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6“潘兴”重型坦克
M26重型坦克(M26 Pershing),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制造的重型坦克,也叫“潘兴”坦克,是用美国将军约翰·潘兴的名字来命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对抗德国的重型坦克,美国于1942年开始研制重型坦克,推出了T25和T26两型样车,其中T26坦克发展较快,有T26E1、T26E2、T26E3三种型号,其中T26E3于1945年1月定型并装备美国军队,即M26重型坦克。
M26重型坦克,首批装备了美国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下属第3和第9装甲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其参战时已接近尾声,美军也只有第3和第11装甲师配备了310辆M26“潘兴”重型坦克,在攻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的战斗中,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洋战场方面,M26重型坦克于1945年4月才在冲绳岛战役出现。到同年停产时,共有2428辆M26重型坦克被生产出来,它们一直服役到1952年才退役。M26坦克在大战中使用得较少,而在朝鲜战争中却大量使用过。它也是美国军队M47、M48、M60主战坦克的先驱。
M26重型坦克的特点是焊接车体和铸造炮塔,车体为铸造钢板和压制钢板混合式焊接结构。战斗全重41.9吨,最大时速40千米,最大行程161千米,乘员5人,装一门90毫米火炮,有炮口制退器。动力装置为一台368千瓦的水冷汽油机,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炮塔是铸造结构,装甲厚度13~102毫米。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坦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敌方坦克发展的影响。1942年春天,美国军队的科斯比上校在考察北非战争回国后,报告称德国已经在北非战场上使用了IV号G型坦克,其威力已远超美国刚刚开始生产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此,美国陆军兵器局的军械部决定,立即研制M4中型坦克的后继车型,以对抗德军坦克。
发展历程
1942年,美国陆军兵器局军械部着手研制了13种不同型式的T-20、T-22、T-23、T-25和T-26中型坦克,各自装上不同的武器、不同的传动装置和不同的悬挂装置,进行对比试验,以遴选出一种性能超过M4中型坦克的新型坦克。同年,美国研制出第一辆重型坦克T1E2,后又在该坦克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了M6重型坦克,其性能虽然优于德国的“黑豹”中型坦克,但还是赶不上德国的六号重型坦克。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开辟了第二战场,但登陆后,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主力坦克M4“谢尔曼”中型坦克,在与德军“黑豹”坦克和“虎”式坦克的较量中,处于下风。于是,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将军敦促美国军队装甲兵军官回国,推进加速研制重型坦克。为改变M6重型坦克的劣势,美国发展了两种坦克,即T25和T26。这两种坦克都采用新型的T7式90毫米火炮。其中,T26得到了优先发展,其试验型有T26E1、T26E2和T26E3共3种型号。T26E1为实验型,T26E2发展为了M45中型坦克,而T26E3则最终通过了欧洲实战的考验。
1945年1月,经过一番比较之后,美国军方正式决定将T26E3试制型坦克定型为M26重型坦克,并以约翰·潘兴将军的名字命名。同时,它开始列装部队,首批装备了美国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下属第3和第9装甲师,并运至欧洲战场,参加了进攻德国的最后战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投入战斗的M26重型坦克只有二三十辆,到1945年停产时,共有2428辆M26重型坦克被生产出来。1946年5月,它被改划为中型坦克。
1948年7月,安装了新发动机、新变速器和新型火炮的M26,正式改称为M46“巴顿”中型坦克。但已经列装的M26重型坦克,一直服役到1952年才退役。
基本设计
车体结构
M26重型坦克的车体为焊接结构,其侧面、顶部和底部都使用轧制钢板制造,而前面、后面及炮塔则是铸造的。全车的总体布局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特征,战斗全重为41.5吨,车长8.65米,车宽3.51米,高为2.78米。车体由前至后分别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动力舱。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和副驾驶员兼前机枪手。在战斗室内,车长、炮长位于炮塔的右侧,装填手位于炮塔的左侧,均有坐席。炮弹则布置在战斗室的底部。
