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娜”号轻巡洋舰
“海伦娜”号(CL-50)于1936年12月9日开工兴建,1938年8月27日在纽约海军造船厂下水,为其主持下水仪式的是蒙大拿州参议员托马斯·J·韦尔奇的孙女埃莉诺·卡莱尔·戈杰。1939年9月18日,该舰正式完工,首任舰长为海军上校马克斯·B·德莫特。服役后,“海伦娜”号被分配到美国太平洋舰队,隶属于海军少将H·费尔拉克斯·利里指挥的第9巡洋舰分队。
建造背景
“海伦娜”号是美国海军布鲁克林级火炮轻型巡洋舰的最后一艘。该级舰是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的产物。由于这个条约只允许美国再建造两条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条约型的重巡洋舰(CA44和CA45),因此为了对付日益扩张的他国海军力量,美国不得不转向建造装备6英寸主炮的优势轻型巡洋舰,从而促成了布鲁克林级的诞生。
设计方案
最初的设计强调布鲁克林级舰的速度和巡航性能不能低于重巡洋舰,在6种预选方案中,从3座4联装炮塔加1座3联装炮塔的重炮舰方案,到只装备2座6英寸3联装炮塔,排水量仅6000吨的轻量级方案都有,1931年初最终选定的方案是排水量9600吨,装备4座3联装炮塔,装甲防护同新奥尔良级一致。该方案于1933年获得通过,但随之而来安装1.1英寸的高射炮的要求使本级舰的设计再次被修改,装甲防护也作了一些改动。几乎同一时期,装备多达15门6英寸主炮的日本最上级轻巡的出现强烈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为了对抗这种火力强大的军舰,在最终的设计里,布鲁克林级的主要武器变为5座6英寸3联装炮塔,水上飞机的飞行甲板转移至舰。
方案改进
美国海军先后订购了10艘布鲁克林区级,而从第9艘“圣路易斯”号(CL-49)开始,美军又对该级进行了一定的强化和改进。其中包括对主装甲带和炮塔面板装甲的加强,从原来的最厚102毫米和142毫米增加到127毫米和159毫米。由此,满载排水量也从12300吨增加到13400吨。另外原来安装的单管副炮也被换成双联装。所以,“圣路易斯”号和“海伦娜”号在许多资料里被称为圣路易斯级而非布鲁克林级。
火力配备
“海伦娜”号继承了布鲁克林级火炮巡洋舰拥有强大火力的血统。它装备了美国海军专为布鲁克林级而研制的47倍口径Mk16型舰炮。炮塔布置也完全一样,均为5座3联装,3座在前,2座在后。
主炮
MK16 6英寸火炮是在50倍口径的MK8 6英寸火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修改的地方甚多,几乎可以说是重新设计了一遍。该炮能发射MK35超重型穿甲弹,因此穿透力是奥马哈级装备的53倍口径6英寸火炮的两倍。该炮炮身重6.5吨,炮总长7.62米,身管长7.169米,膛线长6.053米。炮室容积24.1升,膛压2910公斤/平方厘米,后坐距离0.53米。火炮射速8-10发/分,身管寿命750-1050发,最大射程(使用重型被帽穿甲弹)23881米/仰角47.5度。可发射5种弹药,包括2种被帽穿甲弹和3种高爆弹。被帽穿甲弹分MK35型和普通型,分别重59公斤和47.6公斤,弹头装药均为0.9公斤。榴弹分对空射击弹、高爆榴弹和空心装药榴弹,重量均为47.6公斤,弹头装药分别为6.2公斤、1.1公斤和6.2公斤。除了重型穿甲弹出膛速度为762米/秒之外,其余均为853米/秒。由于威力强大,该炮还装备后续的克利夫兰级等多级轻巡洋舰,成为美海军轻巡的制式装备。
“海伦娜”号的3联装主炮塔全重167吨,每门炮携带200发炮弹。计划中火炮射击角度-5-+40度,后来修正到-5-+60度。仰角速度10度/秒。左右射角-150-+150。炮弹装填角-5-+20度。每座炮塔编制有3名军官和52名水兵。
副炮
布鲁克林级的副炮为8座单管127毫米炮,但是在最后两艘“圣路易斯”号和“海伦娜”号上却有所不同。它们装备了4座127毫米双联装MK12炮。这是自1934年到1945年建成的美军多数舰只装备的标准的5英寸火炮。
防空武器
