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子
潘冬子,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人物,由祝新运饰演。潘冬子乐观、积极向上,并且具有爱国、革命精神,个子不高,但是身材结实,穿个对襟小坎肩儿,卷着裤腿。
潘冬子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击敌军,只剩下母亲与东子相依为命。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潘冬子虽然只有11岁,但也下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一天,反动地主胡汗三前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 ,潘冬子母亲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在连扔两枚手榴弹炸死多名敌人后,英勇就义。目睹了母亲的牺牲,潘冬子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报仇。潘冬子开始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和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通过与敌人的斗争,潘冬子渐渐成长,最后亲手杀死了胡汉三,为母亲报了仇。而他也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他将父亲送给他的红星缝在了帽子上,坚定地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人物经历
在潘冬子(祝新运 饰)的家乡,地主恶霸胡汉三(刘江 饰)横行霸道,统治着这片土地。潘冬子的父亲是游击队员,因此潘冬子遭受了胡汉三的毒打,甚至被逼问父亲的下落。然而,就在父亲带着红军到来之际,胡汉三闻讯后惊慌失措,狼狈逃窜。潘冬子得以解救,摆脱了恶霸的魔爪。 正当潘冬子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红军的大战略转移却让他再次面临离别。
父亲作为游击队员骨干,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随部队转移。在离开之前,父亲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红星,作为激励和纪念。 红军一走,恶霸胡汉三便回到了潘冬子的家乡,对曾经受压迫的乡亲们进行残酷的报复。潘冬子和母亲坚强不屈,留在当地继续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母亲因表现突出而入党,而潘冬子也在母亲的入党仪式上举起了自己的手臂,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和信仰。
然而,胡汉三的报复行动愈发恶劣,最终导致母亲被烧死。这一刻,潘冬子心中的仇恨达到了顶点,他下定决心要为母亲报仇。失去母亲的潘冬子跟着游击队在山里生活、接受教育。在那个年代,山里最缺乏的物资就是食盐。游击队长为了照顾潘冬子,给他特殊的优待,在他的野菜汤里多放盐。
然而,潘冬子知道后,毅然将野菜汤倒入锅里,表明他决心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即使是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能轻易满足。 为了帮助游击队找到食盐这一重要物资,宋大爹带着潘冬子下山。面对游击队对食盐的迫切需求,潘冬子将盐融化,盐水沁入衣服里头,巧妙地将食盐送到了山里。这一行动展示了潘冬子的机智和勇敢。 为了获取更多情报,潘冬子被派到镇上的粮店当学徒。他发现粮店老板囤积了大量大米不卖,随后又听说这批粮食将被用作保安团和正规军进山剿灭游击队的军粮。
为了保护游击队,潘冬子和小伙伴椿伢子精心设计了一个计划。 在镇民们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地将这批大米抢走。胡汉三得知军粮被抢后愤怒不已,他来到粮店吃酒,并盛情招待粮店老板夫妻。在端菜的时候,胡汉三突然认出了潘冬子。他开始试探性地透露自己手上的伤痕是被狼崽子咬的,企图诱骗潘冬子露出马脚。然而,潘冬子坚定地回应说自己不是潘冬子,成功地骗过了胡汉三。 在千钧一发之际,椿伢子巧妙地以“你妈来看你了”的方式提醒潘冬子,让胡汉三的阴谋败露。
游击队及时接到潘冬子的情报,得知镇上的主力来到山上剿灭游击队。于是,他们果断下山偷袭,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潘冬子怀着为母亲报仇的决心,前往胡汉三的卧房。他先点燃胡汉三的被子,使胡汉三惊醒。面对站在眼前的潘冬子,胡汉三只能束手无策。最终,潘冬子用一柴刀杀死了胡汉三,为母亲报了仇。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潘冬子的父亲回到家乡。此时的潘冬子已经成长为一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他将父亲送给他的红星缝在了帽子上,坚定地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
乐观、积极向上: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是一个由大地主胡汉三统治的地方,那里的人们饥寒交迫,受尽压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潘东子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不怕苦,不怕累,还积极的学习党的精神。
意志坚决:潘冬子的父亲潘行义在作战中受伤,其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其他兄弟,这使潘冬子深受教育。潘东子从此意志坚定,一心要向父亲学习,要和父亲一样的伟大。
爱国、具有革命精神:在进行打土豪分土地的斗争中,潘冬子始终跟着党走,党让做什么,潘冬子就做什么,绝无半点怨言。在斗争中,他多次为中国工农红军立下战功,同时还在学习着遵义会议的精神。
勇敢坚强:潘冬子的母亲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其母亲不幸牺牲。面对母亲的离世,潘冬子内心无比的痛心,但他并没有放弃斗争,反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在闪闪的红星的照耀下,他变得更加坚强。
外貌特征
潘冬子虎头虎脑,浓眉大眼,个子不高,但是身材结实,穿个对襟小坎肩儿,老卷着裤腿儿。
经典台词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
红星,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得像一朵盛开的红花。满坡的映山红都开了。烂漫的山花丛中,出现了一条宽平的大道。大道上,红旗飘扬,威武雄壮的大队中国工农红军,正快步走来。
