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大学外文系,1930年始建于青岛市,1994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2000年与原山东工业大学外语系、山东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新的外语学院。目前,外国语学院下设九个系,一个教学部和八个研究所。承担英、俄、日、朝、法、德、世界语、西班牙等语种的教学、科研和交流工作。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镇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京师大学堂于1901年即光绪15年诞生于齐鲁大地首府济南。作为当时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就“兴新学,废旧制”之召请慈禧创办了此学堂,教授工业、工艺、医学等“格致之学”,当时也开设了英、德、法、日等外语课,但只作为公共课讲授。
1926年任国民政府教授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指定山大的另一身――私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大学,设文理两院,外文系虽隶属南京大学文学院,但外语已作为一门专业讲授,学制四年。1932年青岛大学改名为山东大学后,外文系先后由梁实秋、洪深、凌达杨等几位著名学者任主任,在此期间,著名教授还有潭莹慎、赵少候等。当时的专业课程是英语,法、德、日作为第二外语列为公共课。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大停办,大部分人员迁往四川万县的大后方,1946年复校。此时的山东大学不仅规模扩大,分科更细,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外文系作为十四个系别之一,录属文学院,由山大校长赵太侔先生任系主任。至此山大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高校。
1949年青岛解放,山东大学由新的人民政府接收并在1951年与抗战后期创建的华东大学合并,华岗先生任校长。在此前一年,在“向苏学习”的号召下,山大以何奉为主任的俄语系,华东大学也设俄语专业两年制长期班,两校合并后组建了外文系,当时只有英俄两个四年制专业。
在1952年国家院系调整,山东大学的部分院系分散到其它省份或地区,当时的外文系的英语于次年迁至上海外国语大学,只留下了由方未艾先生任主任的俄语组。
1955年,曾任抚大和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的成仿吾先生任山东大学校长,1958年山大由青岛市迁至济南市,取得一定发展,但“文革”后受到社会的影响山东大学曾一度停办,文革后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发展,山东大学不断壮大,外文系也于1994年扩建为院。期间曾任系主任或院长的先后有张健、胡德林、李乃坤、李延福,1998年王守元博士任新一届院长。而这一时期我们拥有一批知名教授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如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西洋戏剧及翻译方面具有极深造诣的赵太侔先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任上海外文杂志主编并在英美文学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黄嘉德先生;另外,梁希彦先生在英美文学研究及翻译方面学有专长,而方未艾先生则特别擅长于俄语翻译。同时我们又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司令王海,国务院、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上海市等一些高级党政人才及国内外一大批教授、学者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外国语学院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俄语、日语、德语、亚非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外语学院共有在职教职工289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19人,博士与在读博士59人。专业外语方向有96名专业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61人,博士与在读博士52人,90%的教师有海外访问、进修的经历,是一支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队伍。
学院多年来坚持外教聘用制度,主要担任口语和写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兼学生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外语学院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名教授在全国和省级学会中担任会长、副会长等职务,并担任了兼职教授和特聘教授等职,并有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被聘请为外语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外语学院位于环境优雅的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图书资料齐全,教学设施完善。目前,学院共有5个语音实验室,10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自主学习室,并设有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练习外语视听的场所和机会。学院建有自己的资料室,有各语种图书7万余册及大量的有声资料,各类中外学术期刊近百种,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
学院既重视对学生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严格训练,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稳步地探索外语+专业、外语+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英语专业除了传统的语言学和文学方向,以及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等双学位班;其它语种也全面启动了小语种+辅修专业的新培养模式。同时,每年都选派各个语种的同学到国内外大学进行交流和访学。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228名,硕士生421名,博士生42名。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外国语学院现有五个系,一个教学部和五个科研所,即英语系、应用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朝鲜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专业和法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部,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应用英语与翻译研究所、东亚文化研究所、大学英语研究所,承担英、俄、日、朝、法、德、世界语七个语种的教学、科研和交流工作。大学英语教学部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任务。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翻译研究中心
翻译研究中心是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根据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成立的一个专门研究机构,其宗旨是为全院教师提供开展翻译研究的组织保障和交流场所,探索并分享对各语种翻译活动的理论认识或心得,进一步提高翻译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翻译是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继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后的高级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翻译研究以提高翻译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同时,翻译理论又是一种高端研究,它可以利用和借鉴各种既有理论,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为各种基础理论开辟了应用空间,可以从更高更广的视角观照各工具理论的长短得失。因此,翻译研究为各种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汇合点,为多学科融合与交流提供了契机。