“海伦娜”号刚建成时,防空武器主要为28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因此防空显得比较薄弱,后来为了适应太平洋战争需要,改装了大量的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遭到袭击那天,它正停泊在珍珠港基地东边的海军造船厂1010码头,在其外侧的是“奥格拉拉”号扫雷舰(CM-4)。因为它的停泊处接近“宾夕法尼亚”号战列舰(BB-38)而遭到了日本飞机的攻击。
在短短的3分钟里,“海伦娜”号目睹了第一批炸弹落在了1010码头对面的福特岛上。接着原定攻击美军航母的,来自苍龙号航空母舰上鱼雷攻击队第一分队,因为找不到目标而飞到了1010码头附近。他们发现该码头附近的军舰,就立即实施攻击。其中1架落单鱼雷机以低空从福特岛南端逼近,然后逼近了“奥格拉拉”号扫雷舰,在500码的距离上投下鱼雷。鱼雷穿越了扫雷舰的舰底,攻击了“海伦娜”号(具体情况参看后页详细分析图)。就当全体船员在警报声中跑向各自的战斗岗位之时,这枚鱼雷击中了它的右舷舰体中部装甲带下方第75号肋骨,距离水线约18英尺处。巨大的爆炸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一个轮机舱和一个锅炉房大量进水。爆炸还使得通向主炮塔和副炮的电线被切断,很快燃起了大火。爆炸余波甚至撕裂了附近的“奥格拉拉”号的舰体。然而出色的舰体整体水密性和损管工作挽救了它,军舰内部的水密门和所有的舱盖都被及时关闭了,进水立即被控制,使得它仍然可以浮在水面上。此外,在2分钟内,舰上的备用柴油发电机被启动,电力被输送到了全部炮塔。
之后,日军还发起了第二波攻击,但是那些俯冲轰炸机由于攻击集中针对海军造船厂和几艘受创轻微的战列舰、转移中的勤务船等,因此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海伦娜”号并未受到重点攻击。根据统计,仅遭到4发近失弹,造成少量人员受伤。而舰上的船员除了一面抵抗,一面继续抢修先前受损的部位之外就是眼睁睁地看着一边的“奥格拉拉”号朝左舷缓缓倾覆,几乎靠在了1010码头上。
战斗中,“海伦娜”号的防空火力一共消耗了375发127毫米炮弹,3000发28毫米高射炮弹和5000发12.7毫米机枪弹。
在经历了悲惨的一天之后,“海伦娜”号在珍珠港进行了初步的检查,随即送入梅尔岛(Mare Island)海军船厂进行大修。在维修中,它反而因祸得福地安装了美国新研制的SG型水面和低空搜索雷达,这座雷达成为它后来优异表现的保障。
首次参战
1942年7月,“海伦娜”号正式完成改装,返回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后它被立即派往南太平洋战场增援。因为当时美军和日军正在全力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对于美军来说,水面舰只十分缺乏,特别是萨沃岛之战,4艘巡洋舰沉没,1艘巡洋舰丧失战斗能力,所以“海伦娜”号的到来十分及时。9月,它先加入了“黄蜂”号(CV-7)航母所在的第18特混编队。这支特混编队由雷·诺伊斯海军少将指挥,负责掩护一支由6艘运输船组成的运输队,这些运输船上装载的是去瓜岛增援的海军陆战队第7团的士兵。这是“海伦娜”号回到舰队之后的第一次任务。
9月8日,“海伦娜”号跟随编队从新喀里多尼亚岛的努美阿港出发。11日编队在圣埃斯皮里图岛与第17特混编队汇合后于14日驶向瓜达尔卡纳尔岛。15日14时,当特混编队航行到圣克鲁斯群岛以南时,突然遭到日军伊-19号潜艇伏击,“黄蜂”号航母当场中雷爆炸沉没,“北卡罗来纳州”号战列舰受创。同行的它救起了400多名“黄蜂”号的官兵,并将他们送到圣埃斯皮里图岛。
称雄
1942年9月16日,返回圣埃斯皮里图岛的第18特混编队宣布解散,“海伦娜”号被编入了刚当天成立的第64特混编队。这是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作战力量,由诺曼·斯科特海军少将指挥。
10月7日,第64特混编队中抽调包括“海伦娜”号在内的2艘重巡,2艘轻巡,5艘驱逐组成第64特混编队第2分队(以下简称TG64.2),离开圣埃斯皮里图岛,开赴瓜达尔卡纳尔岛水域,破坏日军对瓜岛的增援。
