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旧圃镇

旧圃镇

旧圃镇隶属于昭阳区,镇政府位于城西7公里,全镇国土面积86.7平方公里,东与龙泉、凤凰办事处相连,南与永丰交界,西与洒渔、乐居相邻,北与北闸、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接壤,辖九个村委会157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汉、回、彝、苗、布朗等民族。

有耕地45776亩,其中水田16642亩(占全区水田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人多地少。旧圃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特色产业有车厘子、大缸酸菜苹果等名特优水果,物产丰富,有历史悠久的九龙山,还有独特神奇彝族资源。

2017年总面积86.7平方千米,总人口71013人。

地理环境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

总面积2240平方千米。总人口6.6558万人。

旧圃镇于2006年1月25日由原来的土城乡、原旧圃镇整体合并组建而成。户籍人口6.6558万人,农业人口6.2152万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706人,主要居住着汉、回、彝、苗、布朗族等民族。有耕地45776亩,气候温和,降雨适中,物产丰富。全镇最高海拔2351米,最低海拔1902米,年平气温12.3°C,降水量1000毫米。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属于典型的农业乡镇。

地形地貌

全镇地势东高西低,东边多为旱地,西边多为水田。北有九龙山,西有锦屏山,昭鲁河自东向西北流经境内西边入洒渔河。牛洒公路、渔洞南北干干渠穿镇而过,各行政村通乡村公路,最高海拔九龙山2351米,最低海拔葡萄井1911米,褐煤矿资源丰富。

行政区划

昭阳区辖3个街道、3个镇、14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

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辖土城、三棵、红泥、三善堂、大村、沙坝、后海、旧圃、锦屏县九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一所职中,一所中学,15所小学,两所幼儿园,在校学生11600名;两个卫生院共有在职医生20名,村级卫生所11个。人口民族:2007年末,总户数17041户,其中农业户16656户;总人口62152人,其中农业人口61184人,总人口中男31389人,女30763人;汉族16555户、60396人;回族37户、127人;彝族432户、1573人,其他少数民族17户、56人。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71013人。

旅游

景点

有风景名胜点“昭阳八景”中的,“珠泉涌碧”之称的葡萄井。

昭通市西郊10余公里处的旧圃镇。有一石山,名大嘴乌鸦崖。崖下有泉,“方圆八尺,泉水四时温暖,由下涌出,碧泡累累如珠泉”,称“葡萄井”。这里泉水有形,也有声,但不是流出来的,也不是淌出来的,是从崖层隐蔽孔隙“吐”出来的,方圆数米,数十个隐蔽的孔隙,不停地“吐”出一串串水泡。水泡大小与葡萄相仿,浑圆如珠,晶莹剔透,一粒一粒,粒粒可数,宛若一串又一串珠圆玉润的浮漾的项链……这里是彝族祖先的灵魂回归地,彝族各支系指路经上都将亡灵指向昭通市,据说昭阳区葡萄井马樱花下边,出来一股甜水,口渴要喝三口水,不渴也要喝三口水,到了阴间后水价贵,难喝上水。再则,归祖路遥遥,道途坎坷,除了咪力于尺的水(昭通葡萄井)以外,尽是些腐叶臭水。

自然资源

全镇有耕地45776亩,其中水田16642亩(占全区水田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74亩,人多地少。旧圃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产玉米、水稻、马铃暑等农作物,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石料资源。

经济

旧圃镇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889.86万元,主要收入来源有种植业、畜牧业、第二、三产业、外出务工等收入组成。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346.41元。

