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指京剧旦角四大流派创始人,分别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其中以梅兰芳为首,被称为“中国艺术的象征”。
京剧中的旦角是京剧女角色的统称。20世纪20年代前后,涌现出了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皆为男性旦角。1927年,北平市《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程视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市《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这一称号更加流行,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成一派,各具特色,“梅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尚派”刚健挺拔,洒脱大方,代表作有《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程派”清秀典雅,柔中带刚,代表作有《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青霜剑》《鸳鸯冢》;“荀派”活泼秀丽,自然洒脱。
名称由来
“旦”是在剧中扮演女性人物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老旦等之分。“旦”的本意是指旭日东升,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其意取名为“旦”。京剧发展的早中期,出现了谭鑫培、王瑶卿、杨小楼等名家大师,自1917年以来,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京剧演员,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而后出现了“四大名旦”将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推向了巅峰。
“四大名旦”的称谓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内阁大臣程克等四大金刚。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凭演《太真外传》,程视秋凭演《红拂传》,尚小云凭演《摩登伽女》,荀慧生凭演《丹青引》,荣获京剧“四大名旦”之美誉。其中,又以梅兰芳为首,被称为“中国艺术的象征”。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市《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这一称号更加流行,得到了公认。
人物简介
梅兰芳
人物生平
梅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字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另一说为江苏泰州。他生于京剧世家,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四大徽班中四喜班班主梅巧玲之孙,同时也是中国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成为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京剧艺术家,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4岁丧父,随伯父琴师梅雨田生活,6岁的时候,家人给他请了一位开蒙老师教他学戏,8岁学戏于时小福弟子吴菱仙(“同光十三绝”之一),10岁登台,14岁正式搭京剧科班喜连成社演出,青衣是其主攻方向,同时兼学花旦和武功。梅兰芳19岁就主演大轴并引起轰动,成名后还三下上海市汲取现代舞台经验,戏路受到极大拓宽。20岁时去上海演出,由于他唱腔甜美,表演细腻、典雅大方,把封建社会的贵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演得活灵活现,一场演出就轰动上海,从此一举成名。在1919—1935年期间,他先后应邀赴日本、苏联和美国演出,扩大了国际影响,并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和汪精卫政权演出(辍演4年),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1949年后,梅兰芳定居北京,专心京剧教育和交流,前后培养学生100多人。1961年,梅兰芳因心绞痛病逝。
梅兰芳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妖媚,在他从艺的50多年里,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化妆等各方面都有创造性发展,他一生里表演了上百出新戏,其中有经过整理的传统戏,也有新编的历史戏,还有文明新戏(中华民国的现代戏),更有创造的古装歌舞戏。
程砚秋
人物生平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原名承麟,满族,籍贯北京市,后改汉姓程,初名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元旦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是我国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20年代以后,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剧“四大名旦”。