11日夜,TG64.2与日军掩护增援瓜岛船团的第6战队相遇。这是“海伦娜”号第一次与敌舰队接触。当时美军舰队是单列纵队,它处于第7艘的位置,是巡洋舰的最末一艘。然而“海伦娜”号的舰长担心在炮战中水上飞机被击中起火,因此命令抛弃水上飞机,结果当诺曼·斯科特少将要求4艘巡洋舰派出侦察机的时候,它已经无所事事了。
然而由于“海伦娜”号装备了新型的SG雷达,因此它还是成为编队中首先发现敌舰的军舰。23时25分,它的雷达屏幕上出现了不明目标,舰长立即向斯科特少将禀报:“方位315度,距离27700码……以20节航速向东南航行。”斯科特决定转向,美军在无意当中抢占了极为有利的“T”字头的阵位。但是,由于美军先头驱逐舰转向时,舵角过小,追赶巡洋舰编队时,被诺曼·斯科特误认为不明舰只,因此无法判明先前发现的就是日军编队,不敢下令开火。
此时的“海伦娜”号由于雷达优势,在发现日舰之后一直跟踪,因此在日舰迫近到5000米的时候,舰长用报话机向斯科特要求准许开炮。由于使用的是暗语,其中又有歧义,因此反复询问后才被允许开火。23时46分,“海伦娜”号率先开火,美军巡洋舰的火力集中轰击日军旗舰“青叶”号。就在美军开炮前几分钟,日军也发现了美军舰队,但也未判断清楚是敌是友。当“青叶”号以灯光信号问询时,美军的炮火已经铺天盖地地下来了。“青叶”舰桥中弹,第6战队司令五藤存知少将当场毙命。日军编队立即180度转向。
日军转向时,对美军极为有利,可以对日舰逐个射击而无须担心日舰反击。然而诺曼·斯科特竟然以为“海伦娜”号它们射击的是自己的前卫驱逐舰而于23时47分下令停止射击。直到23时51分恢复射击时,日军已基本转向完毕。后来,斯科特因害怕误击又多次整理队形,使得日军逃脱。虽然此役美军未能获得更大的战果,可是“海伦娜”号首次舰队作战的表现还是非常优秀,正是由于它先发现敌人和坚持要求开火,使得美军取得了第一场与日军水面舰艇部队作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南太平洋战区盟军的士气。
瓜岛运输
10月20日,这艘埃斯佩兰角海战表现良好的军舰在圣埃斯皮里图岛和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之间遭到日本潜艇的袭击,数枚鱼雷在它附近穿越,并爆炸,但是没有一条击中它。
31日,逃过一劫的“海伦娜”号调往第65特混编队第4分队,再度承担护卫任务,掩护从圣埃斯皮里图岛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运输补给品的船队。这支船队丹尼斯·卡拉汉少将指挥,先后在10月31日-11月3日和11月5日-8日之间完成2次运输增援任务。
10日,刚返回的“海伦娜”号又急冲冲地出发。这次,它被临时编组在第67特混编队第4分队(以下简称TG67.4),还是在丹尼尔·卡拉汉少将指挥之下,负责掩护该特混编队第1分队的4艘快速运输舰。次日,它正式列入TG67.4的序列。这次所有船只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附近的指定地点集结出发。船队一路平安,于12日凌晨3时40分安全抵达瓜岛隆格角,开始卸载。“海伦娜”号所在的TG67.4也与先期掩护3艘登陆兵输送舰抵达的TG67.2的斯科特少将的编队汇合,共同掩护输送船只卸载的安全。12日上午,澳大利亚军队设置在布干维尔岛上的海岸观察哨发来情报,“敌军飞机逼近”。所有的船只立即停止卸载,退出海湾,部署防空事宜。当日军飞机12时30分飞临的时候,船队以高超的机动和猛烈的防空火力躲过了第一波攻击,但是在第二波攻击中,有2艘船被击伤。在8分钟的袭击里,“海伦娜”号丝毫未受伤,整个编队一共击落了8架日机。
大显神威