角色关系
参考资料: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潘冬子牢记使命,具有爱国精神。机智勇敢地和敌人斗争到底。(黄淮学院外国语学院评)
人物原型
“潘冬子” 的原型是传奇将军许世友的长子许光。
人物经历
许光是许世友与嫡妻朱锡明所生的3个儿子中唯一存活的儿子。1932年,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与家人失去联系。许世友的母亲果断连劝带逼让儿媳改嫁,此后,不满3岁的许光跟着奶奶、姑母,在深山老林中到处躲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48年,19岁的许光在父亲战友王树声(时任鄂豫军区司令员)的帮助下,与父亲团聚。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也就是这个时候,许光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被他的班主任老师李心田了解后,以他为"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写出了经典著作《闪闪的红星》,后来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闪闪的红星》,风靡全国,持续影响了几代人。从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后,许光又相继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后来,许光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在一线部队摔打磨砺,逐步成长为北海舰队一名优秀的副舰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就在许光面前展现出似锦前程时,他再次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光的奶奶因想念孙子、惦记儿子,常到部队探望,可又不习惯在城市居住。为了让年事已高的老人有个幸福晚年,许世友将军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让儿子代其尽孝,将儿子调回河南新县家乡工作。对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在部队前程似锦;回家乡工作,意味着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许光以大局为重,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
1965年6月,许光回到家乡,一边作为新县人武部的普通参谋为地方工作,一边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给父亲写信汇报奶奶的身体状况、为奶奶读父亲的回信。半年后,94岁的奶奶去世,许光原先的部队有意让其重返军营。许光带着孩子们与许世友见面,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问儿子:"你想不想回海军"许光沉默了10分钟,生平第一次拒绝了父亲。这一次的拒绝,意味着许光已决心扎根家乡。至于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许光的二儿子许道仑认为,当时父亲已在基层为乡亲做了一些事,觉得在家也能为国做贡献;更重要的是,许光不愿自己因享受"特权",损害了父亲的名誉。许光的长女许道江认同哥哥的观点,认为父亲终身奉献家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家族荣誉的珍惜,以及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1969年春,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道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背扛,就连几吨重的水泥杆也只能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顶。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带领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改变了新县古老的通话模式。20世纪70年代初,许光带着地方武装铺设高压线路时,始终与民兵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由于缺乏机械,电线杆铺设十分困难,他就带着民兵一根根往山上扛,一锹锹向土里埋,终于铺设起35千伏的高压线路,改变了新县落后的电力现状,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许光在1982年转业后,县里考虑到他家庭人口多,就将前任县委书记调离后腾出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1990年,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盖多年来,许光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关心资助中国工农红军后代,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田铺乡河铺村的朱慈柱,从1957年就开始接受许光的帮助。当时许光回乡,遇到正在丈夫坟前哭诉的朱慈柱的母亲朱氏。了解到她一人带着5个儿女,整天饿肚子,许光当即拿出80元给朱氏。后来,许光一年两次资助,一直持续到1966年这个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回到新县40多年,许光先是在武装部一干就是20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一个老副团。而那时,父亲许世友身居高位,在军中无人不晓。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许光却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相对年轻一些的同志,几个月后他就申请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
