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兆乾

王兆乾

王兆乾(1928—2006),本名济生,字兆乾,山东临沂人,生于济南市,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黄梅戏研究会总干事等职,为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兆乾于1947年在贵州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后辗转到大别山,任音乐教员。1949年,他编演了黄梅调《王贵与李香香》。1952年,完成了专著《黄梅戏音乐》的初稿,后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安庆黄梅戏团应邀赴上海演出,他整理改编了《打猪草》《闹花灯》《路遇》的传统唱腔,并为现代戏《新事新办》《柳树井》配曲。

1954年,王兆乾开始整理岳西民间“围鼓坐唱”、池州青阳腔等剧种的剧本与曲谱。此后,王兆乾致力于民间文艺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还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几位艺术家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办了第一份黄梅戏专业刊物 《黄梅戏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又参与筹建黄梅戏研究会,并任副总干事,还促成了全国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晚年期间,他发表、出版的关于傩戏、傩文化的论文、专著达百余万字。2006年,王兆乾因病逝世。

王兆乾先后为《窦娥冤》《赵桂英》《红灯志》等多部黄梅戏配曲,并创作和整理改编了《女驸马》《洪波曲》《窦娥冤》《金沙泉》等多部剧本。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他发表了论文《傩与中国的傩信仰》《巫风·傩俗·戏剧》《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等多篇,专著有《武宁采茶戏唱腔集》《安徽省贵池市刘街乡太和章村的傩神会》等八部,被誉为“真正的黄梅戏音乐的开拓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4月,王兆乾生于山东济南市。1947年,十九岁的王兆乾正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读书,因为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运动,被中国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遭到盯稍、追捕,便和几位学友相约北上。辗转来到大别山,投奔刘邓大军,被分配在三纵文工队(渡江后改名三兵团文工团),任音乐教员。7月,王兆乾与剧作家胡奇(建国后曾任《解放军画报》社长)、画家关夫生,奉命到潜山县山区的水吼、横冲、五庙一带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当时王兆乾看到当地农民在祠堂唱戏庆贺土地改革的胜利,于是联想到利用本地的民间艺术,改成黄梅戏来宣传改革的成果。于是,王兆乾就开始运用黄梅调来编演现代戏,宣传土地改革。在此期间,他还记录了黄梅调折子戏《过界岭》等多个唱段的曲谱。

1949年4月,安庆市解放,王兆乾被分配在军管会担任教育行政科长兼团委宣传部长和人民教育馆长,这其间,他又经常利用工作之暇去找老艺人记谱,演出时,他就坐在后台衣箱上记录。

工作与研究

早在1948年,王兆乾就与辛鹰合作,把李季的著名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改编成剧本,用西北的眉户调演出。1949年9月,他又着手用黄梅调编写曲谱,并主持军区文工团排练,挑选桐城市人汤桃饰主角李香香,他自己出演王贵爹,于当年冬天在安庆公演。1950年,又沿着安合路到农村巡回演出。他几乎走遍了黄梅戏流行的安庆周边所有县份:江北的怀宁县、桐城、岳西县太湖宿松县,江南的至德、东流、青阳县贵池区铜陵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52年,华东文化部决定调黄梅县戏赴上海演出,安徽省文化局派员到安庆选演员,挑选几个传统折子戏和赶排两个现代戏。王兆乾被抽调参加,他的任务是为现代戏《新事新办》和《柳树井》作音乐设计。当年11月间,安徽黄梅戏在上海的演出,引起热烈反响,各大报纸争相评介,对《新事新办》和《柳树井》两个现代戏的改编进行了充分肯定。

1953年秋,他又与陆洪非、卜炎一起,去往江西省的九江、德安县瑞昌市永修县武宁县南昌市湖口县,湖北的广济、黄梅等县,走乡串村,进行深入调查。当年,他完成了《黄梅戏音乐》初稿,由安庆市文化馆油印成册。1954年,王兆乾从岳西废纸堆中发掘出珍贵的旧剧目抄本,结合他多年来收集的岳西民间曲谱和青阳腔剧本与曲谱,他认为这些资料都是无价之宝。1957年7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第一部黄梅戏的音乐和理论研究专著——《黄梅戏音乐》。本书的第一大特色在于其资料丰富详实,涵盖了众多黄梅戏音乐曲调,包括打击乐42支、管弦乐曲牌10支、花腔50目共139曲,以及正本戏唱腔12类共135曲。

