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松
陆春松,男,1982年4月出生,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包括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突出贡献奖、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优秀学生论文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在对雾物理化学特征和云中夹卷过程研究中,陆春松通过深入分析雾水化学的特征、雾的宏微物理结构及生消机制,为建立雾的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参考;开发了一个新的积云中夹卷率的计算方法,为提高夹卷率的计算精度、改进积云参数化方案打下基础;揭示了积云和层积云中占主导的夹卷混合机制,并提出了参数化方案,提高了气候模式对云物理及其辐射效应的模拟能力。2015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人物经历
陆春松,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物理委员会委员。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8月至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访问,研究区域气候模式RegCM4中的积云参数化方案。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曾在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访问,研究内容涉及低云中的夹卷混合过程、夹卷率和雾的生消机制等。主持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项、气象行业专项子课题1项,同时参与科研项目9项。共发表/录用论文33篇,其中SCI论文18篇(第一作者11篇,第二作者2篇),权威论文5篇,EI论文3篇。论文被《Atmos Chem Phys》、《Clim Dyn》、《Atmos Environ》、《Pure Appl Geophy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引用200多次。共参加国内外会议29次,其中17次作口头报告(7次为大会报告),获得各类奖项14项,包括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优秀学生论文奖(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等。受邀担任《Geophys Res Lett》、《J Geophys Res》、《J Atmos Sci》、《J Atmos Ocean Tech》和《Atmos Environ》的审稿人。
研究方向
1. 南岳云雾茶物理过程
2. 云雾中的夹卷混合过程
3. 低云-气候之间的反馈
4. 雾的生消机制
5. 雾水化学
教育工作经历
(1)教育背景
2008.9 – 2012.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博士,导师:牛生杰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刘延刚研究员(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2005.9 – 2008.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硕士,导师:牛生杰教授。
2001.9 – 2005.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系,本科。
(2)工作经历
2012.7 – 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系,讲师。
2012.9 – 至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骨干。
2013.8 – 2013.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访问学者。
2009.9 – 2012.8,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环境科学系,研究学者。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305120)“基于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的积云夹卷混合过程研究”,2014.1-2016.12。
(2)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K20130988)“南京地区积云中夹卷混合过程的大涡模拟研究”,2013.7-2016.6。
(3)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3228120002)“层积云中的夹卷混合过程及其对云微物理和光学特性的影响”,2014.1-2016.12。
(4)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3KJB170014),“夹卷混合过程对南京地区暖积云中降水形成的影响”,2013.8-2015.12。
(5)主持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 201406007)“全球高分辨率模式的对流及其与云微物理相互作用的参数化方案研发”的子课题,2014.1-2016.12。
(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311140280)“三级分档雾水化学与雾微结构相关性研究”学术交流,2013.8-2013.10。
(7)主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开放课题,“气候模式中层积云湍流混合蒸发机制的参数化”,2014.1-2015.12。
(8)主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LAS W-B06)“积云混合蒸发机制参数化方案的开发”,2013.10-2015.10。
(9)主持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KDW1201),“积云中夹卷率与夹卷混合机制之间的关系”,2013.1-2014.12。
(10)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2012X041),“浅薄积云中夹卷率对云微物理结构的影响”,2013.1-2014.12。
(11)主持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ME1305)“适用于气候模式的层积云混合蒸发过程参数化方案的开发”,2014.1-2015.12。
(12)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09B_226Z),“南京冬季雾物理化学特性综合观测研究”,2009.9-2011.5。
(13)参与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北极阁基金(BJG201304)“基于WRF及分档云模式研究南京夏季强对流降水”,2014.1-2015.12。
(14)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030962)“我国南方地形云和气溶胶相互作用的观测和理论研究”,2011.1-2014.12。
(1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5151)“三级分档雾水化学与雾微结构相关性研究”,2013.1-2016.12。
(16)参与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长三角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模式研究”,2014.1-2015.12。
(17)参与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706026)“长江三角洲雾害监测预警及灾情评估研究”,2007.6-2013.9。
(18)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775012)“南京市区郊区雾物理化学特性及酸化机理的观测和数值研究”,2008.1-2010.12。
(19)参与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6KJA17021)“雾害形成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污染机理的综合研究”,2007.8-2009.12。
学术科研成果
(1) Lu C(陆春松)*, Niu S(牛生杰), Liu Y(刘延刚), Vogelmann A,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ainment rate and microphysics in cumulus clouds, Geophys Res Lett, 2013, 40, 2333-2338 (SCI, 影响因子3.982).
(2)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Krueger S, Wagner T, Exploring parameterization for turbulent entrainment-mixing processes in clouds, J Geophys Res, 2013, 118, 185-194 (SCI, 影响因子3.174).
(3)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Entrainment mixing parameterization in shallow cumuli and effects of secondary mixing events, Chinese Sci Bull, 2014 (Accepted, SCI, 影响因子1.319).
(4)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Zhao L(赵丽娟), Yu H (于华英), Cheng M (程穆宁), Examination of microphysical relationships and corresponding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warm fogs, Acta Meteor Sinica, 2013, 27, 832-848 (SCIE, 影响因子0.799).