2012年,许光体检时被查出肺部有阴影,但他拒绝女儿请来的专家,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最后在子女们的劝说下,他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治疗。2013年1月6日,在家乡没有制暖设备的房间内,许光突发心肌梗死,不幸逝世,这个在全国家喻户 晓并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 “潘冬子”,走完了他84岁的传奇人生。此前,许光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万元,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2013年1月10日,在许光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数千人挤满了灵堂,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许光与父亲
许光出生在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1929年,鄂豫皖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中国工农红军将领许世友与嫡妻朱锡明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这也成为他们所生育的三个儿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小生灵。
许世友给这个儿子取名黑伢。历史仅仅给了来到世上的黑伢两年苏区相对安生时光。在黑伢两岁多时,鄂豫皖根据地失守。父亲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年幼的黑伢便和奶奶、母亲、姑母一起留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当时,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曾经对红军的亲属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追杀,许光的母亲被逼迫改嫁。年幼的许光由奶奶、姑姑带着留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坚持对敌斗争,7岁的时候就参加儿童团,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一次,敌人在扫荡鄂豫皖根据地时,下令放火烧山,奶奶和姑姑在烟熏火烤中带着许光在山洞中躲了三天三夜,终于保全了他的生命。经过与反对派无数次九死一生的残酷斗争,许光在解放后大别山老区仅存的5万人中,作为幸存者之一有幸活了下来。
当年,因为许世友离开家17年没法和家人取得联系,许世友的母亲还以为儿子早已牺牲在战场上,而许世友也以为家里人已被中国国民党杀害了。直到1948年春,一封许世友寻找亲人的家书在大别山传了很久,才辗转到许世友母亲的手中。老人家得知许世友不但没有死还在八路军山东军区担任司令员的消息后,便带着孙子许光找到与许世友一块参加革命、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司令员的王树声,要求帮助找到许世友。在王司令员家中住了大半年,王树声派人将许光送到了山东省,许光与父亲许世友才得以团聚。父子重逢后,许世友清楚记得许光的小名叫黑伢,还问了许多家里的情况。许世友问儿子今后打算干什么?许光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
许将军告诉儿子,他准备送许光去读书,并叮嘱他要趁着年轻多学习文化知识,将来的新中国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去保卫和建设。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也就是这个时候,许光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被他的班主任老师李心田了解后,以他为潘冬子的主要原型写出了红色著作《闪闪的红星》。后来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闪闪的红星》,风靡全国,持续影响了几代人。
从文化速成中心毕业后,许光又相继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等院校学习,成为建国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在校期间,许光从不向战友炫耀自己的家庭和身份,常常用比别人更加刻苦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后,他在一线部队刻苦摔打磨砺,逐步成长为共和国首批北海舰队一名优秀的舰艇长,先后6次立功受奖并圆满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为捍卫祖国海疆安全做出了贡献。
正当许光在军队的事业一帆风顺,前途一片光明时,1965年,许世友突然决定让自己的儿子离开海军回到家乡,从繁华的海滨城市青岛市调回到大别山深处的新县人武部,由一名海军作战指挥员改任县人武部参谋,从此再没有离开家乡。许世友是从一个少林寺的武僧走上革命道路的“传奇将军”。而许光从一个在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小鬼”成为共和国的海军军官,然后又返回家乡再没有离开,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许光的红色坚守
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记:潘冬子勇敢地与敌人斗争;为了帮助母亲掩护群众转移,他用稚嫩童声坚定的说:“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 这个声音至今听起来都是那样令人震撼。作为“党的孩子”,作为从战火中走来的“红小鬼”,许光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贞不渝,对人民全心全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复杂,许光始终如一,坚守初衷。
许大安是许世友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大号,后来父子重逢,许世友给儿子更名许光,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人如其名。许光的一生印证了四个字:光明磊落。
许光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1987年7月,新县大雨成灾。县里让许光负责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几个乡镇的防汛抢险工作。有一次凌晨一点多,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紧急通知,要求务必连夜赶到一线现场指挥防汛抢险。尽管当时身体有病,许光还是冒雨赶到所包乡镇。由于连下暴雨,多数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突然栽入一个两米多深的水坑,惯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许光整个头部从前挡风玻璃中撞出来,当场重伤昏迷。“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头部伤口有5处之多,最严重的一处从额头到面颊整整缝了36针,经过9天9夜的紧急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负伤后本应在家休养,但许光考虑的仍然是水库安全,当伤情稍有好转,就立即继续赶到最前线逐个水库排查。在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季节,许光所负责的几座险库安全渡汛,没有发生任何险情,受到了河南省和信阳市领导的高度赞扬。此类敬业如命的事,在许光身上数不胜数。