动力系统
M26重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GAF6002型V型、8缸、水冷汽油机。这种发动机是M4A3“谢尔曼”中型坦克上的GAA型汽油机的改进型,气缸排量为18.026升,最高转速为2600转/分,最大功率500马力(367.6千瓦)。这种发动机纵向布置在动力舱内,其两侧各有一个燃油箱,总容量为723升。规定使用的燃料为80号汽油(辛烷值为80)。
发动机的后面是900F2型带液力变矩器的变速器,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由于有了液力变矩器,不仅可以减少排档数,驾驶员操作省力,还可以使传动平稳柔和,有利于延长变速箱的寿命。但是,其传动效率不如纯机械传动的变速箱高。1档和倒档的速度范围为0~14.5千米/小时,2档为9.65~29千米/小时,3档为19.3~48.2千米/小时。发动机的动力经过变速箱—\u003e差速器—\u003e侧减速机—\u003e主动轮,推动履带前进。M26重型坦克的机动能力较德国“虎王”重型坦克强很多,其公路速度为48.2千米/小时,越野速度也达到了20千米/小时以上,公路行程达到200千米。
悬挂系统
M26重型坦克的行动装置包括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两部分。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悬挂装置,履带推进部分包括:每侧6个大直径负重轮、5个托带轮以及主动轮、诱导履带等。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负重轮和诱导轮的直径均为66厘米。其履带为T80E1型双销铸钢-橡胶复合式履带,行驶起来的履带噪声较低,每侧有82块履带板,履带板的宽度为609毫米。M26坦克的最大速度仅为4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60千米。
武器系统
M26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3型或M3A1型90毫米坦克炮。这两种火炮都是由美国军队的90毫米高射炮改装而成的,这和德国二战期间坦克炮的发展思路相似。M3型坦克炮的身管长为50倍口径,弹丸初速高,多数M26坦克的火炮装有双气室式炮口制退器。火炮采用半自动立式炮闩和电击发装置,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60度,炮塔旋转360度需17秒,高低射界为–10度到+20度,发射速度为8发/分。
配用的弹种有曳光超速穿甲弹、曳光穿甲弹、曳光被帽穿甲弹和曳光榴弹,弹药基数为70发。M26坦克主要是和敌方坦克作战的,弹种的配比上,穿甲弹占有较大比重。采用曳光弹的好处是,便于观察弹道轨迹和是否命中,如没命中,便立即修正弹道发射第二发炮弹。发射被帽穿甲弹时,初速853米/秒,在914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30度倾角的114毫米厚的钢装甲;同样条件下,发射超速穿甲弹时,可击穿176毫米厚的钢装甲。发射曳光榴弹时,最大射程可达17.9千米。
辅助武器为3挺机枪,包括:1挺7.62毫米前机枪,安装在车体前部右侧,由副驾驶员操作射击;1挺并列机枪,安装在火炮的左侧;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安装在炮塔顶部后方。弹药基数分别为:7.62毫米5000发,12.7毫米500发。
火控系统
M26的火控系统包括:火炮和炮塔的电液驱动装置、炮长5倍直接瞄准镜、高低象限仪、方位角指示器等。其中瞄准装置有两种:一种是供直接射击用的潜望式瞄准镜和望远式瞄准镜;另一种是供间接射击用的方位仪和象限仪,与攻击力相关的还有瞄准镜的性能。M26重型坦克的瞄准镜采用M70F或M71C,其中M70F为1.44~6倍,M71C为5~8倍。另外,M26重型坦克还装备了M19方位角度指示器、M1象限仪和M9高低仪。后期生产的某些M26坦克上,装上了高低向火炮稳定器,是较早装有火炮稳定器的坦克。
防护系统
在防护系统上,M26坦克的特点是焊接车体和铸造炮塔。其首上装甲厚度为120毫米,首下装甲厚度为76毫米,侧面装甲厚度前部为76毫米,后部为51毫米。后面上装甲板厚51毫米,下装甲板厚19毫米。
炮塔为铸钢件整体铸造,前部的装甲厚度为102毫米,炮塔侧面和后面为76毫米,防盾的厚度为114毫米。算上防盾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以炮塔正面的防护力最强。车内设有专用加温器,供驾驶室和战斗室的乘员取暖。
基本数据
服役情况
采用国家
M26坦克是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一款重型坦克,主要用于对付德军的六号重型坦克,战争结束共生产了1436辆。二战结束后,它还生产了一段时间,总生产量为2428辆,除装备美国军队外,一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也曾装备过M26重型坦克。