1910年,程砚秋6岁时因家道中落师从荣蝶仙学艺,1915年11岁首次登台就受到观众欢迎;1917年13岁嗓子倒仓,幸得罗瘿公斥巨资赎身,并介绍拜梨园大师梅兰芳、王瑶卿为师;1919年15岁开始独立挑班演出,开创“程派唱腔”,同年首次赴上海演出,一炮而红。1932年程砚秋自费去欧洲考察戏剧音乐,于1933年回国,主办中华戏曲学校,同时主编《戏剧月刊》,在戏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七七事变后,程砚秋拒绝出演侵略者的义务戏,迁居京郊“青龙桥”避世隐居,直到北京解放才重新回到舞台。新中国成立后,程砚秋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等。1955年拍摄电影《荒山泪》,1957年10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58年3月9日因病逝世,后被批准为正式党员,享年54岁。
程砚秋于20年代创立的“程派”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深曲折、亢坠断续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女性,尤其善于塑造遭遇悲惨、外柔内刚的中下层女性人物,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
尚小云
人物生平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绮霞,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市(现在的河北南宫市) ,祖隶汉军旗籍。后因从孙怡云学艺,改名小云,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派”创始人。
1900年1月7日生于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今华丰胡同)一大院内。5岁就读私塾,7岁入北京“三乐社”科班,初习武生,与沈三玉、韦三奎、庞三秃和白牡丹(荀慧生)、赵桐珊(赵桐珊)等为师兄弟。艺名“尚三锡”。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拜孙怡云为师后,改艺名“小云”。1913年该科班易名“正乐社”,他与同科的白牡丹、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向孙怡云、陈德霖、王瑶卿请艺,尚小云的嗓音高亢刚劲,铿锵有力,1914年被评为“第一童伶”。新中国建立之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京居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为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做出了贡献。1976年4月19日3时,尚小云因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
尚小云唱腔刚健洪亮,爽朗有力,创造了声情并茂,歌舞兼长,文武并重,唱腔清新,舞姿优美的“尚派”艺术。他编演的新戏很多,《摩登伽女》最早吸收西洋舞蹈人京剧,还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侠女烈妇,如《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墨黛》《汉明妃》等,另外,《汉明妃》《乾坤福寿镜》两戏曾拍成影片。除了从事舞台实践,尚小云还重视戏曲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为人豪爽,疏财仗义,济困扶危,颇受同业尊重。他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培养了不少京剧演员。传人有雪艳琴(黄咏霓)、赵啸澜、黄玉华、梁秀娟、杨荣环、尚长麟等。同时,尚小云还为秦腔、豫剧、吕剧、晋剧等10多个剧种讲学传艺,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京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排演、改编了大量京剧作品,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彩色艺术影片《尚小云的舞台艺术》。
荀慧生
人物生平
荀慧生(1900—1968),本名秉超、秉彝,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祖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北东光县,是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荀慧生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8岁人三乐社科班学柳子花旦,13岁以“白牡丹”为艺名登台演出。辛亥革命前夕,荀慧生去天津市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不久,荀慧生因嗓子倒仓停演。1917年开始独立成班,同年,经杨小楼介绍,与昆曲名家吴巧福之女吴春生结婚。19岁改演京剧,拜王瑶卿为师,扮演花旦、刀马旦,又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1919年,荀慧生随永胜社至上海演出,效果轰动。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时改名“荀慧生”。1927年,北平市《顺天时报》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荀慧生和梅兰芳、程视秋、尚小云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新中国成立后,荀慧生成立了荀慧生京剧团,自任团长。1960年曾出任北京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后兼任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十年动乱中,荀慧生遭受迫害,染肺炎并发症,于1968年12月26日逝世。
