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是一本介绍北京的书
图书信息
作者: 窦欣平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2012-8-1
页数: 272
定价: 36.00元
内容简介
作为封建帝国的首都,北京的建都史已长达八百余年,现存的名胜古迹中大多浸染着丰富的皇家历史,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不过,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如果不了解它们作为帝都遗韵所蕴藏的厚重历史,那么,你便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乐趣。正因如此,人们在游览北京时,早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参观,而是渴望透过历史感受古迹,本书正是为参观者提供了这样的选择:带上一本书,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
该书着眼于北京名胜古迹的厚重历史,以游览北京时首选的十三处古迹(故宫、明十三陵、景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子庙、北海、长城、香山)为对象,围绕名胜因皇家而建的特殊性,于细处为游览者勾勒出古迹的发展史,于宏观则构成北京在金、元、明、清时期的首都史,是一部集合历史学知识的旅游书。
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吴梦麟/北京文博专家、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刘高/首都博物馆专家、翁连溪/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谭烈飞/北京市地方志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兆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杨世敏/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张宝瑞/新华社高级记者等十余位专家审读并撰写推荐语。
作者简介
窦欣平,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后进入新华出版社,历任重庆分社记者、人居杂志编辑记者及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策划等,期间多次获得新华社部级好稿奖,现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主要著作有《北京创意市集》《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戏恋人生》《宝瑞真言》《铁面无私》《我是师洋》《聚焦名人名案》等。其摄影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国家级报刊。
图书目录
序·沏上一杯茶,在文字中神游北京张子扬
序·触摸北京张宝瑞
帝王之家的传奇
关于北京的历史,最重要的当属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无须典籍的记载,却早已随着岁月印刻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游走在众多的名胜古迹之中,就像在历史的画卷中徜徉。
五百年皇宫禁地
如今,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一百年,帝国王者们也随着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的逝去而永远地消失在了历史之中,然而,幸运的是,有一座皇宫却被保留了下来,它就是曾被称为“紫禁城”的北京故宫。
与皇城建都史同行的北海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北海,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北京城在书写一部建都史的同时,北海也完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史。这座皇城御苑的命运充满了神秘色彩,与皇家息息相关,甚至许多设计便出自皇帝之手。集古代园林艺术精华于一园的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传奇呢?
见证明王朝终结的景山
崇祯虽没有最终挽救明王朝覆亡的悲惨命运,但他为这个王朝尽到了自己的力量。他没有用投降来换取生命的延续,而是选择用死亡做出了最后的抗争。在那一天,景山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记住了崇祯皇帝为国家社稷而作出的努力。
颐和园的政治风景
今天的颐和园是中原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外游客来北京观光的必游之地,有着难以估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与皇家共命运的圆明园
始建于清王朝康熙的圆明园,见证了这个帝国近两百年的荣辱兴衰,它生于大清王朝的繁华盛世,毁于衰败时期的咸丰末年,这座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与大清帝国的兴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清王朝的兴盛而繁荣,也因清王朝的衰败而荒芜。
香山之上帝都遗韵
岁月磨砺,帝都北京在王朝更迭和外夷入侵中饱经战火洗礼,美丽的香山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曾经风华无限的景观变成断壁残垣,与依旧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无法忘却的记忆,也仿佛在将人们带入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的那段岁月。
天坛兴衰五百年
五百余年风雨沧桑,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古代祭祀性坛庙建筑群,天坛承载了天子祭天的历史,因神秘而传奇,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观光者慕名而来,透过建筑触摸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皇运沉浮下的祭地之坛
