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县志
《即墨县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即墨固有的悠久历史和地理环境来反映地方特色;从诸多新生事物的兴起发展来反映地方特色。如《商业》篇中突出了服装批发市场这一新生事物对即墨区的影响;从突出本地的优势来反映地方特色。如特设《土特名产》篇与《文物古迹》篇。在《土特名产》篇中,重点记述了即墨的老酒与即墨镶边这两种反映即墨古老文化的传统工艺。从各类事物的共性中突出个性来反映地方特色。
基本介绍
即墨历史上曾多次修志,第一部成于明万历七年(1579)。清代三次修志,两次成书刊行。民国期间两次修志均未成。1958年重修仅成草稿。新编《即墨县志》修于1982年,1988年志书初稿完成,此后对志稿进行反复修改和加工,至1991年出版。全书除序言、凡例、即墨区要览、大事记和附录外,设: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渔业、水利、工业、乡镇工业、电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业、土特名产、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科技、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方言、人物、杂记专志35篇。其断限时间上自1840年,为彰明因果源流,个别篇章适当上溯;下断至1987年。1989年10月,县志送审稿写成后,恰逢即墨区撤县改市,故将1988年至1989年的有关资料附录于后。
从篇目设置上来反映地方特色。如将“电业”从《工业》篇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篇,将《文物古迹》篇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篇,并在全书最后特设《杂记》篇,以收录有代表性的存史资料、考证、辨误、轶闻传说、诗文选辑等。
即墨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东濒黄海,南倚青岛市、崂山区,北与莱西县毗连,西与胶州市、平度市为邻,东北衔接莱阳市,面积1780平方千米,纵距36千米,横长76千米;内辖10个镇、20个乡,1033个行政村。即墨区历史悠久,人类活动的足迹至少可以上溯到4000年以前。秦统一中原地区后,即墨始定为县,属齐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墨县属胶州专区,后几经变更,于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即墨东濒黄海,属沿海暖温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降水量750.4毫米,相对湿度69%,日照市时数2726.4小时。其东半部,海碧山翠,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83千米,港湾岛屿罗布,浅海滩涂广阔,素擅“鱼盐之利”;西半部,属胶东莱平原,平畴无际,土壤肥沃,河流环绕交汇,富产五谷。1987年,全县人口为1000481人,以汉族人口居多,约占总人口的99.91%,其他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傣族、锡伯族、怒族等。
“即墨区”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2300年前,即墨大夫刚正不阿、励精图治,使地方“田野辟,民人给”,被齐威王“一鸣”而“封之万家”。嗣后,田单破燕、田横入海、王吉立朝、童恢驯虎,蓝田县之才华、王邦直之著述、郭?刚正敢言、李毓昌忠直不屈等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和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古老的即墨增添了光彩。即墨人吃苦耐劳,刚正不阿,英杰代出。