经济建设

2006年乡镇合并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旧圃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上级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打基础、兴科学教育、强素质、抓转移、建集镇、保稳定、促发展”的基本思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利用本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培育并发展建筑、畜牧、果蔬产业和反季节蔬菜花卉、食用仙人掌莲藕等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久负盛名的葡萄井车厘子、大村杉缸干酸菜、名优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分别在旧圃村杨家湾葡萄井、锦屏村响水打造2850亩优质无公害樱桃生产基地;在龙宫暗河沿岸建成2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基地;10亩花卉大棚基地;100亩连片无公害食用莲藕、50亩菊薯、50亩慈姑和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菘蓝栽培示范基地。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旧圃镇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镇经济总收入达9594.47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017.47万公斤。

社会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以露天开采开发昭通矿区尤其是旧圃矿区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在经济上具有投资省、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和有经济效益四大特点。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给该镇乃至全区、全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褐煤矿开采及煤化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将给该镇及周边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昭阳区城乡经济、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从总体来看,旧圃镇褐煤开发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期,已具备开发条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有详细的开发论证材料,有具体可行的开发措施和方案,有便利的水、电、路作保障,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还有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

特色产业

主产玉米、水稻、马铃暑等农作物,属典型的农业乡镇。主要特产有闻名省内外的车厘子苹果、梨等水果,以及大棚花卉、稻田莲藕、四甲腌菜等。境内褐煤矿资源丰富,储存量达20亿吨,覆土薄,开采条件较好,开采历史悠久,至今仍是全区用燃煤的主要供给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石料资源。

2007年全镇种植业总收入可达3089.9万元,比2006年的2437万元增加652.9万元,增副26.79%,人均增收106元。其中种植粮食作物情况:种植水稻面积16581.24亩,总产804.29万公斤;种植玉米面积13386.4亩,总产663.56万公斤;种植马铃薯面积13623.5亩,总产289.63万公斤;种植小春粮豆面积9088亩,收入301万元;种植经济作物情况:种植苹果面积12500亩,总产1925.61万公斤;种植车厘子面积2134亩,收入达155.12万元;种植蔬菜面积11700亩,收入436万元,;种植烤烟面积304亩,收入45.6万元。

畜牧业工作: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呈现出生猪产销两旺、家禽恢复迅速、肉猪肉羊稳中趋升、奶业增势强劲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7年该镇禽蛋产量291200公斤,产值320.32万元;牛奶产量223002公斤,产值4.46万元;实现畜牧业产值6441.05万元。年末预计全镇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182.04万元,比2006年增加2411.79万元。

林业工作:全镇林业部门在管好现有37000多亩林地的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及森森保护工作,指导退耕农户做好现有退耕地块的补植和抚育工作,狠抓常规造林的同时,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共完成沼汽池350口,一共投资35万元。

水利工作:针对该镇地势低洼,水源短缺,防汛抗旱任务艰巨而突出的特点,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积极申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建设项目,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广泛动员、投工投劳”全面开展了每年一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社会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全镇九个村委会,其中四个村实现“四通”(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水)。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旧圃镇辖区内建有渔洞北干渠、锦屏支渠、葡萄井低沟、“雄伟壮观的葡萄井渡槽”、龙宫阴河、农业综合开发灌沟等水利设施,为旧圃镇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旧圃镇地处昭阳区西大门,通江路9公里、牛洒路10公里穿镇而过,为当地群众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条件。建集贸市场3个,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繁荣为当地群众的农产品交易,生产生活提供一个良好便捷的场所。

2006年-2007年度,国家能源部投资87.2万元,建国债甲烷“一池三改”872口,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

工作开展

2007年,旧圃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克服了发展中的诸多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全镇经济总收入9397万元,比2005年增17.1%,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元,比2005年增15.2%;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15034万元,比2006年增5637万元,增幅59.98%,其中:种植业收入3089.9万元,增652.9万元;畜牧业收入2827.17万元,增680.56万元;林业收入40.9万元,增26万元;外出务工人数达11600多人(其中到昭阳区外务工人数7537人),务工收入达3300余万元。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718元,比2006年增加420元,增幅为32.3%。

