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文明开化),又称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以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它是南亚次大陆已知最早的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哈拉帕文明从公元前3500年持续到公元前1300年,鼎盛期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哈拉帕文明横跨如今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占地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考古学家已挖掘出1000余定居点。主要城市遗址有哈拉帕、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昌胡达罗(Chanhudaro)、卡里班甘(Kalibangan)等。哈拉帕文明以其城市文明为重要特征,不仅有整齐的城市规划,精巧的排水系统,还掌握陶器、铜器的制作工艺,对外贸易远至两河流域等地。考古学家在哈拉帕文明中发现了许多文字符号,至今仍未破译。

在20世纪以前,研究者通常认为印度的历史是从雅利安人进入以后的吠陀时代开始,但1920年代哈拉帕文明的发现将印度古代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基本概述

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印度河文明,因文明的遗址首先发现于哈拉帕,又称为哈拉帕文明。印度河文明从公元前3500年持续到公元前13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之一。印度河文明的范围很广,东抵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西至巴基斯坦俾路支南部苏特卡甘多尔(Suktagan Dor),南抵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北达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考古学家已经鉴别出1000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覆盖了南亚次大陆8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差不多是西欧的四分之一。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昌胡达罗、卡里班甘是它几座主要城市遗址。据学者估计,哈拉帕的人口鼎盛时达到3.5万人,摩亨佐达罗则有6-8万人,而鼎盛时整个印度河流域的人口数量达到400-600万人,大大超过同期世界其它文明。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挖掘

初见哈拉帕

查尔斯·马森(Charles Masson)是最早发现哈拉帕的欧洲人。查尔斯·马森,原名詹姆斯·刘易斯 (James Lewis),英国人,是独立探险家、考古学家和钱币学家,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逃兵。1827年,他携伴脱离兵团,前往印度河和尚未被英国控制的土地。两年后,偶然发现了哈拉帕的废墟。1842年,马森在他的著作《俾路支省、阿富汗和旁遮普的各种旅程的叙述》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他发现那里有废弃的砖砌城堡,有建筑物的遗迹,还有高耸的城墙与塔楼,表示:“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

随后到访哈拉帕的是亚历山大.伯恩斯(Alexander Burns)。他是一名苏格兰探险家,在1834年出版的著作《博哈拉游记》(Travels into Bokhara)描写了哈拉帕的场景。他觉得“哈拉帕遗址很广阔,周长大约有三英里。河边有一座城堡废墟,但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建筑。”

首次挖掘

亚历山大·坎宁安爵士(1814-1893)是印度考古调查局(ASI)的创始负责人,也是第一个真正将哈拉帕列入世界考古地图的人。

他于1853年、1856年和1872-73年前往哈拉帕,对哈拉帕进行了几次挖掘,但遗憾的是表面已经被铁路承包商清理干净,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保存的地方。这几次挖掘,坎宁安爵士主要发现了一些用于刮木头或皮革的石器,一些陶器标本,还有一枚奇怪的印章。印章是由一块黑色石头制成,上面刻有一头公牛,没有驼峰,脖子下有两颗星星。公牛上方有六个铭文。

1875年,坎宁安在《印度考古年鉴》上发表文章,论述了他对哈拉帕遗址的考察结果,并绘制出他在哈拉帕发现的印章的图像。不过,遗憾的是,坎宁安爵士错误地认为,这些铭文不是印度字母,这枚印章是外来物。于是哈拉帕文明重见天日还需要再等待半个世纪的时间。

重建天日

哈拉帕文明得以重见天日,要归功于约翰·马歇尔(John Hubert Marshall),他是英国考古学家,1902年被任命为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坎宁安发现的印章引起他的兴趣。1915-1916年,他授意对哈拉帕进行实验性发掘,但很快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印度战后掀起的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所阻碍。最终在1921-1922年对哈拉帕进行了实验性发掘,并于1922-1923年和1923-1924年两次对摩亨佐达罗进行实验性发掘。考古工作持续到1927年,印度河文明总算重见天日。因最初发现于哈拉帕,故又称哈拉帕文明。经过认真研究,1924年,马歇尔向外界宣布他们的考古成果,指出哈拉帕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

马歇尔及其团队的工作改变了印度历史。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印度的历史是从雅利安人进入后的吠陀时代开始。哈拉帕文明的发现将印度的古代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马歇尔曾激动地说道:“印度人一直为他们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并相信这个文明与亚洲的任何文明一样古老,他们一直希望考古学家能够发现明确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信仰是合理的,这个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