荀慧生汲取了梆子戏旦角的艺术之长,融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的妇女,以演《红娘》《钗头凤》《荀慧娘》等剧著名。荀慧生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他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神态,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的念白清脆流丽,表演细腻洒脱,生活气息浓厚,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戏无所不能。传人有童芷龄、吴素秋、赵燕侠、宋长荣、刘长瑜等。
主要作品
梅兰芳
梅兰芳早期及中、晚期公开演出的期目约有百六七十出。
传统戏
梅兰芳演出的传统戏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戏,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戏中担任配角,个别剧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还在国外演出过。这部分剧目有:
反串戏
梅兰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义务戏和堂会戏中,反串过各种角色,包括有:
时装新戏
梅兰芳1913年从上海市回到北京后,梅兰芳和与梅家有三代情谊的老艺人十三燕在京城打“擂台”。在第一场输后,梅兰芳产生了新的想法:觉得过去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离现实生活较远,如果直接取材现代的时事,编写新剧,看戏的人会更感亲切,收效比老戏更大。
1914年,梅兰芳出演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根据当时北京著名新闻事件改编。这出新戏虽在草创时代,各方面尚不理想,但当时影响不小,一时报刊连篇评论此剧。梅兰芳大胜十三燕。
《孽海波澜》成为了梅兰芳创编新戏的开端。
一时间,穿着现代装的京剧也时髦起来,毫不落后于当时的白话新剧。
古装新戏
1915年10月31日,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引领时代潮流。十年间,梅兰芳编演了大量新戏。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又创作了人生最后一部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该剧从豫剧移植到京剧,梅兰芳先生的三度创作都在吉祥戏院完成。
红楼梦新编
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
老剧目新编
梅兰芳对一些老剧目或其他剧种的剧目, 进行重新编排。虽然是新编,却既能“善于采择运用老戏的优点”,又“能够推陈出新,长于变化”,定本演出之后,还要不断的进行“修改”。新编创作依然遵循的是传统的体制,推崇的却是全新的风貌。古典的韵味也就自然蕴含其中。
昆曲剧目
梅兰芳由于爱好和有志于提倡昆曲,向多位名家学习并积极倡导演出,他演出的昆曲剧目中有的已成为梅派代表剧受到国内外的好评。他演出的昆曲剧目有:
参演电影
程砚秋
代表剧目
相关著作
尚小云
旧戏、新戏统计
创编及演出剧目
唱片、录音带
荀慧生
代表剧目
新编剧目
著作
创作特点
梅兰芳“梅派”
艺术风格
传统的京剧中,注重唱而很少表演,梅兰芳从昆剧和其他地方戏剧中汲取了营养,在京剧表演中设计了很多载歌载舞的新戏,并与王瑶卿等创造了一个新的“综合行当”——把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特点融为一体的“花衫”。梅兰芳从艺半个多世纪,演出上百剧目,既注重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限制,广泛汲取昆曲、地方戏乃至民间舞蹈、国画的艺术精髓,改变了青衣重唱功轻表演的旧规,在唱做念舞乃至化妆、服装层面均有突破,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风格——梅派。
艺术特点
梅兰芳的嗓音宽润圆亮、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流畅、韵味醇厚,俏丽而质朴,简洁中富有感情。唱腔中力求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含蓄、高雅、雍容华贵。晚年行腔更加柔和,实际是刚蕴于柔,柔蕴于刚,委婉之处刚健其中,柔而不弱,婉转柔媚。
梅兰芳突破了传统青衣专重唱功,不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将花旦和刀马旦的技巧融进青衣表演中。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剧目,丰富了京剧的表演,并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突破性改革,这些改革成果已为后人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程砚秋“程派”
艺术风格
1922年时,程砚秋在罗瘿公、王瑶卿等大师的帮助下,演出已经小有名气,他根据自己具有“脑后音”的特点,在王瑶卿先生的指点下,扬长避短,刻苦锻炼,用气息支撑发声,以坚实的用气功力,练就了一条功夫嗓子,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程腔”。在表演上,程砚秋无论在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各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因此它们和唱念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舞台上。
艺术特点