新农村建设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试点带动,统筹规划的原则。围绕新农村建设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区扶贫办的关心帮助下,实施整村推进资金30万元,完成旧圃村杨家湾67户农户的房屋改造,新植优质车厘子65亩,完成土城村鸭子溏民居改造69户,塔建大棚69亩。为村容村貌整治、培植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二是实施完成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0万元公路建设。三是在市、区交通局的关心帮助下,为扩大樱桃种植面积,扶持樱桃产业做大做强,投资100万元,对杨家湾至锦屏响水接牛洒路4.9公里樱桃产业公路建设(其中2.8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即将竣工使用,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四是在区交通局的帮助下投资33余万元的通达项目,对沙坝村经红泥闸村至三棵树村3.28公里的公路建设。解决了两个乡镇撤并后行路难的问题。五是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搭建土城科技示范大棚30个。亩产值已达1.6万元。六是在区卫生局帮助下,投资13万元,修建沙坝村、土城村两个卫生所。为参合农民改善就医条件。

社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工作:2007年以来,狠抓一放二扎措施的落实,控制计划外多孩出生为重点,继续加大医学监护工作。巩固了2006年创建的基本无多孩镇。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市、区党委政府和计生部门的高度肯定。2006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0.97‰,比2005年的11.56‰,同比降低0.59个千分点,2006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6‰,比2005年的5.97‰,同比降低1.51个千分点,2007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0.6‰,比2006年的10.97‰,同比降低0.37个千分点,2007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3‰,比2006年的4.46‰,同比降低0.23个千分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协调争取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支持该镇卫生院建设,2007年新建两个村级卫生院,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看病。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7年共计减免补偿群众医疗费用992,928.10元,减免人次达135415人次,让农民充分体验到了中央这一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同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查处了两家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违法行为,配合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取缔了一家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行医资格,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

国土资源工作:严格土地管理工作,加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2007年报批建房280宗,制止土地违法案件25件,调解土地纠纷15起,清理排查牛洒公路沿线新建房屋49宗,建筑占地面积4766平方米。

城镇建设工作:为提高集镇品味,增强集镇功能,逐步改变集镇环境卫生,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树立良好的旧圃形象,增强集镇功能,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树立良好的形象,2007年完成旧圃村集镇街面硬化工程250米。同时,新集镇的建设已纳入议事日程,正在筹备建设中。

人文环境

旧圃镇是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单一民族乡镇,广大村民勤劳、朴实、善良、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2005年被列为“平安昭阳”示范创建乡镇。被昭通市环保局列为省级“生态乡镇”建设试点单位,被昭阳区消防大队列为云南省“消防平安乡镇”建设试点。经沈阳煤矿设计院1985年的勘查调研报告,该镇旧圃村周家营为首选推荐厂址方案,旧圃镇、村干部群众对在周家营建厂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将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社会治安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全面启动“三级联防,四级联动”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职能,2007年共排查民间纠纷18次,处理热点、难点纠纷6起,法律咨询450人次,提供法律援助26人。做好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其它工作:卫生防疫、保健、降消工作得到较好开展,传染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广泛宣传,高度重视;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覆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圆满完成了卫星电视的转型工作,让广大群众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大事要事。

民生

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文件要求,旧圃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好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对30多家企业的监管排查力度,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2007年共组织区职能部门和镇有关站所人员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校内安全进行了两次专项检查,对一些严重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

民政工作:2007年共发放民政救济粮大米2万斤,玉米1万斤,同时及时足额发放各种优抚对象和农村困难群众的优抚救济资金,及时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圆满完成农村低保工作。使党和政府的温暖在群众中得到充分体现。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镇政府把转移农民、培训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外出务工已是该镇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2007年该镇外出到区外务工的人数已达7537人,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就近到城里务工的人也有4000余人,外出务工收入达3300多万元。

关心重视教育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镇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解决了沙坝村明德小学等学校的建设用地,开展了一年不少于两次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在中学开展安全法制讲座,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