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号重型坦克
“六号坦克”(Pzkpfw VI)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亨舍尔公司为纳粹军队研制装备的一种重型坦克。
1941年5月26日,阿道夫·希特勒专门召开会议对重型坦克的研制做出指示:除了波尔舍的设计团队外,亨舍尔公司也要进行重型坦克的研制。1942年10月26-30日,德国军方经过竞标后认为亨舍尔公司的“虎式H型”设计更为优秀,而波尔舍的“虎式P型”设计终止。
德国总共生产了1346辆“虎”式坦克。“虎”式坦克在刚参战时,对盟军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该型坦克重量超过50吨,前部的装甲厚度为100 毫米,盟军坦克炮无法击穿,但该坦克88毫米主炮的一发炮弹却可以在最远1,000 米的范围内击穿100 毫米的坦克装甲。但是“虎”式坦克也有弱点,包括战场故障率高和容易自燃。
1942年8月,德军“虎”式坦克首次实战,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战果。1944年6月1日,德军在东线总共有301辆“虎”式坦克,其中有80%可以部署。但在苏联红军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后,“虎”式坦克损失惨重。目前世界上还保存8辆相对完好的“虎”式坦克,其中6辆为博物馆保存,2辆为私人收藏。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德国在一战后坦克的发展明显被对手的装备所牵引,其结果是未必符合本国需要。在一战后,法国研发了几种型号的重型坦克,完全能抵御当时德国所有反坦克炮的攻击。1935年德国军械局局长库尔特·利泽中将在一份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开发一种能够搭载75毫米火炮的30吨级的坦克平台。
尽管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迅速打败了波兰和法国,但也暴露了军方装备的一号、三号、四号等坦克在火力和装甲上的严重不足。希特勒认为德国有必要建造新的重型坦克。而1940年秋天,德国军械局委托保时捷著名专家费迪南德·保时捷(也有译为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设计一种新的45吨级的重型坦克,编号VK 45.01(P)
研制历程
从1937年到1940年,德国研发了一系列的试验性重型坦克技术,包括亨舍尔公司研发的DW系列30吨和36吨的底盘、VK30和VK36试验性坦克以及克虏伯公司为波尔舍博士设计的45吨级别的坦克使用的75毫米火炮。因此德国能迅速设计出“虎”式坦克,实际是把过去的很多技术拿来组合使用。1941年5月26日,阿道夫·希特勒专门召开会议对重型坦克的研制做出指示。会议决定:除了波尔舍的设计团队外,亨舍尔公司也要进行重型坦克的研制。两个团队在1942年夏季之前,要拿出6辆竞标用的坦克。坦克前装甲要有100毫米厚,侧面装甲有60毫米厚,火炮具备在1500米穿透100毫米厚装甲板的能力。
随后在1941年5月28日,亨舍尔公司组建团队设计另一种重型坦克。实际当时亨舍尔公司并不是打算使用安装有88毫米火炮的炮塔而是自行设计。但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又加速了这一进程,因为德国发现苏联26吨的T-34/76坦克和52吨的KV-1坦克他在的76.2毫米主炮能轻松穿透德国所有坦克的装甲。1941年9月,希特勒直接下令德国军械局给亨舍尔公司发通知,催促尽快研制新坦克。为此亨舍尔的重型坦克获得了VK 45.01(H)的编号,而亨舍尔的团队为了速度只能快速使用现成的技术,而炮塔还直接应用了克虏伯给波尔舍的设计,仅仅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例如放弃了电力驱动而改为液压驱动。
1942年,德国军械局负责坦克设计的6号武器测试办公室,首次确定了“六号坦克”编号。1942年10月15日,德方将“六号坦克”命名为“虎-I”(Tiger I)。给波尔舍设计坦克的命名为“六号坦克虎式P型”(PzKpfw VI Ausführung P),而给亨舍尔公司设计的坦克命名为“六号坦克虎式H型”(PzKpfw VI Ausführung H)。1942年10月26-30日,德国军方经过竞标后认为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更为优秀,而波尔舍的设计停止生产。1942年12月,德国对该型坦克命名为“六号坦克‘虎H1’”(Pz.Kpfw.VI (VK45.01/H) Ausf.H1),后来在1943年又更名为“虎E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Ausf.E)。但一般都称为“虎”式坦克。