地坛因皇家而建,明清两朝共有十五位皇帝在此举行祭地礼仪;也因皇家而没落,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走向了荒芜。数百年间,地坛有知,虽也曾为天子祭地时的繁华而沉吟陶醉,但感受至深的,却是封建帝王命运沉浮下的无奈。
从龙潜福地到皇家第一寺庙
始建于清代的雍和宫绝不是一座一般意义上的寺庙,它的出现前后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历经王府、行宫、庙宇三个时期,因走出两位皇帝而成为“龙潜福地”,又因被改为喇嘛庙而成为皇家第一寺庙。雍和宫的发展轨迹独一无二,与政治息息相关且又充满神秘色彩,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许多情境已留于史册,成为了清史中悬而未解的谜团。
中央官学国子监
始建于元代的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因为书写了皇家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历史而变得非比寻常,即使在七百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孔家庙里的皇朝往事
北京孔子庙是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七百余年的风雨飘摇,王朝更迭中,孔庙浓缩的儒家文化精髓未曾改变,见证了科举制度的兴衰,也见证了文化的繁衍。
十六帝十三陵
经历几百年的雨雪风霜,十三陵虽然也遭受过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破坏,所幸最终还是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正是这些皇陵的存在,才让那些关于大明帝王、关于中华民族的种种记载变得真实起来,而不只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文字。
长城何止万里千年
一座以防御为目的建起的实物丰碑,除去军事作用,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曾为长城留下不朽的篇章。漫步长城之上,诸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诗句响于耳边,一段原本深沉的历史却翩翩闯入我们的心中。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北京名胜古迹旅游信息简表
专家推荐语
王道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北京史专家:本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把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部帮助广大旅游者了解北京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好书。
吴梦麟/北京文博专家:本书以物说史,文笔流畅,富有新意,读来有上历史课之功效,值得推荐。
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古都北京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内涵深,举世无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立体博物馆,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可以了解景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作者还有许多独到见解启发你的思考。
刘高/首都博物馆专家、研究馆员:北京,拥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3000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以“史”着眼北京、以“史”研究北京、以“史”明了北京,对于这座城市的保护与宣传十分有益。
翁连溪/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作者着眼皇城古迹,以“史”命题,用精彩的故事打开了禁的思想之窗,将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入浅出地提炼为一部简要的导游读本,不仅带领读者游览了北京,还帮助他们了解了北京。
张子扬/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著名导演:它是一次徜徉北京都城建筑的杂考,也是一部重温北京皇城往事的读史笔记。对于谜一样的北京,这本书不失是一个揭去神秘面纱的选择,不仅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博大,还能体会一种神游的情怀与乐趣。
谭烈飞/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提纲挈领地记录下北京皇城文化背后的历史,将为游览北京的读者提供一份内涵丰富而生动的文本载体。
侯兆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建筑是石头铸成的历史”,建筑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本书着眼于北京特有的皇家建筑与文物古迹,意在反映皇家的历史与文化,构思巧妙,用意隽永,对于了解北京、游览北京十分有益。
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作者以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标性建筑为角度,介绍了拥有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其广博的历史知识,独特的分析视角及平实的写作笔调,使得对于不管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还是对这座城市发展感兴趣的游客、读者而言,均可谓“开卷有益”。