许光的妻子杨定春清晰地记得,许光在新县武装部和人大工作了20多年,单位再小的事也比家里的事重要。每年下乡支农时,虽然离家不是很远,但是为了帮助农民及时耕作插秧,常常一个多月都不回家。每次回来身上又酸又臭,都是带回一包脏衣服。许光是大信之人,说到做到,言行如一。他曾对父亲承诺:绝不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父亲活着如此,去世后也如此。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将军的老部下、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一位领导出于对老首长后代的关心,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工作。许光认为如果这样做影响不好,也违背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坚决放弃了这次机会。
许光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清廉作风。据许光的老战友、原新县人武部科长丁进先回忆,许光虽然是名将之子、人武部领导,但从来不摆官架子,他常说:“要求别人做到的,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人武部以前配了一辆专车,许光下乡检查工作只要提出申请,完全可以带车下基层,但他从来不用,每次都是和工作人员一起挤“班车”,如果时间允许,也从来不在乡镇吃饭。许光烟瘾很大,但他公私分明,无论开会、出差还是办公,他从来不抽公家的烟。有一年,许光与几位乡亲前往南京看望许世友将军,当时来自湖北省的一位村支书看到许光抽着廉价烟,开玩笑说:“你作为一个县级干部,抽的烟还不如我一个农民抽的好。”直到20世纪末,他还抽着当地最便宜的“散花”和“芒果”牌香烟。
据许光的大女儿许道江回忆,在电话普及后,县里为许光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但是父亲几乎都是接听而不拨出,也不允许家里人私事打电话,因为他不想让县里给他报销电话费,怕浪费公家的钱。许光在1982年转业后,县里考虑到他家庭人口多,就将前任县委书记调离后腾出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但是当1990年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房时征不到地,许光听说后在不要任何报酬和转让费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院子让了出来,他带着家人搬到附近的山坡上租住别人的房子。后来人大的家属楼盖成后,他搬到了不足70平米的小公寓房。让许多人不可思议的是,让出地皮、拆掉房子的许光没要任何拆迁补偿,不仅分的房子比原来的面积小许多,房款还是许光拿出仅有的积蓄付清的。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傻;家人也不同意,认为这是明摆着吃亏。许光说:有什么不理解,公家的房子、公家的地皮,分给我们住住,怎么就成了我们的了呢。占公家便宜,说什么我也不会干。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许光的一生崇尚勤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艰苦本色。上世纪70年代,由于子女多,许光连买件新衣裳都捉襟见肘,他就用父亲寄来的90块钱买了一架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自己则新三年旧三年穿着一件的确良,一双旧球鞋。许光生前居住的仅有70平方米的公寓房内看到,70年代的大衣柜、90年代的老电视、旧式沙发,仍整整齐齐的摆在那里。许道江告诉记者:“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已高,我们兄妹多次提议更换电视和安装空调,而他坚决不同意,教育我们要能吃苦、能耐得住清贫,不要贪图享受!” 有物力、财力和精力要用在建设事业上,多做好事,多干工作。
对家里如此,对公家的事也是如此。许光任武装部副部长时,分管营房基建工作。有一次,他在现场看到地上掉了几枚钉子,赶快弯腰捡起,同时又把地上的碎木屑搓起来交给工人烧水喝。他说:“小钉子、碎木屑都可以物尽其用,一点也不能浪费。”许光的好作风在新县有口皆碑。原新县人武部科长丁进先回忆说,许光担任副部长时,单位分配家属房,按照级别他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然而,他却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把房子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干部吧。”后来,许光得知一位四川籍的政工科干事因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就主动把房子让给他,还帮助其家属联系了工作,并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和孩子穿过的衣服拿来接济他们。
原新县人大委员会主任王刚德回忆说:“许光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我们一起共事几十年,他是一个超级正直的人,公私分明,刚正不阿”。当年,他为了防汛身受重伤,从没有提出评残的要求。甚至在他个人离退休问题上,好多人都劝他去找王树声将军的夫人杨炬,做个1948年就已经参加工作的证明,就可以办理离休,而许光却说:“国家有政策,就按政策办。比起那些牺牲的老红军后代,我现在幸福多了!”许光担任县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时,大女儿许道江在北京工作,当时交通不够便利,每次回家探亲都要坐公共汽车4个多小时从信阳到新县,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许光也从来没有用单位的车接送过女儿一次。
新县人大老干部科科长蓝志刚补充说,许副主任退休后工资不多,却时常接济在大别山区的亲戚。2001年,县里的一批退休干部因为医疗报销比例低,决定向县里申请补助,他们到许光家里签名时,许光不但不签字,还劝他们说:“咱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多考虑组织的困难,而不是给组织添麻烦!”
