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皞
太(公元前4354—公元前4239年在位),在位115年,也作太昊、大昊、大皞或者大,号伏羲氏,为风姓,是东方祖神,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汉代之后与伏羲合而为一,称太皞伏羲氏,中国华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的共同祖先,古代官方祭祀的五方上帝中的东方天帝青帝,被奉为“三皇之首”和“百王之先”。
太皞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据《左传》等古籍所载,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其部落活动在陈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附近)。关于太皞亦有“以木德王,是为春皇”之说。《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皞(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皞配木德。”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经》中,将太皞与伏羲视为一人,正式把二者合体为太皞伏羲氏,并编排了以太皞伏羲氏为首的帝王世系。太皞伏羲氏综合了太皞的五行和伏羲的地位,作为五行之始的太皞与作为百王之先的伏羲合二为一后,太皞即伏羲、伏羲即太皞、全称太皞伏羲氏的观念渐成后人共识。
太皞伏羲氏的功绩众多,如画八卦而通神明、结网而兴渔猎、养牲牺而充庖厨、造书契而兴文籍、设官职而治九州、观天文而作历法、制乐器而兴礼乐等等,又如繁衍人类、制嫁娶、定人伦等等。
起源
中国民间传说华胥在雷泽(古地名)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便踩了上去,因此而受孕,于成纪(古地名)生太皞。太皞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作出了八卦。又发明文字,定婚嫁礼法,传授百姓畜牧之法,制作十五弦之瑟。后按取法五行,圣王死后以五行相配,所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宓,音伏),亦谓伏羲。
出处
据《吕氏春秋通诠》考证,太皞即是伏羲氏,秦汉阴阳家用五方上帝配四时五方,认为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后,祀于东方,所以为木德之帝,为司春之神。
《儒部·法言义疏》
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皞,北方为,中央为黄帝”,谓汉族已有以太皞等为五方帝之名者,足与金说互证。胡部郎玉缙云:“晋语公梦蓐收之状白毛虎爪,此收神之形,必非该之貌。则知太皞、句芒等本古者五行天帝、天神之号,非伏羲与重等也。
史书记载
《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上有九,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荀子·正论》:“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
《淮南子·天文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参考资料
太昊伏羲考辨——兼及古史帝王世系研究中的问题.淮阳网.2024-01-19
七言自由诗•致太昊•金融礼赞选之三十四:开天辟地君最健 太昊铸钱创纪元☆.中国诗歌网.2024-01-20
甘肃日报 | 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的伏羲文化.澎湃新闻.2024-01-19
三皇五帝.国学网.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