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电站
潘家口水库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滦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公里,是开发河水力资源,解决天津市、唐山地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同时结合发电、兼顾防洪。
水库概述
潘家口水库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滦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公里,是开发滦河水力资源,解决天津市、唐山地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同时结合发电、兼顾防洪。潘家口水利枢纽由两部分组成,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即上池工程,主要为供水工程,枢纽由主、副坝、混合式电站及一台单机容量15万kw的常规机组组成,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为多年调节水库。主坝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坝顶全长1040m,最大坝高107.5m。坝顶溢流,设计最大下泄量40400立方米/秒,部分坝段采用宽尾墩挑流消能。厂房位于溢流坝段右侧,安装一台容量15万kw的常规机组,预留三台单机容量9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年发电量5.7亿度。以220kv高压输电线路并入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抽水蓄能机组投入运行后,电站的调峰,调相及事故备用等作用将更为显著。第一期工程于1975年10月开工,1981年发电,1984年竣工建成。
拦河闸坝
为适应抽水蓄能发电的需要,在坝址下游约5.5km处的黄石哨修建一座拦河闸坝,形成下池。下池工程及抽水蓄能机组均属二期工程。该工程由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设计,基建工程兵00619部队施工。二期工程为发电工程,包括上池3×9万kw蓄能机组,下池闸、坝及2×5000kw灯泡贯流式机组。下池总库容324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00万立方米。
下池枢纽由混凝土挡水坝、溢流坝、泄洪闸和河床式电站坝段组成,最大坝高28.8m,坝顶高程151.5m,坝顶长度1100m。大坝自右向左依次布置63 个坝段:1#~8#坝段为右岸非溢流坝段,坝顶宽8.5m,坝顶高程151.5m;9#~29#坝段为自由溢流坝段,为开敞式梯形堰,堰顶不设控制闸门,堰顶高程145.0m,溢流孔宽15.0m,共20孔;30#坝段为右隔墩坝段,上、下游导墙为原施工纵向围堰;31#~51#坝段为20孔泄洪闸坝段,堰顶高程为134.70m,孔宽12.0m,采用面流消能。工作闸门为12m×10.5m(宽×高)弧形钢闸门,分别由一台2×37.5t 固定卷扬机操作;52#坝段为左隔墩坝段,设置上、下游导墙及入廊道的楼梯井;53#坝段为电站厂房坝段,安装2台5000kW灯泡贯流式机组;54#坝段为安装间坝段,设排沙廊道,通向电站尾水;55#~63#坝段为左岸非溢流式重力挡水坝段,其中55#~57#坝段为碾压混凝土坝段。
二期工程于1984年5月开工,1989年底下闸蓄水,1993年初三台蓄能机组正式并网发电,1993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
防洪标准
潘家口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度汛指标:水利部水管(1989)11号文批准,潘家口水库按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度汛。
防洪记录
潘、大两水库自80年投入运行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994年7月1日,相当于二十年一遇洪水,简述如下:1994年7月13日,滦河流域遭受了有资料记载以来第二位,潘、大两水库投入运行以来第一位的大洪水,潘家口水库最大入库洪峰流量9870 立方米/秒,由于潘、大两水库调度合理,汛前将潘家口水库预泄水位至207.00m,为下游错峰8小时,保住了乐亭小埝,使小埝内十二万人口的村庄,二十多万亩土地安然无恙,保住了国家投资1600万元的白龙山电站,为下游减轻了损失。
通过“94.7”特大洪水可以看出,滦河下游行洪标准偏低,障碍严重“94.7”洪水,潘家口入库洪峰流量9870 立方米/秒,在设计上仅相当于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但由于1962年以后,滦河一直未发生大洪水,从而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下降,河道中住户、耕地、各类水产养殖业、水利工程等很多,给我们的洪水调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94.7”洪水如按设计要求泄洪,沿线损失和水利工程破坏程度将难以设想,所以滦河清障及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同时应加强对滦河错峰的研究工作,避免盲目错峰给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三水库带来不必要的行洪压力。
水库意义