凌霄汉在《霜杰集》 中曾指出 “艳秋经倒嗓养练数年,复成现在之嗓音,有清锐之高音,且有一种沙哑之音,即利用之而成幽曲低徊之韵调。”他的唱腔特别注重“以字行腔”,追求字“正”的艺术效果。编腔时注重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从人物感情、性格出发设置旋律。程派唱腔旋律强调高低对比,使唱腔生动而不呆板 。同时十分注重节奏处理,包括腔板的密与稀、音量的轻与响、速度的快与慢、行腔的收与放,以及过门、转板等都安排得张弛有致,使旋律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另外,程砚秋的表演也很有讲究,他的念白讲究语音的美感和音韵的和谐,身段技巧注重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水袖融汇了书法艺术中“龙飞凤舞”的墨韵,并归纳为勾、挑、撑、冲、拔、扬、挥、甩、打、抖十字诀。程砚秋的表演,开辟了京剧且角歌唱艺术新的发展途径,影响至今。
尚小云“尚派”
艺术风格
尚小云的演唱字正腔圆,高亢洪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动作节奏鲜明,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做功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得益于多位老师的教导以及他本身对于戏剧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尚派”京剧艺术。“尚派”的艺术风格独特,是一种文武兼备、刚健矫捷、洒脱大方、气韵生动的表演风格。
艺术特点
尚小云的嗓音,高劲圆亮,刚柔相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以刚为主,很适宜演青衣,嗓子调门高,音色亮,中气足,音量响,被誉为“铁嗓刚喉"。他的唱腔多是继承传统,注重攻坚碰硬,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充满力量感。他善用颤音和勒腔等技巧,展现出独特的唱腔风格。这也是“尚派”的唱腔特点。他在唱工中,不但不愿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增多。“尚派”的念白音调高,力度大,节奏稳妥,收音快,显得上扬提神,爽朗自然,感情洋溢;做工身段,往往是夸大性的,身段幅度较大,节奏快,而又火炽,以刚为主,如跑圆场等,能越跑越圆,有前激后荡之势,他的表演艺术讲求唱做并重,歌舞合一,在他塑造的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荀慧生“荀派”
艺术风格
荀慧生的表演,是在遵循传统与程式动作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了他再创造、发挥的特点。无论是扮演什么角色,都注重人物性格化的细腻塑造,从外形动作的一表一做、行腿磨腰、一立一站、抬手投足、一招一式、亦步亦趋、一指一看等肢体语言,颜为鲜活地看出既有生活根据又有高深技艺的思想描绘,体现出了他自然洒脱与温柔可人的艺术魅力,形成了自已独到的艺术风格,创出了世人公认的“荀派”一别。
艺术特点
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善于破除传统局限,根据个人嗓音条件,广收博采,适当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造,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喜剧则娇柔妖媚,流利清新;悲剧则缠绵楚,如泣如诉。所谓“神龙变化,不可捉摸”。荀慧生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快、慢以表现人物的种种心境和七情六欲。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力。他创造了斜肩、转身、背脸、抖袖等系列身段,常采用大水袖,走大台步,在跑圆场中突然半脚掌往上一立,吸收了芭蕾舞的动作,是荀慧生的创新
在表演艺术上,荀慧生的表演风格可以被概括为五个字“美、媚、娇、憨、脆”。荀慧生融合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小生、武生等表演技巧,并吸收西洋歌舞以及电影、话剧的戏剧化的动作、表情、表演手段,大胆革新,跟随时代,活用程式,善于把程式化为生活,把生活又化为程式,使得程式化的表演和生活的动作融为一体。比如他在表现少女的娇憨时,有些咬嘴唇、侧头、侧身、下旁腰、撕手捐等姿态动作,就是从电影《茶花女》中受到的启发。
荣誉与成就
1952年,梅兰芳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1952年,程砚秋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
1952年,荀慧生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人物评价
“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通天教主”王瑶卿
“梅兰芳的艳冶的仪态和舞姿对懂或不懂中国剧的人来说都是夺人心魂的。梅作为复兴(戏剧)的代表者已经自觉地行动了,而且他已经被拥戴成为一个标志。”——不痴不慧生《关于梅兰芳》
“留须谢灵运称梅大,洗黛归农美玉霜;更有江南伶杰者,歌台深处筑心防。”——人民戏剧家田汉
“在艺术创作上强调现代审美意识趋向,将海派风格和各地方剧种,甚至其他门类艺术的精华成功融入自身表演艺术之中,尤其注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强化表演带入感。荀慧生的艺术理念是敢于大踏步地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李艳艳
“很像颜体,不光黑大圆亮,浑厚敦重,而且有峭险之处,往往力透纸背。至于行书则飞舞起落,满纸烟云,和专尚纤巧者不同。”——董维贤《京剧流派》评尚小云演唱
艺术影响
