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旺
李海旺,男,1963年出生于襄汾县,现任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客座教授、山西晋中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是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创始人、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委员会主席。李海旺1988年毕业于晋中师范学院艺术系,并于199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
李海旺主要作品有《云里、雾里、水里》、《意象的归途》、《天籁无垠》、《融合与创造》、《荷塘》系列、《天籁》系列、《人体》系列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博物馆邀请展、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及德国文化艺术邀请展等大型画展。
人物著作
2009年至2007年
2009 《云里、雾里、水里》油画展(上海市)
2009 《意象的归途》思莱德画廊(北京)
2009 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香港)
2008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北京)
2008 德国文化艺术邀请展(波斯坦)
2008 《天籁无垠》李海旺油画艺术展(北京)
2007 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
2007 《融合与创造》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国家博物馆)
2007 融合· 消解----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 (798时态空间)
2004年至2006年
2006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
2006《天籁无垠》—李海旺油画艺术作品展——北京
2006《荷塘》系列十余幅作品《中国艺术》专版介绍
2006《天籁》系列五幅参加国家博物馆邀请展
2006《天籁》系列六幅入选中国当代绘画交流画集
2006《天籁》之十,九歌国际拍卖行
2006《天籁》系列八幅万隆国际拍卖行
2006《人体》系列十二幅参加七九八·九点画廊八人邀请展2005《人体》系列,中国油画学会邀请展
2005《人体》系列,中国油画学会邀请展。
2004《天籁》系列,发表于《美术研究》第4期。
2004《荷?水中天》发表于《美术研究》。
2004《天籁》系列之四发表于《美术研究》。
2000年至2003年
2003《海旺油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天梦》系列六、七、八发表于《中国油画》第四期。
2003《人体》发表于《中国油画》第四期。
2003《当代艺术》中法艺术交流展?成都市。
2003山西省第三届油画艺术邀请展。
2003论文《关于艺术的抽象思维》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论文《思维?意象?抽象》发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举办个人展览,四川成都艺术城。
2000《倩倩》发表于《文艺研究》第4期。
2000应泰国艺术家协会邀请在曼谷举办个人展。
2000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学院展览,中国美术馆。
1990年至1999年
1999参加百名油画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1999作品《老玉米》入百名油画家画集。
1999《天语》系列五幅,中国油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1999《城市边缘》入选新中国成立50周年展览。
1998《尘积》系列发表于《中国油画》第二期。
1998《尘积》系列发表于当代学院艺术第五期。
1998人体系列二幅入选山西省第一展油画学会展。
1996作品《尘积》发表于《中国油画》第一期。
1996北京国际艺苑油画联展。
1996《尘积》之一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收藏。
1995“再启动”油画艺术展,天津美术馆。
1994《自然之色》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
1994《黄土秋歌》系列入选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作品展。
1992《黄土秋歌》系列入选《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展》。
1990《乡妇》入选山西省教师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人物评价
激情的海旺
近年始终少有机会看到海旺的油画原作,但我还清晰记得十年前在天津美术学院汲成先生主办的那届油画高级研修班上海市旺的一批作品,作品里充满了表现性风格的激情,既有狂野的笔触,又有形式的力度与画面的张力。那时的海旺,以及班上的其他张学友,都正值盛壮之年,可以说是野心勃勃,某种蓄势待发的激烈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宣泄在画布上,画面上时常回荡着某种不安的戏剧化气氛。
