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学部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世界一流脑科学为目标,以心理和学习问题为导向,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两翼,产出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响应国家急需的应用产品,为北京师范大学建成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突出贡献。
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优级师范科(1902-1908)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师范大学(1908-1923)
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
1920年,张耀翔(注: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北高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年,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
1922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原地区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年,陈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讲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市,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市,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市,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并于1940年起迁往兰州市。期间,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194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
1947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应北师大之请来校讲学。
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W.Wundt)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语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等都毕业于此。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发展(1952-1966)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台湾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心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心理学的科研、编译和著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978-)
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
198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置心理学系,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
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历任院长为车宏生教授、许燕教授、刘嘉教授。
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
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6年12月11日,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整合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含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按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管理办法管理。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我国唯一一个心理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07年),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部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07年、2002年、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教育部网上合作中心(2001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接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年)。先后获批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1985年、1990年)、全国首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以及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还获准自主设置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经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还建立了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社会认知与行为观察校级重点实验室和Siegler创新学习研究中心、老年脑健康研究中心、情绪调节研究中心、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建设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人力资源实验室、心理危机干预实验室。
2011年,时任国际数据集团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McGovern)捐资1000万美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立北京师范大学-IDG资本/麦戈文脑研究院。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成立脑与学习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启动我国首个应用心理学案例中心——中国应用心理学案例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案例库。2017年,与北京大学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研究全国联盟。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视察团队行为、学习困难评估、学习能力提升等实验室,仔细观看科学仪器上显示的参试者脑电波等图像和数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以及在灾后心理重建、航天员选拔、南极科考等领域转化运用心理学的情况之后,习近平对北师大紧密结合学校特色、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的办学思路表示肯定,对他们在提高青少年儿童学习成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在探索青少年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科学规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障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师资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科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磁共振医学和磁共振物理学等。教职工总人数(含部聘、返聘)434人,在编教学科研岗132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32人、讲师24人。多人次先后获评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艰苦卓越成就奖”(Achievement Against the Odds Award,IUPsyS)、国际测验行业协会全球公民奖、中国心理学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士,17人被中国心理学会首批和第二批认定为中国心理学家)。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多学科交叉团队的建设,获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个(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高级认知功能与大脑可塑性)、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9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的出国进修和留学经验。其中,二十几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和国内的心理学各领域的专业机构或学会中担任重要职务。
知名学者
人才培养
学部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在国际心理学与神经科学领域赢得话语权,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国家和社会各领域重大急需的现实问题。
心理学部目前在读学生共1795名(2020年10月统计),其中本科生567人,学术型硕士339人,学术型博士327人,应用心理专业硕士501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61人。研究生中6人获"全国优博"(含提名奖1人),1人获"北京市优博",7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4人获"明日之星"学术奖,1人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本科人才培养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2001-2014年,原心理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2280篇,其中CSSCI文章1950篇,SCI和SSCI文章330篇,获得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85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2项,省部级教材和成果奖63项,在国内心理学界居于领先地位。2011-2015年,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论文647篇,其中SCI/SSCI论文462篇,JCR1区论文74篇,各类科研项目(含横向项目)总批准经费2.99亿元,科研人员人均358万元,PI人均863万元。特别是获得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青年97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科技部863青年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若干,在《Science》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大型国家基础数据库,向中央提交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等政策咨询报告近十篇,在5·12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长期主办中文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全资拥有并主办的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是中国心理学界唯一的SCI/SSCI收录英文国际学术期刊。同时,与亚洲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SSCI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世界各国在其诞生之后纷纷建立起与认知神经科学有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机构,并提出大规模研究计划,希望集中力量,在人类脑与认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实现重点突破。在我国,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纵深,将可能推动出现新的科学飞跃,为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打开新的广阔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基地,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的依托单位。
2005年初,科技部批准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06年3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评估。2008年1月,以3T磁共振系统为核心的大型实验平台挂牌。2008年5月,科技部对实验室验收合格,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开放运行。
实验室围绕“学习与脑的可塑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从认知发展与脑发育、高级认知功能与学习、情绪与社会认知、基本认知功能与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学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当前重要的应用领域包括:心理与学习评价、脑与学习资源开发。
在研究手段上,实验室通过比较猴子与人类(进化)、儿童/成人与老人(个体发展)、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遗传)、正常人与脑损伤患者(系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共性和差异,从而理解学习在大脑发育和遗传约束的共同作用下的认知神经机制。所采用的实验技术手段涉及行为与分子遗传学技术、单细胞记录技术、脑电图、磁共振脑成像技术以及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与此多层面的研究手段相对应的是本实验室来自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队伍,以期做出世界一流科学创新结果,同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从而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上一流的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中心、学习理念推广中心和方案制定和咨询中心。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董奇教授,主任为李武教授。
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原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基地在教育部对首批基地的各项评估中全部获优,并于2009年教育部第二次评估中以总排名第四(共135个重点基地)、心理学类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再次获得优秀。
发展心理研究所围绕个体毕生心理发展与促进这一目标,重点围绕“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规律及心理资源开发”以及“社会转型期个体心理适应与促进研究”两大方向展开攻关,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认知与创造力毕生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与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价与咨询、教师职业发展、老龄化研究、婚姻家庭咨询与治疗、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20多年中,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学术地位、教学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发展,为我国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全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办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芬兰、韩国、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过去五年,共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5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次;共开展共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125人次,其中境外学者来访63人次。现任所长为方晓义教授。
