后的腰带里,表现得很清楚,似是两条。在敦煌228窟的北魏壁画、285西魏壁画中,都有女供养人身绕长带的形象。北齐《校书图》中有侍女是在襦、纱衣外又加一件薄纱,前面打结,垂于后边,也像领巾。
隋唐至五代
隋唐时这种长带迅速流行起来。隋初徐敏行某壁画就有女子在肩头围纱帔的。唐朝它就叫做披帛,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一件唐代长沙窑瓷枕上有题诗:“熟练轻容软似绵,短衫披帛不秋缏。萧郎急卧衣裳乱,往往天明在花前。”唐代披帛又有帔子和帔帛的区别。帔子为已婚女子所用,类似于现代的披肩,比较宽,如永泰公主墓石刻中女子所披;帔帛则很窄,如敦煌飞天的飘带一般,是女孩子披的,如《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里女子所用。《事物原始》里面记载:“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后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不过当时披帛使用广泛,不论未婚已婚、宫中宫外都盛行,帔子和帔帛的分别并不严格。《中华古今注》中记载:李隆基曾下令让宫中妃子披彩画披帛,宫女们端午也要披绕帔帛,叫做奉圣巾,也叫续寿巾、续圣巾等。唐朝法门寺衣物帐石碑记载的帛子或就是披帛:“方帛子甘枚,缭续食帛十条。”日常的窄襦或衫、长裙,加被子,形成了唐女三件套的便服。还有半袖襦裙、大袖襦裙。《簪花仕女图》里的大袖披衫、成都市的王建石棺上乐女穿的襦裙云肩,都要配上奇彩披帛,可见披帛在较为流行。
五代十国时《中华古今注》中,也用披帛一词,因此披帛遂形成专名。同时也沿袭领中的称呼,此外还叫续寿巾、帛子、帔、霞巾、花帔、罗帔、诃黎子、项帕、绣巾,也有较帔、帔带、帔帛等称呼的。五代时有一种诃梨子,周锡保以为就是一种帔。五代诗人和凝的《采桑子》词句说:“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窸金丝。”写女郎如蝤蛴般的脖颈间围着缀绣带的诃梨子,又穿着红鞋、金丝裙子沙沙作响。
宋代
宋代时,披帛作为一种命妇礼服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是唐朝披帛的延续,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例如:一、二品命妇的披帛为簇金绣云霞翟纹;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枝花纹。宋代李元膺《菩萨蛮》有“轻衫束领巾”。《十忆诗》写长得曳地的领巾:“花枝窣地领巾长”,都可想见其美妙。也叫披帛做项帕、绣中。如吕胜已《浣溪沙》:“直系腰围鹤间霞,双垂项帕风穿花,新妆全学内人家。”《水浒传》五十五回记载“一个护项彩色锦帕”,项帕是较厚的锦绣制成,或类似今天的围巾,围在脖子上,《脉望馆杂剧》的“穿关”中,记载武将打扮很多都少不了项帕。但项帕也有双垂而下的,就是披帛。宋代杜良臣的《三殊媚》词也写一位女郎:“谩有鸳鸯结带,双垂绣巾。”宋代宫廷舞蹈中,拂霓裳队舞演员打扮是红衣衬碧霞帔,彩云仙队舞演员是黄衣衬紫霞帔。此也是披帛,是仙子的象征。她们的形象当与《韩熙载夜宴图》《女孝经图》中以披帛配襦裙的女郎相似。赵顼时的四川彭山双室墓出土程氏大娘像,也是内穿襦裙,外加背子或披衫,手挽长帔(或是直帔)。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披帛形似两条彩带,绕过头颅,披挂于胸前,下垂一颗或金或玉的坠子。明代时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披帛,并且规定披帛的颜色要与礼服的颜色相配。但由于宋代出现了专配礼服用的领系、直帔、霞帔,所以明清时期披帛逐渐少见使用。物如安徽萧县的一座明末古基出土一条薄如蝉翼的纱巾,上绣牡丹、菊花纹,和今天的围巾差不多了。明末广州市女诗人张二乔的《珠江午日》、词人毛奇龄的《相见欢》、陈维崧的《江城子·戏写姬人领巾》《薄幸·赋得水晶帘下看梳头》均有对披帛的描写。清代时,披帛是汉族命妇穿用的,作用相当于男人的官服,满族命妇的朝褂。清代小说《林兰香》二十六回还写到红销金项帕,绿冰纨项帕,翠花绫项帕。五十回写到“肩上的披帛一匹,万花竞秀,百蝶争春,世间从无见此神工。”
近现代