潘家口水库是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1975开始修建,是华北地区的水库之一,是开发滦河水利资源的骨干工程,可发挥多种效益:平均每年可调节水19.5亿立方送往天津、唐山,解决两地的工农业和城市用水,并可减轻密云水库的供水压力;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保证下游京山铁路滦河大铁桥的安全。当年修建水库有31名解放军战士为建水库献身在此。在大坝西侧山坡上竖着一座写着“烈士英名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库区风光
风光
潘家口水库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里有雄伟的水库大坝,迷人的山光湖色;湖区内,峡谷幽深,奇峰竞列,危崖突兀,怪石嶙峋,如狮如象,如蟾如兔。大自然的无穷变化,种种奇特造型,或移目换景,或移步换形,动辄态异,栩栩如生,形成了库区奇特景观。北方冬季,三九严寒,滴水成冰,千万条江河湖泊,地冻冰封。唯独潘家口水库,一湖碧水,波光涟漪,碧水蓝天,与白云瑞雪交相辉映;湖面上,成群的野鸭,自由自在的游动;一对对披着红色羽毛的鸳鸯,擦肩交颈,在水中戏耍;还有大天鹅、白鹤、鹳、苍鹭等珍奇水鸟,在湖面上自由飞翔。库区景色有“十里画廊”、“象鼻山”、“一线天”、“月牙洞”、“椭圆天”、“双眼洞”、“乌龟岛”、“棒槌岩”、“天柱峰”“窟窿山”、“猴儿山”等十余处自然景点。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拥有的“口外八景”中的四景:都山积雪、鱼鳞叠锦、万塔黄崖和独木仙桥。难怪有“迁西小三峡”之称。也有天津市人称这里是天津的“大水缸”!近年来随着养鱼业的不断发展,水面上出现了很多养鱼网箱,凭空又给这美丽的山水间加上了一道更加靓丽风景,可与福建霞蒲景色美。
长城
喜峰口长城位于潘家口水库库区内,因历史久远但从未进行人工修复保存完好而闻名。其主体已淹没水下,水下部分墙体隐约可见,是万里长城独有的一处景观。喜峰口《水经注》称兰陉,因兰陉山得名,兰陉之义,即是兰山之峡谷,地势险要,是内蒙、东北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此这关里关外通行的关口成了自古以来中国兵家必争之地。宋辽金时称松亭关,相传,有燕人从军戎边日久不归,其父四方访寻,正好在此与子相会,父子相拥喜极而亡,逐葬与此,故得名喜逢口,明永乐年间,改称喜峰口至今。
历史上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地三次击退进犯边疆的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及他的侄子长昂,后来惨败的董狐狸降,戚继光在喜峰口受降,之后他镇守北方十六年,边境和平,蒙古族再没进犯。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占领北京市,委派将领马应湖、毕三才镇守喜峰口,后来马、毕二人无能,中了敌人奸计,喜峰口一带农民军全部被瓦解,导致农民军溃败。也是喜峰口长城抗战时期,喜峰口、罗文峪战役之惨烈,抗日猛将赵登禹率领的二十九军大刀队为保卫家国,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以古之神兵利器--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这一壮观场面,真可说是天地惊、鬼神泣,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路人皆知。
远在上海市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激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姜文拍的电影《鬼子来了》的外景地也选在喜峰口长城脚下的山谷里,其中有座小村落就是专为拍电影而搭建的外景地,被当地的老乡们称为“姜文村”,景色亦很优美,当年也号称中国十大外景基地。
历史潘家口
潘家口古称卢龙塞。相传,宋代曾有一潘姓将领在此驻守,因此而得名,民间还传说宋将潘仁美曾驻守这里。潘家口新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旧关无考。滦河水从此由关外流入关内。两岸山峰耸立,山势非常险要。关内有城堡,为明万历年间修筑。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长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明清时派重兵驻守,曾有都指挥使司驻于此,后改千总,后又改把总。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从汉、晋、南北朝到隋、唐、辽、金、元等朝代,潘家口一直为军事要道。
元以后,由于喜峰口修了官道连通关内外,此后潘家口交通断绝,均走喜峰口。有史以来,潘喜两关战事总是联在一起,自古以来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0年)前燕慕容隽由潘家口进攻中原,于称帝,并刻石岭上,以记功事。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四月,魏伐北燕出卢龙塞。
历史事件
公元553年秋,北齐高洋高洋率军击辽朝,经卢龙塞至平安(今吉林延寿县)大胜。隋朝天皇三年(公元583年)幽州总管阴寿率兵骑数万出卢龙塞击东突厥,破高保宁于黄龙(今吉林农安)。公元1123年辽都统萧干入卢龙塞,攻破脩县(今遵化市),宋将郭药师大破其众。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部落兀良哈侵犯潘家口。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蒙古数万骑兵进犯潘家口,渡滦河西进,大肆掠夺遵化、迁安市、玉田县等地而出。今城堡已拆毁,为水库淹没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