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祥
程国祥,字仲若,号我旋。古关(今属歙县)人,后迁居江苏上元(今南京市江宁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在多部门任职,仕途沉浮,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有诗名。程国祥为官清廉,致仕后居住南京,生活贫困。
人物生平
程国祥历任确山县和光山知县、大理寺右丞、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工部和户 部侍郎等职。崇九年冬,升任户部尚书。
明朝末年,军费开支激增,国库空虚。当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增加军费时,不少人认为,既然国家拿不出钱来,就应当向地方增派各种税收。程国祥反对这样做,理由是各地灾荒不断,战乱频起,地方上已不堪承担这种摊派了。他果断地提出暂借“首都赁舍一季租”的办法,筹集到了十三万两银子。崇祯从这件事上看出程国祥很有才华,于是提拔他为东阁大学士,所以人称他为“阁老”。
崇祯十一年改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位居次辅。次年致仕。国祥位居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习。卒后,家贫不能举火。
明史记载
程国祥,字仲若,上元人。举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确山县、光山县二县,有清名。迁南京吏部主事,乞养归。服阕,起礼部主事。天启四年,吏部尚书赵南星知其可任,调为己属,更历四司。发御史杨玉珂请属,玉珂被,国祥亦引疾归。其冬,魏忠贤既逐南星,御史张讷劾国祥为南星邪党,遂除名。
崇祯二年,起稽勋员外郎。迁考功郎中,主外计,时称公慎。御史龚守忠诋国祥通贿,国祥疏辩。帝褒以清执,下都察院核奏,事得白,守忠坐官。寻迁大理白族自治州右寺丞。历太常卿、南京通政使,就迁工部侍郎,复调户部。
九年冬,召拜户部尚书。杨嗣昌议增饷,国祥不敢违。而是时度支益匮,四方奏报灾伤者相继。国祥多方区画,亦时有所减,最后建议,借首都赁舍一季租,可得五十万,帝遂行之。勋戚奄竖悉隐匿不奏,所得仅十三万,而怨声载途。然帝由是眷国祥。
十一年六月,帝将增置阁臣,出御中极殿,召廷臣七十余人亲试之。发策言:“年来天灾频仍,今夏旱益甚,金星昼见五旬,四月山西省大雪。朝廷腹心耳目臣,务避嫌怨。有司举劾,情贿关其心。克期平贼无功,而剿兵难撤。外敌生心,边饷日绌。民贫既甚,正供犹艰。有司侵削百方,如火益热。若何处置得宜,禁有法,卿等悉心以对。”会天大雨,诸臣面对后,漏已深,终考者止三十七人。顾帝意已前定,特假是为名耳。居数日,改国祥礼部尚书,与杨嗣昌、方逢年、蔡国用、范复粹俱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刘宇亮为大学士,傅冠、薛国观次之,又骤增国祥等五人。国观、嗣昌最用事,国祥委蛇其间,自守而已。明年四月召对,无一言。帝传谕责国祥缄默,大负委任,国祥遂乞休去。
国祥始受业于焦竑,历任卿相,布衣蔬食,不改儒素。与其子上俱撰有诗集。国祥殁后,家贫,不能举火。上营葬毕,感疾卒,无嗣。
人物事件
程国祥年幼时,家境贫寒,甚至“父死,无以为葬”,他的一位姓李的邻居施地给他葬父,程国祥甚为感激,将家中惟一的老鹅送给了好心的李姓邻居。后来,人们就将邻居李家住的巷子,叫做“一鹅李家巷。”
退休后,人们把程国祥居住的巷子称为“程阁老巷”,程阁老巷位于秦淮区,新街口东南,东起洪武路街道,西至中山南路,其名称保存至今。
程阁老自幼无父,家极贫寒,祖籍南京,上元县百姓,他十数岁时,做牛角牛骨簪子卖钱养母。他家住在庐妃巷武学后街两闷小房内,每早挑了担子到内桥顶上磨簪子出卖,日夜辛苦,仅能糊口。一日,上元县知县在桥上过,程阁老因低着头锉磨簪子.不曾站起,那知县看见,怒道:“少年人便如此大胆,貌视官长,当街责五板。”【程阁老亏此知县一激而发,亦如韩信之遇淮阴区二少年。】他气愤起来,道:“做官也不过读书人起的,我难道就读不得书,做不得官的么?”遂将担子并家伙摔得粉碎,归家向母亲哭诉,要去从师就学。母亲道:“既有志上进,是极好的事,我家中辛苦纺织,或可得供柴米,但学钱无可奈何。”又想了想,道:“也讲不得,我再忍饥受饿,每日几文积下以做束修,成你读书之志。”【贤哉母也,非此母焉能生此子?】他次日就到一个学馆中去投师。那先生就是关爵的老父,是个年高饱学盛德名儒。学生中多有认得他的,向先生道:“他是每常在内桥顶上锉骨头簪子卖的小程,他也来念甚么书?”关先生见他十五六岁才来开蒙,问其缘故,他将无父家寒,并做簪受责,发愤读书的话,哭诉与先生,这关先生大喜,道:“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更有二句道得妙:
朱门生饿莩,白屋出公卿。
你既有这一番奋志,焉知你异日不为朝廷卿相?”因取学名为国祥。又道:“你既家寒,但愿你肯读,那里争你一个人的束修,我不要你的。”他感激先生了不得,果然日夜用功,寒暑无间,不数年,读了满腹文章。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竟连捷中了,历仕到了阁下,但他做了一生清官,古人还有一琴一鹤,他连琴弦也没一条,鹤毛也没一根。
参考资料
南京政协.zx.nanjing.gov.cn.202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