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景区内,临近木兰八景,是依照《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将湖北省境内分散于民间而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生态及周边环境已遭破坏而缺乏保护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构件经过规划论证,实行集中搬迁复建,并配套建设相关景点,将遗产保护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附属有明代藩王博物馆。

发展历史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将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外旅游者提供一个文物教育和文化休闲的特色场所,同时,也探索一条文物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使文物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拟搬迁名人故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戏搂等30栋古民居建筑至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风景区复建,一期复建18栋古民居已经开工,对搬迁的古民居建筑将按照原生态的建造理念进行复原设计,实行永久保护。并依据建筑类型、文物特点和文化内涵等,分区建成风貌各异,相应成辉的文物景区。

史书记载,明代共有220余名藩王,湖北是藩王重地。朱元璋始封藩王,武昌即为楚王的府第所在,之后共44位藩王均受封,藩王数量仅次于河南省。最近几年大兴土木,湖北发掘出不少藩王的宫寝。湖北省政府斥巨资在木兰湖畔的山坡上建设明代藩王博物馆及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将地上的明清时代的一些古建筑实地测量、制图,拆除,按原样修建在博物馆内。将地下的藩王坟墓发掘出来的文物展示在待建的藩王宫内。

古建筑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这里既有半部世家(赵匡胤旁系后裔)的民居,又有出过许多才子的廖氏官堂,以及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的指挥部。阳新县通山县枣阳市崇阳县和武昌的首批18座古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已呈现在木兰湖畔,供游人免费参观。

该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湖北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批准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建设选址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项目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已于05年9月正式动工,07年6月对外试营业,0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6大区域

主入口综合接待区

西北角与湖滨路相连处为园区的主入口,其前区为一个以石牌坊为核心的集散广场。广场的东边的道路一侧是临时停车带。主入口采取带有八字墙的门屋形式,在主入口的东侧为园区的序厅(游客中心),使得游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园区的概况;接待休闲中心,在此游客可以放松身心,隔岸观景;园区管理中心,方便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主入口内侧广场设置照壁一座,从而在入口区域形成了牌坊、门屋、照壁的入口纵向序列。

东南园墅

紧邻入口区的为东南园墅区,选择十余栋鄂东南代表性民居整体布局,形成村落。

以廖氏官堂为中心的聚落组团是进入园区后的第一个迁建民居组团。该组团主要是古民居的展览区,在此游人可以领略湖北各地民居的建筑模型乃至实物构件。

村街紧邻廖氏官堂的聚落组团,为线性布局,由一条青石铺设的街道贯穿始终。主要用于农事工具、鱼米之乡农业发展历史展示,也可以接纳部分游客住宿。

半部世家原址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清代建筑。据族谱记载,原屋主人赵启辉系北宋赵光义皇帝赵匡胤的后裔。、蒙古南侵时,皇室中一部分南迁经过湖北境内时而滞留繁衍至今。百年前,赵姓为建其宅,曾派出数名工匠赴武昌等地收集资料,绘图成册,现存仅为原建筑群的一部分。老屋大门的匾额上刻着“半部世家”,出自“半部《 论语》 治天下”之说。

以陈献甲宗祠为中心的聚落核心组团从前面组团穿过竹林后即可到达,规划对陈献甲宗祠及其周边原生态环境进行重点复原,形成了具有原始风貌的村落。该区主要作为宗族文化的再现区,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向游客重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宗法制度。例如宗族大会、祭祖仪式以及大户人家的日常生活片断等表演活动。

西部山寨

西部山寨主要集中了鄂西地区的迁建古建筑,该区域划分为两个部分:鄂西北区域与鄂西南区域。

第一部分为紧邻茶园的鄂西北建筑群包括甘氏祠堂、山陕会馆、报恩寺以及部分预留用地。该部分可以用作制茶、品茶之工艺展示和现场体验。

第二部分为鄂西南的土苗山村,该部分以摆手堂这种土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建筑为中心,临岸线呈线性布局,生活地再现土苗山村的特点,该部分可以安排土苗的民俗活动。

虹桥水街

该区位于基地东部的半岛之上,通过虹桥和风雨廊桥分别与东南园墅区和西部山寨区相连。该区主要是为游人提供互动参与娱乐的场所。主要由戏台观演广场、琴棋书画馆、古玩字画街、茶馆酒肆等部分组成。

