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碧山寺

碧山寺

碧山寺,原名普济寺,亦称广济茅蓬,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叶斗峰下的北山山麓,拥有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

碧山寺坐北朝南,东西长197.3米,南北宽171.26米,占地面积33789平方米,创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建,始称普济寺,明弘治、正德、嘉靖及清康熙等历朝屡有重修。清乾隆时称碧山寺,民国初年改称广济茅蓬。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改寺名“碧山寺”。

碧山寺现存建筑为明清建筑,中轴线建有牌楼、天王殿、雷音殿、戒坛殿和弥勒殿(藏经楼),两侧建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禅房及客堂、东西闭关院等。寺内存明清及民国塑像285尊,明清及民国不详碑15通,宋代铜钟1口,明代铁钟1口,清代悬塑18平方米,清代藏经7728册。1983年国务院将碧山寺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198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明月下寒泉。”

碧山寺有一大传统,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

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

碧山寺供应十方僧人食宿的资金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经营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庙一样,拥有很多土地庄产。

二。经营工商业;三。接受布施和施舍。碧山寺作为闻名遐迩的十方禅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爱慕,是他们必定要朝礼的寺庙,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们绝不去其它寺庙挂单(借宿暂住)。

出于对碧山寺“广济十方僧人”精神的赞助,国内外佛教徒给碧山寺捐献了许多财物。其中,最珍贵的当数“缅甸玉佛”和“华严经字塔”。

缅甸玉佛,现安置在寺中的戒坛殿中。

华严经字塔长(高)一丈七尺(6.1米),是一幅写在白绫子上的佛教经典字塔。

悬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

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

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

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

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典故

传统由来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蓬。

宣统二年,有乘参、恒修两位老修行朝礼五台山,上到北台顶时,天气突变,朔风凛冽,把他俩的脚冻伤了。

他们还在北台的华严岭,见到两个被冻死在半路的人。乘参和恒修心想,朝拜北台顶,需要有个食宿的处所。

两位老修行誓建一座茅蓬,供朝礼北台的僧人和居士们歇脚和饮居,于是,创立了“广济茅蓬”,并从北台顶下的碧山寺买了一部分房产,使山上山下联成一体。

后来,广济茅蓬又与碧山寺合成一体,碧山寺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

十方院之争

按照佛教的规定,十方院是专为招待游方僧人设立的寺院。“十方丛林,不准剃度”,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为私家寺院。

1935年,长期住在碧山寺的隆福师徒等人,自恃住寺日久,人多势众,企图改变碧山寺“十方禅寺”的性质,把这座颇负盛名的十方丛林变成他的子孙庙。

为此,以广慧和尚为代表的住院十方僧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后,全国佛教界的代表和政府的代表在台怀镇专门开会解决碧山寺十方僧与子孙僧的纠纷。

参加会议的有: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的代表田乃登、太原绥靖公署总参议赵戴文的代表力宏、太原绥靖公署最高参谋台林逸、国民政府委员黄复生五台山区长杜能宽、中国佛教会监事胡子笏、南京佛学会职员刘根尘、四川重庆佛学社常务董事米叔、山西省佛教会常委委员力宏、五台山僧会长寂富、碧山寺东房主任广慧、西房主任隆福。

经过会议研究,与会者一致批评隆福的错误行为,出于对同道者的友情,与会者凑了一些钱给隆福师徒,让他们离开碧山寺去另建伽蓝

碧山寺的事情竟然引起全国佛教界和有关方面的如此关注,由此可以知道碧山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布局

碧山寺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占地面积二十四亩,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

天王殿

天王殿,殿内正中的佛龛内,供有弥勒菩萨,两侧立四大天王,绕过弥勒佛,后门正中的内立有护法神韦驮。所有圣像都装在龛内和壁窗内。与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装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禅师,都曾在这里讲述经法。至今,寺院对面的山上尚有金碧峰和古月禅师的墓塔。

毗卢段

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段,又称雷音宝殿。

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左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弥勒菩萨、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六菩萨;右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辩音、普觉、贤善首六菩萨,门两边各立一尊金刚,所有菩萨的后背都饰有灵光,妙德和普贤二菩萨身边又有待理菩萨,殿内设置显得庄重而有气派。

大殿左山墙外壁,嵌有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刻题诗,题为:五台北山寺观百岁老僧。

有诗四首,第二首写道:“眼错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民间传说五台山杨家将活动过的地方,杨延德出家是先投碧山寺,后又到离碧山寺不远的太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为赵光义时修建,因杨五郎是这个寺院的第二代当家和尚,老百姓就把它叫成“五郎庙”。

庙外山上有一处高台,人们管它叫“五郎阅兵台”。现在,五郎庙虽已不复存在,但五郎教练五百僧兵,抗击辽兵,棒杀韩昌的故事仍广为流传。民国时女居士施剑翘,为任山东省军务帮办兼第一军军长的生父施从滨报仇,于一九三五年亲手击毙杀害他父亲的大军阀孙传芳后,就来此修行。

戒坛殿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拓跋宏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盘腿坐在莲台上,服装简朴,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朗,凝目下视、若有所思,看去还是英俊的青年形象。这尊历史人物的传神雕刻,跟真人盘坐在那里一样大小,不用说雕刻艺术的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

据说,民国十七、八年,有一名江西省老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市,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缘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珠工艺制成,称为漆纱阿罗汉。塑制时,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用纱、布、胶层层粘贴,成型后把内里的沙掏空。采用漆纱工艺制成的罗汉,体轻而质固,很适于远途请运驾迁。据第二进大殿左前侧的五台山碧山寺募造罗汉圣像功德碑记载,清顺治年,戒坛殿戒坛上供有佛像,“两傍犹空,本寺化缘僧妙像发心募缘,游历沈阳市,庆遇大都宪佟公讳国东居巨族,世修善因,现宰官身而作佛事,随缘倡施,命往姑苏处造奇特罗汉、观音大士、韦陀圣像共二十尊,水陆跋涉四千余里,仍由京都送供戒坛,列龛设座,庄严甚丽。”可见,碧山寺戒坛殿内的漆纱十八罗汉,颇费了一番周折。

藏经殿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单另为一个小院,大殿坐西向东,有南、北两侧的堂屋陪衬。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大殿正中靠后墙,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弥勒佛的塑法,不是盘腿打坐,而是作坐的姿势,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上,称为“弥勒下生”。按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经》说弥勒佛现住在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这尊“弥勒下生”塑像,当然是取了后一种说法。

碑记

碧山寺碑记较多。除前面引述的以外,戒坛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记,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经幢,有明正德申戍庚午月碑记,雷音殿后墙北侧,有康熙十九年御制五台碧山寺碑。由此可见,历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处大寺。

参考资料

碧山寺.携程.2023-11-03

碧山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2024-03-12

美丽中国寺院之五台山-碧山寺.五台山.2024-03-12

五台县古建筑——碧山寺.五台县人民政府.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