近代以来,即墨人民反抗压迫,抵御侵略,追求真理,前仆后继,涌现出象王仁山、吕子人、李卓峰、刘懋德、李兆岐、魏思文、徐达三、徐子兴、周浩然、聂仁花等革命先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墨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沿海养殖业的发展,给沿海地区带来无限生机;服装业的蓬勃发展,使即墨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之一。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有近百种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窗口。1949年,即墨的工农业总产值为550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了89.95%;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9981万元,增长了近10倍,而其中的工业产值比重增加到54.54%;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7175万元,其中的工业产值比重又上升为75.84%。粮食总产量20世纪50年代前年生产1亿千克至1.5亿千克,50年代至70年代产量在2亿千克至2.5亿千克上徘徊,80年代突破了4亿千克。农民储蓄余额1957年为45万元,1967年增至264万元,1977年为767万元,1987年为9099万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957年为160万元,1967年增至270万元,1977年为311万元,1987年猛增为8322万元。
即墨区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境内已经发现17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自明代中叶到清代的300余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积累和升华,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学小气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学艺术、建筑等全方位结构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即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即墨城西7千米处有一亿年前形成的马山柱状节理,俗称石林。城东20千米处有鹤山,其山东省面有海,风清气爽,南联崂山区,迤丽多姿。鹤山市东北3千米有明代的军事海防重地山卫旧址,今则为鳌山卫镇。游览胜地长门岩位于此东南16千米的黄海中。由鳌山卫北行5千米至温泉,有几百个大小泉眼。从鹤山或温泉到田横岛相去不远,2000年前有田横属下的500名热血壮士在此演出了一幕慷慨壮烈的历史悲剧。
新编《即墨县志》1994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大事》选录发表于2006-7-3122:25:00(转)
上古轩皇一登劳盛山。(见《四极明科》)姬宜臼四十九年八月,纪人伐夷。夷在城阳壮武县。姬喜七年,齐侯封即墨区大夫。周郝王三十六年,燕侵齐,即墨大夫死之。田单保守即墨,大破燕军。秦始皇二十八年,登劳盛山。望蓬莱,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入海求仙人。刘知远四年,齐王田横败保即墨岛中。寻,奉诏诣洛阳市,未至自杀。二客从之。其岛居五百人皆不屈死。刘彻太初四年四月,幸不其。(详《古迹》)帝宣神爵三年,以方士言,祀太室於即墨。新朝始建国元年,徐乡侯刘快起兵,以数千人攻即墨,败,死之。东汉建武三年,拜张步为东莱郡太守。步,不其人。绿营起,步亦聚众数千。刘永拜步辅汉大将军,督青、徐二州,遣将徇泰山、东莱、胶东半岛、渤海、济南市诸郡,皆下之。建武三年,永败。步献鱼请降。帝以步为东莱知府。后,刘永立步为齐王。步受永命屯历下。诏大将军耿弇攻破之。步乃斩苏茂降。封步安邱侯。