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锡极

王锡极

清季即墨区文人王锡极,在家乡文化事业上是颇建树的。他以诗作名世。风清新绮丽、自出机杼、不落恒蹊而着称于岛城诗坛。存有记崂山区七绝诗《华表峰》云:“云山为壁月为邻,楼角桃花泄露春。搔首问天天不语,上头梳西是何人。”辛亥革命胜利后,与来青岛市隐居原前清遗老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军机大臣徐世昌叶赫那拉·那桐、陆闰、法部大臣王、学部大臣劳乃宣刘廷琛等结诗社,并被推为诗社之主。此间作有大量诗赋艺文,惜多散佚于日战时期,今尚存《卓泉诗集》二卷、《蛰庵赋集》一卷以及《游崂山文集》等手抄本传世。

个人简介

王锡极,字卓泉,号蛰庵,生于清同治六年,殁于民国二十六年,旧属即墨县里仁乡城阳社紫芗村,今属城阳区流亭镇南城阳村。

锡极先生自幼业儒,家道小富,其父王华轩性谨厚好施与,并十分重视对子弟的培养教育,远近宗之。锡极自小聪颖慧敏,父亲视若明珠,延师课子,朝夕伴读,二十岁时入庠,为附生,后补,享受官府廪食,成为名副其实的正途儒士,合家欢欣,门楣增辉,遂更加刻苦读书,四书五经娴熟于心,诗赋文章朝暮摹习。时值列强入侵,兵四起,国力凋疲,举制昏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莱州府乡试(考举人),不第而归。面对科场腐浊,纲纪不振,锡极徒有青云之志,难于施展,遂设馆于家中,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课徒生涯。《哭解孝廉春庭》诗有“纵无白发摧君老,临风空自几回肠”句,以人喻己,道出了志不得酬的惆怅。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锡极先生入册“明经进士”。对此,先生颇感无奈。清廷为了挽败局于既倒,千方百计笼络士人,对于屡违科场或厌倦科举的士子悉数开恩,惠以功名,但多年的科场颓靡生活已使锡极先生意懒,有了这样一个名分,面对国势日颓,世事纷乱,先生并没有些许欣慰,也没有平步青云,而是乐于诗赋文章和儒师的职分,终其一生。

个人经历

锡极先生遍览经史,学识渊博。在教学上尊崇圣人“有教无类”的遗训,不论贫富贤愚,只要求学,遂收为徒。自家正房通为课堂,放学之后往往满室狼籍,先生总是让家人收拾干净,第二天学生上课洁净如初,拆洗住读学生的衣被,成了王家的日常家务。先生授业之余,诗赋书法研习不辍,早期诗文疏于珍惜,随作随弃,不擅张扬;而在教学上悉心诱导,谆谆教诲,名播乡里。

明及清中期的即墨区,以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豪门,簪缨迭出,举业兴盛,而在诗赋方面,由于清代即墨黄培之苦,诗家心有余悸,惟恐逾越雷池,诗坛一度稍显单薄。清代对大学士、阁臣等高级官位的选拔,除通四书五经外,尤推重诗赋、书法(称馆阁体)。因此要培养高级举业人才,必得有高明的儒师。王锡极通书经、精诗赋、又擅书法,成为仕宦豪门延师课子的首选塾师。四十岁时,应邀在即墨城里设立塾馆,从学者众多,只因清末朝廷势微,新学兴起,科举废弛,举业日渐衰落。但受锡极先生文风影响,当时即墨区文坛却为之一振,蓝恒矩、黄守、张墨林等人的诗赋气象一新。

1924年,即墨县令曹蕴键慕锡极先生才名,延请入署,教其两个儿子和望族子弟诗文书法。曹蕴键,定陶区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性温厚,善诗书,崂山太清宫盘道上镌刻“山高水长”四字,字径50厘米,为曹县令手笔。曹县令对锡极诗书倍加推崇,曾赠联赞之曰:“司马文章元良酒,右军书法少陵诗”。在县署授学这段时间里,先生出入豪门,寻访贤达,鉴赏书画,研讨学问,胸志愈为旷远,为诗赋创作的高峰期,有《访蓝氏东崖书院》诗记此一段经过。1925年,曹县令徙潍阳(今潍坊市)令,邀先生同赴潍阳,推辞不过,只得同行,县令以幕府礼遇之。独处异域,思乡之情甚苦,此时,他作大量诗篇以叙离愁别绪。约三年返家,身体渐衰,重在家中设帐授徒。