民国时,中原地区部分地区仍盛行女子结婚时“借服”穿披帛,而在大部分地区,披帛开始被旗袍装和西式婚纱所取代。后来,围巾的称谓逐渐取代了披帛,除了装饰性外还具有保暖等实用性。后又出现用棉或毛织品制作的围巾,富有者以高档毛皮如貂、狐毛皮制作的围巾围于颈间,一则体现其富有雍容之美,二则达到保暖的效果。到辛亥革命以后,围巾的使用面更加广泛,男女均有佩戴围巾之俗,有布料、呢料及手针编织的围巾等。
形制特点
披帛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披肩,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部分披帛上面会印面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按照长度披帛分两种,一种横幅较宽,长度较短,使用时形如披风,围搭在肩上,又叫“帔子”。唐朝时多为已婚妇女所用;另一种披帛长度可达两米以上,使用时或搭在肩上,缠绕在手背间,走起路来,随风飞扬,多为未婚女子使用。
制作工艺
披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成长条状,部分披帛上面会印面图纹。
色彩
披帛经过彩画印染,有红、黄、蓝、、紫、深褐、白等,有的披帛有彩色镶边,如宋代晋祠的侍女像,还有表里不同色的披帛。唐朝有“红绿灯鱼帔子”,也就是说分表里,分红绿二色。唐代李贤李贤幕《观鸟扑蝉图》壁画中一位宫女就披这种红绿帔子;燕妃墓壁画里的女子披帛,表里有各种大红、浅绿,黄、浅绿,水红、浅绿,红、白,别处还有红里黄披帛等;煌壁画中的飞天、菩萨,类似的披帛也很多,披绕时表里之色形成很多变化;《事物纪原》还记载有晋代永嘉中制绛晕被子,或是绛红为主色的晕色帔子;宋代晋祠彩塑女子的帔有深浅色条排列,也是晕色;唐朝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中还有红白间色的;白象塔彩塑有红蓝、红绿灯鱼间色的。
披帛颜色如朝霞般彩艳,所以也叫做霞帔(和后来的霞帔不同)、霞巾等。它与衣裙相配,也仍是冷暖、深浅相衬,起点醒的作用。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女郎,红色纱衣衬月白色披帛,白色衣衬深紫红色披帛,浅褐红衣衬桃红色披帛。
图案
披帛的图案是千变万化的,有各种团花、云纹、方胜、五子棋,有各种花果、鸟兽等类型。披帛是仙子的象征,所以龙风、鹤、云朵等喻长生、仙道的纹样多见,也有爱的寓意。《簪花仕女图》里的披帛就有泥金鹤纹、云纹、枝花;敦煌壁画里的披帛有花草、菱形等花纹;张萱《捣练图》的披帛有团花、花草等图案;明代唐寅《王蜀宫伎图》里有云鹤纹的诃梨子;还有宋代黄升墓的一年景直帔,各种鲜花汇在一起。明代披帛集中了历代披帛的图案,自皇后以下的披帛图案各分等级。
穿戴形式
披帛的佩戴方式有很多种,有一种较短较宽的,使用时披在肩头,两端在胸前相交,有时还打一个结;另一种是较长较窄的,搭在肩背处,并缠绕于双臂。
用途
唐朝时女子一般将披帛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初唐时披帛有御寒和装饰两种用途,披帛较厚且短,盛唐后披帛渐为细长,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披帛流畅且飘逸的线条能够使女子的身材显得婀娜多姿。
文化内涵
披帛从衣饰到礼服,先后历经魏晋的洒脱与浪漫,唐代的恢宏与包容,宋代伦理思想的教化及清代民族融合的洗礼,深深浸润每个朝代特性,其形制虽受社会审美影响而逐渐变化,但仍保留宽衣的造型,以中庸之道构成了“含蓄美”的哲学基础。通过对披帛形制演变与内涵意义研究发现,披帛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礼德、祥乐、祈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现如今在一些传统习俗及婚礼中依然能看到披帛的影子,这不仅反映了披帛独特的魅力,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唐朝,为何爱穿“抹胸裙”?.中国新闻周刊.2024-09-06
清平调?清平乐?盘点影视剧唐宋仕女装束.澎湃新闻.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