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位于青岛市城乡结合部的胶州湾畔,隶属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企业占地100公顷,山林40公顷,村落、街道、绿地60公顷。全村共有1465户,4051人,有王、孙、匡、周、韩、毛、吕、贾、李、张、耿等32个姓氏,王姓占86%以上。
历史沿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仲春,康熙帝封中大夫王柱今,于村中立牌坊两座,东牌坊题字“龙章三锡”,西牌坊题字“羲方式训”,以旌表王柱今子孙三代。
1926年1月,北洋政府创办青岛市公立枣园初级学校,校址在牌坊街北侧。此为本地区一所中心小学。
1950年春,土改,成立大枣园村农民协会。1952年冬,成立10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4年冬,成立大枣园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1955年冬成立海舰高级社,由大枣园村、十梅庵村、南岭村联合组建,社址在大枣园村,社长魏立科。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驻青部队支持共建。
1955年冬,引进技术人才建成大枣园村砖瓦厂,这是该村第一个工业项目。
1960年12月,枣庵乡撤销,实行三村分治,成立中共大枣园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王知才任书记。
1960年冬,建变电室一处,安装1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全村通了电。
1965年,建成机砖厂、修配厂。
1973年,陆续建成预制厂、农机修配厂、针织厂等村办小企业,并组建了副业大队输出劳务。
1980年春,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
1986年,投资60万元使全村1100户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该村饮用井水的历史。
1987年,投资300多万元建立青岛冲压厂,成为该村首家与国有企业联合的工厂。
1989年,投资200万元与青岛汽车厂联合建成青岛汽车厂汽车改装分厂,成为青岛汽车厂的主要配套企业。
是年,利用砖厂废地和山坡地为村民建楼房,至2001年整个居民新区全部落成。
1992年12月,该村3700人全部由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1994年3月,成立青岛大枣园集团公司,系青岛市首家村级集团公司。经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批准,于同月组建了青岛市第二、李沧区首家村级党委,党委书记王启厚兼集团公司总经理。
8月,王启厚获“全国农村星火带头人十杰”荣誉称号,同年12月进京参加“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
1997年6月28日,大枣园村办公大楼落成,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
1998年4月,全村在职职工和已退休村民办理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2000年,村办集体企业实施企业改制,分别建成股份制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是年,全村6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01年2月,组建青岛市首家民营企业联合会--李沧区大枣园民营企业联合会,88家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入会。
3月,开始全面规划建设大枣园公园。该园占地8公顷,先后共投入600万元,成为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观景为一体,达省级标准的大型活动中心。
政治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50年4月,王知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60年12月,成立了第一届村党支部,王知才任书记,共有党员8名。1989年成立中共大枣园村党总支,王启厚任党总支书记,下设7个支部。1994年成立中共大枣园村委员会,王启厚任党委书记。十多年来,村党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连续12年被评为李沧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4次被授予青岛市“先进党委”“红旗村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6~1997年,村党员活动室被省、市委宣传部授予“先进党员活动室”荣誉称号。2000年,村党委会有成员11名,下设8个支部,21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3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50年成立枣庵乡,建立大枣园村农民协会,并成立青年团、地方武装连、妇代会、治保会等群众组织。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楼山后人民公社成立,设立大枣园生产大队,王知足任大队长,下设11个生产队。1968年成立大枣园大队革命委员会,孙丕修、王臻孔先后任主任。1984年3月建立大枣园村民委员会,设委员5人,王知足任第一届村委会主任。1987年3月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王启厚任支部书记、村主任。1996年换届,王建海任主任。2000年,大枣园村民委员会由5人组成,主任王建海,副主任王炳厚,委员任志刚、林显华、王淑云、王专厚、王永波,地方武装连长王伟林,调解主任王建义,妇联主任王淑云。
经济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解放前属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全村350户,人口1900人,有可耕地120公顷,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52年至1956年,先后挖井70眼,修水库3座、拦河坝5条,共蓄水15万立方米,购筒车20部、抽水机12部,基本保障了120公顷山坡地和平原地灌溉用水,粮食亩产达到220公斤。