八年,步复谋叛,为琅太守陈俊所斩。晋太康六年三月戊辰,齐郡临淄、长广、不其等县陨霜杀桑麦。宋(刘宋)义阳王景平元年,檀道济军临朐县。魏叔孙建等烧营而遁,道济以粮尽不能追。竺夔以东禹都阳城遗址坏不可守,移镇不其城。明帝泰始三年,沈文秀攻青州市刺史明僧皓。帝遣辅国将军刘怀珍救之,进至黔。文秀所署长广太守刘桃报,将数千人戍不其。怀珍军於洋水,遣王广之将百骑袭不其,拔之。泰始四年,魏慕容向曜围青州。刺史沈文秀守东阳。帝所遣救兵不敢进,乃以文秀弟文静为东青州刺史,由海道往救,文静至东莱郡不其城,为敌所遏。因保城自守。未几,不其城陷,文静见杀。拓跋宏太和十二年正月,兖州王伯恭聚众起劳山,称齐王。东莱镇将孔伯孙讨斩之。司马曜大明元年六月庚子,白兔见即墨区,获以献。杨坚开皇十四年冬,彗星孛於虚、危及奎、娄。十六年,福临寺产野生灵芝数茎,奉敕建僧舍500间。文帝开皇十六年,徒即墨于今治,兼有不其、皋虞地。李存勖同光二年九月,莱州市奏:即墨李梦室内柱上生芝草二本,画图以进。明宗长兴三年,莱州奏:即墨王友家生芝草,一本三茎,分两歧,上渐相向成片而圆,高尺余。宋徽宗嘉定六年,杨安儿掠莒、密。金行省官讨乱,杀安儿於即墨。金宣帝兴定三年,李全寇即墨,完颜僧寿败之。宗年,即墨移风寨得日本民七十二人。因籴粮遇风飘至中国。诏给以粮,俾还本国。孛儿只斤·忽必烈三十一年四月,雨雹。成宗元年四月,雨雹。顺帝至元五年七月,蝗。六年二月,地震。顺帝至元十一年,知县董守中建县治并儒学。二十七年,彗星出胃。毛贵掠即墨区。明洪武四年,设司巡检。知县刘坚建城围一里,旧。官民舍居之,原县南双塔口、西北移风寨有巡检司,俱於洪武三十一年裁革。洪武六年夏六月,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市,沿海居民多被害。诏近海诸卫分兵讨之。十七年,遣汤和汤和筑沿海卫城。二十四年,蝗,大饥。二十五年春,割平度市移风等三乡隶即墨。建文三年,饥。县主簿周岐凤请奏户口盐钞,得免。复出令劝借杂粮。永乐二年,设即墨营城南金家岭。永乐十八年,妖妇唐赛儿作乱,寇即墨,城陷。邑人皆溃。赛儿,蒲台民林三妻也。夫死,祭墓山麓,得妖书、宝剑,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能剪纸为人马。奸人董彦等率众从之。朝廷遣柳升进剿,赛儿遁去。后捕得下狱,三木被体。俄,皆自解而逸。十九年,发山东丁壮运粮宣府。宣德八年,移即墨营县北十里,添设把总。天顺八年,大饥。成化八年,大饥。正德元年七月壬戌,火光坠民家,化为绿石,圆高尺余。八月丁已,鳌山卫街道地震,声如雷,城垛坏,以后屡震。十二月癸亥。三标山石崩。六年春,流贼刘六等猝起北海,所至皆破,独墨城七攻不克。贼愤甚,乃夜袭,陷即墨营。将领李勋死之。复围城,知县高允中督众拒守,射死贼伪大王朱辅,遂遁去。嘉靖三年春正月,地震。嘉靖三年,易孔子庙塑像以木主。八年,大。十一年,黄脊竹蝗蔽日,大伤禾稼。十七年,大水。十八年,大荒。粟价六倍於常。十九年春三月丙辰,有星如彗,长丈余,历胃室壁;闰月丙辰朔,入娄。二十年,大稔。二十九年,大水,河泛至城。三十九年,禁莱州市商贩往来辽东。万历元年,户科贾近三试行海运,至即墨区福岛,异常风雨,坏粮船七只,哨船三只,漂没粮米五千石,淹死丁五名,遂罢海运。万历二年,改设守备。三年,清丈田亩。七年,麦两歧。八年,诏括田。九年,勘户口。十二年,饥。二十一年,大水。二十二年,大饥,人相食。二十七年闰四月,诏除东征加派田赋。四十三年,大饥,人相食。寻又大疫,尸积如山。四十四年,山东省盗大起,加田赋。四十七年,再加田赋。天启五年,榜示东林党人姓名,颁示天下。崇祯元年,增田赋充饷。崇祯五年春,孔有德围莱州市。八月,知府朱万年死之。即墨区警。十三年,毛腿沙鸡遍野,大饥,人相食。十七年甲申春,李自成破京师。伪官至即墨,为绅士所诛。是年,土寇蜂起,邑人郭尔标作乱,聚众数万,树栅二十余处,围县城环攻。官绅守御数月,围不解。最后杨公遇吉以二十八骑偷渡贼垒,乞援莱郡。会清代定鼎,遣兵至墨,诛渠魁。贼始平。国朝顺治四年秋,暴雨连绵,水与城齐,民舍倾颓,漂流浮尸积道口,路决为河。七年,饥。十年,胶州市总兵海时行作乱,墨城戒严,城门昼闭。十二年,移诸城分汛千总隶即墨区。(今改为把总)十二年,饥。十五年,移即墨营驻县城。十八年,栖霞市土寇于七起义作乱,贼先锋李冒子掠至沽河,参将刘国玉击却之。康熙七年六月,地震,荡如漂舟,声如殷雷,城郭屋宇崩颓无算。九年冬,大雪,奇寒,树木多冻死。十一年五月,地震。大蝗蔽天。十四年四月,陨霜杀麦,复生,大获。十八年,旱。