击退日机之后,船队重新开始卸载,但是一时间有大量来自己方巡逻飞机的情报涌入了编队指挥部。这些情报显示,海上有一支强大的日本舰队(约2艘战舰或重巡,1艘轻巡,6艘驱逐舰),并且在编成内没有运输船。由此可以知道,这支部队纯粹是为了进攻。随后又发现了日军航母2艘和驱逐舰2艘。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将于夜晚进入铁底湾,破坏机场或者袭击运输船只。虽然此刻运输物品已经卸载了90%,但是为了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此次行动的总指挥特纳海军少将决定,卡拉汉少将和斯科特少将的护卫队先掩护运输编队离开瓜达尔卡纳尔岛水域,然后再返回铁底湾,杀一个回马枪,挫败日本舰队的企图。
12日夜晚,美军护卫队在将运输队护送到安全水域之后返回了铁底湾。包括“海伦娜”号在内的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排成单列纵队,自东向西沿瓜岛海岸前进。23时,日军的炮击舰队(包括“比睿”号、“雾岛”号2艘战列舰和1艘轻巡,14艘驱逐舰组成)也抵达萨沃岛南水道。除3艘驱逐舰留在萨沃岛以西警戒,其余的以1艘轻巡和11艘驱逐舰组成伞形警戒幕(前卫),而2艘战舰跟随其后,从南水道进入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北,自西向东航行。
随着相向双方不断接近,1时23分,装备SG雷达的“海伦娜”号又一次首先发现敌人。1分钟后,舰上雷达官报告:“发现大型不明舰只,方位320,距离32000码”。1时25分,“海伦娜”号上的雷达操作员再度报告说:“雷达发现船只,方位310,距离31900码。”6分钟后,“海伦娜”号又报告“敌3艘舰只,方位312,距离26000码。”随后,补充报告,“航向107,速度大约23节。”但是“海伦娜”号这一系列报告在短时间里让丹尼尔·卡拉汉无法判断清楚敌情,因为他一直在试图确定他的军舰如何穿越敌舰队的“T”字横头。在浪费了宝贵的时机之后,美军舰队向右转向,以抢占“T”字横头阵位,但是美军打头驱逐舰“库欣”号发现3000米处有目标而紧急左转,导致后续舰队形一片混乱。几乎同时,美军舰队也被日军发现。
本来,美军尽管队形不佳,可是毕竟先发现敌舰,占有先机,然而不幸的是,卡拉汉少将的旗舰“旧金山”号装备的雷达陈旧,性能欠佳,所以他不得不通过报话机与“海伦娜”号联系,以获得敌情报告。由于在旗舰上,听取报告和下达命令共用一部报话机,因此干扰很大,影响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决策速度,给予了日军可乘之机,使得“海伦娜”号的信息战术优势被白白浪费掉了。
1时50分,双方几乎同时开火。这时美军舰队已经闯入了日军队列之中,两边都是日本军舰,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有的军舰混成一团。此时,“海伦娜”号接到丹尼尔·卡拉汉少将一个愚蠢的命令,要求奇数舰向右侧射击,偶数舰向左侧射击。这个命令导致好几艘美军军舰只能挨打,无法还手或者找不到敌舰却误伤友舰。但是作为编队中的第8艘的“海伦娜”号却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舰上的雷达一直在追踪先前发现的目标,所以在混战中它成功地避开了受伤的友舰。它尽自己的能力实施机动,不断地全速-停车-全速,而同时舰上的水兵焦急地看着6英寸大炮以最快的速度旋转向敌人的位置,炮口对准了那些敌舰。
当射击命令下达的时候,“海伦娜”号打开了探照灯,罩住了近处的一个目标。就在开灯的瞬间,舰上的15门6英寸大炮开始怒吼了,该舰消耗6英寸主炮炮弹175发,直到目标开始猛烈燃烧。根据舰上军官的识别,这个目标象日本的晓号驱逐舰。另外,根据这艘燃烧军舰发出的光照亮海面后的观察,早先SG雷达对敌人位置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
“海伦娜”号不仅表现英勇,它的运气也不错。相对位置偏后的它并未遭到日军集中火力的射击,仅零星得挨了少量炮弹。其中一发炮弹贯穿了前烟囱,一发打坏了探照灯台的支架,还有一发击中了扇状舰艉的水上飞机起重机,这些都不是重要部位。而在它之前的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非沉即伤。当日军朝美军舰队射雷时,它又未受威胁,在它身后的“朱诺”号轻巡则被日军发射的鱼雷命中锅炉舱而丧失战斗力。
