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碧云

徐碧云

徐碧云(1903-1967),名桂园,字继香,艺名碧云,祖籍江苏东海县,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行。代表剧目有《大乔二乔》《木兰从军》《蝴蝶杯》《绿珠坠楼》《虞小翠》等。

徐碧云出身于梨园世家,7岁入私塾读书,并由丁连升开蒙学武生。12、3岁入斌庆社科班坐科学艺,工武旦兼小生。在科班时凭其矫捷武功,深得观众喜爱及好评。出科后嗓音经变声期一关恢复较好,就发展文戏,专演唱青衣,扮相清秀,风采动人,在京剧界崭露头角。成年后与梅家结亲,成为梅兰芳的妹夫,此后在艺术上受梅派影响。不久搭时慧宝、高庆奎等名人班社。20世纪30年代初,徐碧云受聘于上海,辗转中南及西南各省演出。

1949年5月,经梅兰芳的大力支持,用梅家剧团的全班人马为徐碧云配戏,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并重新组班到西北各地巡回演出。之后,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成立,被聘为教师。1964年元月成立陕西省京剧院,徐碧云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初期,徐碧云被揪斗。因其体质虚弱多病,不久因肺气肿心力衰竭而逝世。

许碧云除了擅长的传统戏外,又演不少新戏。其中《绿珠坠楼》一剧有大段唱工之外,还有从两张高的桌子上跃过牌楼栏杆抢背翻下的绝技功夫,成为徐碧云的代表作之一,在此同时又学得侯俊山八大锤》武小生戏,其中有双枪及翎子功等绝招,演出后红极一时。于是京剧界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之外又补徐碧云,一度盛传“五大名伶”之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碧云1905年生于北京梨园世家,徐碧云居四。他天资聪慧,7岁入私塾读书,并由丁连升开蒙学武生,又从王三先生习武功。后来萧长华见徐碧云(当时小名四儿)五官端正,眉清目秀,便建议他改学旦角。除学武打外,他又拜了吴菱仙吴彩霞为师学习青衣花旦。曾因觉学旦角太苦而中途辍学改习场面(打小锣)。

当徐碧云12、3岁时,俞振庭办起“斌庆社”科班,徐碧云入该班学戏,入科时取名斌喜,应工武旦,专唱武戏。除熟谙武旦外,他因幼时学过青衣,又曾向著名梆子花旦侯俊山学习过花旦,因此文武戏均佳。后来徐碧云在斌庆社以文武旦角挑大梁。当徐碧云18岁时,在一次露演中得到北京瑞蚨祥绸缎庄的掌柜孟建侯的赏识,后由俞振庭引荐,被孟认为义子,取名为徐碧云。

演艺经历

徐碧云科班毕业满师后,仍留斌庆社搭班演出。不久他就充实了配角人员,独自起班挑大梁演出。当时徐碧云的班底系由赵玉秀出面聘请的梅兰芳的配角,如著名小生程继先,名丑萧长华等。第一天在中和戏园打炮演出1-8本《玉堂春》,之后每天双出,一文一武,并反串小生戏,一出旦角戏,上座极盛。与他合作演出的,还有杨小楼、金少山、龚云甫等名家,以及生行中的王凤卿、雷喜福、贯大元、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等。徐碧云有诸多一流演员相佐,其风头之健不亚于梅、尚、程、荀,故时人皆以其与四大名旦并称,誉为“五大名伶”。

徐碧云当此红极之时,与梅兰芳之妹结成秦晋之好。30年代初,徐碧云受聘于上海市,由此南下,辗转中南西南各省演出,载誉南北。

七七事变之后,徐碧云又由京、津、沪至江西省武汉市、云、贵、川转至西北,演遍全国各地。抗战胜利后,他曾往张家口市四维剧校任教一段时间,至1947年又再次南下到达上海、南京,曾入上海夏声剧校教戏。1949年5月上海战役,当时徐正困居上海,一筹莫展之际得到党的关怀,经梅兰芳的大力支持,用梅家剧团的全班人马为其配戏,在上海天蟾舞台重新露脸,徐的艺术青春再生,并重新组班到西北各地巡回演出。在西安市,由戏剧家樊粹庭重金礼聘,将其留在西安狮吼剧团发展豫剧。在樊、徐的精诚合作下,排出了《杨排风》《八大锤》等剧,受到陕西省文艺界高度评价,在全省会演中得奖,《王佐断臂》一剧晋京演出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1952年,徐碧云应邀前往西安,后在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担任教师。1964年元月,陕西省京剧院成立,与尚小云一起分别担任陕西省京剧院的正副院长之职。

