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
刘璟(1350-1402),字仲璟,一字孟光,青田县九都南田(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为刘基次子,刘琏之弟。
刘璟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苦读经传,喜谈兵事,探究韬略,论说英侃。28岁时,曾师事石楼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刘璟让爵兄子刘廌。后朱元璋授閤门使,掌管内廷礼司。后辅佐朱穗,为谷王府左长史。朱棣起兵时,京都南京告急,刘璟奔赴京师献十六条策谋,但朱允炆不予采纳。命与大将李景隆明成祖北伐,最终兵败投降,刘璟悲愤已极回到故乡。燕王即位,召他入京,刘璟称病拒绝,后被逮捕入京,因激怒朱棣被下狱,以辫发自缢而死。明崇祯年间,赐谥“刚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赐谥“忠节”。
刘璟著作有《易斋集》《闲闲子集》《越吟稿》《遇恩录》《闻见录》等。传记在《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中附于其父之后,主要活跃于洪武中后期及建文时期,明史馆馆臣称他“弱冠通诸经”,又评价他“论说英侃,喜谈兵”。
人物生平
据载刘璟元至正十年(1350)生于青田九都南田(今属文成县)。据明陈中州《刘长史传》载:“生时,月食复光,公(刘基)叹曰:“天坠乃绪而卒,能干之者也”。刘璟从小聪明好学,志向远大,苦读经传,喜谈兵事,探究韬略,论说英侃。28岁时,曾师事石楼子。当时,正值温州叶丁香谋反,朝廷命延安侯唐胜宗出征讨伐,刘曝为其计谋决策,大破贼寇。唐胜宗班师还朝后,向朱元璋称赞刘璟运筹帷幄的才略,太祖大喜曰“璟真伯温子也”,遂下诏征他入朝。朱元璋常念其父开国辅佐之功,每年都召他入殿拜见,问长问短,亲如家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让他承袭父爵,刘璟不愿无功受禄,把爵位让给其兄刘琏之子刘廌。对此,朱元璋大加赞赏曰:“璟终儒家子”。把他留在身边,授閤门使,掌管内廷礼司,以便“欲日夕左右”并作金书“除奸敌”四字于铁简赐给他,命曰:“百官不法,特此纠正。”每当朱元璋临朝,刘侍立左右,都御史袁泰上奏车牛之事失实,图谋不轨。刘一时怒不可遏,当殿以铁简击 其后颈,使他服罪。朱元璋明察后十分赞许,亲喻:“凡似此者,即面纠。”刘璟在任时,疾恶如仇,秉公直道,不畏权贵,以刚直严明著称,满朝百官无不对他有所畏敬。后来,朱元璋封立第19个儿子朱穗为朱橞时,遣派刘璟辅政,封任宜德府,擢为谷府左长史,并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朱元璋为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建立了分封制,企图以此确保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他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授以一定的兵权。为了避免权臣擅政,又规定诸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在诸王中以镇守北平市(今北京)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的势力最大,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早天折,由皇太孙朱允炆继皇位,即惠帝,世称建文帝。但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对建文帝的皇权造成了很大威胁。燕王赏识刘璟的经世之才,想拉拢他。一日,召他入殿下棋,刘璟以智取获胜,燕王满脸愠色地说:“先生独不少让我邪?”刘璟料知燕王的用意,从容作答:“可让处,璟不敢不让,不可让处,璟不敢让也。”燕王心中大为不快,但又无可奈何。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终于以清君侧之名,挥师南下,直向南京,爆发了“靖难之役”事变。当时,京都南京告急,刘璟奔赴京师,上朝陈述时务,献十六条策谋,但朱允炆不予采纳。命与大将李景隆北伐。李景隆不善用兵,却刚愎自用,又不听刘璟的计策,溃败后,竟与谷王开金川门迎降。刘璟悲愤已极,半夜渡芦沟河,冰陷马毙,冒着风雪,赤足夺路而逃,一路历尽艰险,终于回到故乡。建文二年(1400)他不顾自己重疾染身,远途赴京进阙,慷慨陈词,上《闻见录》万言书,献应变用兵之策,无奈昏庸的建文帝仍不听忠告,刘大失所望,再次归隐青田故里。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陷南京,夺取了帝位,世称明成祖。这年六月,朱棣召方孝孺、刘璟等名臣入京,方孝孺以丧服哭殿阶,坚决拒绝起草即位诏书,被成祖所杀,诛连十族,一时震动全国。刘璟以朱棣篡位负太祖宿愿,称疾不赴。朱棣遂下令逮他入京。刘璟离开青田时,故乡父老料他此去凶多吉少,特为他钱行于道。劝他:“主上神圣,何李世民,先生忠良,允为魏徵可也。”应学做在玄武门之变后改佐唐太宗的魏征。刘璟仰天长啸,两泪俱下。被带入京都后,朱棣爱惜他的才能和名望,劝他为自已效劳,并授以官职。刘璟不改初衷,以“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坚决拒绝朱棣的一切恩惠。对朱棣不称“皇帝”,而仍称“殿下”。并大义凛然地相告:“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一时大怒,把他打入监狱。当晚,刘璟含恨以辩发自缢而死,时年53岁。