杨世敏/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副馆长:辽金时期的北京始以首都的身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辉煌的皇城历史。这本以皇城建筑为核心的读本,抓住了“皇城”文化的精髓,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地介绍了历史变迁中的北京城。
张宝瑞/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作家: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
窦欣平/《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作者:面对每天生活的城市,我一直在问自己,你真的熟悉她吗?北京是厚重而博大的,如果不了解她的历史,又怎敢说熟悉?更何况那些在这座城市匆匆而过的游览者们。我希望提供给读者一份最直接、最好看、最有效的北京游深度读本,让他们捕捉住这座城市的精髓,也感受到我对她的爱。
书籍序言
沏上一杯茶,在文字中神游北京
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 张子扬
初看本书的题目,很可能会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写给“驴友”们的勘古旅游手册,但仔细读过才能了解其中的内涵—它是一次徜徉北京首都建筑的杂考,也是一部重温北京皇城往事的读史笔记。对于谜一样的北京,这本书不失是一个揭去神秘面纱的选择,不仅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博大,还能体会一种神游的情怀与乐趣。
一
我与欣平相识多年,友情之外还是文友,曾有幸为他的两本书写过序言。
2004年年底,新华出版社准备出版他的新作《周星驰外传》,因为是影视题材,我又时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他便请我作序。付梓之前,我们把酒畅谈,虽然探讨的是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的搞笑“周星驰”,但让我感受更深的却是欣平对于影视艺术的热爱。他大学时期学习的是影视制片,工作时却做了新华社的新闻记者,不过,“记者”之余他仍旧对影视艺术“恋恋不舍”,于是便以影视人物为研究对象,透过对他们的关注来延续和完善他自身的影视知识体系,这种执著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而后,我又为欣平的另一部著作《戏恋人生》撰写了序言。透过这部关注徐克、吴宇森、王家卫、杜琪峰、林岭东五位香港电影导演艺术历程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欣平对影视艺术一如既往的热爱,他在朴实的笔触下展现的依旧是对造梦艺术的关注。我为序言起了《阅读启示录》这个题目,含义不仅包含一种理解,也有一种期待—期待香港特别行政区优秀电影人的文化传承、时代精神、专业素养能够影响更多的电影人与电视人。
如今,他的这一新作已经脱离了影视的范畴,可以说是欣平的一次转型,即从记录型作者到学者型作者的转变。这种转变代表了作者视角的变化:从以往对影视人物艺术视角的分析转化为自身对社会的独立观察。同时也证实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与知识储备的扎实,我很欣喜看到他的这种转变,因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记录与提炼同样重要,又相互提升,这样才能为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基础。欣平以他生活多年的皇城北京为写作对象,不仅满足了当下读者的所需,也拓宽了他的创作领域,更锤炼着他自身的文化关怀与人文史观。这样的作者值得期待。
二
北京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能够了解它的诸多细节,我总会乐此不疲。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起于辽代的金朝。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定都于会宁府,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当时被称为上京。金国入侵中原后,迁都北京,上京城的皇家建筑便被烧毁。阿城是我母亲的家乡,她在小时候总会听到关于女真政权的一些故事,很灵动也很有趣。母亲曾不止一次讲过,为了验证上京城迁都时遗留下“宝贝”的故事,上小学时的她经常会和她的表姐结伴光着脚丫子在雨后的泥地里走,看能不能捡到烧坏的首饰、金银器皿,因为在那时的确有人在雨后的城址上拾到过宝贝……传说归传说,不过,正是因为金国迁都才真正翻开了北京的首都史。
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数百年间,北京留下了很多气势恢弘的皇家建筑,成为如今重要的人文景观。不过,物是人非,亦人是物非。说“物是人非”,是因为看到了依旧雄伟的建筑,但皇城的主人却早已作古。遥想当年,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尽管被汉文化、文字传统所束缚,但仍然没有丢掉民族的本性。他们只是把宫廷作为政治环境,向往的依旧是北方草原的开阔与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正是因为这种本性思想的影响,皇家从未间断过园林的修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颐和园、圆明园等。不过,汉族修建园林是当做花园来消遣,但游牧民族修建园林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享乐,而是在释放他们积蓄于胸的对大自然的渴望。如今漫步于皇家园林内,在物是人非中,更应该体验的正是昔日皇城主人的心绪与情怀。而说“人是物非”,则有必要将我们置身于时间长河。大学毕业时,我和张学友都还是一群激情燃烧的青年,一天夜里,我们几个人准备夜游圆明园,于是兴致盎然地出发了。当年的圆明园周边十分荒凉,深夜里一片漆黑,我们骑着自行车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于是便站在荒野中大喊:“圆明园,你到底在哪里?”也许,圆明园当时就在我们眼前不远的地方;如今仍旧在那里。只不过,我们已不再青春年少。