“文化大革命”初期,徐碧云被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因其体质虚弱多病,于1971年因肺气肿心力衰竭而逝世。

艺术特点

徐碧云唱工的特点是刚以内涵,柔以外达,保留刚劲为骨,以吐字为主体,“柔”则是顺势而柔和无斧凿之痕。他吐字清晰有力,尺寸较快,不在行腔花哨上取悦于人,而在干净利落上显功力。音色很美,清脆嘹亮。

徐碧云所演的戏,均归大路,但每出戏都有他的独特风格。他重视传统而不拘于传统,遵循规范又能突破规范,富有创造与改革的精神。如在他所演《薛琼英》“打入水牢”一场戏中,早在几十年前他就运用了灯光投射,立于阴暗的水牢中唱一大段[反二簧慢板]。又如在《绿珠》剧中的“比富”一场,有一株特制的巨型红珊瑚新奇异彩,末场“坠楼”中又搭建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这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京剧舞台上是一创举。

徐碧云文武昆乱不挡。不仅专长于旦角,也擅演小生,如《白门楼》《辕门射戟》《群英会》《黄鹤楼》等剧中的小生角色。他的武戏也很见功夫,如《八大锤》一剧,他的表演超过专工小生的演员,观众对他评价极高。由于他擅演小生,因此凡是戏中有反串小生角色的戏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发挥一己之长,形成了一些能独步菊坛、非他莫属的剧目,如他的成名作《薛琼英》和《花木兰》,就是旦角与小生技艺双全的杰作。尤其是他所独有的《绿珠》一剧,足以与梅兰芳之《红线盗盒》、程砚秋之《红拂传》和荀慧生的《荀灌娘》相媲美。《绿珠》中的唱腔新颖,突出了他独有的风格,其流水板,随着感情节奏的快慢行腔,字眼清晰,如珠走玉盘。在《绿珠》剧中的载歌载舞场面中,徐碧云舞姿优美,轻盈灵活。在此剧中他有一段翎子舞,他能把那么轻飘的翎子脱手而出,像打出手般地又将抛出的翎子从高空中接过来,随即下腰双手靠地(台)面舞着翎子似蛇形的摆动,堪称一绝。最后一场的坠楼(设有楼台新景),他从三张桌子上面翻抢背而下,身轻如燕,落地无声。

个人作品

徐碧云的新戏颇多,如《蓝桥会》《大乔小乔》《褒姒》《虞小翠》《薛琼英》《骊珠梦》《蝴蝶杯》《聂小倩》《情痴》《胭脂》《琵琶洞》《珍珠泪》《京娘》等。他还新编过《红衣女侠》。此外还有《木兰从军》《抗金兵》《大英杰烈》《盘丝洞》(带打出手)。

在传统戏方面,他扮演过很多角色,如在全部《红鬃烈马》中他前后饰演王宝钏,在《银空山》中饰代战公主,其余如《四盘山》《金锁记》《金榜乐》《宝莲灯》《汾河湾》《教子》《刺汤》《贩马记》(带三拉)、《穆柯寨》(带穆天王破天门阵)等剧也均为其拿手杰作。其小生戏有《白门楼》《辕门射戟》《群英会》《黄鹤楼》等,尤以《八大锤》一剧的双枪花和腰腿功最为出色。武旦戏如《摇钱树》《泗州城》《演火棍》《扈三娘》等剧,出手惊险而稳练。他除了皮簧戏外,昆腔戏亦颇工稳,如《思凡》《乔醋》《琴挑》《春香闹学》《刺虎》等。