翻译研究中心的研究规划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三大领域。翻译理论主要以各种基础理论为工具,如语言理论、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符号学、交际学、心理学等等,对翻译现象进行描写、界定和评价。翻译实践主要以各种实用翻译工作为主,包括独立、合作及委托的形式承担多语种、多形式的翻译任务,交流经验,解决翻译难题,宣传普及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引起社会对翻译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翻译教学研究则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原材料和工具,探讨通过课堂培养翻译人才的方法与模式,强化各语种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高级翻译技能,促进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中心将陆续配备必要的研究设施和工具资料,汇集研究常用的资料信息,为师生从事翻译及研究提供方便条件。中心将开辟对外交流的渠道,不定期举办翻译论题讲座,邀请知名译家学者作报告,传授经验,指导研究。中心将开设电子交流平台(类似博客或社区论坛),为大家提供一处展示自己翻译研究成果的场所,也可以通过它的互动交流心得,交换意见,完善提高翻译研究能力。
翻译研究中心除目前由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外,研究活动向全体教师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开放,也欢迎外校及兄弟院系对翻译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
翻译研究中心的工作刚刚起步,许多条件尚在创建过程中,工作思路也在探索和检验之中,望师生们多提建议,共同把中心工作做好。
英语文学研究中心
英语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3月,其宗旨是整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研究力量,致力于开展英语国家文学的研究工作,提高我院对英语国家文学的研究质量,培养英语文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壮大我院英语文学的研究力量,促进我院在英语文学研究方面与国内、国外同行的交流。
研究中心所研究的范围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等英语国家的文学、文论以及与文学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等现象,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戏剧研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加拿大文学研究、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英美少数族裔文学研究、英语国家生态文学研究、爱尔兰语学研究、英美现当代小说研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研究等。
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3位博导、5位教授、6位副教授、13位博士(在读博士)。他们中既有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也有国家社科成功奖获得者;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著述颇丰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的特点将有力地保证研究中心能够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大有作为。
俄罗斯学研究中心
俄罗斯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以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山东大学的学科优势,搭建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立体交叉研究平台,把俄语学科同国际政治、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法学等学科融为一体,开拓研究新领域,实现俄语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大跨越。俄罗斯学研究中心的任务是首先是充分利用俄语专业的现有资源,重新配置现有力量,进一步加强俄罗斯语言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以及俄罗斯文化研究,巩固其基础研究地位;其二是利用山东大学学科齐备的优势,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学科合作,逐步拓展本研究室的研究范围,同时实行人员和资源的共享;其三是与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其学术研究水平。
东亚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现任所长高文汉教授。现有研究人员21名,其中教授4名(含博士生导师两名),副教授9名,讲师8名。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东亚文学与比较文学;东亚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自成立以来,研究所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韩语系为依托,采取自由选题、自主研究与集体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扎实有序地推进了各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目前,已出版专著《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日本佛教故事集的源流》、《日本语与日本人》、《前近代日本人的对外认识》、《金圣叹与韩国古典文学》、《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研究》等20余部;出版教材《日本古典文学史》、《基础韩国语》、《韩国经贸会话》、《日本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等1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日本佛教故事集的源流》获孙平化日本学术奖励基金著作一等奖;《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日僧中岩圆月的世界》(论文)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已完成“东亚汉文学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研究课题。现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日本说话文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引用和翻译研究;日本女性道德观的衍变——以中国女训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为中心;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5项:日本现存佚书——唐宋时期佛教灵验小说集的研究;中国伤痕反思文学与韩国战后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研究。另有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日本近世汉文学研究”、“儒家经典文献东传与日本儒学”等多项。
国际合作交流(留学预备教育项目)
为满足国内学子日益高涨的出国留学需求,发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独有的外语及专业教学优势,学院自2004年起创办留学培训项目,面向包括高中毕业生(含高二在读)、专科以上毕业等各层次的学生,为其提供语言培训、学习规划以及国外大学资讯,帮助学生以更安全、更便捷的方式顺利进入国外大学学习。
本项目根据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的留学弱项,开发了一套完善的的培训体系,致力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思维桥梁,解决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诸如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薄弱、不适应国外教育体制、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专业基础知识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高质量完成国外大学学位课程。自开办以来,已有千余名优秀学员进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学习。
(韩国国立大学本科项目)
学院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发挥小语种语言教学优势与韩国知名大学合作,开设了中国学生赴韩国的学位衔接课程,建立起一条帮助优秀毕业生进入韩国一流大学的安全、可靠的海外升学途径。
本课程采用“0.50.5(1)2”的培养模式,即在国内学习半年语言、国外学习半年语言加两年专业课(根据韩国政府规定入学须通过TOPIK3级或校内语言考试,毕业须通过TOPIK4级)。国内学习阶段,我们还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我院韩国语系(国家级特色专业)教授组对课程进行了本地化调整,使通过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能很快的适应韩国留学生活。
国内学习期间与在校本科生共享一流师资,同时接受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感受山东大学的浓厚学习氛围,结业考试合格者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颁发结业证书。
参考资料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