刘璟死后,有法官请旨,诛连其家族。朱棣念其父开国之功而不许。宣德二年(1427)仍授子刘貂为“刑部照磨”。明嘉靖四年(1525),朝廷表他为“靖难死节”。在故乡南田和青田县城太鹤山,敕建刘诚意伯庙( 俗称刘府祠),纪念其父刘基和他。由提学副使万潮立肖像配享其庙,每年春秋二季丁日祭祀,尊为乡贤。在他当年辞别故乡父老赴京殉难的山岭上,后人建“辞岭亭”以纪。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朝廷追他为“革除死节”,追封“大理寺少卿”,谥“刚节”。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赐谧“忠节”。
文学成就
刘璟好学深思,精通经史,尤善谋略。所作诗文,词旨高雅壮烈,风格雄健苍劲,颇有父风。著作有《易斋集》、《闲闲子集》、《越吟稿》、《遇恩录》、《闻见录》等。在诗文集《易斋集》2卷中,诗 148 首,骚、赋、琴操等14首,文48篇。《四库全书》和《括苍丛书》有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评语云:“璟少通诸经,慷慨善谈兵,太祖赏以为“真伯温子’。而诗文伤于粗率,颇有逊其父”。天台庐延纲称其诗云:“酒酣落落词愈工,命意不与常人同。清如冰瓯玉碗贮繁露,和如大廷清庙鸣丝桐。疾如黄河 怒风卷 涛浪,丽如锦江秋水函芙蓉。”虽誉之未免过实,其气势苍劲,元傲不群,犹有(刘基 )《覆瓿集》之一体,且其值革除之际,捐生完节,不坠家声,尤宜以其人而重之矣”。明末杨文在《易斋集》作序曰:“其诗歌小赋,情旨缠绵,音辞亢爽,侧恒而和平。序记之文,议论光伟,笔势雄健,斐然成章矣”。
人物故居
刘璟故居位于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四合院、由正屋、两厢及门台组成,现存单体两层楼屋,悬山顶。天井用规整条石平铺。正限面网五开间。道面阔为15.50来,明间面阔4.70米。其余各间2.70米,通进深9.20米,进深七柱十一檀,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分心,均用方木础。底层前廊檐柱头出一跳承挑檐模。底层金柱搁栅下用短柱雀替承托各间以木板壁隔断,明间前檐用七扇五抹头幅扇门,门板上阳刻花草图案,次、梢间用直模窗。明间后金柱间为太师壁,两侧为通道,后设单跑木楼梯。前后檐均用板墙,中开板窗。屋面用圆橡,铺小青瓦,勾头滴水。正脊清水叠瓦脊。
人物关系
相关史籍记载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璟,字仲璟,基次子,弱冠通诸经。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洪武二十三年命袭父爵。璟言有长兄子在。帝大喜,命廌袭封,以璟为閤门使,且谕之曰:“考宋制,閤门使即仪礼司。朕欲汝日夕左右,以宣达为职,不特礼仪也。”帝临朝,出侍班,百官奏事有阙遗者,随时纠正。都御史袁泰奏车牛事失实,帝宥之,泰忘引谢。璟纠之,服罪。帝因谕璟:“凡似此者,即面纠,朕虽不之罪,要令知朝廷纲纪。”己,复令同法司录狱囚冤滞。谷王就封,擢为左长史。
璟论说英侃,喜谈兵。初,温州市贼叶丁香叛,延安侯唐胜宗讨之,决策于璟。破贼还,称璟才略。帝喜曰:“璟真伯温儿矣。”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永定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法官希旨,缘坐其家。成祖以基故,不许。宣德二年授貊刑部照磨。
其他
明代史书对刘璟的专门立传,可以上溯到天顺五年成书,李贤、彭时编撰之《大明一统志》,然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当属于焦竑万历中叶成书之《国朝献征录》。此书中收录有陈中州所做《谷王府左长史青田刘公璟传》,是对嘉隆万三朝刘璟事迹传播的阶段性总结。此文中提到“刘璟字仲璟,生时月食复光,诚意伯叹日:‘夫坠乃绪,而卒或翰之者也”。
《明一统志》中记载朱元璋命刘璟担任閤门使后,“书“除奸敌佞”四字于铁简赐之,且命曰:百官敢有不法,汝持此纠正。会谷王封宣府……授谷府长史,并敕提调肃、辽、庆、宁、燕、赵六王府事”。
由何镗、陈烈等编撰的“隆庆本”《诚意伯文集》中收录有《诚意伯次子閤门使刘仲璟遇恩录》一文,其中记录了洪武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朱元璋与刘璟的来往敕书。从这篇记载中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刘璟与章溢、叶琛、胡深三人之子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多次随班行参与大型庆典,抓捕山贼,并受到朱元璋赏赐的一百锭钞,金银衣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