京剧四大名旦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旦角的地位,而且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成一派,各具特色,他们的人生也各有不同。在继承陈德霖、孙怡云、王瑶卿等前辈艺术特色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条件进形成了端庄典雅的“梅派”,深沉委婉的“程派”,俏丽刚健的“尚派”,自然质朴的“荀派”。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旧格局,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的鼎盛年华。
这一时期的竞争是以四“红”拉开序幕的(梅兰芳《红线盗盒》、程砚秋《红拂传》、尚小云《红绡》、荀慧生《红娘》),不久,四大名旦又推出以“剑”字为尾的剧目(梅兰芳《一口剑》、程砚秋《青霜剑》、尚小云《峨嵋剑》、荀慧生《鸳鸯剑》),而后又有旦角“反串”小生行当的戏(梅兰芳《木兰从军》、程砚秋《聂隐娘》、尚小云《珍珠衫》、荀慧生《荀灌娘》)。四“红”、四口“剑”和四“反串”的相继出现,促进了四大名旦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京剧事业的繁荣。
梅兰芳
梅兰芳从艺56年,既注重传统,又广泛汲取不同行当、曲种的表演方式,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梅派”,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唱腔唱法上,梅兰芳做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梅兰芳嗓音清醇嘹亮,高、中、低音的音色都很甜美,相互衔接自然顺畅,能收能放,有刚有柔,他在发声和唱法上的重大改进,使旦角声腔进入了与发展程度很高的老生行当并驾齐驱的新时期。他还设计了大量新唱腔,创造了许多新板式,同时丰富了伴奏音乐,梅兰芳创造的一些艺术形象,将青衣、花旦、刀马旦几个门类的表演特点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行当——“花衫”。在表演上,梅兰芳加强了舞蹈表演,创造出“剑舞”(《京剧《霸王别姬》》)“羽舞”(《西施》)“绸舞”(《天女散花》)等舞蹈,强化了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特色。他还引进二胡作为伴奏乐器,令人耳止一新。在京剧研究上,梅兰芳一直有一个由很多知识分子组成的强大的智囊团,其中齐如山曾经是这个智囊团的核心人物。1931年,他和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等人组织了北平国剧学会,自任会长,定期出版《国剧画报》等刊物,为京剧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
梅兰芳的表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他创造的表演体系“梅氏体系”,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简称“斯氏体系”)、德国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并称“世界三大演剧体系”。另外,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成为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京剧艺术家,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梅兰芳传人很多,他一生中所收的学生有100多名,如张君秋在梅派基础上又有个人许多创造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演唱流派“张派”;杜近芳在创演的新剧目中,唱腔、表演均有高水平的新建树,从而独具一格;言慧珠和梅葆玖都致力于体现梅派风格原貌,有出色的再创造。
程砚秋
程砚秋在京剧舞台“生旦并重”的局面中,极大地丰富了旦角的唱腔,在众多旦角演员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程砚秋依据文学描述和人物的需要“依字行腔”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在一 起,使程式化的表演装满了真实的人间情感和惊人美感。“ 依字行腔”后来已经成为戏曲音乐创作的基本手段,这是程砚秋完成的。程砚秋幽咽婉转、低沉抑郁、柔中带刚的唱腔正是他唱腔音乐美学观中“永”字的集中体现。他是艺术精湛的表演艺术家,他是敢于革新、游学欧洲的戏剧家,他是无私奉献、一丝不苟的戏曲教育家。他顽强不屈、高风亮节,在抗日战争时期隐居青龙桥,誓不为日本人演戏。他一生提携后辈无数,抗日战争时期仍然关心张君秋的艺术。程砚秋所创造的艺术财富和社会价值都值得后人不断探索、认真研究。
自程砚秋始,经之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等第二代传人的传承发展,到如今以迟小秋、张火丁、刘桂娟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活跃于京剧舞台之上的“程派三代”,一直都兼具流派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对于当今京剧舞台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尚小云
尚小云毕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是一位文武兼长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中融合了传统与创新。他继承了京剧传统的技巧和表演方式,同时通过吸收多位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立的“尚派”艺术,歌舞并重,雄健奔放,大方洒脱,独具风格。“尚派”的剧目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具有新颖的主题,展现了革新精神,如《楚汉争》《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双阳公主》《摩登伽女》《十五贯》《龙女牧羊》等都是首创,总数约有七十出之多,他始终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他的艺术实践体现的思想的进步,具有艺术变革的时代意义。