还有一件关于北京古迹的趣事不得不提。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的外祖父就是清朝末期的一位状元。有一天,我们一起跑去北京的孔子庙玩,大家在一块块不同时代的状元碑里寻找同学外祖父的名字,还真的找到了。写这篇序言时,当时年轻人欣喜雀跃的画面如镜头场景般重现在脑海里,只是当时我们并不了解这块碑背后的历史。其实,这块状元碑立于清朝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虽然状元是慈禧钦点,但已经步向消亡的晚清政府却早已无暇顾及竖起最后一块状元碑,只能由无奈的状元们自费捐建。此时的无奈与当初第一块状元榜被竖起时的辉煌相比,构成的是两幅反差巨大的图景。前些天去雍和宫时路过孔子庙和国子监,蒙蒙细雨中,又想起末代状元碑的小故事,如果不是欣平的考证与记述,那么或许很多人根本无从了解这段有趣却鲜知的历史。无人发现的历史睡着了,殊不知,那些静静的石碑承载着丰厚的内涵,只有当有心之人轻轻扣下访古的门环时,往昔才会发出灵动之声,带给你一阵远去时代的回音。
三
二十年前,一位友人曾创作了一组圆明园微雕,展现了圆明园往日庞大的建筑群,我曾应约为这组作品撰写解说词,在查找大量资料的过程中,我对圆明园的文化贡献与政治功能有了综合性的理解与认知。所以我在那篇文章中表达爱新觉罗·弘历以景造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以往一提及圆明园的兴建就简单地与骄奢淫逸并论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讲,圆明园可以与拉萨市的罗布林卡相比,它既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政治权力的中心。于今,欣平在书中讲述圆明园的历史时,又使用了另一种新的视角:看到了乾隆的情趣与娱乐精神。所谓“步移景换”,只有变换视角,才能够更加全面,也才可能更加生动。这也是本书的另一种价值。因此,我把这本小品、笔记、史考前后阅读了两遍,感受不尽相同。第一次读完之后觉得新鲜;第二次读完则意识到它的深厚,值得一读再读。有关明代景物的典故,书中也涉及许多,在读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点儿事》之后,沏上一杯茶,闲翻此书,你会欣赏作者那清新而聪慧的文采,而你的思古之情便也随之神游于这本书里的字里行间……书里不仅有很多异闻趣事,还有历史小考与镜头语汇,更有附录的简表与年表,在字里行间与画面景象中,用一种风格化的情怀与趣味呈现出一道值得玩味的风景。
如果你渴望对北京历史有更多的储备,或者对其中某个朝代有特殊的聚焦,再或是准备对北京的皇城古迹进行一次系统的游历,那么,这本书就会成为你精神的后花园,变成脑海里的故宫、北海,抑或是圆明园。在如此丰厚的、繁大的历史学里徜徉、畅想,当一个悠哉游哉的“驴友”,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或者,当我们垂垂老矣、愿意策杖徐行的时候,按照书中说的地方再次实地感受,物是人非抑或人是物非的情怀或许又会涌上心头。
我非常愿意为欣平的这部作品作序,希望他有更多的作品问世,如果他喜欢的话,我还愿意在下一部新著出版时再给他作序。
触摸北京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宝瑞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十余万言的专著,兼顾了历史知识与旅游实践,以声名远播的名胜古迹为载体,详细勾勒出六朝之都的北京辉煌的皇城发展历史。这样的构思不禁令我们耳目一新。
这部专著的作者窦欣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曾出版《李安的世界》、《周星驰外传》、《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好莱坞之恋》等多部著作。我是他新华出版社的同事,也是十余年的挚友,更充当了他加入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他还是中国戏剧学会的会员,不仅担任中国感动在线总编辑,还是许多优秀图书和期刊的出版策划人。阅读到他的这部作品,让我对熟悉的北京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相信,对于国内外每一个关心喜欢北京的读者来说,这都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我出生在北京,对北京的一砖一瓦都感到亲切,童年和少年都是在东城濒临护城河的四合院里度过,那时我登上东南城的角楼,沿着城墙,踏着禾本科杂草走过哈德门、前门、宣武门,用小网兜扑打着差翅亚目,俯瞰着古老的北京城,望着那些淳朴刚毅的行人,我感到我沉浸在一幅古色古香的民俗图里。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我越发感受到北京历史文化的博大,因为即使是这里一个极不起眼的建筑,都有可能承载着一份很厚重的历史,这或许就是北京的特殊之处,也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色和内涵。
到北京旅游时,你最该看的就是蕴藏皇家文化的景观,这部书中收录的故宫、明十三陵、景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孔子庙、北海、长城、香山等古迹,正是北京皇城文化的代表,也是游览北京时首选的景点。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书中对名胜的选择始终贯穿着一个“皇”字,所有古迹都必须与皇家有关联,可以说,这已经抓到了北京文化的精髓,因为建筑的兴衰实际上就是王朝发展的缩影,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历史,怎么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呢?!从这一点来看,这部书具有工具书的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关于古迹的系统、简要而又不失文采的历史记录。