生产历程
在德国军方确定采购“六号坦克虎式H型”后,当时亨舍尔公司已经完成了8辆坦克的制造,但是由于缺乏零部件等原因,直到1943年早期“虎”式坦克的生产才正式走上正轨。在1943年4月底,亨舍尔公司已经完成230辆“虎”式坦克的制造。从1943年4月到9月,亨舍尔公司的“虎”式月产量在50-70辆左右。从10月份开始,盟军对德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亨舍尔公司在3个月里面损失了79辆“虎”式坦克。到了1944年4-5月,德国的“虎”式坦克生产进入顶峰,4月份产量达到104辆,5月份也有100辆。1944年8月德国停止生产“虎”式坦克,用“虎王”坦克来代替。德国总共生产了1346辆“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的生产制造较为复杂,生产1辆虎式坦克需要25万到30万个工时。而苏联的T-34坦克最多不过8000个工时。在战时情况下可以压缩到3700个工时。而和“虎”式同级别的IS系列坦克2重型坦克制造也不超过50000工时。
装备历程
“虎”式坦克最先装备的是501和502重型坦克营,他们都是1942年5月建立的。此后又建立了从503到510等7个重型坦克营。这些特殊部队的建制为独立营,一般临时配属给其他作战单位协同战斗,由高层司令部直接指挥。此外德国国防军的一些精锐装甲师也会装备“虎”式坦克营。武装党卫军的3个装甲师:党卫军第1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师、第2装甲师——“帝国”师、第3装甲师——“骷髅”师,也都有自己的师属“虎”式坦克营。“虎”式服役初期,每个坦克连装备9辆,另外搭配10辆“三号”坦克用于警戒,后来连级部队的“虎”式坦克数量增加到了14辆,即每个排4辆,连部还有2辆。而整个坦克营装备45辆“虎式”,其中营部有3辆。
基本设计
车体结构
“虎”式坦克的车体被分为两个主舱,发动机舱在后,战斗舱在前。两个舱室被一块隔板隔开。发动机舱内,发动机被安置在中心位置,两个燃油箱、散热器和风扇在侧面的底板上。战斗舱则是驾驶员在左侧,电台操作手和前机枪手在右侧,中间一个架子放置无线电台。最前面是变速器、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总共92发炮弹放在悬置的弹药箱内,吊挂在炮塔底板下方。炮塔置于炮塔座圈上,炮塔座圈位于车体中心,三个支承架支撑着炮塔底板。炮塔底板上的液压驱动器转动炮塔。
驾驶员前面的装甲厚度达到100毫米,与垂直方向大约倾斜10度,而车首上装甲厚60毫米,与水平方向倾斜10度,观察镜所在的前装甲厚100毫米,车身顶板装甲厚25毫米,车身侧装甲厚80毫米,底板厚25毫米,整个车身由焊接和螺栓组合而成。
“虎”式坦克的炮塔基本是一整块80毫米厚装甲板,弯曲成马蹄铁的形状制成,最后和炮塔前部一块10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焊接组合而成炮塔主体。炮塔前部钢板要安装火炮护盾,而顶部装甲在靠前的部分厚度为40毫米,其他部分厚度为25毫米。炮塔顶部前方有鼓型结构的车长指挥塔,上面有5个观察孔和一个进出舱盖。炮塔顶部后方还有椭圆形的装填手舱盖。炮塔的右后方还有紧急逃生口,但是由于舱板沉重,打开后无法从内部关上,而只能从外部举起舱门扣上。
动力系统
最初的250辆虎式坦克安装的是迈巴赫HL210型12缸V型水冷发动机。这种汽油机采用铝制缸体,功率为650马力,却被前线德军士兵普遍反映动力不足,后来全部更换为铸铁缸体的HL230发动机,功率增加到700马力。为安装新的发动机,对发动机舱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主要是改变了发动机与冷却风扇的连接方式。两款发动机都有独立的机油箱。发动机既可以使用电动启动机启动,也能用手摇把或者其他发动机惯性启动。坦克油箱总容量为534升,但是“虎”式坦克在公路行驶百公里油耗高达400升,越野油耗更达到700升,因此油箱全加满,坦克公路行驶不过140公里,越野只能行驶80公里。和英国苏联的坦克变速器后置不同,“虎”式坦克的变速器为前置,优点是能携带更多武器。
悬挂系统