同时,尚小云也注重京剧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36年开始,尚小云创办荣春社,设过荣、春、长、喜几个科班,为京剧事业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在解放后,为振兴地方剧种,尚小云又收了晋剧、秦腔、豫剧、蒲剧等剧种的学生,在他的弟子中有影响的名家不计其数。
荀慧生
荀慧生将人物形象特征融入到旦角的唱、念、做、打中,终身刻苦努力,持续创新,塑造了众多娇柔妩媚、活泼可爱、大义凛然、重情重义的女性形象,创造了开放洒脱、清新自然、青春朝气的“荀派”艺术。“荀派”艺术虽以花旦见长,但对青衣、花衫、刀马旦戏同样擅长,荀慧生在演剧中人物化、性格化以及生活化的艺术主张和践行也始终贯穿于他所涉猎所有行当的表演,使得表演生动、鲜活。荀慧生不仅擅长喜剧,也有为数不少的悲剧,一般都是情节动人,唱、做、念都很繁重,塑造的人物楚楚可怜,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尤其许多剧目都同时具有悲、喜剧成分,难度更大,也都获得了成功,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慧生对于当时梨园艺人的生活也非常关注,他看到当时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无保障,甚至死后无葬身之地,除常常解囊相助外,还发起了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买下一块地,盖了个小祠堂,派人看守,即“梨园公墓”。
由于“荀派”生活化的特点,学习的人数多于其它旦行流派,甚至有“无旦不荀”的赞誉。素有十“旦”九“荀”的说法,主要传人有毛世来、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童芷龄、赵燕侠、张正芳、曲素英、刘长瑜、孙疏敏、宋长荣等,其中,童芷苓的荀派戏颇具神韵。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2014年8月20日,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当晚在纽约首演。北京京剧院集合数十位梅派传人,精选多部梅派经典剧目,让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首演剧目为梅派经典剧目之《梅华香韵》,由《天女散花》等五段折子戏组成。
1960年1月,程派剧团正式建立。1960年3月9日,程派剧团在北京人民剧场,由赵荣琛演出《玉堂春》,王吟秋演出《大祭桩》一折。演出同期,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了程砚秋艺术生平展览,戏剧出版社出版了《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程砚秋舞台艺术》等书。
2003年12月8日,纪念程砚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84年,为纪念尚小云诞辰85周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
2010年1月,文化部艺术司主办,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北京靖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天津市、上海市三地相继举行,同时召开“荀学”理论研讨会。
2015年11月15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纪念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 115 周年的专场演出。
纪念场馆
北京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北京二进四合院,占地700余平方米,其基址前身是庆亲王府的马厩。
3间北房正中的明间是小客厅;东侧是起居室;西侧是书房“缀玉轩”,内藏不少孤本、善本的剧本,还摆放有大理石面红木桌(是梅兰芳生前伏案写作绘画之处)。东西厢房各3间,与北房之间有“幅缘寿庆”彩绘、红漆圆柱的穿廊。正院北房正中为客厅,摆放着梅先生使用过的硬木家具及练功用的穿衣镜、鸽子哨等。西墙上挂着清代画家沈荐网的《同光十三绝》。里间为起居室,东西耳房为卧室和书房,书房的书架里收藏大量珍贵手抄剧本,墙上挂着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东西两边厢房为梅兰芳子女的居室和餐厅。1951年,梅兰芳全家从上海市迁回北京后就住在这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直到1961年去世,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现今正院部分保持了梅兰芳生前居住、工作、生活的原状、原貌。西厢房辟为“戏剧艺术馆资料室”,藏有1965年梅夫人福芝芳捐献的3万多种珍贵资料。东厢房陈列着梅兰芳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业绩资料。1984年5月24日,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27日,举行了“梅兰芳纪念馆”开馆典礼,对外开放。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位于北京二环路官园桥东南角,这是一座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集传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现代化的中型剧场,隶属于中国国家京剧院。