战斗在持续短短24分钟后结束,日本舰队首先撤出战场,遭受重创的美军舰队也无力追击。“海伦娜”号掩护失去战斗力的“旧金山”号和“朱诺”号退出了战场。是役,美军沉没1艘轻巡,4艘驱逐舰,另有2艘重巡,1艘轻巡丧失战斗力,2艘驱逐舰重创,丹尼尔·卡拉汉少将和斯科特少将均战死。日军则沉没2艘驱逐舰,1艘战列舰丧失战斗力,1艘轻巡和3艘驱逐舰受创。虽然美军损失惨重,但是破坏了日军炮击亨德森机场的企图,还迫使日军增援船团返航,有力地支援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的美军,而“海伦娜”号的优异表现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璀璨的亮点。
争夺
时隔不久,“海伦娜”号就获得了为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牺牲战友复仇的机会。1943年1月4日,它被编入了新的第67特混编队(3艘美国轻巡,1艘新西兰轻巡,5艘驱逐舰),在瓦尔登·L·安斯沃思海军少将的率领下,参加了对新乔治亚岛日军据点的炮击行动。5日,它的6英寸大炮射击了蒙达,摧毁了日军的一批补给品仓库和海岸炮位。23日,“海伦娜”号第二次随编队出发,炮击科隆班加拉岛和新乔治亚岛的斯坦摩尔地区。
接下来的整个2月,它就一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水域巡逻和掩护运输舰队。2月11日在科拉海,它携带的1架水上飞机配合“弗莱彻”号驱逐舰(DD-445)将日军吕-102号潜艇击沉于南纬14度15分,东经161度59分的水域。
2月中旬,它所在的编队进行了重组,并被命名为第18特混编队。随后,“海伦娜”号抵达悉尼,进行短期检修,并于3月返回圣埃斯皮里图岛基地。刚回到一线,它就参与了新的行动。4月4日,第18特混编队出海执行掩护在所罗门槽海的扫雷编队的任务。6日,完成任务后离开海区,于7日返回图拉吉岛军港。
6月,第9巡洋舰分队恢复,以安斯沃思少将出任分队司令,“海伦娜”号第二次被编入该部。美军又以这支部队为基干组成第36特混编队第1分队(以下简称TG36.1),归安斯沃思指挥,准备掩护新乔治亚岛的登陆。7月3日,登陆正式实施,它所在的TG36.1(包括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担负掩护船团安全抵达莱斯湾和登陆火力支援的任务。4日午夜,运输船团(7艘快速运输船,运载美军2个步兵团和陆战团部分兵力共2600人)在TG36.1的掩护下出现在新乔治亚岛的莱斯湾。从午夜开始,“海伦娜”号和友舰一起对滩头实施火力准备,而美军登陆部队乘着夜色开始冲击,天亮后全部登陆。美军舰艇继续实施火力支援,并炮击了附近的巴洛科和韦拉两地的日军阵地。之后,顺利完成任务的“海伦娜”号和友舰一起经新乔治亚海峡于下午15时左右返回图拉吉港。
库拉湾余梦
7月5日,得知美军在莱斯湾登陆的消息,日军从第11、22、24、30驱逐队组织10艘驱逐舰分成2支运输队和1支掩护队运载陆军部队2400名、物资180吨,在第3水雷战队司令秋山辉男少将的指挥下,增援新乔治亚岛的守军。日军在集结中就被美军发觉,因此美军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哈尔西中将立即下令刚返回图拉吉的TG36.1重新开赴战区,截击日军编队。
当晚,“海伦娜”号和2艘轻巡,4艘驱逐舰在安斯沃思少将的指挥下出航,并以29节的高速穿越新乔治亚海峡。当日接近午夜时分,“海伦娜”号所在的编队抵达了新乔治亚岛西北角,开始进入库拉湾。整支编队航速降低到25节,搜索前进。
此时,日军编队已经在22时左右先于美军编队进入库拉湾。除第1运输队前往韦拉湾卸载之外,掩护队和第2运输队返回湾口警戒。23时40分,“海伦娜”号的的雷达发现了向湾口开进的日军编队,立即报告。安斯沃思少将立即指挥编队向西北航行,企图插到日编队前方,抢先炮击。3分钟后,日第2运输队改向,驶往韦拉湾卸载,而掩护队继续前进,并于23时48分发现右前方的美军编队。5分钟后,秋山令第2运输队返回增援。