饥。十九年十月,彗星见西方,光如白练,一月始灭。二十三年,麦两歧,谷三歧。三十五年,大水,阴雨六十日。三十六年春,大饥。放赈。四十二年秋,大水,道口堤决。(按:道口,故适胶路也。顺治四年,河水西泛,筑堤捍之。至是,堤决,河直西行,不复绕城北流矣。)四十三年春,大饥。疫。饿莩相望,草根木皮立尽,人相食。蠲免本年钱粮。五十二年,蠲钱粮,历年旧欠亦并免徵。五十八年,自六月至七月,大雨连绵,禾黍豆苗多浥烂。五十九年春,饥,知县段昌总捐资赈之。雍正六年,革金、复二卫学,(明季,山东省兵荒,金州、复州士子寄食莱境者,旧设学额附府学肄业,墨士间亦与焉。至是,学使王世琛以旧学已有二卫,不应重设,遂题革之。自是墨无入金、复者。)雍正八年,盐课摊入地亩。雍正十二年秋,大水,民舍多冲没。十二年,裁鳌山卫街道、雄崖所、浮山所,归并即墨县。卫、所屯地钱粮,旧由守备、千总徵解都司奏销。雍正三年,都司裁缺,归府督催。至是,总督王士俊题准裁并。将鳌山卫原辖三屯,雄崖所原辖六屯,浮山所原辖四屯,分并即墨区。丁地钱粮税课谷石俱属县管。生员亦隶本县儒学。惟贡及入学名数仍照原额,但注“卫”字别之。旧设教授、守备、千总等官俱裁,乃设巡检、千、把,添兵防守。乾隆七年正月,彗星见东北。八年三月,彗星见西北。十一年夏,大水,禾豆伤。牛疫死。十二年,自春至五月不雨,秋复涝。民大饥,官设粥厂赈之。十三年五月,旱。蝗。饥、疫弥甚,民多逃亡。十四年,邑西偏大雨雹。十四年,定孔子庙乐舞生。(引赞生八名,乐生三十六名,舞生三十六名,备补二十名。)十九年二月,大风雷雨。秋,复伤牛。十二月,大雷雨。二十年七月,风雨害稼。二十二年冬,雷。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大风雨一日夜,木尽拔,禾更损。雄崖所飘来高丽渔船一只,船上六七人。二十八年,大稔,麦两歧,高梁一本七八穗。二十九年五月,西南乡蝗蝻不驱尽入海死。三十一年夏六月,大雨三日,西南城垣颓。三十三年春三月,日夕有火球经天。宝鸡市调兵。三十六年夏,旱。蝗。三十九年,西警,即墨区戒严。四十九年,移浮山司巡检驻东平州彭家集。五十年,蝗。旱。饿莩遍地。五十一年春,大饥。秋,大疫。散赈。五十五年夏六月,大雨,城垣颓。七月,大水,淮涉河涨与城齐。五十六年,蓟运河水溢,栾村居民庐舍损其半。爱新觉罗·颙琰七年,蝗。十一年,河溢。十四年,以故江苏省知县李毓昌冤雪,御制《悯忠诗》三十韵,加知府衔致祭,并命山东巡抚刊碑,树立其处。圣主褒忠殊荣异数,真旷典也。十六年夏,大旱。饥。秋,大水。十七年春,大疫。夏,淫雨害稼。大饥,饿莩载道。二十五年六月朔,日食既,见星。十一月,大风雪。道光元年夏四月,大星昼见东南。秋,虫灾,旱。七月始种豆。复大水,大疫。二年,饥。豆无收。七年秋,大水。八年秋七月二十六日,风雨,车轮有飞空者。九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地震。十二年,饥。十四年春,雪泽潦麦。五月十二日,大风自西南来,映地俱赤,热如火。十五年夏,淫雨,蓟运河溢。秋,溃堤伤稼。大饥。十六年,春旱。夏多雨,秋稼不登。大疫。十七年,春旱。大饥。道相望,民多流亡。来源:即墨区史志办公室
该志记述的时限:上起自1840年,为彰明因果源流,个别篇章适当上溯;下断至1987年。在结构上分、篇、章、节、目四个层次。体裁以志为主,述、记、传、录兼用,图、表穿插其中。不为生者立传。资料除取自国家、省、市、县档案馆的档案和旧志、家谱、报刊、正史和专著外,其余则取自全县各专业志。同时,采用了部分口碑资料。
志书简介:
《即墨县志》全书共35篇、167章、565节、约150万字,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渔业、水利、工业、乡镇工业、电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业、土特名产、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科技、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方言、人物、杂记。是即墨区历史上第八次修志,第四次成书。这部志书,是即墨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卷最为宏巨的一部著述。该志从即墨的实际情况出发,记述了即墨的历史,勾勒了即墨的面貌,展现了即墨的优势,反映了即墨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89年9月即墨县长赵克志为之作序。1993年6月,《即墨县志》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编始末:
《即墨县志》由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韩乃桂,副主编邵立教、孙鹏、陈志峻。1982年2月,成立了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人员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继之,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均成立了编志小组,投入修志工作。1989年9月,新县志告成。1989年10月,新县志送审稿写成后,恰逢即墨区撤县改市,故将1988~1989年有关资料附录于后。1991年9月,《即墨县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在该市内发行,部分县志发行于国内部分地区。即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即墨市档案馆都有存书。
第一篇建置
第一章地理位置
第二章历史沿革
第三章区划变迁
第二篇自然环境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第二节构造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东部低山丘陵区
第二节中部平原区
第三节西部低洼区
第三章海域
第一节海岸
第二节海湾
第三节滩涂
第四节岛屿
第五节角
第六节礁石
第七节潮汐
第四章气候
第一节气候特征
第二节气温
第三节降水
第四节气压和风
第五节湿度和蒸发
第六节日照和云
第七节地温和冰冻
第八节霜冻
第五章水文
第一节地表水
第二节地下水
第三节温泉
第六章土壤
第一节种类
第二节物理性状
第三节化学性质
第四节养分特点
第五节植被
第七章资源
第一节土地
第二节水
第三节水产
第四节野生动物
第五节野生植物
第六节矿物
第八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旱灾
第二节水灾
第三节风灾
第四节雹灾
第五节虫灾
第六节其它灾害
第三篇居民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数量
第二节人口密度
第三节人口变动
第四节人口构成
第五节家庭婚姻
第六节计划生育
第二章居民生活
第一节农民生活
第二节职工生活
第四篇城乡建设
第一章城区建设
第一节区划
第二节机构分布
第三节市政建设
第二章农村建设
第一节住房
第二节公共设施
第三节乡镇驻地建设
第三章乡镇概况
第一节即墨镇
第二节刘家庄镇
第三节瓦戈庄乡
第四节乔家屯乡
第五节牛齐埠乡
第六节大官庄乡
第七节店集镇
第八节南阡乡
第九节移风店乡
第十节太祉庄乡
第十一节段泊岚镇乡
第十二节灵山镇
第十三节七级镇
第十四节普东乡
第十五节长直乡
第四章机构队伍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建筑队伍
第五篇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污染
第一节污染源
第二节污染程度
第二章环境监测
第一节监测机构
第二节监测手段和项目
第三章环境治理
第一节环境保护机构
第二节治理措施
第六篇农业
第一章综述
第二章农业经济体制
第一节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集体土地所有制
第四节全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章生产条件
第一节耕地
第二节劳动力
第三节农机具
第四节肥料
第四章种植业
第一节种植区划
第二节耕作制度
第三节农作物
第四节农技农艺
第五节植物保护
第五章养殖业
第一节畜类
第二节鸟纲
第三节昆虫纲
第四节疫病防治
第六章林业
第一节林业区划
第二节育苗
第三节造林
第四节零星植树
第五节果品生产
第六节茶竹引种
第七节林木保护