1964~1977年期间,在“农业学大寨”中,共投入120万元,投工100万个,整修山地16.67公顷、旱涝保收田53.33公顷,架设低压线路5公里,修建变电室3处,打大井3眼,修水库2座,建平塘2个。此期间被定为青岛市蔬菜基地,除山坡地外,改种粮为种菜,供应城市蔬菜。
1980年后,时任党支部书记的王知足带领全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兴办投资小、见效快的工副业项目,并成立了农业办公室和工业办公室,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高级社时期建起砖瓦厂、石厂各一处,从业人员60人,属手工生产。1966年成立机砖厂,用机械制砖,转窑生产。当年产砖600万块,创产值12万元。1968年成立修配厂。1980年后建成标准件厂、铸造厂、标牌厂、电器厂、汽车修理厂、农机修配厂、铆焊队等10多个小型工业项目。1984年生产队撤销,村办工业走上正规发展道路。1987年3月王启厚任党支部书记后,投资300万元建立青岛冲压厂;10月,与青岛红星电器公司建立横向联合,生产“夏普”洗衣机配套件。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30多台各型冲压拉伸设备安装到位,一次试车成功,年底实现销售收入32万元,次年创产值700多万元。1986年,青岛沧口锅炉安装公司、综合厂、青岛汽车厂汽车改装分厂、汽车配件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成立。1989年全村实现销售收入5152万元,创利税812万元,人均分配1600元。1994年经青岛市经委批准成立了青岛市首家村级集团公司,有下属企业16家,固定资产8005万元。200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2500人,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创产值4.92亿元,利润2080万元,利税3186万元。
1992年组建大枣园建筑公司,下设6个施工队,主要承包该村村民集资楼的建设、村企建设以及招标工程等。2000年创销售收入860万元,创利税7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80万元。
青岛青义锅炉工程有限公司是由青岛热力工程公司改制而成。该企业1989年以来研制开发焊接辅助机械成套设备。1993年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开发出多规格型号、系列化的燃油、燃气锅炉,替代老式燃煤锅炉,成为环保产品。被评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创产值9700万元,实现利润441万元,利税501万元。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1954年,崂山供销社于村中设立大枣园供销店。1960年后陆续办起磨坊、豆腐坊、马车运输、仓库储运等。1979年后陆续开办了饭店、宾馆、商店,批发销售日用百货、汽车配件、五金交电等工业品。1999年成立青岛球通运输有限公司,业务范围遍布全国各地。2000年,该公司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利税160万元,成为该村民营企业交税大户。
社会
教育
194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0%。1951年大枣园小学学生700多人,比1948年增加38%。1972年小学迁到原重庆路东侧,建二层教学楼一座。1997年村里投资550万元,提供土地1.66公顷,易地新建,达市级规范化小学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村有200多名学生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42名,大专56名,中专112名。1986年成立半工半读技工学校,主要培养车工、钳工、机修工、铆焊工等,为该村的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工人。
文化事业
1989年成立耍龙舞狮表演队,有村民80多人参加,其表演被青岛广播电视台录入春节晚会节目,以后每年参加市、区的文化中国艺术节,多次受到嘉奖。是年提出“科技兴村,星火兴企”的口号。为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素质,先后派出200多人到西安交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学习、培训和进修,其中有5人获高级职称,66人获中级职称,其余获初级职称。曾多次被李沧区委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村”“科学教育文明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1996~1997年,为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实施“五年十佳”和“十项文明”争创评选活动。1998年成立老年体协,组建中老年秧歌队、舞蹈队、舞剑队、体操队等群众文体活动组织。2001年投资250万元,建成老年活动中心、艺术馆等文体活动场所。
人民生活
解放前,大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1957年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1979年人均纯收入231元。1987年人均纯收入1371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4109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万元。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楼房。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56辆,其中个人106辆,各种摩托车500多部,程控电话1100部,手机800余部,彩电1500余台。
村庄建设
解放前,村内道路狭窄坎坷,茅屋土墙低矮阴暗,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66年后所建房屋以砖石结构、钢筋水泥预制件为主。1966~1978年,全村分四个区片建筑标准平房800户(户均3~4间)。1989~1990年建二层复式楼60户,1989~2001年建5~7层单元楼35栋,有近1000户村民迁入新居。同时对旧村进行修整改造,拓宽街道,修建明水沟,成立28人的卫生队进行环境保洁管理。对新居民楼区进行道路硬化、楼区空地绿化、环境美化,硬化道路8条计2.8万平方米,建成绿地6.5万平方米,按照城市化社区标准进行管理。在新居民区建成商业一条街,成立16人的物业治安管理站。该村曾连续多次被评为青岛市“卫生村”“安全村”等。