23时57分,美军编队与日军掩护队距离已缩短至6200米,安斯沃思少将下令开炮。“海伦娜”号借助SG雷达的引导,用6英寸主炮猛烈开火。它和“檀香山”号、“圣路易斯”号轻巡洋舰的炮弹十分准确得命中了日军掩护队所属的“新月”号、“凉风”号、“谷风”号3艘驱逐舰。而为首的“新月”号尤其损伤严重,位于该舰上的第3水雷战队司令秋山当场被弹片击中要害身亡,水雷战队幕僚也全体战死,舰体本身舵机失灵,只得退出战斗。此外,“凉风”号前主炮中弹,机关炮的弹药箱起火,舰体多处被击穿;“谷风”号锚链舱中了1弹,幸未爆炸,粮食舱进水。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海伦娜”号没有使用无焰火药,猛烈的火炮反而等于暴露了自己。夜色中,尚能战斗的“凉风”和“谷风”两舰以它开火的闪光为瞄准点,齐射16条鱼雷。7分钟后,它被日军发射的1条鱼雷击中,舰体向左倾斜。在接下来的3分钟里,它又连续被2枚以上的鱼雷命中,在极短的时间里折断成两截,海水快速得涌入各个舱室。然而全舰官兵训练有素,在得知弃舰命令之后,多数人还是迅速集中到了右舷,跳海逃生。
随后,舰体的后半截很快消失在水面,只留下舰高高翘起,指向天空,仿佛死不瞑目一般。在它的周围许多官兵簇拥着它,静静地等待自己人的救援。“海伦娜”号沉没的坐标是南纬7度46分,东经157度11分。
救援海伦娜
“海伦娜”号的历史到此结束,可是军舰上的官兵在之后几天内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苦难。在它沉没大约半小时后,2艘美军驱逐舰“尼古拉斯”号(DD-449)和“拉德福”(DD-446)才赶过来救援。
然而救援工作一直不顺利,2艘驱逐舰的雷达很快就发现有敌舰目标接近,正在紧张时,敌目标又退走。之后,日军“天雾”号驱逐舰又返回战场救援“新月”号的落水官兵。大约在5时15分,该舰被2艘驱逐舰发现,2舰立即放弃营救工作,实施攻击,“天雾”号受创逃跑。接着2艘舰重新开始搜救。到6时,天色已经大亮,而日军完成卸载任务的2艘驱逐舰再度出现在附近水域,2艘驱逐舰又停止救援,前去驱赶。日军无心恋战,短促交火后退走。此时,2艘驱逐舰的指挥官认为天亮后日军的空袭将要来临,于是他们仅载着捞起的275名生还者返回了图拉吉港。驱逐舰离开时,留下了由4艘驱逐舰志愿人员驾驶的救生艇。
“海伦娜”号的舰长海军上校C·P·塞西尔则组织了一支由3艘大型动力救生艇组成的小舰队,每艘大救生艇拖曳着1只救生筏。这只小舰队载着88名幸存者马不停蹄地航行到了距离莱斯湾7海里的一个小岛。这批人在次日早晨被“格温”号(DD-433)和“伍德沃思”号(DD-460)发现而救走。
另一批大约有200人,他们拿“海伦娜”号的舰艏当成了他们的救生筏,但是很快这个舰艏就沉没了。随着海军一架PB4Y解放者飞机的到来,他们的灾难延迟了。这架飞机投下了一些救生背心和4只橡皮救生艇。伤员被安置到了救生艇上,身体情况良好的则围在救生艇边,尽力推着它们向最近的科隆班加拉前进。但是风和海流把他们带向敌方水域。经历了一段痛苦折磨的时光之后,一些伤员死去了。美军的搜救飞机没有找到他们,在他们逆风方向的科隆班加拉却离他们的视线越来越远,直至消失。次日早晨,韦拉拉韦拉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于是奋力划去。拂晓时分,仅存的3只救生艇上的官兵,观察了这个距离1海里外的岛,确认安全后,全体人员转移到了岛上。2名海岸观察哨和友好的当地人尽最大的努力接纳并照顾了他们,还用无线电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报告。之后,这166名幸存者为了躲避日本巡逻队,他们又转移到了丛林之中。
几艘水面舰艇进行了最后的营救,除了原先的“尼古拉斯”和“拉德福”号,“詹金斯”号(DD-447)和“奥邦农”号(DD-450)也加入了搜救队。7月15日,搜救队正式出发,并将搜索范围扩大到更大的水域。
在7月16日夜晚,搜索队发现了先前躲在韦拉拉韦拉岛上的165名“海伦娜”号幸存官兵和16名中国人(据说是从临近的日本人控制的岛屿逃出来的)。至此搜救行动基本结束,“海伦娜”号的近900名官兵中有168名死亡。
荣誉
