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斯瓦蒂河
古代的萨拉斯瓦蒂河曾经流动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西海岸之间,宽八公里,现仅存在痕迹。萨拉斯瓦蒂河在古印度先祖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她被称为河流七姐妹(都是她的支流)中最伟大者。萨拉斯瓦蒂在吠陀时代极受尊敬,相当于后来恒河的地位。多数学者认为,现今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Ghaggar-Hakra河即为萨拉斯瓦蒂河的中段,这条河流对于解开上古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简介
萨拉斯瓦蒂河(梵语: सरस्वती नदी; sárasvatī nadī) 是出现在古代梨俱吠陀描述中的一条河流,位于印度西北。据近代学者考证,此河于西元前3000年-西元前2000年之间就已经完全枯竭。古代时,自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南流入阿拉伯海,全长约1400千米,是南亚次大陆西北端的主要河流之一。
历史变迁
公元前2000年左右,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人为对土地的过渡开发等多重因素,萨拉斯瓦蒂河流断流干涸,这可能是导致印度河流域文明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的部族向东方迁移,造成南亚次大陆城市文明出现了断层。公元前1500年,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从此这里开始了新的文明发展阶段。学界对上述论断存有争议。
相关文化
文化与宗教
萨拉斯瓦蒂女神,是远古南亚次大陆的人们将萨拉斯瓦蒂河人格化的结果。雅利安人所尊崇的婆罗门教(其后发展为印度教),将其演变为三大主神之一梵天的妻子,又名辩才天女,由此逐渐从河神发展成为司掌各种智慧和知识的女神。梵语被认为由她所创造,梵语中“语言”一词本身就成了辩才天女的一个称号,她更是文艺和科学的保护神。大乘佛教的密宗,在印度兴起后,辩才天女也被引入到此佛教教义中,成为重要的护法和本尊,后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东亚文化圈。至今,印度教仍有膜拜辩才天女的节日萨拉斯瓦蒂节(在印历的星月,公历1-2月份)。
现存遗迹
梨俱吠陀里就有三首颂歌专门献给她(梨俱吠陀6.61,7.95和7.96)。萨拉斯瓦蒂在吠陀时代极受尊敬,相当于后来恒河的地位。该河对于许多的西方学者了解上古印度人的历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南亚次大陆在公元前2600年-前1900年间,曾产生过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分布在印度河流域上的两大城市中心: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是其代表。现代考古表明,此时期的主要城镇和村落更多分布在萨拉斯瓦蒂河沿岸,因此印度学者更倾向认为,印度河文明应称为“印萨两河文明(Indus-Sarasvati 文明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