个人生活

家庭出身

梨园世家,祖父徐承瀚随徽班进京在三庆班曾与程长庚配戏,其父徐宝芳为清末著名小生演员,生五子,长子徐兰沅谭鑫培晚年琴师,后为梅兰芳琴师,并协助梅创作新腔,为梅派唱腔建立功勋;二子徐竹园也为专业乐队;三子徐菊园工小生;五子徐松园工老生。徐碧云居四,幼年即入斌庆社科班坐科学艺,工武旦兼小生。

婚姻生活

徐碧云娶梅兰芳的妹妹为妻,这之中还有一段趣事。梅家提出相亲那一天,正赶上徐碧云演出《绿珠坠楼》。梅家全体往观。当演到“坠楼”一场,徐以“抢背”翻下来,落地变“僵尸”后,没有马上起身谢幕。梅家人大惊,忙赶到戏院后台,看看未来的女婚是否受了伤。未料,徐碧云竟在后台笑脸相迎一经追问方知是谭富英出的主意。

技艺传承

徐碧云教戏分为两种形式:一为师徒传艺,二为戏校教学。师徒传艺是中国戏曲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李蔷华、李薇华、陶瑞芝、毕谷云刘雪涛醉丽君言慧珠童芷龄李玉茹、李慧芳、李丽芳、李薇华、华香琳、杨畹农、黄蜚秋、谢锐青等弟子都通过这一模式学艺。此外,他先后在夏声戏校、张家口市军队学校、四维戏校、陕西省戏曲学校等进行教学。

人物评价

徐碧云一生慷慨好义,平易近人,俭以克已,廉以奉公,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受过他教益的弟子有刘雪涛、醉丽君、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李慧芳、李丽芳、李薇华、华香琳、杨畹农、黄蜚秋、毕谷云、谢锐青等。虽皆受益得其艺之一二,然能继承其衣钵而得其真传者鲜矣。(《中国京剧史》评)

相关研究

“五大名伶”的来源

1927年6月20日《顺天时报》发起“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中规定“五大名伶”:“所谓名伶,限定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徐碧云五人。”7月21日刊登的《本社特别启事》中说道:“幸蒙各界爱剧多数人士之欢迎,每日票纸山积谷填,大有不遑应接之势,本社同人极为感悦。”票数如此丰富,说明五位演员受到观众们的认可;二是活动的关注度极高,促进“五大名伶”称号的传播。7月23日《新剧夺魁》公布了活动票数,但7月25日又刊发疏忽声明,说明读者与观众很关注此次活动,报社对于已经截止的活动仍要反复查验,确保活动的公平公正;三是选票结果说明徐碧云的实力不在“四大名旦”之下。当选新剧得票结果如下:尚小云《摩登伽女》6628票,程艳秋《红拂传》5985票,梅兰芳《太真外传》1774票,徐碧云《绿珠》1709票,荀慧生《丹青引》1254票。主办方规定该五人,说明五位名伶在当时具有一定知名度,他们在当时的北京剧坛上有较高的艺术地位,是观众比较喜爱的京剧旦角演员,“五大名伶”之说法也较为准确。1935年《戏世界》刊发的《徐碧云身死之谣传》中写道:“在京同为五大名旦”"。因此,“五大名旦”的称呼就这样被广泛使用。

“四大霉旦”的含义

徐碧云远离北京剧坛后,人们曾称其为“四大霉旦”。“四大霉旦”的出现要晚于“五大名伶”,也晚于“四大名旦”。大多认为该称号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大霉旦”具体是哪四个人,说法不一。有“徐碧云、绿牡丹、黄桂秋朱琴心”说;还有“徐碧云、赵君玉、刘筱衡、关丽卿”说。《中华国剧史》中认为有:徐碧云、王蕙芳、朱琴心、于连泉四人。不论哪种说法,徐碧云一直稳居“头牌。“霉”看似“倒霉”之意,但史焕章在《中华国剧史》中解释为:“使用‘霉’字,‘霉’者雨中暑气也。‘霉旦’乃应当选而未被呼出者,绝无轻视之意耳。”在史焕章的解释中,“霉”字虽带戏谑与玩笑,但其中更多的是惋惜与伤感,因其本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却一直未能大红大紫。

参考资料

..2024-06-11

..2024-06-11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