作为黄梅戏音乐工作者,由王兆乾编配唱腔音乐的剧目有《海上渔歌》《窦娥冤》《两个苹果》《金印记》《赵桂英》《红灯志》《推车赶会》《金沙泉》《金狮子》《血防线上》等。此外,王兆乾还参与了较多黄梅戏作品的编剧工作,如《洪波曲》《女驸马》《赵桂英》《钟声嘹亮》《红灯志》等。

同时,王兆乾还致力于民间戏曲的研究和发展工作。1959年,岳西剧团成立弋阳腔小组时,王兆乾积极推荐青阳腔老艺人潘双贵前去指导。 他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每年正月前往池州山村进行考察,有时与山民共度除夕春节。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他与多位老艺术家共同发起并创办了黄梅戏专业刊物《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第一任主编是原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校长马兆旺,而具体的筹办、组稿、编辑、乃至校对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王兆乾一人承担,许多期刊物可以看见他的署名,但之前的头衔却只是“责任编辑”或“本期责任编辑”。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王兆乾又参与筹建黄梅戏研究会,并任副总干事。此后,他参与组织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此外,王兆乾还促成了全国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吸引了各国多学科学者的关注,形成了影响深广的傩文化热。在此期间,他还受邀前往中原地区台湾以及德国韩国新加坡等地的高等学府,深入介绍和讲授黄梅戏、傩戏以及傩文化。

1987年,他倡导并策划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这一活动在贵池区成功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考察原生态的傩戏。1988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王兆乾被选为副会长,成为该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1990年,他参与了一个由多国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前往贵池进行为期8天的考察,期间为学者们讲解傩事活动的内涵与特点,深受欢迎。此次考察后,他还受邀前往德国讲学,并与德国学者合作出版了关于贵池傩的德文版著作。同时,曲六乙会长邀请贵池傩戏到临汾市为首届“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4月,王兆乾与10余位农民的傩戏演出队选定了傩舞:《舞伞》《打赤鸟》《舞回回》 《舞古老钱》《魁星点斗》《舞财神》,傩戏《刘文龙赶考》 “拜年”一出,前往大会祝贺演出。受到了来自德国、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傩文化研究学者和专家的热烈欢迎。

晚年与逝世

1991年,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市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共同合作,编成《青阳腔剧目汇编》,由班友书和王兆乾担任总编校,内部发行。1992年,王兆乾参与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与台湾清华大学王秋贵教授合作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项目。1993年,王兆乾以编委的职务参与编纂由薛若琳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巫傩面具艺术》大型画册。并负责安徽傩的调查、撰文和照片的拍摄。

1994年,王兆乾将自己珍藏的池州目连戏抄本、明刻本郑之珍目连戏,以及湖南辰河高腔目连戏与江西弋阳腔目连戏的油印本交给王秋贵进行整理、点校和研究。经过王兆乾的审定,这些资料于1999年2月由台湾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即《安徽池州青阳腔目连戏文大会本》。199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安徽省举办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特聘王兆乾为顾问。

2000年9月,王兆乾受邀出席由韩国公演艺术院主办的“始原文化祝祭――寻找公演艺术之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汉城国立大剧院,王兆乾宣读了论文《巫风·傩俗·戏剧――中国的祭祀和乡村文化》,同时展出了78幅贵池傩舞傩戏、傩文化的照片。随后,王兆乾受邀参与编纂《中国傩文化艺术》,期间提供建议,还修订书稿,并贡献照片与论文。2004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此画册,并更名为《中国傩文化》。2004年,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并加大篇幅要求。王兆乾撰写新文,过四个月努力,定名为《中国傩文化掠影》。然而,出版社希望将两书合并,双方一度僵持。后经协商,决定分为上下册统一出版,王兆乾负责校对,最终共同完成《中国傩文化》的出版工作。

2005年底,王兆乾一直忙于校对《中国傩文化》的书稿,与出版社联系后,校对修改工作于2006年1月19日才完成,由于过度劳累,诱发了心肌梗死,20日清晨紧急被送往医院治疗,当天病情恶化,最终抢救无效而去世。

个人作品

剧本改编

配乐作品

王兆乾编配唱腔音乐的剧目有《海上渔歌》《窦娥冤》《两个苹果》《金印记》《赵桂英》《红灯志》《推车赶会》《金沙泉》《金狮子》《血防线上》《探亲戚》《野姑娘》《送绫罗》等等。

编剧作品

王兆乾编剧作品除《王贵与李香香》外,主要的还有:《洪波曲》《女驸马》《赵桂英》《钟声嘹亮》《红灯志》《金沙泉》《血防线上》《金殿审妃》等。

研究专著

论文

参考资料:

个人生活

王兆乾的夫人是韩黛峰,他们夫妇共有四个孩子,包括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长女王小枫在合肥工作,次女王幼枫则在安庆市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担任要职。他们的儿子中,老三王小乾在广州珠江电影集团工作,幼子名为韩正。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家中还增添了孙女。此外,王兆乾还与黄梅戏演员严凤英育有一子,名为王小亚,在安庆市市黄梅戏一团工作。

人物成就

黄梅戏田野调查

如果说20世纪40年代末王兆乾深入潜岳抄录、演出黄梅调,既出于服务政治的迫切需要,也源于个人偏好与激情,那么到了50年代初,他的搜罗、记谱和考察工作便更具目标性和专业性,呈现出明显的“田野调查”特点。这种“田野调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深入安庆各大剧场,向伶人学习记曲谱,搜集唱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效果显著;二是走访黄梅调流布的皖鄂赣广大区域,搜罗采茶戏、高腔等戏曲形式。王兆乾常利用工作之便,到安庆市地区各县乡及周边地区采风,结识众多黄梅戏艺人和农村业余演唱者,积累丰富的戏曲资料。

1950年,王兆乾开始撰写《黄梅戏音乐》一书,至1952年脱稿,次年由皖西军区文工团翻印。然而,他仍觉著作内容单薄,尤其是黄梅戏源流部分缺乏足够史料支撑。因此,他与陆洪非、卜炎等人深入鄂赣皖交界地区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他们曾搭汽车到黄梅县孔垅镇,与老者交谈,录音艺人演唱,虽遇录音机故障,但他们仍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录音工作。

历经四年的斟酌、修改,《黄梅戏音乐》一书于1957年出版。书中,王兆乾详细描述了田野调查的成果,初步调查了黄梅戏的剧目、唱腔及历史传说,为研究黄梅戏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材料。他发现黄梅采茶戏与安庆黄梅戏在唱腔、剧目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深厚的渊源关系。此外,王兆乾还注重记录演唱艺人的姓名,确保谱例来自现场记谱,而非二手资料。

王兆乾数年田野调查的成果,不仅加深了对黄梅戏起源和流传路径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鉴别鄂赣两地采茶戏与皖省黄梅戏的音乐特点,为深入研究和改良黄梅戏音乐传统、构建黄梅戏乐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梅戏改编与配曲

1949年,王兆乾成功排演了第一部黄梅调《王贵与李香香》,在安庆军区文工团担任导演、音乐设计,并参与演出。剧本改编自李季的长诗,由辛鹰和王兆乾共同创作,在舒城县河棚子大山沟的牛棚里完成,最初使用西北眉户调,后改为黄梅调。该剧在安徽大学礼堂首演成功,随后在民众剧院公演,受到老艺人的称赞,并在大别山地区慰问剿匪部队时广受欢迎。

1952年,王兆乾参与了黄梅戏赴沪参加华东小戏调演的选拔和音乐设计工作,为《新事新办》和《柳树井》等剧目创作音乐,巧妙地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题材结合,如采用采茶戏"四平腔"旋律,并对"大蓝桥"调进行改编。他还为《海上渔歌》《窦娥冤》等剧目配曲。

1955年,王兆乾建议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抽调老艺人辅导学员,1958年将左四和提供的《双救举》改编成《女驸马》,剔除糟粕,增添新场次,赋予剧目新生命。《女驸马》在皖江大戏院首演成功,后经杨琦、陆洪非等人修改,成为黄梅戏经典剧目。王兆乾还改编了《双插柳》为《赵桂英》,参加安徽省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在改良黄梅戏音乐的过程中,王兆乾既注重创新,也尊重传统。他认为老唱腔淳朴、富有泥土气息,通过挖掘、研究和学习,可以赋予新的生命,使现代唱腔更加丰富。他的专著《黄梅戏音乐》记录和整理了大量老唱腔和民歌,为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现了他对黄梅戏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卓越才华。

黄梅戏音乐理论开创

20世纪50年代初,王兆乾在黄梅戏编剧和配曲实践中,遇到了关于演唱定调、音域调式及曲牌、乐器功能、唱腔分类和方法等复杂议题。他深知戏剧音乐对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的重要性,因此致力于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黄梅戏音乐的表现特征与技巧。这一工作不仅关乎黄梅戏音乐实践的现实问题,更对地方剧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兆乾的专著《黄梅戏音乐》应运而生。