“虎”式坦克的另一个车体设计特色,就是亨舍尔公司采用了一种交叉悬架系统,每侧使用24个负重轮,每3个为一组,每3个负重轮通过连杆连接在一个扭杆上。总共8根扭杆横穿车体组成了扭杆悬挂系统上。当坦克运动式,车轮随路面障碍物起伏同时带动悬臂引动,悬臂再把运动传给扭杆,后者起到弹篷的作用,保持车轮与地面的贴合。每侧的前负重轮和后负重轮还安装有液压减震器。
“虎”式坦克有两种履带,一种是作战越野使用的标准725毫米宽度履带,而另外一种是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队宽度需求而采用的520毫米宽度履带。而为了进一步缩小宽度,又是在运输时还会把最外侧的负重轮拆下来。
武器系统
炮塔前部安装1门88毫米的KwK 36型线膛坦克炮,身管长度为56倍口径。火炮安装在铸造的火炮护盾,然后护盾又固定在主炮塔的耳轴上。由于炮管沉重造成失衡,因此炮塔内装填手的右侧还安装了一个弹簧来保持火炮的平衡。炮塔顶部和火炮护盾上安装有浮动轴式瞄准镜,火炮的精确瞄准由炮长利用炮塔内的炮塔旋转精细调节轮和火炮俯仰调节轮完成,炮管的俯仰角度为负8度到正15度。炮塔大范围快速旋转使用液压驱动。由于火炮后坐力大,炮塔内火炮右侧还安装了一套液压制退器。
“虎”式坦克的主炮弹药基数为92发。通常一半为穿甲弹,一半为高爆弹。前者用于打击装甲目标,后者用于打击步兵和防御工事。Pzgr39穿甲弹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100毫米厚的钢板。“虎”式坦克还配备有两挺MG-34通用机枪机关枪,1挺是安装在驾驶员旁边的车载前向机枪,通过球形枪架射击。另外1挺是安装在坦克炮旁边的并列机枪。坦克车组人员还有自卫用的MP40冲锋枪。
火控系统
“虎”式坦克的炮长配有Turmzeilfernrohr 9b 光学瞄准镜,安装在炮塔顶部的支架和火炮防盾上。该瞄准镜采用浮动轴式 设计,能够使瞄准天文望远镜目镜上的图像自动保持稳定,不随火炮防盾的颠簸而抖动。 瞄准镜的镜头由“莱茨”(Leitz)公司制造,后期到了1944年3月,“虎”式坦克改为单目镜ZF 9c观瞄 系统。Turmzeilfernrohr 9b瞄准镜镜头放大倍率为2.5倍 ,视角为25度。瞄准镜头右侧有一系列标识线,呈倒V 字形,帮助炮长判断目标距离,提高命中率。瞄准镜右侧刻度盘用于火炮瞄准,左侧刻度用于并列机枪瞄准。
“虎”式坦克的车长还配有S.F.14Z10倍放大的双筒瞄准镜,以及一款11倍的E.M.34型测距仪。因此,该炮能够在4,000米的射程范围内进行校准射击。在1,000米的测试条件下,该炮对一个2.5米 x 2米的目标实现了100%的命中,而在2,000米时命中率降至87%,在3,000米时则为53%。英国的试验结果显示,该炮的正常射速估计为每分钟5到8发。在1370米距离射击时速24公里的移动目标,使用低速炮身调整和手动旋转,命中率为60%。
服役情况
1942年8月,德军第502坦克营在圣彼得堡地区使用4辆“虎”式坦克投入作战。这是“虎”式坦克的首次实战,但是却以3辆坦克在前线瘫痪而告终,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战果。但是在1943年1月18日的战斗中,4辆“虎”式坦克向苏联红军24辆T-34发动突击,一举击毁12辆T-34,而自身无一伤亡。但是在随后的战斗中,有2辆“虎”式坦克由于机械故障等原因被车组成员抛弃。这是苏联和盟国首次缴获“虎”式坦克,苏联对此极为重视,第一时间就将缴获的坦克运往库宾卡试验基地进行各种测试。
一开始装备“虎”式坦克的德军部队,都是以独立坦克营的方式编成,并不是全都是“虎”式,而是每个连有9辆,然后再搭配10辆“三号”坦克。轻型坦克主要执行一些侦察和搜索任务,而所有的“虎”式坦克则是作为整个装甲部队的突击尖刀来使用。但到1943年6月以后,所有的“虎”式独立坦克营部队,每个连都只设14辆重型坦克,每个营有3个坦克连。德国在国防军和党卫军中总共有21个“虎”式独立坦克营部队。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总共在东线部署了147辆“虎”式坦克,其中84%参加了战斗。德军称503和506两个“虎”式坦克营从库尔斯克战役直到1943年9月,摧毁了苏联红军数百辆T-34坦克,但本身有十几辆“虎”式坦克被摧毁。1944年6月1日,德军在东线总共有301辆“虎”式坦克,其中有80%可以部署。但在苏军发动巴格拉季昂行动后,“虎”式坦克损失惨重。
衍生型号
“虎王”坦克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决定再设计一种新的坦克,能够应对苏联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一种重型坦“虎王”坦克复原模型克。1942年8月,德国军械局同时向保时捷和亨舍尔两个公司发布指令,要求他们在“虎”式坦克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坦克,要求有更厚的装甲,还要采用类似T-34的倾斜式装甲设计,还装备威力更大的71倍口径的88毫米主炮。
