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竹林

秦竹林

秦竹林,1947年7月生于河南滑县,滑县四竭虑房乡王三寨村人。秦竹林自幼随爷爷秦书田和父亲秦三杰学习绢艺技艺,五十多年来,创作了许许多多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绢艺作品,代表作品“蝈蝈白菜”被称为华夏一绝,系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

个人经历

秦竹林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滑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阳市政协委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全国百名道德模范,全国德艺双馨模范,新中国成立 60周年共和国建设十大突出贡献人物。

主要“绢艺”代表作品有《蝈蝈白菜》、《螳螂捕蝉》、《喜从天降》、《瓢虫》《斗蟋蟀》、《四喜娃》、《螳螂捕蝉》、《煮酒论英雄》、《喜从天降》、《蝶恋花》、《仕女人物》等40余种。198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秦竹林的绢艺作品《蝈蝈白菜》荣获手工艺品金奖。1986年,中国著名书画大师启功先生见到秦竹林的绢艺作品后,为作品题词“传世绢艺珍品”。

荣誉历程

1947年7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生于滑县四间房乡,系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

1984年“广交会”上,绢艺艺术家秦竹林的绢艺作品《蝈蝈白菜》荣获手工艺品金奖。

1986年绢艺艺术家秦竹林作品被书法大师启功看到“蝈蝈白菜”欣喜不已,随即诗曰:“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为作品题词“传世绢艺珍品”。

2006年4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大会,绢艺艺术家秦竹林作品《蝈蝈白菜》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金奖。

2006年6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在第四届民间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艺术家”。

2006年8月, 绢艺艺术家秦竹林的《蝈蝈白菜》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银奖。

2007年2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应邀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绢艺艺术家秦竹林作品《蝈蝈白菜》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11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应邀参加了“中原文化天津市行”活动,作品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节上荣获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展示了制作的秦氏绢艺作品,被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题词赞誉为“秦氏古艺,华夏神品”。

2007年“秦氏绢艺”代表作“蝈蝈白菜”获第八届民间手工艺最高奖“山花奖”,且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同年,“蝈蝈白菜”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4月绢艺艺术家秦竹林作品“蝈蝈立芯大白菜”获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精品展演”金奖。

2008年7月11日,绢艺艺术家秦竹林在迎奥运会“中国农民艺术展”上,绢艺“蝈蝈白菜”荣获奇品奖,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08年11月18日,河南滑县秦氏绢艺绢艺艺术家秦竹林作品“蝈蝈白菜”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脱颖而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性收藏,标志着“秦氏绢艺”这门罕见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作品首次入驻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

2009年绢艺艺术家秦竹林因其“对共和国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所属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建设十大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9日下午,142位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大奖获得者受到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滑县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承人秦竹林榜上有名,绢艺艺术家秦竹林是安阳市唯一的受表彰者。

2011年11月23日至26日,第四届“明天会更好”慈善爱心书画艺术交流展暨秦氏绢艺捐赠展在北京皇城艺术馆举行。滑县四间房乡农民绢艺艺术家秦竹林怀着一颗爱心出席交流展,并为慈善事业捐赠了秦氏绢艺代表作品“蝈蝈白菜”。

2011年12月26日,第四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秦氏绢艺被评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作品欣赏

秦竹林娟艺作品欣赏

相关信息

绉缎、大缎子、平缎子、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这些自古到今被大家拿来做衣服穿的绢布,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在滑县一些艺术家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变成一棵棵鲜嫩水灵的大白菜,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蝈蝈瓢虫,一个个端庄清秀的古代仕女……这,就是堪称华夏一绝的“秦氏绢艺”。这些艺术家,就是秦氏绢艺的传人。

秦氏绢艺发源地在滑县,始创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朝中期。艺术创作范围主要包括果蔬、花鸟昆虫、人物等,皆栩栩如生,几可乱真,尤以《蝈蝈白菜》为其代表作,名扬海内外,在国际工艺品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并且所有作品均为手工制作,能够始终保持不变质、不褪色、不变形。它们除了极具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捧回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听秦氏绢艺的传人介绍说,他们的祖先在很多年前曾经看到过唐伯虎的一幅《蝈蝈与白菜》的字画,随即萌生了对蝈蝈的酷爱,由于当时家里比较穷,便撕下自己不用的绢制衣服,开始看着字画,用绢比划起蝈蝈来。靠着那种对蝈蝈的酷爱和对唐伯虎字画的痴迷,苦心钻研,最终练出了这手绝活。见识过秦氏绢艺作品的人都忍不住用“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来表达内心的惊叹。

其中《蝈蝈白菜》便是其中最具盛名的代表作。细观那绢白菜,仿佛刚从地里挖出来,被能干的女主人清洗干净,然后放在大自然中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因此它才显得那样玲珑剔透、鲜嫩翠绿,每片叶子都闪动着清新的光泽。我们在秦氏绢艺的展厅里,看到了这个精彩绝伦的艺术珍品。一棵绢制的大白菜上趴着一只翠绿色的绢蝈蝈,这只蝈蝈饱满的额头,小小的眼睛,鼓鼓的肚子似乎在随着呼吸起伏,就连大腿和须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见。此时再看,那只蝈蝈圆瞪大眼,后腿有力地蹬着地面,仿佛随时都会跳起来。它的翅膀轻薄透亮,两根长须随着微风一颤一颤的,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翅薄而透,后腿坚硬似铁,白肚皮上的鳞片也细致整齐。轻轻用手碰触,大肚虚软,须柔,倒抚可以感觉到上面根根略涩的绒毛。轻轻抚摸蝈蝈的嘴巴,蓦然缩回,真怕这只蝈蝈会突然袭击咬到我的手指,看看它还是一动不动,不仅为自己刚才的行为哑然失笑。

蝈蝈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通常要由6种绢制成,而且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看起来仿佛不起眼的绢蝈蝈,一般制作一只就要耗费20天,历经118道工序。其制作工艺复杂自无法细说,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这些绢蝈蝈的形态并非凭空想象的,为了做好它们,秦家的小院里常常一挂就是一二百只田里捉来的蝈蝈,他们没事儿就会站在那里观察。数年下来,蝈蝈的一举一动,在何种情况下会做出何种反应,都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绢制过程尤为繁琐,主要工序有上浆、着色、剪贴、彩绘等。制作时要闭着气,特别要有耐性。除了蝈蝈外,秦大师还有很多称绝的作品。当他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出来几个黄豆大小的绢制红色瓢虫时,其逼真度再次令人叹为观止。见到过这个作品的人,无不为之惊叹。就连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曾忍不住挥毫写下赞美之诗:“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

对秦氏绢艺赞不绝口的,还有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2007年,他欣然题下了“秦氏古艺,华夏神品”八个大字。2008年,《蝈蝈白菜》在获得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精品展演”金奖之后,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

难能可贵的是,秦氏绢艺不管取得多少赞誉和成绩,它的传人们都不曾故步自封,历代传人都以改进和创新为己任。为了拓宽艺术道路,开阔视野,都有跟随民间艺人学习绘画、雕塑的经历。

历经四百多年的文化洗礼和秦氏家族历代传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秦氏绢艺”已传至第十三代。为使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十二代传人秦竹林这里已经打破原有“传子不传女的”陋习,将有更多的人去传承发扬光大。这堪称“华夏一绝、国之瑰宝”的艺术早已成为开在盛世的一株奇葩,愈开愈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秦氏绢艺定能继续将这项事业做到更加辉煌、灿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