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兹卡盗龙属

哈兹卡盗龙属

哈兹卡盗龙属(学名:Halszkaraptor)是驰龙科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发现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其属名源于波兰古生物学家哈兹卡·奥斯穆尔斯卡,其专长于蒙古恐龙研究。该属的唯一种为埃氏哈兹卡盗龙(H. escuilliei)。

科学家将其化石与现生鳄类与水鸟对比,从而发现了哈兹卡盗龙为水陆两栖的形态学证据。这些形态特征与其他非鸟类的手盗龙类有着明显不同。同时,系统发生学分析表明,哈兹卡盗龙属与大黑天神龙属胡山足龙属同属驰龙科根部的一个亚科,并将其命名为哈兹卡盗龙亚科(Halszkaraptorinae)。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超目: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驰龙科 Dromaeosauridae

亚科: †哈兹卡盗龙亚科 Halszkaraptorinae

属: †哈兹卡盗龙属Halszkaraptor

Cau et al., 2017

发现和命名

哈兹卡盗龙的正模似乎是来自南蒙古乌哈托喀的德加多克塔组,是被化石偷盗者非法转移的。它被销售到日本英国,被几个收藏家持有数年,直到被Eldonia公司的化石销售商François Escuillié得到。他鉴定它是一个新种,并在2015年把它带到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把它展示给古生物学家Pascal Godefroit和Andrea Cau以进一步验证。在欧洲同步辐射实验室对它进行X光同步辐射扫描,核实其真实性后,Cau和其他著名古生物学家在《自然》期刊上描述了这个属的详细研究。经过谈判,Escuillié同意让化石返回蒙古当局。

模式种埃氏哈兹卡盗龙是Andrea Cau、Vincent Beyrand、Dennis F. A. E. Voeten、Vincent Fernandez、Paul Tafforeau、Koen Stein、Rinchen Barsbold、Khishigjav Tsogtbaatar、Philip John Currie和Pascal Godefroit在2017年命名和描述,属名结合了已故的波兰古生物学家Halszka Osmólska(他参与了许多蒙古的远征,并命名了哈兹卡盗龙的近亲胡山足龙)和拉丁文的raptor“盗贼”。种名纪念使这个标本用于科学的Escuillié。

模式标本MPC D-102/109是发现于德加多克塔组巴彦扎克段的橙色砂岩层,年代是晚坎帕阶,约7500万年前。它包括一个有头骨的几近完整的骨架。在2017年,化石没有被进一步整备。那时化石商的工作主要暴露了化石的左部。同步加速显示骨骼埋入岩石之中,可能不是嵌合体(人工装配的不同物种的骨骼),虽然吻部顶端已被石膏修补、一些部件已被胶水重新接合在岩石上。骨架主要是接的,不是压扁的。它代表了一个亚成年个体,大约一岁。

大小和特征

哈兹卡盗龙大约有绿头鸭的大小。头部大约7cm长,颈12cm,背部13cm,荐部5cm。

描述它的作者提到了一些区分特征,其中包括独征和独特的衍征。前颌骨形成扁平的吻端,占吻长的32%。前颌骨有11枚牙齿。轭骨是杆状的,其升支只占眶后棒的十分之一,不及眼眶。颈部非常延长,占吻-荐长的一半。颈椎的后关节突没有支上突。颈椎的神经棘极低:在第二至第五颈椎,神经棘只是低的嵴,并在随后的颈椎完全丢失。在第二至第五颈椎,通常成对的后关节突已愈合成单一的叶状结构。尾部的神经棘极为缩短,在前三个尾椎,它们形成低突起,在随后的尾椎完全丢失。尾基的人字骨很大,有五边形轮廓。第三指的第一指节占第三掌骨的47%。

此外,一些本身不独特的特征表现出独特的组合。外鼻孔在前颌骨主体的后面,连接上颌骨前支的点上。眶后骨的降支是棒状的。颈椎和背椎总数是22。只有第7-9节颈椎有侧凹。尾基与尾中部的过渡位于第七到第八节椎骨间。第三指长于第二指。

骨骼情况

吻部虽然延长,但在前端横向伸展,顶视轮廓呈勺状,平坦,宽度是高度的180%。延展区包括相对长的前颌骨。一个气室系统在前颌骨内部穿凿。来自后方更大室的神经与血管通道渗透整块骨,不仅像新猎龙那样渗透到侧面,也渗透到顶部。这些通道可能容纳电感器官。每个前颌骨有11颗牙齿,是整个恐龙中的新纪录。兽脚亚目通常有4颗前颌骨牙齿,而过去的最高纪录为7颗,在棘龙科。这些牙齿非常紧密,彼此接触,并且非常延长,逐渐后弯。上颌骨牙齿数量估计在20-25,更坚固,间距更大,只在尖端弯曲。它们横向更扁平,有椭圆形截面。下颌同样约有20-25颗牙齿。鼻孔相对回缩。鼻孔在前视中倾斜向上,在兽脚类中也很独特。眶前孔很短,长短于高。后颅骨顶部是拱形的。

脊柱包括10枚颈椎,12枚背椎,6枚荐椎。保存的尾部包括前20枚以及尾中部的一系列6枚尾椎。

颈部非常延长,等于头骨长度的290%和背长的150%。这意味着它达到了吻-荐长的一半,是所有已知中生代近鸟类中最长的。只有一些更近代的鸟类才有比例更长的颈部。在更基础的兽脚亚目中,只有一些窃蛋龙下目接近这个值;甚至似鸟龙下目也未超过40%。这个长度不像偷蛋龙下目是由数量更多的椎骨引起,而是由个别椎骨的延长引起的。第6颈椎最长,是高的4倍。颈椎通常结构简化,例如缺乏后支上突。大部分颈椎没有被侧凹充气。在颈的前部,神经棘——通常是矩形板——已经降为一个低嵴,之后的更多神经棘已经消失了。在前五个颈椎,后关节突之间没有分离空间,而是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叶。在基础的手盗龙形类中,后关节突有时会被一个板连接,骨层被一个后脊窝切过,使顶视呈凹面;在哈兹卡盗龙中没有这个窝,轮廓是凸的。颈肋很短,不长于椎体。背椎不充气。

尾巴不像真驰龙类那样被长的关节突或人字骨固化。尾基相当短,其到尾中部的过渡点在第八尾椎。形态上的过渡也是非常渐进的。尾前段的神经棘已大大减少,只有前三个椎骨拥有并形成低突起。

系统发育

哈兹卡盗龙在2017年被置于驰龙科。一个新的演化支哈兹卡盗龙亚科被提出,包括哈兹卡盗龙和它的近亲胡山足龙大黑天神龙属

下面的分支图是基于Cau等人2017年的系统发育分析,使用来自兽脚亚目工作组(Theropod Working Group)的最新数据。分析显示哈兹卡盗龙亚科是已知最基础的驰龙科演化支。哈兹卡盗龙处于该亚科的基础位置,是胡山足龙与大黑天神龙组成的分支的姊妹物种。

古生物学

哈兹卡盗龙的特征允许它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生活,包括用来奔跑的强壮后肢和用来游泳的板状前肢。短尾会使重心前移,比起走路这更利于游泳。后肢适应性地改进了在髋关节和股骨中的伸展,因此,躯干比通常的兽脚亚目更加挺直。哈兹卡盗龙有许多尖锐的、后弯的牙齿,具有长脖子。吻部的感觉神经可能允许它检测水中的振动,这使科学家认为它捕猎水生猎物。它必须回到陆地繁殖,因为和其它恐龙一样,它需要在陆地产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