锡极先生尊奉先贤,崇尚礼仪,教书育人,身体力行。他说:“为人之本,孝悌为先,孝为做人之本,不重孝悌而专精于诗赋文章是本末倒置,为人生之歧途”。其父病,卧床八年,先生每次回家,都要把父亲扶到太师椅上,将椅子绑上木杠,抬至田野,浏览稼禾,令老父心爽;夜晚,则与父亲同卧一榻,谈古论今,娱悦心情,使老父“朝夕无稍郁抑”。学生学无厌倦,旦夕四时,书伴其终。晚年作自勉诗云:“恨不十年再读书,本来面目见真吾。闭门且把红尘隔,罗列六经默自锄”。先生几十年间笔耕不辍,作有大量诗赋艺文,多散佚。今尚存《卓泉诗集》二卷,《蛰庵赋集》一卷及《游崂文集》等手抄本传世。《于仙姑塔》于民国年间由青岛同文印书局出版。田横岛有巨碑镌刻先生诗作《田横岛》,青岛市民俗博物馆有先生所撰碑铭,海西村等处有先生诗碑,皆毁于十年动乱。《崂山志》、《崂山古今谈》等书录有先生《玉女盆》诗:“绝顶盆池终古流,相传玉女洗云头。当年谱下娥眉影,水底青天月半钩”。此诗作于即墨区授学期间,师徒同游华楼山,以玉女盆为题试弟子,众人各显其能,洋洋洒洒,呈于师前,先生阅后,均无中意佳作,当即口占一阕,遂成绝唱。先生才思敏捷,信手拈来,俱成妙文。光绪年间,崂山华阴灰牛石村有一位妇女吕姓,其夫病故,吕氏三尺白绫,悬梁殉夫。此等愚昧之举,在封建时代则属三贞九烈,官府褒扬,册封烈女,县令及墨邑贤达齐集华阴市,举行葬礼和立碑仪式。碑文拟就,碑侧须镌刻赞美诗,众推锡极先生草拟,先生不待思索,援笔写道:“霜入空帏月照梁,从容忍泪谢姑。树原连理同生死,花维断肠魂自香。鸳帕一朝成大节,鸿文千古表遗芳。虎头山下丰碑屹,更有烈风为举扬”。凄惋悱恻,众皆称善。

锡极先生品格高卓,气节凛然,胸怀邦国。1897年,德国租借胶澳后,崂山南屋石村庠生宫中木因居租界内,深为耻辱,到即墨县请求仍为县民,县署拒之,愤而出走塞上,欲求力士与之共雪国耻,未果。返家后至村外欲自杀,恐累及地主,回到自家聂氏宗祠松林间自缢,以死明志。锡极先生搜集整理其事迹作墓志铭,请前清逸老王土序为之作传,又倡即墨区青岛市胶州市诸名士诗赋歌颂之,编为《宫义士事宜》印行,颂扬民族气节,激发爱国热情。

清末,先生与同治四年进士、山卫人周铭旗修《即墨县志》,后因时局动荡未竞,有《哭周老夫子省山》一阕记其事;崂山自古最浩大的一部志书《崂山艺文志》,由光绪年间即墨人黄肇颚编撰,录有崂山古来所有诗赋游记、山川、名胜、风物、掌故等等,蝇头小楷,洋洋三十万字,由锡极先生倾力点校,字字斟酌,为崂山历史文化收存了弥足珍贵的翔实资料。

先生所授弟子,可谓桃李芬芳。有著名学人罗震文,画家张伏山,书法家宫文泉,戏剧艺人林涛,文史专家、诗人周至元,山志作者、诗人蓝水等等,均有建树。其小女王淑仪,现年82岁,自幼随父习文,诗赋文言文功力深厚。港澳回归前夕,感慨百年耻辱,今日得雪,赋《对图自述》一首云:“许国丹心惭自伤,阅图泪湿染澳香。蹉愧对深圳市水,莫把羞颜照沧浪”。锡极先生深爱女儿才情,并寄予厚望,晚年为女儿拟联赠之:“曹大家代兄续史,蔡文姬为父传书。”有《淑仪文集》、《淑仪诗集》传世。

王公锡极于1937年夏历三月初四日于南城阳家中辞世,享年71岁。殡葬之日,即墨区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北京、南京、上海市等地后学贤达及驻青外国留学人员前来吊唁,挽帐二百余,扶柩持帐者五百余众,恭送一代名儒驾返洞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青岛地处海隅,前清逸老纷纷来此隐居。有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军机大臣徐世昌叶赫那拉·那桐、陆宗庠,法部大臣王土序、学部大臣劳乃宣、刘延琛等等,全国九个总督中有七人寓居青岛,有“小朝廷”之称谓。这些人昔日位列朝班,官高禄厚,避居岛上,不复昨日荣耀,“伴食有宰相,执戟无健儿”(王土序语)。这些人或策划于密室,寻求复辟清朝统治,或消沉绝望,娱于诗酒,抒发郁闷心情。王土序为该类逸臣中代表人物,久仰王锡极诗名,邀请于寓,倡为诗社,推锡极先生为诗社之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