为鼓励年轻一代心理学工作者为我国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努力工作,发展心理研究所与朱智贤心理学奖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此外,发展心理研究所每两年主办一次国内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高端学术论坛——崇德学术论坛,该论坛旨在促进中外专家在这一领域的交流,研讨学术前沿问题,推介新的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论坛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成功召开了两届,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个体与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主线,围绕认知、学习、心理健康、领导力和社会心态开展研究。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应用心理学创新研究与应用平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于首都的基础教育、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2001年获批成立以来,通过对科学研究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机整合,实验室形成了认知能力提升、有效学习、心理健康促进、领导力评价与开发和社会心态监控等五大优势特色方向。
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力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舒华教授。
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的优势学科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高玉祥教授和章志光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许燕教授是现任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的理事长。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已形成了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在国际同行中有学术影响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梯队,获批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
研究所有两个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方向关注于:①人格理论问题的研究;②人格及其改变的神经生理学研究;③情绪研究;④健全人格促进与人格教育的研究;⑤人格测量技术和方法的工具研究。社会心理学方向侧重于:①社会认知;②价值取向与自我价值定向;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④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⑤群际关系;⑥群体决策和道德决策;⑦网络群体事件。研究所与亚洲社会心理学会联合主办英文学术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SSCI),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课题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美国NIH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和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等课题。研究所与美国、英国、荷兰、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国际同行对话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现任所长为刘力教授。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是心理学院根据战略发展目标,考虑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原心理测量与评价所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师资力量整合而成。该所承继了先前两所的传统优势,并结合国内外新的研究趋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解决现实问题。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人事测评心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极端环境心理学四个领域,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建设与研发大型国家级考试题库、构建测评人员专业素质模型、建立组织诊断系统与数据库、发展极地科考人员社会心理支持服务体系。其发展的总目标是做国内心理测评技术及心理学科取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引领者。中期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建设成为一个在心理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极端环境心理学领域国内有影响力、国际知名的学术型研究机构与实践型应用发展机构。研究所多次参与航空航天飞行员招考与测评工作、南极科学考察员心理测评与辅导工作。现任所长为车宏生教授。
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全国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实务的师资丰富,受训背景不同,各有特色。研究所主要从事各类心理疾病的病因机制、诊断、矫治及预防研究,各类群体的特殊心理健康问题评估与干预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方法与效果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成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应急干预中心”,主管面向社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研究所乔志宏研究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咨询中心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来访咨询者2000多人次。现任所长为刘翔平教授。
应用认知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心(1995年创建)。研究所依托“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北京市示范中心”,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人类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情绪、智力等基本心理过程的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工程、环境、教育、人才选拔等实践领域服务。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攀登计划项目、科技部支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项目等课题项目40余项。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外研究人员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先后派出多名研究生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大学尽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所长为周仁来教授。
教育心理研究所
教育心理学学科在北师大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老一辈心理学家冯忠良、章志光、陈琦和张必隐等教授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阅读心理与教学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有:一般学习规律、学科教学心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非正规学习环境、职业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教师心理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文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将教育心理科研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现任所长刘儒德教授。
研究平台
心理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下辖教学实验室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心理学实验室、生理心理实验室、心理实验与统计软件教学实验。下辖科学研究实验室有:多功能观察室、心理咨询治疗实验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群体心理实验室、认知行为实验室、婴幼儿认知发展实验室、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实验室、老年心理实验室、眼动(Eye-tracking)实验室、脑电(EEG/ERP)实验室、经颅磁刺激(TMS)实验室、多导生理记录实验室、生物反馈系统实验室、虚拟现实(VR)实验室等。十几年来,中心利用学院自筹经费、学校教学经费和211、985工程经费等购置了一大批高端实验设备和软件。中心总使用面积106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237台(件)、价值1464.5万元。中心为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国内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还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磁共振脑成像(fMRI)中心、功能性近红外成像(fNIRS)中心、灵长目电生理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光学成像实验室、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实验室、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神经心理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
科研成就
2012-201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557篇,其中SCI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94篇,SSCIJCRQ1区论文88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CSSCI等中文论文671篇,转载量和综合指数均名列全国心理学第一。期间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2项,其中包括科技部973计划(含青年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4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含人才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等。
主办了我国心理学首个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主办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排名第二位(2017年);与亚洲社会心理学学会合办SSCI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学术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哈佛大学心理系、麻省理工学院脑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Banner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谢菲尔德大学临床神经学系、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德国马普学会认知所,麦考瑞大学心理系、昆士兰大学心理系、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系,赫尔辛基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
2011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主办了华人心理学家大会和东亚语言认知加工国际会议等高层次国际会议;收到国际数据集团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捐资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院;研究项目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主办或联合主办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多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这些均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国际心理学界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统
“5.25(我爱我)”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
“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2000年5月由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团总支、学生会发出倡议并提出申请,共青团北京市委批准正式确立的。2004年又经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从2000年到2012年,心理学院已成功主办13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3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呼声,引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研究生招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研究生入学质量居全国首位,曾有5名研究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奖数居全国心理学研究机构之首。心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方向有:01基础心理学、02认知神经科学、03发展心理学、04社会心理学、05心理测量学、06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07管理心理学、08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原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自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采用自主命题,采取英文选择题和中文论述题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接收推免生占招生数的70%左右。入学考试参考书如下:
获得荣誉
2021年4月25日,获得“2021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名单”称号。
参考资料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10-2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02-19
芬兰教育部部长参访北京师范大学——“中芬教育合作成果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11-11
习近平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新华网.2014-09-10
学部概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4-0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2017-10-28
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2017-10-28
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 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07-2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2017-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4-08
王永炎.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07-2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07-2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第三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4-08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7-28
实验室领导.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07-28
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接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2017-03-1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调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01-27
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7-07-28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6-11-2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人民网.2017-04-24
学术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7-03-09
实验室定位.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03-01
组织架构.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