许光身得知患癌症的病情后,十分坦然,也不愿接受过多更好的治疗。去年5月初,大女儿许道江请专家去新县为父亲评估病情,不料许光当场拒绝了为自己治病“浪费”钱,竟劝让医生多去关心那些生活贫困的人。去年11月份,在儿女们的反复劝说下,许光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治疗。他总担心自己接受的医疗待遇超标,因此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主治医生李曙平、姜辉等几位医师都劝他“配合”治疗。深知老伴脾气个性的杨老夫人在一旁摆着手说:“别说了,没有用。”事后,许光对医务部陈文敏主任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干部,收入有限,我负担不起。我们家是老区,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不能让公家报销太多带来财政负担。那样我会心中不安,我们要按政策来。”
“潘冬子”许光位不高权不重,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基层干部,但他用一生践行了“党的孩子”对党的忠诚,实现了永远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誓言,在老区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许光的忠与孝
华族流淌着忠孝的血脉。许世友将军堪称大忠大孝,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报效国家谓之大忠,心系百姓、热爱人民谓之大孝。忠孝二字将许光与父亲许世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大孝子,许世友对母亲的孝敬是出了名的。最有说服力的两个例子是:许世友在撤离苏区时,冒着生死夜里潜回家中与老母告别,被闻讯而来的敌人包围。许母凛然大义,督促儿子不要管他,赶快离开。许世友含泪别母,施展飞檐走壁轻功,从两堵墙的狭小夹缝中一跃而出,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再一个例子是。许世友离开家乡28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曾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双腿哭着说:“娘啊,我生前不能为您尽孝,死后一定要埋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当时在场的乡亲们和身边随行人员都被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解放后,为了不让年事已高,又过不惯城里生活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许世友重任在肩、军务繁忙,不能回乡侍奉,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决定让儿子许光代其尽孝,遂将其调回新县家乡工作。对于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海军13年,留在部队前程似锦,回家乡工作,意味着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为了父亲全身心投入国防事业,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许光以大局为重,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替父尽孝,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
回家那天,许世友将军摆了一桌菜,叫上家里的工作人员,给许光送行。许世友那天含着泪对许光说:“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许光原名许大安,后许世友将军将其改为许光)。很多年后,电视剧《上将许世友》有一集还专门反映了这件事。调回新县后,许光唯一的业余生活就是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给父亲写信汇报奶奶的身体状况、给奶奶读将军的回信……半年多后老人临终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南沿海视察海防、指挥备战,没有时间回老家,又是许光替父亲给奶奶送终。许光替父行孝,做出了个人的重大牺牲,不仅发扬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深层次上的爱党爱国,体现了对国家和军队的一种深深热爱与无私付出,是更高层次的忠诚,是一种顾全大局的博大情怀许光替父尽孝完成后,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的父亲,许世友完全可以让儿子再回到作战部队,这也不算违反规定。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肖永银将军也提出让许光再回到部队。可是许家父子俩都没有这样做。他们与家乡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对父老乡亲有着更多的情和爱。作为许光,他还要完成父亲的另一个重托。1979年和1980年,许世友将军先后两次以绝密件给长子许光写了亲笔信,立下土葬遗嘱。1979年10月22日信中说:“邮去现金五十元整。这五十元钱是为我准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并让秘书告诉许光:“要本着节约的精神,不要花钱太多”。
1980年11月16日许世友又给许光邮去二百元钱做棺材,并在信中叮嘱:“棺材不要做得太好,比一般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见。做的太好了,老百姓看到会讲话的。”许世友将军病重期间,又亲口告诉许光:“当兵三年无孝子。我当了一辈子兵,生前没有尽孝道,死后想埋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不知是不是能如愿?”许世友将军逝世后,许光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央和军委汇报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做了大量工作。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许世友将军还乡土葬,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葬在母亲坟墓旁边,实现了“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心愿,得以含笑于九泉。