戏台广场由屹立于水上的戏台和台阶式观演平台组成。戏台可以安排地方戏曲表演,如楚剧、黄梅戏利川市小曲等等,广场上还可以举办周末狂欢、武当武术表演等大型活动,晚间还可以观赏水幕电影。

琴棋书画馆区在虹桥的北面。琴棋书画是中原地区古时文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游人至此能够切身感受阳春白雪般的儒雅氛围。张之洞创办的方言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北伐军十五军军军部,原址武昌,现也迁来木兰湖畔。

古玩字画街位于半岛邻街的一侧,紧邻东入口。古玩街以明清时期的街道为原型,以古董文物展示交易为内容。在街道两侧布置带有浓郁传统地方特色的古玩和字画商铺。在园区内建立一个规范的古董文物的交易市场,并以此为特色吸引八方来客。

茶馆酒肆位于基地的东侧,木兰湖岸边。在此游人可以饮醇酒、品茗茶、观湖景,体味在园区游玩的余韵。

博物馆的东门安排在园区的东北角,与园区外部道路和码头相连。

古筑遗构

露天构件广场位于基地东南部半岛的鳄鱼背上。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很多古民居已经不复存在了,仅仅留下了部分的构件,例如柱础、雕、门框等等。园区将这些残缺的建筑遗迹搬迁至此,形成一个特色景区,展示构件之美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古建筑遗产。

传统民居研究中心

针对湖北省在传统民居研究和保护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并面临更大规模的展开研究工作的状况,在园区建立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心,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合作,在海内外聘请知名专家,定期召开研讨会,走访调查,汇聚资料、成果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工作、加大保护力度。在国际国内民居研究中发挥影响力和推动作用。

设施布局

入口牌坊

主入口由牌坊、八字墙门屋、照壁、广场构成了园区入口的空间转换序列,引领游人从现代的都市生活中逐步回到明清时代。

水车磨坊

筒车位于东南园墅区和西部山寨区之间。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流水通过水车带动与其相连的磨坊,将自然界的能量用于农业生产。水车在湖北省的农村地区分布很广,因此在园区规划中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景点供游人观赏。

路虎揽胜

揽胜阁位于基地偏南的丘陵顶上,与北部的弈亭遥遥相望。在整个园区的至高点设立一座亭阁,当游人至此,明清古园尽收眼底,木兰湖广阔的水面也能一览无余。

风雨廊桥

风雨廊桥在鄂西区中甘氏宗祠的广场旁。风雨桥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的桥梁形式,一般位于村寨的入口处。风雨桥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作用受到世人的青睐。将风雨桥设立在西部山寨和古筑遗构的连接处,既有实用功能,又可以作为景点供人欣赏。

摆手堂

摆手堂位于鄂西区内。摆手堂又称为神堂,是土家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每年正月人们都要在摆手堂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的主要内容。园区将摆手堂复建后,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景点。

水街

水街环绕整个民俗观演区。湖北省被称为千湖之省,境内湖泊众多,水网发达。水街即根据湖北特色,写仿江南水乡,突出了山水相依,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

八卦石阵

八卦石阵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所创。距离襄阳市不远的隆中就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处。景区的八卦石阵设于古筑遗构之北部。八卦石阵以石头、植物为素材,为游园的儿童游客营造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

遗构广场

将这些残缺的建筑遗迹搬迁至露天广场上,形成一个展示柱础、雕、门框等等古建筑构件为特色的景点。

女娲雕像

女娲雕像耸立在基地东南半岛的最南端。木兰湖地区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而女娲是中华儿女的缔造者,是一位值得每个炎黄子孙敬仰的女神。因此将女娲的雕像置于此处,就有了双重的意义。

绿化布局

绿地苑主要是由建筑聚落间绿化组团构成,主要有东南园墅中的竹苑听雨,杏园秋声,东南园墅与西部山寨的云雾飘香,西部山寨的杉林鹭影,虹桥水街上的桃浪隐仙,古筑遗构的柳烟春晓,丘陵上的松柏迎客以及区域内部原有的植被区域构成。

竹苑听雨:东南园墅内廖氏官堂组团和陈献甲宗堂之间种植具有鄂东南代表性的植物--竹。

杏园秋声:位于村街和陈献甲宗堂组团之间的一片银杏园。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片片黄色的鸭脚子分外灿烂。