实战运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参战接近尾声时,美军只有第3和第11装甲师配备了310辆M26重型坦克,在与德军“虎”式等坦克的交战中各有胜负。在渡过鲁尔河时,一辆M26重型坦克被两发150毫米高爆弹击中车体却未被击穿,仅仅瘫痪。1945年3月7日,在攻占莱茵河雷马根大桥的战斗中,M26重型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太平洋战争方面,M26重型坦克于1945年4月才在冲绳岛战役出现。战斗中,M26重型坦克的性能优势显著,日军前线单位几乎不存在任何击溃该坦克的手段。
朝鲜战争
该坦克虽然没有来得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作用,但在1950年的侵朝战争中,曾大量使用。
1950年8月下旬,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了夺取地面战场上的主动权,开始向朝鲜调入大量装甲部队,M26重型坦克就是其主力坦克。这批坦克比较适合朝鲜南部和西部的地形,一度从釜山广域市打到“三八线”附近。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缴获的200余辆“联合国军”坦克和装甲车中,就包括M26重型坦克。
衍生型号
M26重型坦克有M26A1、M26E1和M26E2几种主要的改进型车,其中,A1型和E1型在火炮身管上有一些改进,变化最大的是E2型。而该型坦克的变形车则有榴炮运载车、装甲物资输送车、装甲抢救牵引车、战斗工程车、装甲物资牵引车、装甲扫雷车和喷火坦克。
M26A1
即T26E4“超级潘兴”,它通过换装73倍径的T15E1型90毫米坦克炮来提升火力,该炮在发射T30E16型钨芯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可达1125米/秒,发射普通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也能达到960米/秒,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黑豹”的正面装甲。
M26E2
为了弥补M26坦克动力性能上的不足,美国军方从1948年起便制定了M26坦克提高机动性的计划,这就是M26E2坦克。在M26E2坦克上,换装了美国泰里达因-大陆公司研制的AV-1790-1型V型、12缸、风冷汽油机和底特律公司研制的CD850-3型液力机械式变速器。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高到810马力(596千瓦)。
1948年春天,底特律工厂开始试制改装车,到5月份完成,并生产了10辆试制坦克。后经阿伯丁试验场试验和进一步改进,1948年7月正式定型为M46“巴顿”中型坦克。
M45自行榴弹炮
除了研制改进型坦克外,美军还利用坦克底盘,大量生产了各式履带式自行火炮。M45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就是以M26“潘兴”坦克底盘为基础生产的自行榴弹炮。
M44装甲运输车
M26坦克的变型车主要有M44装甲运输车,其战斗全重22.2吨,乘员4人,载员25人。传动装置和行动装置的结构与M26坦克基本相同,但动力传动装置和主动轮都在前部。该装甲运输车于1945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是美国军队第一种全封闭式装甲运输车,主要用于输送兵员,曾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
总体评价
“潘兴”装备的90毫米M3坦克炮穿透力极强,能在1000米穿透147毫米厚的装甲,虽然比起德军“虎王”重型坦克和苏联红军IS系列坦克等重型坦克仍有一定差距,但已足够击穿当时大多数坦克的装甲。而另一方面,“潘兴”的机动能力却较德国“虎王”重型坦克强很多。(中国军网 评)
M26“潘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陆军的应急产物,主要是为了改变欧洲战场上盟军装甲部队被德国六号重型坦克、“黑豹”等重型坦克“碾压”的悲惨局面。它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比M4“谢尔曼”系列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与德军“虎”、“黑豹”达到了能够正面对抗的水平。但由于它过重,导致动力系统的羸弱不可避免,又由于时间仓促,“约翰·潘兴”在投产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测试。所以,在战争结束后,作为“潘兴”的修正与完善,美国陆军迭代出了“巴顿”系列主战坦克。(《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评)
参考资料
北美移动堡垒:透视二战美军战车之坦克.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1
215号坦克:生动诠释“绝地反击”.人民网.2024-05-30
美国造M26“潘兴”重型坦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4-05-30
曾在欧洲战场上不可一世的美军坦克,被志愿军缴获.中国军网.2024-03-06
朝鲜战场武器大比拼(1) 坦克和装甲车辆.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1
冷战中的美国主战坦克发展路径(一)——第一代"巴顿".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