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
面塑,中原地区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使用的材料以面粉为主,糯米粉为辅。
中国面塑艺术俗称为“捏面人儿”,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有地区曾出土用面制作的陪葬品。当时在祭祀时,用面塑成鬼怪头部进行傩舞。南宋时,《东京梦华录》中就对捏面人有所记载。唐宋时期,面塑与曲艺结合,创作的题材更加丰富。而明清时期,面塑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捏制出各种具有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近代时期,在文人思想艺术的影响下,面塑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
2008年,面塑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概念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重阳糕、捏面人。它面粉为主,糯米粉为辅,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形象。
发展沿革
中原地区面塑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有地区曾出土用面制作的陪葬品。当时在祭祀时,用面塑成鬼怪头部进行傩舞。南宋时,《东京梦华录》中就对捏面人有所记载,“寒食节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介子推燕", “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
唐宋时期,面塑与曲艺结合,创作的题材更加丰富;而明清时期,大街小巷中的那些面塑艺人通过灵巧的双手,捏制出各种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的具有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明清时期的面塑艺术已经带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及艺术价值,成为种谋生的手段;此时期面塑艺术和消费逐步分离,其艺术形式由纯艺术演变为独立存在,同时其在民间工艺中的历史地位正式确立。光绪年间,天津市地区出现了一位“面人张”,他捏造面人的技术高超,他的技艺在晚年的时候便失传了。
近代时期,在文人思想艺术的影响下,面塑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大众订购大量的面塑作品,或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或作为家具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面塑艺术从街头艺术进入大厅,价值提升,整体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都在不断成熟和提高。2008年,面塑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类
面塑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三大类型,即食用性面塑、礼仪性面塑和艺术观赏性面塑。
艺术观赏性面塑
一类是以江米面和精细面粉为主要原料,掺以苯酚、丙三醇、蜂蜜等以防腐、防裂。这类面塑工艺性较强,多用于玩赏。艺人们用简单的工具,以搓条、拨花、展片、润色、压滚珠、搓花条等手法,将面团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题材丰富。
礼仪性面塑
另一类是以纯白面粉为原料捏塑的。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流行,如山西霍县(今霍州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为长者祝寿、给孩子办满月,村村户户都要用自家最好的精粉,并结合节令的不同要求,捏塑节令食品。题材多是寓意祝福的喜庆形象及各种小动物。
食用性面塑
制作方法
面塑使用的材料以面粉为主,糯米粉为辅,配入适量的蜂蜜、丙三醇,并加入各种颜色形成彩色的面团。制作前将面团反复揉匀,软硬适用。捏制前用油或黄蜡润手以防粘黏。工具有拨片、梳子、篦子和剪刀等,拨子为木质或竹质,也有用角质或骨质的。
制作人物或动物时,为了使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塑的生动性和艺术性。制作时,面塑艺人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手法和技巧进行塑型,再配上相关的道具,将人物的形象呈现出来。还有的面塑较为简单,大多来源于生活,如蔬菜水果等。
制作工艺
面塑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面人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为题材。其制作分为“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造型简略,形态生动,是为儿童娱乐活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面塑制作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态,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化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作品即完成。
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步骤进行捏制,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将呈现出来。据说面塑最传神的部分是“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
面塑风格
面塑风格,南北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以北京为例,有专捏历史人物或神佛的“汤子博”(汤子博、汤夙国等) ;有专捏“三百六十行”和清末民初市井人物如《大美人坐洋车》《大娶亲》的“面人郎”( 郎绍安、郎志丽等)。山东省面塑世家是“李派”,代表性传承人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有李金城。另外还有“赵派”面人赵阔明,他曾先师从天津市面塑艺人韩亮英,后师从其岳父上海市泥塑艺人潘树华;赵阁明先生的长女赵艳林也成为上海“面人赵”传承人。
面塑特点
面塑艺术具有颜色丰富、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低廉等特点。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价值意义
面塑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生态的表现形式。正因为面塑能够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联,与民众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相依附,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的民生、民情,因此它能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反映社会文化的心理。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重阳糕、可以说是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
相关荣誉
参考资料
面人(北京面人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7
乐享云南|非遗·面塑.百家号.2024-09-1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07
别开生“面”塑经典.侨园杂志.2024-09-15
了不起的非遗 | 面塑.澎湃新闻.2024-09-15
非遗 | 面塑.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6
面塑艺术.广东省人民政府.2024-09-15
海阳面塑.海阳市人民政府.2024-09-15
面塑:可以食用的艺术品.中国科学技术馆.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