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扬
王昆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78~198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孙永生教授,获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多次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教授赴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交流学习。
曾任政协北京市第九届、第十届委员,教育部高校数学与统计学教指委数学分委委员,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数学进展》、《数学研究与评论》等期刊的编委。
研究领域
王昆扬教授研究领域是傅里叶分析与函数逼近论。自1992年以来四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在1999~2001年和2002~2004中俄国际合作学术研究项目中任中方主持人。
接受采访
——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昆扬
作者:周雪梅 文章来源:《教育》2009年5月18日第5期
特殊的时代赋予了他经历,岁月的沧桑没有使他失去乐观的本色。王昆扬依然保持着那份坦然与平和,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作为教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
他留守母校,执鞭教坛30年;他诲人不倦,勃勤恳恳固守在教学最前线;他躬耕不掇,著述丰盈,论文、著作丰富且影响深远;他教研双精,于层层评选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名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昆扬。
2008年教师节前夕,王昆扬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面对辉煌的成绩和荣誉,他谦虚淡定:“作为一名教师,我就要忠于职守。教好书是我应该做的。我喜欢教书,也能够做好,我就要尽量做好。能够得奖,我感到很欣慰,这也是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要感谢学校、所有同事和学生的帮助和鼓励。奖励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压力,我把它看成对自已的一种鞭策或者督促,今后要继续做得更好。”
人物经历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已经35岁的王昆扬告别工作了8年的河北省邢台专区朱庄水库工程指挥部,踏上了迸京的列车。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面试考场,遇到了他的引路人——北师大数学系教授、著名函数论专家孙永生先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王昆扬教授这样评价自已。王昆扬1966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在解放军部队再教育2年,然后在朱庄水阵修水库8年。当得到高校重新招研究生的消息时,怀着对数学的热爱,王昆扬以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投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并被顺利录取。1978年至1981年、1982年至1985年王昆扬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师从孙永生教授,专业为基础数学(实函数论)。
谈起自己的恩师孙永生先生,王昆扬万分感慨,言辞中充满了感激和崇敬。“孙永生先生为人正直、真诚,兢兢业业地教他的学生。他对学生真挚的爱、殷切的期望,始终如一地表现在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之中。”王昆扬说,孙先生虽已于两年前辞世,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自己。
“孙先生是我最敬佩的老师。进入师大,师从孙永生先生攻读研究生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做学问我是跟孙永生先生学的,做人,他对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没有什么大话,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格言警句,但是他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至死不渝的事业心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孙先生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人格高尚。我达不到他那样的境界,绝对做不到他那个样,但我尽可能向他学习。他一直到患了癌症,还参加我们的学生讨论班和中俄研讨班,给我们做翻译,讲这一学科的发展状态。孙先生讲课从来不拿讲稿,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掌握得非常熟练。惟有如此,才能清楚地观察学生们听课的状态。了解学生有什么困惑。我也这样要求自己,但是我发现,不拿讲稿备课的时间要比拿讲稿的时间多3倍以上。这就需要认认真真的敬业精神和充满爱心的奉献精神。”
王昆扬说他有时做梦还能梦见孙先生讲课时的状态,“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王昆扬对老师充满感情,在孙永生恩师去世后,还经常前去看望师母。
教学经历
“王昆扬教授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老师。”几乎所有上过王昆扬课的学生都一致这样评价他。
从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为孙永生先生担任助教开始,到1981午他硕士毕业后正式留校任教至今,他已经在教师这个光荣岗位上工作了整整30年。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讲授本科生基础课程,同时还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工作和大量科研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王昆扬教授始终秉持教好课是教师最基本职责的理念。他下苦功天,积极探索,在继承前人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富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教好本科生,王昆扬下了很大功夫。
在讲授数学定理的时候,王昆扬教授一定在黑板上将公式一步步推导,并耐心讲解。近些年他也偶尔在课堂上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PPT的使用可以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他坚持认为这只能作为辅助,“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打好基础,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很重要,一定不能松懈”。
2007级本科生卢超说:“王老师兢兢业业,教课从不偷工减料。他对学生总是那么耐心,谆谆教诲。大学学习一年半的时间,我收获很大,真的非常感谢王老师。”
199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黄宏伟回忆当年上课的情景时说:“王老师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特点,很有想法。他上课的内容比较来讲,偏难偏深。‘数学分析’这门课需要开三个学期,是数学系所有分析类课程的基础。王老师当时教授的内容和许多市面上的教科书都不一样,他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开始就讲授多元空间的情形,把很多一元的当作是多元的特例。特别是在积分这一块上,王老师和很多传统的讲法都不一样,他直接引入测度论,百接讲授勒贝格积分,而把传统上数学分析中所讲的黎曼积分当成是前者的特例。尽管我们当时在学的时候都感到很辛苦,但是坚持下来后,好处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起点高了,大二在学习‘实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这两门较难的专业课时就变得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门课程中的不少知识在大一的时候王老师都已经教给我们了。”
数学抽象性很强,课程相对枯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王昆扬经常在课堂上增加互动环节,请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一方面给大家压力,上讲台的学生一定要对所讲内容吃透弄通,另一万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学生树立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王昆扬有时还会在课上加一些小插曲,给学生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鼓励学生们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上进。
教学方法