1943年1月,保时捷公司研发的Typ 180型原型车,获得了德国军械局授予的“虎式坦克P2”的编号(Pz. Kpfw. Tiger P2)。而亨舍尔公司的VK 45.03型原型车则在1943年6月被授予“虎式坦克B”的编号(Pz.Kpfw.Tiger Ausf. B)。两种原型车使用的都是克虏伯公司设计的炮塔,区别在于使用不同的车体、传动系统、悬挂系统以及车载设备。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沿用了“虎”式坦克的特点,例如发动机后置和负重轮的布局方式。而保时捷研发的原型车则采用了发动机中置并采用了少见的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混合驱动模式。最后的结果是保时捷公司再次失败,波尔舍博士的非传统设计带来的是发动机和悬挂系统出问题,最后在1942年11月保时捷公司的项目被终止。德军内部一般都其称为“虎B”(Tiger B)、“虎II”(Tiger II)或者“虎王式重型坦克”(King Tiger)坦克。而英国人将其称为“皇家虎”(Royal Tiger)。
“虎王”坦克的车体实际就是“虎”式坦克车体将前部和侧面装甲进行倾斜式设计的结果。德方希望“虎王”和“黑豹”两种坦克的设计上有更大的零件通用性,直接使用了后者的发动机。虎王”坦克参加了1944年的阿登战役、1945年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还包括最后的柏林战役。。到战争结束时,亨舍尔公司总共生产了490辆左右的“虎王式重型坦克”坦克,而盟军的轰炸至少导致650多辆“虎王”坦克在生产线上被摧毁。
“突击虎”式突击炮
1943年8月,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在重型底盘上研发一种超大口径突击炮,来辅助德军在城市中的作战,1943年10月,德国埃克特(Alkett)公司就在东普鲁士向希特勒展示了一种在“虎”式坦克底盘上改装的口径高达380毫米的突击炮。但是由于“虎”式坦克供不应求,最后在1944年埃克特公司就在严重损坏的“虎”式坦克底盘上建造这种突击炮,总共仅改建了18辆。该型装备没有正式的德军命名,只是在战场上被称为“突击虎”(德语:Sturmtiger)。“突击虎”下部车体与“虎”式坦克相同,上部的炮塔完全拆除,取而代之的事一个巨大的箱式结构,前部倾斜装甲厚达150毫米,里面安装有380毫米的后膛装填的火箭推进迫击炮。装填1发弹药需要4名士兵耗时10分钟。发射时,发射药首先将弹头加速到45米/秒,然后40千克的火箭装药将其提升到约250米/秒飞向目标,杀伤半径达到500米。“突击虎”正式服役的时候,德国已经转入防御,因此该装备已经没有用武之地。
馆藏保存
目前世界上还保存8辆相对完好的“虎”式坦克,其中6辆为博物馆保存,2辆为私人收藏。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PzKpfw VI Ausf. E 'Tiger I'.ww2db.com.2023-03-25
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Ausf.E (Sd.Kfz.181) Tiger I.tanks-encyclopedia.com.2023-03-23
Tiger I.tankmuseum.org.2023-05-23
Tiger I Information Center - Surviving Tigers.www.alanhamby.com.2023-05-23
Surviving Tiger Tanks.the.shadock.free.fr.2023-05-23
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B (Sd.Kfz.182) Tiger II.tanks-encyclopedia.com.2023-03-23
38 cm RW61 auf Sturmmörser Tiger ‘Sturmtiger’.tanks-encyclopedia.com.2023-05-24
Militracks Mystery Tiger: What we Know.panzerplace.eu.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