社会保障
1978年前,仅有幼儿园、托儿所、合作医疗等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子女免费入托入园,免费防疫看病。村里每年实行助学奖励,对考入中专的学生每人奖励300元,考入大学的每人奖励600元。每年出资1万元为大枣园小学教师建立“教学奖励基金”。每年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和教师节期间赞助教育3万元。自1989年起,全村实行村民、职工退休制度,凡年满55岁的男村民职工每年享受养老金1666元,年满45岁的女村民职工1606元,并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自1998年4月始,全村实施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
交通
公路
该村处于市区北部五大干线的咽喉部位,南距市政府15公里,北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7公里。横贯市区南北的重庆市路由村边通过,胶济铁路、环胶州湾高速路、三○八国道、青银高速路于该村东西两侧不过一公里处通过。周围有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整流器总厂、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红星中国化工、青岛石油化工集团、中国一汽青岛汽车厂等十几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位于青岛市的工业重镇中心。
代表人物
王懿(1658~1723)字文子,号巨峰,清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年)举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在翰林院授徵仕郎编政治典训,任会试考官。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升大理寺正卿加三级,诰授中宪大夫。直至康熙帝钦命总督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屯田等职,诰授通义大夫,例授资政大夫。1723年雍正继位,召王懿进京授职,返京途中劳累猝死,享年65岁。
向明(1909~1969)原名巨同璞,字景山,化名向明、王仲和,青岛解放前夕任中共山东分局代理书记,青岛解放时任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副政委。1930年至1932年在大枣园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从事革命工作。在青岛纺织工人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王仙坡(1906~1987)本名王知昌,号依山园主、白衣舍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30年考入济南爱美中学艺术师范科,1932年又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35年毕业后靠资助与王式廓等13人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学艺术系学习油画。1937年七七事变后辍学回国,在家乡青岛市任教。他悉心求索,对山水国画造诣颇深,是“楼山画派”的创始人。
王知足1930年11月生,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197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倡导大力发展工商企业,组织副业生产,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孔雷1941年9月生,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1970年率先组织铆焊工程队,1980年成立沧口区锅炉安装厂,1986年成立沧口锅炉安装公司,1992年成立青岛热力工程公司。他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研制开发焊接机械成套设备,研制开发出先进的环保产品燃油(气)锅炉代老式燃煤锅炉,受到环保部门和消费者的欢迎。他领导的企业于1996年被授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全国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十大科技明星、青岛市乡镇企业家、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银质奖章。他的家庭被评为青岛市五好文明家庭、山东省五好文明家庭。
王启厚1958年11月生,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1989年任党总支书记、村主任,1994年任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青岛大枣园集团公司总经理。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工业生产,使该村逐渐走上了强村富民的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和富裕村。1994年荣获“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十杰”称号,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群英会”,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1995年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荣获青岛市青年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获得荣誉
该村是青岛市百强村之一,是李沧区的经济强村和创利税第一大户。连续1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1997年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同年6月被山东省专利局授予“山东专利村”称号。1994年荣获“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称号,同年被中共青岛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