惠勒时代

1944年,莫蒂默·惠勒(Mortimer Wheeler)被任命为考古调查局局长,再度对哈拉帕文明进行挖掘。在四年任期内,惠勒使用比马歇尔更先进的方法,以自然文化分层为依据而不采用马歇尔的人为分层,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进行了发掘,并且进行连续的地层学记录。不过惠勒从未就自己的发掘工作发表完整的报告,只是在1953年出版了名为《印度河文明》(The Indus Civilization)的相当简要的报告。他对印度河文明的论述,基于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个人军事经历,处处显露在英国长期接受的罗马考古学训练的影响。1950年,惠勒的合作者斯图尔特·皮戈特出版了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印度:从史前到公元前1000年》(Prehistoric India to 1000. BC)一书;在书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一个英国考古学家来说,无可避免地要去类比自己国家土地上曾存在的、建立在史前铁器时代未开化定居点上的罗马帝国……哈拉帕文明特征统一的产品可能源自某种中央集权政府体系下高度组织化社群的单一规则……哈拉帕文明体现出的可怕效率让人联想起罗马帝国最糟糕的部分……一个人可以违心地去称赞无情的独裁主义统治的结果,就像他称赞罗马军团在行省进行的土木工程一样,而且同样毫无真心。”

通过这次挖掘工作,惠勒认为,哈拉帕文明似乎由祭司主导,哈拉帕的终结归因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同时,惠勒将文明的时间定为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1500年。

印巴分治

惠勒在任期间恰逢印巴分治,印巴分治对哈拉帕文明的挖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印巴分治之后,由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都在巴基斯坦,受到刺激的印度考古学家纷纷在印度境内寻找新的印度河文明遗址,例如在1954年发现洛塔尔遗址(Lothal),1958年发现阿拉姆吉普尔遗址(Alamgirpur),1967年发现多拉维拉(Dholavira)遗址等等。1947年,印度河文明遗址仅有37个,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000。

政治

关于哈拉帕的政治制度,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考古学家没有在哈拉帕中发现宏伟的宫殿,没有找到王室坟墓,也没有发现有庞大的常备军存在,因此普遍认为哈拉帕里没有国王。较为常见的说法是,将哈拉帕居民团结起来的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祭司精英,利用宗教的力量将民众联系起来。在摩亨佐达罗,曾出土一个祭祀塑像,头戴首饰,脸上蓄胡,身上穿着纺织品,因此被认为是“祭司王”。此外,从哈拉帕出土的印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祭司主持的仪式,赤身裸体的祭司向有角的神灵献祭。还有一枚印章刻画了一名妇女被镰刀斩首的场景,这可能是用活人祭祀的例子。还有学者认为哈拉帕是早期城邦的共和制或寡头制。

社会

哈拉帕文明已经有了明显的阶层划分,重要的阶级包括商人、地主、祭司和高级官员,他们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影响:商人通过贸易积累财富,但在政治上他们并不强大;地主从农民处获得剩余产品;祭司们作为神的精神代表,获得财富及人们的尊敬;高级官员享有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此时哈拉帕已有一定的贫富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定居点、装饰品、陶器等方面。在居住的房屋上,面积存在较大差别。有的大房子配套设施更完善,不仅采光良好,装饰精美,还有更为完善的排水排污系统。装饰品的细节和材质差异较大,有的制作精巧,有的粗制滥造;有的用金银珠宝制成,有的则用泥土贝壳。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具有一定规模,据学者估计,鼎盛时期哈拉帕人口有3.5万,摩亨佐达罗有6-8万人,而放眼整个印度河流域,人口峰值则达到400-600万人,超过同期世界其它文明。

经济

农牧业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农耕文明,人们已经掌握了灌溉、犁耕、手推车等先进农业技术和器具。印度河流域普遍种植小麦、大麦、水稻、高粱等谷物。油料作物中,主要种植鹰嘴豆、豌豆、绿豆、黑豆等,还种植亚麻、芥菜籽、芝麻和棉花等纤维作物。水果中,人们主要种植海枣葡萄香瓜等。

不过,哈拉帕的食物并不完全依赖于农业,肉类也是哈拉帕人的重要食物。牛是印度河流域的主要肉类来源,但哈拉帕人还饲养鸡、绵羊和山羊。除了畜牧业,在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弹丸、鱼钩、箭头和切削刀具,可以看出哈拉帕人频繁的狩猎活动。哈拉帕人猎杀的野生动物,主要是鹿、羚羊、野猪、野牛、象、兔子等。此外,他们还捕捞来自河流、湖泊和海洋的鱼、贝类。

手工业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哈拉帕人主要手工技术有铜器、陶器、首饰等等。哈拉帕人利用浇铸、锻锤等方法制造各种青铜器,主要是工具、武器、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工具和武器有斧、凿、刀、矛、箭头等,生活用具则包括镜子、灯、烛台以及人物雕像。除了铜,哈拉帕遗址还出土过铅、锡等做成的的金属制品。