“海伦娜”号是第一艘授予海军单舰荣誉的军舰。这个荣誉是表彰它在埃斯佩兰斯角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库拉湾海战中的表现。此外,“海伦娜”号还获得了亚太地区战功奖章和7颗战役之星。
装备的SG雷达
正是“海伦娜”号装备的SG雷达使其屡建战功。
在1942年8月-1943年底的所罗门岛链系列夜间海战中,SG雷达与舰船间无线电通话器成为美国海军极为有用和可以倚赖的装备。
研发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就已经清楚微波雷达在探测低海拔高度的物体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在当时没有功率足够大的信号源来支持这种频率下的使用,因此微波雷达的开发就被搁置起来。1939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脉冲式磁电管,这解决了一直困扰微波雷达研制的信号源功率问题。1940年,在英美为抵御法西斯主义扩张而秘密进行的军事科技交流中,英国人向美国人提供了微波雷达必需的磁电管(我们家庭常见的微波炉也使用磁电管)。
此后,美国显示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一种工作波段在3000兆赫兹的原型雷达就被制作出来,它成为SG及其他后续各种微波雷达(SE、SF、SH、SJ、SL、SM、SN、SO、SP、SQ、SV)的鼻祖。理论上,微波的频率使得雷达拥有相对较小的外型和相对稳定的性能,这些都在使用中被证实。1941年6月1日,它第一次被安装在排水量仅1215吨的克莱姆森级驱逐舰“塞姆斯”号上作试验,试验获得了极大成功。
1942年初,可用于实战的SG雷达正式问世。它由雷声公司(Raytheon)生产,体现了当时科技和制造工艺的先进水平。该雷达是第一种组合有平面坐标指示器(PPI)的雷达,这种指示器的工作方式和今天的雷达一致,在屏幕上显示一系列标有相应距离的同心圆,载有雷达的船处于圆心,这可以清楚、直观地向雷达观测员显示雷达载舰周围的情况,使得无论是导航、定位,还是威胁评估都变得非常容易。
使用和改型
SG雷达的小尺寸天线使得包括驱逐舰在内的许多军舰都适合安装,扩大了使用的范围。从1942年4月开始,它被安装到美海军的军舰上,先后总共装备了有1000套以上。SG型雷达包括SG、SG-1、SG-1b、SG-2、SGb、SG-3等6种型号。除SG-3之外的5种型号是二战中最大量装备使用的,从1942年到1943年为止,一共生产了955套。这5种型号间差异不大,都是根据战地实际情况作的微小改动。
SG-3相比前5种型号有了重大改进。该雷达使用了一种新的合成天线,使用8.6厘米的波长,能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和更精确的分辨能力。它于1945年中期开始生产,没能赶上二战最后阶段的战斗。但是SG-3雷达一直使用到了60年代。
技术数据
SG型雷达的主要技术数据:峰值功率50千瓦,工作频率3000兆赫兹,脉冲频率重复周期775次/秒,距离误差200码,角度误差2度,分辨能力400码、2-3度,重量3000磅,探测距离22海里(战舰),15海里(驱逐舰),15海里(500英尺飞行高度的轰炸机)。
战术数据
舰体全长185.42米,水线长182.88米,舰宽18.82米,吃水6.93米,标准排水量9700吨,满载排水量13400吨。装备5座3联装MK16 152毫米主炮,4座双联装MK12 127毫米副炮。战争后期还装有4座4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24门厄利孔单管20毫米炮。主炮塔正面装甲159毫米,主装甲带装甲32-127毫米,水平甲板装甲51-76毫米,司令塔装甲57-127毫米。装8台巴布考克-威尔考克斯锅炉,4台威斯汀豪斯蒸汽轮机,输出功率10万马力,最高航速31.5节,续航力14500海里/15节。舰员编制888人(战争时期最多可达1200人)。另装备2具弹射器和4架水上飞机,无鱼雷发射装置。
各舰介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