王昆扬教授多次参加国家的教学项目改革,如教育部“数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他编译的教科书像《实分析》、《简明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专题研究》、《数学分析讲义》、《数学分析》、《正交级数》等,也深受学生及教师的喜爱。他先后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曾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师范司教改重点项目JS032A(1998~2000年),两度主持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主持“数学分析”精品课程。
王昆扬认为,学生学术基础不同,将来的去向不同,培养学生“不可以同样一个水平,同样一个要求,一定要分层次。”他一直坚持“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每次研究生入学前王昆扬教授都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他发现学生中真正把本科前导性课程都学完的并不多,有的人缺好几门基础课。所以,“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对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要分开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的情况”。
王昆扬主动在规定课时外,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开办讨论班,学生自愿参加;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辅导班。
2006级博士生黄宏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坚持参加王昆扬教授的讨论班,他说:“我们上本科时一个班近40人,王老师组织愿意多学一点的20来位同学在课下开讨论班。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分配了一个题目。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每个人都学着自己找资料、读资料,在讨论 班上谈自已的题目,然后再讨论。就这样,大家接触了20来个专题,开阔了眼界,因为其中好几个专题在正常的本科教学中是压根儿不会涉及到的。到后来我上了研究生,当时听王老师谈‘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心里面对王老师当时的讲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王昆扬的另一位博士生说:“在讨论班上,我们从做报告所读的书和正在做的科研项目,收获特别大。做报告一方面要求我们读懂所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王昆扬老师会和我们互动,他适时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站得更高,透过字面公式,了解更深层次的数学思想。”
“希望我的学生比我强”
王昆扬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自已的学生,他说,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既然是公益事业,我们办教育培养的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你要影响他,不单是学识,还要影响他的人格和品格,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用。”“我教书就是希望学生人格正派、学问丰富。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对校园中一些不好的学风现象,王昆扬不能认同,比如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考试作弊。但是对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同学,王昆扬教授不会瞧不起他们,也不会让他们很悲观,而是经常鼓励他们。他经常和学生说:“你做不到的事别非得去做,那样没效率,只能毁伤自已;但是你能做到的事就不要放弃,要通过自已的努力实现自已的目标。”
王昆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学生要求都非常严格,反对急功近利,这是出于一个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王昆扬教授经常告诫学生:“沿着前人的道路、跟着别人去做一些文章,只能算是个练习。如果走不到别人前面那就不叫创造、不叫创新。”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踏踏实实,真正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而不是只求论文数量,过于急功近利。
2007级博士生王晟说:“王老师上课准备非常充分,也要求我们上课尽量脱稿。他从事业上、学业上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他会估计你的程度,也要求我们正确估价自己。只要你努力了,他不会苛责。但是如果他认为学生浮躁,做学问不踏实,他就会点出来。”“他完全不计较工作量。我正在做论文,他觉得我的进度比较慢,就把我的讨论班从原来的一周一次加到一周两次。”“他要求我们做论文一定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找文章拼凑,结论必须是新的。”
严师出高徒。王昆扬教授如今已经桃李芬芳满天下。30年来,他授过课的本科生至少超过千人;协助培养硕士1人、博士2人;独立培养硕士13人、博士2人,指导博士后1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各自的学习或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在所有的学生中,王昆扬经常提起一个名字,他经常用这个学生的事迹来激励在校学生,那就是2002届博士生、现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的戴峰。在他身上,王昆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所指导的戴峰的博士论文《单位球面Sd-l上实光滑函数的逼近》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毕业后,戴峰在王昆扬教授的推荐下赴澳大利亚继续求学,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
戴峰被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为母校数学学科的发展做贡献。“我希望我的学生此我强。”王昆扬教授总是这样说。
在学业上,王昆扬要求严格、学风严谨;花生活上,学生们也无不感受到他的关爱与帮助。本科生高牛山学习有潜力,王昆扬就让他参加研究生的讨论班。他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但学习刻苦努力,宿舍人多,不方便学习,就在外面租住房子。王昆扬教授知道后慷慨解囊,资助了他部分租金。王昆扬还将自己编写的教科书免费送给近80位本科生做教材。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们每谈及此,言辞中都不禁对王昆扬表现出深深的感激和敬佩之意。
“王昆扬老师是很重感情的。他总是把我们当朋友一样看待。”学生们说,王昆扬经常请自已的学生到家里做客。王昆扬教授的夫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研究代数。学生们和两位教授相聚一起,气氛总是非常融洽。
面对学生,王昆扬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兼挚友。他说,和学生们在一起,自己的灵魂也能够得到净化,跟学生相处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工作起来就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这是做教师的一个好处。”
特殊的时代赋予了他特殊的经历,岁月的沧桑没有使他失去乐观的本色。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坦然与平和,更在自已热爱的事业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作为教师,王昆扬教授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比自巴更强的学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不但能够教给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在有些方面还能受到我的影响。我相信我给学生的影响还是正面的多。看到学生比我强,我就高兴。”王昆扬这样说道。
所获荣誉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两部。曾集体获得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合作获得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自1992年以来四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发表教学改革论文8篇,编写教材三部。
两度主持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曾主持“数学分析”精品课程。曾被教育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先进工柞者,获北京市名师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