陶器方面,哈拉帕出土的彩陶制品种类丰富,做工也相对精细,形式匀称。有容器、塑像、玩具、梳妆用具等等。一些生活用具已开始用陶轮成批生产,也有陶器用红赭石上红釉做底,再涂上黑色彩饰,花纹多为几何形或植物形状。

哈拉帕遗址中有不少原先是专门从事某些装饰品生产的场所,从中出土看大批装饰品,有采用从边远地区运来的宝石,比如天青石红玛瑙,也有用特殊工艺制作的精美艺术品,如直径只有半毫米的细串珠。更多的是制作比较精细的项圈、手镯、戒指、耳坠等等。有趣的是,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居民而言,陶器这类人造产品属于奢侈品,而宝石这类天然产品,更受到平民阶层的喜爱。

贸易

哈拉帕文明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与其他地区的文明有着密切接触。早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就在两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帕印章,表明哈拉帕文明已与美索不达米亚开展贸易。有学者认为,摩亨佐达罗是与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本土的古吉拉特邦进行贸易的内地港口。洛维尔作为天然的避风港,则是哈拉帕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在洛塔尔地区挖掘出了锚,也发现了巨大的船坞,东西长37米,南北长216米。或许是因为木料难以保存,洛塔尔暂时没有挖掘出船只。不过在出土的一枚印章,清晰地留着船只的图案。哈拉帕文明的进口货物有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银,阿曼的铜,德干高原南部的黄金,以及土耳其、阿富汗等地的宝石。

发达的贸易活动,促进哈拉帕文明形成统一的度量衡制度。长度分为介壳尺和青铜杆尺两种,重量用燧石砝码衡量。

城市建筑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建设很有规划,特点鲜明,大致是南北向,格子型,建设在河道旁,由城堡和下城两部分构成。

城堡建筑在土丘上,四周有高大砖墙,还有用来防御的瞭望塔楼。下城是居民区,街道布局直角交叉,排列整齐。民房的主要材料为火烧制砖,内部大多分隔出卧室、厨房、浴室和贮藏室,很多民房都配备有水井。

从当前的发掘成果看,很多民房是多层建筑,用楼梯进行楼层间穿梭。民房几乎是对称分布在街道两侧,房门均朝向小巷开,便于抵御洪水。城内还设有大型粮仓、浴池等,以及制陶、纺织、印染作坊等生产设施。其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是大浴池。它的中心是一个宽大的露天长方形建筑,四周都有走廊和房间。在长方形建筑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游泳池,长12米,宽7米,深约2.4米。两断都有阶梯,由附近一间房屋的水井供水,水由一条巨大的下水道排泄,这条下水道有用砖石托支撑的顶盖,高1.8米以上。大浴池长55米,宽33米,外墙厚约2.4米。

哈拉帕文明拥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居住区域的排水网络与城市街道排水分支系统相连接,使得街区与城市共同构成了周密的排水网络,形成了城市水网。下水系统的管道除顶部外以砖砌,顶部则以石灰石砌成,石灰石可对管道内的污水进行消毒和杀菌。在排水系统内还专门预留了长方形的维护区,可以定期对管道中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清理,有效防止了排水系统堵塞问题。总排水口被设置在城门之外,这就不会造成污物对城市的二次污染。

文化

文字

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主要刻在印章上、护符、陶器上。相继有600多种文字符号被发现。这些文字从右往左书写,大多是象形文字。也有许多符号过于简化,无法通过图形识别。许多学者前赴后继致力于文字解读工作,但这一难题暂时未得到解决。有学者认为这个文字接近达罗毗荼语,但暂未得到广泛认可。

宗教

由于哈拉帕文字还未被破译,无法从中了解宗教情况,只能通过出土的陶俑、石像、印章雕画进行推测。例如出土了一些半裸身的赤陶女像,可能是与丰产有关的女神。还出土了印章,上面有一对长角头饰和手镯的三面男神,身边围绕着大象、虎、犀牛等,座下还有一只鹿,这被认为是湿婆的早期形象。湿婆被认为是一个瑜伽行者,被称为帕苏帕蒂,也就是百兽之主。他的主要标志是三只眼和三叉戟。哈拉帕文明发现的湿婆像是瑜伽姿态,围绕着的动物图像也可说明百兽之主的意义。此后一些神似湿婆的残片陆续被发现。

另外,有学者推测,摩亨佐达罗城内那座巨大的浴池,可能是宗教活动场所,代表着整座城市的神圣空间,用于祭祀前后沐浴等仪式,也可能起到与古罗马浴场类似的公共议事空间的作用,人们或许在其中讨论各种公共议题,商议祭祀、战争、农业生产等大问题。