占地面积13000平米,共分为四层,现有大小2个剧场,大厅正中央是梅兰芳先生的铜像:重1.2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作为戏曲主题剧场,真正成为一方传播戏曲艺术,展示“国粹”之美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了梅兰芳大剧院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桥头堡作用,已成为全国戏曲演出主阵地。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是梅兰芳故乡的纪念建筑群。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其布局错落有致,融严整、朴实、幽静、雅致于一体。里面陈列着大师大量生前活动照片和实物。梅兰芳公园中有“四绝”:坐落在“梅像广场”上的梅兰芳汉白玉雕像、西北角上的梅亭、书有赵朴初来泰时所作《踏莎行》词的巨型石碑、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饰演的杨贵妃戏服雕塑。
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故居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39号,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一个春秋。1984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面积约390平方米。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一座,前后院分别由月亮门(西侧)垂花门相连三。前院北房四间,是程砚秋生前的会客厅和书房,命名为“御霜穆”。另有倒座四间半,西厢房三间。后院北房三间,东里间的两间原为程先生夫妇的卧室,另有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内房屋由抄手廊相连。院中央为一大天井,左右辟有花坛。此外,另有一个东小跨院,其中有房数间,饭厅设在其中。故居现为其后人居住。程视秋生前用的戏装、剧本、图书资料、练功镜、学习和绘画用品、生活用品以及国内外友人赠送的纪念品等都在这里完好地保存着。
尚小云故居
尚小云故居原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椿树下二条1号,原宅为传统四合院格局,分东、西两部分,东院三进,西院两进。堂号“树德堂”,斋室名“芳信斋”,因其曾任梨园公会会长,在宅院的书房内悬挂有“管领群芳”匾额。这个宅子坐北朝南,为两座并列的四合院,两院各有大门,门外有内巷,总占地约1300平方米,为南城少见的精美四合院。
这里也是尚小云创办的戏剧学校荣春社旧址所在地。1950年,尚小云将房子卖给了国家,全家迁往西单附近居住。故居为四合院格局,分东院和西院两部分,各自有门。东院为三进院落。西院与东院格局基本相同,只少了一进院落。
原宅从20世纪30年代初购进,直到50年代初出售。后迁居附近的校场小六条11号。20世纪80年代,东樊各庄香椿下二条1号尚小云旧宅,曾为椿树派出所,保存完好,门外挂有“尚小云故居”的牌子,为原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因建居民楼而被拆除。
荀慧生故居
荀慧生先生的故居周围高楼环抱,几间旧房淹没其中。相隔不远就是同为京剧名伶的萧长华先生的旧居。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早年曾先后在南半截胡同、香炉营二条、臭椿上三条路北等处居住,后移居西单白庙胡同。1957年搬进了山西街的这个小院。
荀慧生喜欢种树,他常说:“种果树,春天赏花,夏天看叶,秋天观果,春华秋实。”他暮年亲自在庭院及花园中手植了梨、柿、枣、杏、李子、山楂、苹果、木瓜等四五十株果树,打权、喷药、浇水、施肥,均自己动手。他的各种劳动工具井然有序地放置于小厢房中,擦拭得一尘不染。
荀慧生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位于东光县普照公园内,2006年筹建,2010年开馆。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仿清古建筑群,是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厅堂间由围廊连接,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布局和南方园林风格的造园手法。馆内收藏与荀慧生相关的珍贵照片、文物和音像资料。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京剧的起源、形成与兴盛.百家号.2023-07-16
国家京剧院新春唱大戏 名家亮相中山音乐堂(图).新浪娱乐.2023-07-04
京剧演员-程砚秋简介.爱戏网.2023-07-05
剧作目录 - 梅兰芳纪念 馆.梅兰芳纪念馆.2022-12-04
CCTV.com-戏曲频道-戏中有戏.央视网.2023-08-03
题:纪念京剧名旦荀慧生诞辰120周年 流派传承不能止于模仿创始人.新华网.2023-07-08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双百”评选活动开始投票.中国政府网.2023-07-28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在纽约首演.中国新闻网.2023-07-28
刘云山出席纪念程砚秋诞辰座谈会(组图).新浪网.2023-07-04
荀派名角汇集京津沪 纪念荀慧生诞辰110周年.新浪娱乐.2023-07-16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官网.2022-12-04
荀慧生纪念馆探访:再现一代京剧大师传奇人生.中国新闻网.2023-07-16
梅氏家族.梅兰芳纪念馆.2023-08-03
荀(慧生)派.国家京剧院.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