(5)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A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and linking turbulent entrainment mixing and collision-coalescence in stratocumulus clouds, Chinese Sci Bull, 2013, 58, 545-551 (SCI, 影响因子1.319).
(6)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Yum S, Niu S(牛生杰), Endo S, A new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entrainment rate in cumulus clouds, Geophys Res Lett, 2012, 39, L04802 (SCI, 影响因子3.982).
(7)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Vogelmann A, Lateral entrainment rate in shallow cumuli: Dependence on dry air sources and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Geophys Res Lett, 2012, 39, L20812 (SCI, 影响因子3.982).
(8)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Vogelmann A, Observed impacts of vertical velocity on cloud microphys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aerosol indirect effects, Geophys Res Lett, 2012, 39, L21808(SCI, 影响因子3.982).
(9)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Niu S(牛生杰), Examination of turbulent entrainment-mixing mechanisms using a combined approach, J Geophys Res, 2011, 116, D20207 (SCI, 影响因子3.174).
(10) Lu C(陆春松)*, Niu S(牛生杰), Tang L(汤莉莉), Lü J(吕晶晶), Zhao L(赵丽娟), Zhu B(朱彬),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g H₂O in Nanjing 面积 of China and its related fog microphysics, Atmos Res, 2010, 97(1-2), 47-69 (SCI, 影响因子2.2).
(11) Niu S(牛生杰)*, Lu C(陆春松), Liu Y(刘延刚), Zhao L(赵丽娟), Lü J(吕晶晶), Yang J(杨军), Analysis of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of heavy fog using a droplet spectrometer: A case study, Adv Atmos Sci, 2010, 27(6), 1259-1275 (SCI, 影响因子1.338).
(12) Niu S(牛生杰)*, Lu C(陆春松), Yu H(于华英), Zhao L(赵丽娟), Lü J(吕晶晶), Fog research in China: An overview, Adv Atmos Sci, 2010, 27(3), 639-661 (SCI, 影响因子1.338).
(13)Liu Y(刘延刚)*, Daum P, Lu C(陆春松), Comment on“Cloud droplet spectral width relationship to CCN spectra and vertical velocity”by Hudson et al, J Geophys Res, 2014 (Accepted).
(14)陆春松*, 刘延刚, 牛生杰, 淡积云中夹卷混合机制的参数化及二次混合的影响, 科学通报, 2014 (录用).
(15)陆春松*, 刘延刚, 牛生杰,一个区分和联系层积云中夹卷混合过程与碰并过程的方法, 科学通报, 2012, 57(32), 3118.
(16)陆春松*, 牛生杰, 杨军, 刘新, 赵丽娟,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大气科学, 2010, 34(4), 681-690.
(17)陆春松*, 牛生杰, 岳平, 岳治国, 项磊,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1), 58-65.
(18)陆春松,牛生杰*,杨军,王巍巍,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31, 520-529.
(19)Lu C(陆春松)*, Niu S(牛生杰). Study on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nter fog in Nanjing 面积,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u0026 2008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地球科学 and Remote Sensing. Shanghai, China, 2008, 273-276(EI).
(20)Lu C(陆春松)*, Niu S(牛生杰). Fog and precipitation 化学 in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Special Track within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生物信息学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2009, CD-ROM(EI).
(21) Niu S(牛生杰)*, Zhao L(赵丽娟), Lu C(陆春松), Yang J(杨军), Wang J(王静), Wang W(王巍巍), Observational evidence for the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under all stability conditions, Adv Atmos Sci, 2012, 29(2), 285-294 (SCI, 影响因子1.338).
获奖情况
(1)陆春松,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北京大学,2013。
(2)陆春松,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教育厅,2013。
(3)陆春松,刘延刚,牛生杰,南京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委员会,2013。
(4)陆春松,参会奖学金(Travel Grant),第六届雾、雾水收集和露水国际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g,Fog Collection and Dew)组委会,2013。
(5)陆春松,优秀学生论文奖(Outstanding Student Paper Award),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012。
(6)陆春松,突出贡献奖(Exceptional Service Award),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2012。
(7)陆春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8)陆春松,牛生杰,汤莉莉,吕晶晶,赵丽娟,朱彬,《Atmospheric Research》杂志高引用率论文奖,《Atmospheric Research》编辑部,2012。
(9)陆春松,学生海报奖(Student Poster Award),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U. S. Department of 能量,Office of Science),2011。
(10)陆春松,参会奖学金(Travel Grant),戈登研究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及戈登研究报告会(Gordon Research Seminars)组委会,2011。
(11)陆春松,参会奖学金(Travel Fellowship),2011国际化学年平流层臭氧及气候变化研讨会(2011 IYC Symposium on Stratospheric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组委会,2011。
(12)陆春松,“维艾思奖学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13)陆春松,“章基嘉奖学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14)2015年7月,2015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Holton Junior Scientist Award)评选结果揭晓,陆春松凭借在云雾宏微观物理方面的突出成绩成为本年度唯一的获奖者,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
参考资料
陆春松获得2015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气象局.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