除了湿婆崇拜,考古还发现当时盛行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这是对于石头、树木和鸟兽的崇拜。崇拜者相信万物是善良或者邪恶的精灵的依附物。甚至已发展出一些宗教活动和礼仪。印章上的一些图案,很可能是带有宗教意味的图腾,如独角兽菩提树、牛等,它们都有可能是当时印度河流域居民所尊崇的偶像或神明,被用于各种宗教仪式。除此以外,“卍”字图案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中被广泛使用的图案,代表了运动的“十”字,有宇宙运转之意。

丧葬

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的挖掘发现,当时尸体的埋葬有三种方式:一是土葬,人死后将尸体全部埋入地下。二是鸟兽葬,人死后,交由鸟兽蚕食,将吃剩下的骨、肉埋入地下。三是火葬,人死后将整个尸体用火焚烧。人们大多数采用第三种方式。

消失之谜

公元前18-17世纪,印度河文明出现明显的危机,城市迅速衰落,城市居住点被遗弃。统一的整体化解为分散和独立的城邦,地区间贸易和经济往来减少,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政治、经济都由盛转衰。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最晚期的地层中,发掘者们发现,房屋、下水道、城市生活的状况都出现了明显的退化。在摩亨佐达罗,棚屋搭建得十分潦草,建筑材料是使用过的,通常是破损的砖头;街道当中建起窑炉;还有一些遗体暴露在外未曾掩埋。此外,朴素简单的陶器逐渐取代彩陶,精心雕刻的印章也不再使用。不过,不同城市文明衰退的过程并不统一,直到公元前1300年,哈拉帕一直有人定居。

关于哈拉帕文明的衰落原因,主要有“外族入侵说”“自然灾害说”两种说法。

外族入侵说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和破坏,哈拉帕文明遭到毁灭。主要证据是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有房屋被焚毁,居民遭到屠杀,尸体有斧头砍伤的痕迹。哈拉帕的卫城也有被破坏的迹象。一些居民点的厨具四散在窑炉周围,似乎是被猛然放弃。还有人认为《梨俱吠陀》中提到的雅利安人发生战争的哈里尤皮亚地方,就是指哈拉帕。但这一观点同样也遭到质疑,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比哈拉帕文化的衰亡要晚200多年。还有学者对摩亨佐达罗的“屠杀受害者”骸骨进行检测,认为这些所谓的“受害者”,可能是来自西部的入侵者,他们将死者埋葬在这座古城的破旧遗迹中,暂时无法证明这些遗骸是中亚草原的雅利安人。

自然灾害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洪水给哈拉帕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的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造成的。地理学家指出,地壳变动可能在印度河下游河谷造成一座大坝,从而淹没平原地带的大片地区。摩亨佐达罗上面的文化层中存在的厚厚淤泥层,便说明摩亨佐达罗多次被洪水侵袭,多次经历复兴重建。。这些淤泥层现在已经高出河面约12米。但这样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的衰亡现象。还有学者认为洪水传播疟疾等疾病,瘟疫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

后世影响

1947年印巴分治,横跨两国的哈拉帕文明也被人为地“切割”开来。印巴分治在切割了哈拉帕文明遗址的同时,也切割了学者群体,阻碍两国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两国学者在印度河文明分期术语和年表上未得到共识,哈拉帕文明的考古研究缺乏整体性。

不仅如此,哈拉帕文明在两国的认知中也处于窘境。文明的重要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均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而巴基斯坦似乎并未把印度河文明看作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大部分印度人也更愿意关注哈拉帕文明之后的吠陀文明,关注印度-雅利安人以及之后产生的印度教文化的史诗。考古学家恰克拉巴蒂在《印度的印度河文明遗址:新发现》(Indus Civilization Sites in India:New Discoveries)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以印度中小学和大学的历史课本为依据,那么印度河文明在这个国家的历史意识中可以说无足轻重。它在课表中毫不重要,关于它的介绍也杂乱得令人绝望,这就是印度学界对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学术态度。然而,这个公元前三千纪青铜时代最大的文明,理应获得远超目前情形的集中关注。”

不如也正如恰克拉巴蒂所说:“哈拉帕文明深深地扎根于南亚次大陆,并在印度形成如今模样的过程中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哈拉帕对南亚历史的划时代意义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范畴。

1980年,摩亨佐达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遗址名录。

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05-09

First Explorers: Charles Masson, 1829.Harappa.com.2024-05-08

Sir Alexander Burnes, 1831.Harappa.com.2024-05-08

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1853-1873.Harappa.com.2024-05-08

John Marshall.Harappa.com.2024-05-09

Politica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dus Civilization.Harappa.com.2024-05-12

Agriculture In Harappan Civilization : An Observation.St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24-05-09

13. What kinds of things did the Indus people eat?.Harappa.com.2024-05-09

哈拉帕文明:南亚次大陆远古文明之源. 环球网.2024-05-09

The Indus Script.Harappa.com.2024-05-10

Male god, the prototype of the historic Siva.Harappa.com.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