云雾飘香:位于东南园墅与西部山寨过渡区域的一片云雾茶园。春季采茶之时,满园浸溢于南岳云雾茶之香中。

杉林鹭影:位于西部山寨和研究中心之间,主要植物为水杉。水杉树可以吸引木兰湖沈阳鸟岛上的白鹭,增加园区的情趣。

桃浪隐仙:位于水街的内部。游人至此,顿生身处世外桃源柳烟春晓:位于古筑遗构之中,初春踏来,清风拂面,垂柳依依。

松柏迎客:位于揽胜阁所处的丘陵处,充分利用原始植被,营造一个品格高远素雅的松林。

项目策划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筑博物馆是以古民居保护为核心载体,以度假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旅游为运作手段,融建筑知识普及、建筑文化教育、民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因此只有通过将休闲观光与参与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的规划设计目标。

古民居建筑

古民居的保护是景区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景区的旅游突出传统建筑,向游人展示古民居风采,加深游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游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东南园墅区的旅游主题为古民居文化的展示。在东南园墅区内建立湖北民居的展示与解说系统,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向游人传达民居沿革、结构特点、风水环境等相关信息。

传统宗族

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文化。聂氏宗祠作为家族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家族成员祭拜祖先、商议大事、大宴宾客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祠堂中举行祭祖仪式、宗族会议、捐资助学、大宴宾客等活动项目,可以使游人在参观与参与中了解家族制度和文化。

传统制茶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湖北是陆羽的故乡,因此在湖北种茶、制茶、品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现有的茶园,在东南园墅区和西部山寨区之间布置大面积的茶苑,使得游人能够亲身参与种茶、摘茶、炒茶、最终还能观赏茶艺表演和品尝自己劳作所得的香茗

水幕电影

水幕电影摒弃常用的白布、墙面,改用水幕作为投影载体,通过高压水泵和水幕发生器将水高速喷出,雾化后形成"银幕",再由专用放映机将影像投射出来。由于屏幕是透明水膜,因此在影像播放时有一种特殊光学效果,屏幕的视觉穿透性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影片内容与水面巧妙地结合,扇形水幕与自然夜空融为一体,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水幕电影、金鸡湖喷泉、艺术激光、水中焰火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那一束束炫目的激光是由激光控制系统编程控制的,发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及色彩,照射在晶莹透明的水膜上形成斑斓美丽的奇异效果。

民俗艺术

以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为舞台,以湖北省古今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向游人展示本地的特色民间艺术。

土家摆手舞

土家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摆手堂"。"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礼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摆手舞分"单摆"、"双摆",舞蹈者随领舞人的示意变换队形和动作,在摆动规律上,绝大部分是顺摆,俗称"甩同边手"。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土家人用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从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时甚至一连跳几个通宵。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过去土家女儿平素是不出门的,唯有这一天可以云集于会,故称"女儿会"。凡欲择婿的女孩儿上穿滚有多道花边且衣袖双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衣分多层,内长外短。以便让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赶会时,捎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择身背空背篓,假装购物,看中哪个姑娘,便上前"购物",若讲不下来价钱,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地走开;反之则表示姑娘有意相许,于是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身。

哭嫁

待嫁女儿哭嫁是恩施土家族古老独特的婚俗。有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个人独自哭的,也有姐妹、歌嫂、父母、亲友陪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骂媒人的。解放后,哭嫁渐趋消亡,只有《哭嫁歌》等曲牌仍在唢呐等吹奏乐中流传下来。

地方曲艺

戏台位于虹桥水街区的中心位置。戏台以湖北乡村的古戏台为依据仿建,成为游人观演的主要场所,在戏台广场可以集中安排演出各种地方曲艺表演

汉腔和楚剧

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欲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乐性较强、表现力丰富的一个曲种,流行于鄂西的建始县咸丰县利川市宣恩县等地。

三棒鼓

三棒鼓又叫腰鼓,利川的"柏阳大鼓",一人主唱,边唱边敲锣打鼓,并有抛棒、抛叉、抛刀的动作二十多套。

旱龙船

旱龙船一是肩抗小龙舟,手提小锣自敲自唱,二是拐杖上安置龙船自唱,过去民间艺人走村串户,沿门乞讨的表演形式。

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也叫"武当内家丹派剑术",作为道家修炼的一种功法,经过武当历代道家的发明、创新流传至今,成为民族武术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支脉。武当武术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不断地挖掘,发现的有:武当太极拳,太和拳、武当纯阳拳、五遁阴阳八卦掌、太乙五行擒扑、天罡五行拳、松溪咫尺武当剑等。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