该专著搜录并梳理了黄梅戏音乐史上的唱腔、调式和曲牌,甄别并归纳其源流与类别。王兆乾首次从乐理角度深入阐明这些元素的性质、构成和功用,初步构建了黄梅戏的音乐理论体系。专著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演唱与配曲实践,汇聚了艺人的宝贵经验,既实用又具有高度的指导性,堪称黄梅戏音乐的教科书。王兆乾的这一贡献,对黄梅戏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方法对当今戏曲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戏曲音乐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了戏曲的史学、文化学渊源,详细阐述了核心要素如唱腔、调式、乐器、曲牌及腔体联用和移调,揭示了声腔运动的规律。黄梅戏以其丰富的花腔调式著称,这些调式多源于民歌和说唱音乐,其复杂性给辨识工作带来挑战。王兆乾以宏观视角分类甄别,确立规范,并运用微观剖析谱例的方法为模糊区域提供清晰阐释,完善了戏曲音乐理论体系。

戏曲理论家何为曾强调研究戏曲音乐需从纵向发展演变和横向艺术特点两方面入手。王兆乾早在二十多年前便运用此研究方法,展现了戏曲发展的纵向承传与横向借鉴相互交织的历程。在艺术形式演变中,规范与反规范相互交织,后者通过破格和变式催生新的艺术规范。当时,黄梅戏正处于吸收、改良并逐渐成熟的关键期,其唱腔、调式和乐队的高频变化带来了乐理上的盲区和空白。因此,如何从理论层面寻绎、归纳并规范黄梅戏音乐,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王兆乾的工作不仅突破了黄梅戏发展的“瓶颈”,更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任职

王兆乾生前曾任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黄梅戏研究会总干事,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王兆乾的艺术探索深入到青阳腔岳西县弋阳腔、傩戏、目连戏等领域,并且都有所发现,有所开掘,但他的艺术生涯是从19岁在大别山关注黄梅戏开始,又是于78岁在广州市通过电话讨论黄梅戏而告终。他是与黄梅戏牵手终身的永久情人。(黄梅戏专家 王秋贵评)

人物轶事

简朴生活

据王兆乾的邻居王东升回忆,王兆乾面容清癯,目光炯炯,肩平胸挺,透出一股刚毅坚韧的精神。他虽拥有“大师”风范,却从不张扬,衣着朴素整洁,平易近人。王兆乾步履矫健,声音宏亮,思维敏捷,与人交谈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他家中陈设简单,唯书架与案桌上的资料引人注目,这些资料几乎成为他的珍宝。王兆乾兴趣广泛,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有时也会摆弄电脑,与时代并进。

据理力争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关于黄梅戏音乐改革的讨论中,王兆乾引用了梅兰芳的“移步不变形”观点,但柏龙驹当时认为其过于保守,与“大跃进”氛围不符,便在文章旁加注了不恰当的编者按语。然而,王兆乾并未屈服,他坚持己见,体现了“吾爱吾友,吾更爱真理”的精神。为深化讨论,在安庆市召开了专题讨论会,王兆乾在会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展现了对真理的坚定追求。

精神充实

据剧作家柏龙驹回忆,“文化大革命”后,王兆乾显得更年青、更富有朝气、更充满活力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在别人“革命”时抢救古文化、研究古文化、弘扬古文化。他曾对柏龙驹说: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去从事这项极有意义,既无愧于古人,又有益于后人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自己以现代意识现代方法去观察它、去研究它。据说,许多年的春节假日,他都是在山乡村落里和农民一起渡过的。同时,他积极倡议、四处奔走,在安庆市领导部门和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黄梅戏艺术》杂志。柏龙驹认为,这在全国两百多个剧种中,以一个剧种创办一个刊物,也是少而又少的,而且这个刊物各方面评价甚高,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柏龙驹曾对王兆乾说:“你作为新中国皖江戏剧事业开拓者之一,真是一个不断播种、不断耕耘、不断收获之人!”

参考资料

王兆乾.安庆市黄梅戏剧院.2024-06-05

王兆乾.安庆市文联.2024-06-05

《女驸马》的诞生.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2024-06-05

安徽池州青陽腔目連戲文大會本.豆瓣读书.2024-06-20

安徽池州東至蘇村高腔目連戲文穿會本.豆瓣读书.2024-06-20

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豆瓣读书.2024-06-20

安徽省贵池市刘街乡源溪村曹、金、柯三姓家族的傩戏.豆瓣读书.202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