阅读许世友的回忆录,观察许光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们父子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始终把精忠报国放在第一位,同时又不忘为亲人尽孝。许光替父尽孝说到底也是为了父亲更好的精忠报国;终生不离故土,既是要完成父亲死后葬在母亲身边的遗愿,为父亲尽孝,更是要报答父老乡亲。他们的“孝”,是对包括父母在内的革命老区千千万万人民的孝。他们在孝敬人民、报答人民方面,更加赤胆忠诚,更加尽心尽力。许世友的家乡河南省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革命低潮时期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新县先后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牺牲了无数先烈,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先后献出了5.5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作为幸存的红军将领,许世友对乡亲们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刻骨铭心。他曾多次对部下讲到要珍惜革命成果,要发扬光荣传统,要报答人民的恩情。
为了解决老区人民的电力、交通、水利问题,许世友曾给河南省委领导写过信,也曾给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过情况。但是许世友身居要位,担负重任,不能回乡直接报答父老乡亲,就把儿子许光送回家乡,既是让他替父行孝——照顾年迈的老人,更是为老区人民“尽孝”,许世友可以通过儿子了解更多真实情况,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同样,在血与火的斗争环境中长大的许光,对老区人民充满感情、对他亲眼看到牺牲的无数先烈充满怀念。回乡服务老区人民、服务成千上万烈士们的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意愿。有这样的思想基础,许光对父亲的决定十分赞成,对回乡行孝毫无怨言,对扎根老区坚定不移。许光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精心照料奶奶的同时,把对亲人的孝爱转化了对老区人民大孝大爱,无微不至地关爱地方上生活困难的老中国工农红军,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关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霜养老送终。用许光自己的话说:“父亲让我回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许光回到家乡后,从没为自己遇到的困难或者儿女亲戚的任何事情求过身居要职的父亲,但为了家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来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很认真对待。如果父子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和默契,谨慎的许光敢这样做么,正直的许世友能让他这样做么。
许光回到家乡的种种“行孝”之举,使人们更加理解和敬佩这对传奇父子为人民奉献的大爱,付出的真情。原新县常务副县长韩文定介绍说,许光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为解决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曾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情况,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大功。
1969年春,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道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背扛,就连几顿重的水泥杆也是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顶。许光不顾环境恶劣和条件艰苦,带领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改变了古老的通话模式。一些新县老百姓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新县的经济建设十分落后,基本上是“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根烟功夫逛全城”,要不是许光当年带领地方武装架设了3.5万伏的高压线路,现在的县城还不知道落后成什么样子!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准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是许光主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相对年轻一些的同志,几个月后他就申请转业到新县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放弃提升、宁愿转业也不离开家乡,如果没有扎根老区的坚定信念,很难解释许光这样的举动。
有一个细节也许是这对传奇父子的巧合:80岁的许世友将军在临终时最关心的还是老区的建设,老区人民的幸福,叮嘱不要忘了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牺牲和贡献;2012年8月,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宏代表家人前来看望病重的84岁的许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许光丝毫不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儿女们的将来,而与王宇宏谈的更多的却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话题。斯人已去,高风永存。只有从大忠大孝、大仁大义这样的视角去看待这对传奇父子的传奇人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这种“共产党人对用热血和生命支持过他们的老区人民深情报答”的高尚行为,才能真正懂得他们赤诚回报“红土地上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参考资料
豆瓣.豆瓣.2024-07-17
闪闪的红星.1905电影网.2024-07-17
学党史 筑信仰| 电影《闪闪的红星》.黄淮学院外国语学院.2024-07-17
闪闪的红星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7-17
豆瓣.豆瓣电影.2024-07-17
豆瓣.豆瓣.2024-07-17
起点.起点.2024-07-17
红星闪闪传万代——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原型之一、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许光纪事.新华网.2024-07-17
红星闪闪传万代——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原型之一、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许光纪事(二).网易新闻.2024-07-17
红星闪闪传万代——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原型之一、开国上将许世友长子许光纪事(三).网易新闻.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