海旺近些年的作品,无论是人体,静物,还是风景,内容与题材的变化与尝试,或许能够体现其心境的变化,视角的转移,但画面中不变的是其内在激情的显现,很显然,海旺的绘画核心在于油画刀笔的运动,在任何一张他的作品里,激烈的刀笔运动之后翻下的痕迹,成为画面的主宰,以至于具有了某种侵略性和否定性价值,进而导致某种自由的、非逻辑、偶然性的效果。这样一来,海旺的画就不可能拘泥于任何的内容与对象,或既定的规则与逻辑,形式与内容仅仅为保持创作的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而服务。题材的预设性与绘画过程的偶然性,相互碰撞导致一种鲜活生动的效果。在海旺的一系列人体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人体的优美与典雅被反复运动的刀笔运动所覆盖、撕裂。绘画的再现价值已荡然无存,而主观的情绪与冲动,却与形和色产生着内在的共鸣,海旺的内在感知得以进发。
近几年海旺的作品,透露出某种新的迹象,就是他在试图收敛这种激情的释放,这在他一系列表现荷塘的作品中能够看出明显的端倪。这或许是年龄的关系,理智与情感在寻求某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变化轨迹,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规律。他的画里释放出的更多的是松弛与自由,而少了躁动与紧张。多了些缜密与规律,少了些狂放与杂乱。我们很难评价这是好是坏,因为这都是真实的海旺,作为老同学,我即喜欢那个十年前眼睛里常常闪现着野兽般光芒的海旺,同样也喜欢现在常常更多带有温和微笑的海旺。
油画作品分析
对于许多中国油画家来说,最为困惑的问题是在艺术创作中,既要在油画语言上保持西方油画的味道与感觉,又要使其具有中国的文化感和身份感。平心而论,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从中原地区油画发展史看,由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油画家们提供了众多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案,其中的一种方案就是用油画来画中国传统绘画中喜欢描绘的题材,如山水和花鸟。在这种方案中,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用油画创作中国画,画面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传统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还有一种是画的题材虽然也是山水或花卉,但是艺术家们还是尊重油画语言的特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李海旺现在所走的油画道路在总体上属于后一种。不过在我看来,他在此领域的探索有许多超越前人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在中国当代油画中,油画的本土化以自然景观为主,而李海旺则选择了荷花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对象:其次,虽然李海旺画的是荷花,但他又并不是从传统花鸟艺术的角度来看待荷花的,而是从山水的角度来对待荷花的。《天籁》的命名表明李海旺视荷花为天地之间的存在物,这样,在《天籁》系列作品中,荷花在传统花鸟画中的含义,如“出淤泥而不染”及其人格化的象征倾向则被消解了。
由于李海旺是从山水的角度描绘荷花,所以,他特别重视时间、季节和气候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在《天籁》系列作品中,有一幅作品被作者描绘了荷塘月色完全相反的景色:荷塘中几枝枯败的莲荷,与映照在塘中布满晚霞的天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荷花就像在云彩中生长出来,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深远的空间。燃烧的红色天空与荷塘的水一体一色,不仅表达了特定的时间,也表达了天地相互依存的依赖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用一个小荷塘就呈现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色和崇高的审美特征,显然与李海旺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小观大”的创作方法有关系。只是在李海旺的作品中,“大”与“小”的关系,不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结果,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对自然的深入体验获得的。这种体悟的表达天地合一,万物一体的艺术方法,几乎贯穿在李海旺的《天籁》系列的所有的作品之中。如在另一幅也是描绘黄昏时分的荷塘景色的作品中,李海旺在荷塘中不仅把天空的壮丽印在荷塘里面,而且把太阳在水中的形象也描绘在画面中一个接受中心的位置上,太阳的金黄色,与近乎黑色的荷叶,构成了一幅与中国传统山水接受的水墨写意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海旺的《天籁》系列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既超越了描绘荷花的花鸟画范畴,也突破了西方油画视自然为风景的局限,而与中国传统山水艺术的精神更吻合。我想这与李海旺把荷花与生长它的大地联系起来描绘有关系:与他舍弃荷花的细节,只注重对象的有机的结构和色彩的单纯对比有关系(如大量的黑色的运用);也与他只考虑光色的季节和气化的风景构造,也不同于印象派只重光源色的自然主义倾向而获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审美价值。当然,李海旺很清楚的一点是他的《天籁》系列作品是油画,而不是水墨,所以,在《天籁》系列作品中,李海旺那纯粹而又地道的油画语言,仍然散发出审美的魅力。
最后我想顺便提及的是李海旺这次创作的几幅女人体作品,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在这些作品中,丰硕的女人身体,写意似的表达方式,不拘一格的空间处理,都表明李海旺在不断研究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调和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李海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