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何进善

何进善

何进善(1817—1871年),字福堂,广东省南海人。基督教(新教)在中国早期名牧;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华人牧师;也是继梁发之后的第二位华人牧师。

人物简介

基督教(新教)在中国早期名牧;香港首位华人牧师;也是继梁发之后的第二位华人牧师。

何进善,字福堂,于1817年生于南海区西樵山。年幼时随父亲移居南洋马六甲,在那里有机会接触到基督教。

当时基督教伦敦宣道会来华宣教的马礼逊父子(Robert Morrison)牧师和米怜(William Milne)牧师为了克服文化上的差异,更有效地向中国人传福音,在英属马六甲市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该书院向马六甲的华人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以教育带动福音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马礼逊和米怜尝试培养中原地区自己的传道人,以便向中国同胞传福音。

何进善20岁时进入英华书院学习,入学前他已经略通英文,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除神学外,还包括地理学几何学天文学伦理学、英文和中文等课程。何进善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已经能够读懂新旧约原文,并且能用希伯来文字作文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前他已作为英华书院的老师参与教学工作。

1843年,第一次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按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开放广州市宁波市上海市厦门市福州市为通商口岸。伦敦会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随即迁往香港,并改名为英华神学院。何进善和其他几个中国学生随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James Legge)来到香港。后理雅各主理伦敦会在香港的宣教事务,何进善成为其得力助手,为伦敦会在香港的各项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1846年,理雅各因病回英国休假,何进善于香港愉宁堂被按立为牧师,成为香港第一位华人牧师,也是继梁发之后中国的第二位华人牧师。

理雅各从英返港后,何进善和理雅各共同主持愉宁堂,后来理雅各专心翻译中国经典,何进善一人承担了愉宁堂的传教事务。

出任牧师的何进善,更是诚心为主,热心为道,传教的足迹遍及东莞市广州市佛山市等地。1864 年,伦敦会在港的教友奉献款项,以自治之精神,在佛山成立自立教会,建造礼拜堂。1870 年,一所完全由中原地区信徒自己捐款、捐工建造的教堂落成。

不幸的是,当时广东省许多民众对基督教依旧持有敌视态度,经常有教堂被毁、牧师被辱的事件发生。佛山礼拜堂落成前,东莞城内的教堂即被拆毁。佛山的土绅和民众受其感染,在伦敦会佛山礼拜堂落成庆贺的那一天,聚众闹事,殴打牧师。何进善虽然得以脱离险境,但回港后即中风,终因不治,于1871年2月15日在广州市病逝,时年仅53岁。

主要作品

何进善为人平和俭朴,从来不议论人之是非。平生著述非常丰富,著有《马可注释》、《十诫注释》和《圣经析义》等书,并且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刊登在《遐尔贯珍》1855年第2号上的《新旧约书为天示论》,全文有三千六百多字,全面系统地评价与介绍了新旧约全书的内容。

何进善教子有方,其子何启,集思想家、律师、医生、教育家、慈善家和政治改革家于一身,实系中原地区近代化的先驱。

人物生平

他的父亲是一位印刷工人,他小时侯就跟随父亲在马六甲市居住,后来到英国伦敦会创立的学校学习,并加入基督教。以后,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他的信仰逐渐虔诚,而且开始在布道方面显示出口才。

1843年他来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从事传教工作。1846年何进善被按立为牧师,成为梁发之后获得这一资格的第二位中国人。由于在布道方面的杰出才能,他受到在香港的各国传教士的称赞。他还到广东省一些地方传教,获得了不少信徒。1870年一次在为广东的一座教堂举行仪式时,教堂遭到当地人的焚烧,何进善从窗口逃脱后,受到惊吓而中风。1871年在广州市去世。

在20多年的传教活动中,何进善完成了一系列宗教著作,影响很大,主要有《马太注释》、《马可注释》、《十诫注释》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