如果仅仅是优美的文字,对于读图时代的读者来讲,总会感觉到有些遗憾。庆幸的是,作者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书中每一幅照片中的景象都能令读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记忆中的建筑形象,陌生的则是摄影者充满新意的独特视角,仿佛在品尝着一道精致的视觉大餐,可以相信,他在拍摄这些古迹的照片时一定耗费了不少时间和心思,才会有今天这部图文并茂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这座古城中最可贵的还有北京人。隋朝高僧静婉法师为了抵制废佛,在北京房山清凉山发起石刻佛经,历经唐、辽、金、元、明数朝一千余年,数万僧人和书法家参与,形成世界之最,北京人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献出了房山石窝村的汉白美玉。1900年北京民众迎来义和团众,一起攻打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地的教堂,英勇抵制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北京人身在首都,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北京人海纳百川,好客成风,笑迎天下贤才云集京城,为中华的崛起群策群力。如今,北京每天都吸引着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旅游参观者,无论是第一次到北京,还是多次到首都参观,选择这部书作为参观指南都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带上它,游览北京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一本书,一幅北京历史地图
撰文/王晓珍
北京城,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古老都城,风雨中伫立了八百余年的时光,曾经她承载了帝王的风采,如今又重新肩负起都城的重任。作为封建帝都王朝,她留给我们一座宝贵的文化遗产,大量的名胜古迹中浸染着皇家的遗韵。《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像一幅厚重的历史地图,翻开书,我们似乎看到了北京城的沧桑百变。历史延续到今天跨越了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了解北京的一个重要窗口。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背上行囊,一个人,一本书,在游览中感受北京丰厚的皇城文化。
《像史学家一样逛北京》并没有像传统的史学书或者是旅游手册那样的枯燥无味。相反,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似乎是把人带到了那段历史,像是亲历一段战争,目睹一座城池一点一滴的修建起来、亦或是历史上某一日午后一隅的宁静与和谐。全书共有收录了北京13处名胜古迹,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分别展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进入故宫,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导游为游客讲解一些历史知识,而这些知识仅仅是故宫各个建筑所居住过的人和事,也许相比走马观花似地游览,这种讲解足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但却对历史仅仅停留在了距今不远的年代。一座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西周时期的建筑,怎么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讲完她的全部历史。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历史有着如此独到的见解。全书通过对北京历史遗迹的介绍,深度介绍了北京文化与皇家历史的渊源,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加全面的北京。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北京的皇家历史就镶嵌在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之中”。
历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有些人把历史写的太复杂,让人看了云里雾里的找不到方向,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这本书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他把复杂的事情写的简单明白,把平淡的事情写的妙趣横生,这样就平增了一种趣味。这也是我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之处吧。
“上下五百年,人非而物是,一座宫殿,留下了无数皇家的印记。”走在颐和园昆明湖畔的绿柳林荫处,你怎么也想不到如此风景秀美的地方却与政治相连。也许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可以见证一段屈辱的历史,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座山也能见证一个王朝的终结。所有的疑问都在这里得到解答,历史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沉重和血腥。相反,我们会对于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产生无限的畅想,在现实中重新品味着历史的余温。
历史的舞台很大,也很小。打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张历史地图,跨越千年的光阴,重新在历史的现实中徜徉北京,这种心境,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历史不会忘记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
合上书,静静地思考,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虽然遭遇了强权和不公,但是如果重新改写历史,也许文明就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人类的历史也就没有这样的丰富多彩。我想任何时代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永远都改变不了历史,这是一幅等待人们继续研究的地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