第七章农业管理机构
第七篇鱼业
第一章渔民
第二章渔航设施
第一节渔港
第二节码头
第三节航标
第三章捕捞
第一节渔船
第二节渔具
第三节渔期渔场
第四节捕捞作业
第五节渔获
第六节安全生产
第四章养殖
第一节对虾属
第二节泥
第三节青口贝
第四节海珍品
第五节海带
第六节石花菜
第七节家鱼
第五章水产品加工
第一节腌制
第二节干制
第三节冷藏
第四节深加工
第六章水产购销渔需供应
第一节水产购销
第二节渔需物资供应
第七章渔政
第一节渔船管理
第二节资源保护
第三节管理机构
第八篇水利
第一章综述
第二章河道治理
第一节海河的治理
第二节五沽河的治理
第三节流浩河的治理
第四节桃源河的治理
第五节墨水河的治理
第六节其它河道治理
第三章水库
第一节石棚水库
第二节王圈水库
第三节宋化泉水库
第四节挪城水库
第五节赵村水库
第六节小(二)型水库
第四章灌区工程
第一节袁家庄灌区工程
第二节岔河灌区工程
第三节瓦戈庄灌区工程
第四节金口灌区工程
第五节桥西头排灌站
第六节西水东调工程
第五章水井
第六章水利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河道工程管理
第三节水库灌区工程管理
第四节水资源管理
第九篇工业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发展概貌
第二节工业体制
第二章轻工业
第一节工艺品
第二节食品饮料
第三节纺织
第四节造纸印刷
第五节木器家具
第六节服装靴鞋
第三章重工业
第一节机械
第二节化工
第三节建筑材料
第四节金属制品
第五节制盐
第四章工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管理
第二节管理机构
第十篇乡镇工业
第一章综述
第二章门类
第一节机械工业
第二节工艺品制造业
第三节化学工业
第四节纺织工业
第五节食品加工
第六节缝纫业
第七节建材工业
第八节家具制造业
第九节皮革毛皮制品业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职工
第三节经营
第四章重点企业
第一节乡镇办企业
第一节乡镇办企业
第二节村办企业
第十一篇电业
第一章发电
第一节电厂发电
第二节自备发电
第二章供电
第一节输电
第二节变电
第三节配电
第三章用电
第一节工业用电
第二节农村用电
第三节市政生活用电
第四章电业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荷节电
第十二篇交通
第一章道路
第一节古道
第二节公路
第三节铁路
第四节水运航线
第二章交通设施
第一节桥涵
第二节车站
第三节码头
第三章交通工具
第一节车辆
第二节船舶
第四章运输
第一节公路运输
第二节铁路运输
第三节水路运输
第四节装卸搬运
第五章交通管理
第一节交通监理
第二节公路管理
第三节运输管理
第四节管理机构
第十三篇邮电
第一章邮政
第一节官邮和民信
第二节局所设置
第三节邮政
第四节邮政业务交换量
第二章电信
第一节电话
第二节电报
第十四篇商业
第一章体制
第一节私营商业
第二节集体所有制商业
第三节全民所有制商业
第二章商品购销
第一节工业品购进
第二节农副产品收购
第三节商品销售
第三章物资购销
第一节物资调入
第二节物资供应
第四章饮食服务
第五章集市交易
第一节集市
第二节即墨服装批发市场
第三节山会庙会
第四节物资交流会
第六章对外贸易
第一节出口
第二节进口
第三节供货
第四节调拨
第七章商业管理机构
第一节商业局
第二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第三节物资综合公司
第四节外贸公司
第十五篇粮油业
第一章粮油购销
第一节田赋征实
第二节自由贸易
第三节统购统销
第四节议价购销
第二章粮油储运
第一节储藏
第二节调运
第三章粮油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管理体制
第十六篇土特名产
第一章即墨老酒
第一节工艺
第二节特色
第三节产销
第二章即墨镶边
第一节源流
第二节工艺
第三节产销
第三章传统手工制品
第一节窝洛子缸
第二节葛村面模
第三节官庄筛子
第四节杨头斧
第五节大欧鸟笼
第四章地方风味食品
第一节水煎包
第二节麻片
第三节灌肚
第四节蜜三刀
第五节钙奶饼干
第六节障村豆腐
第五章土产品
第一节西城萝卜
第二节湍湾紫皮蒜
第三节紫彩血蛤
第六章名优工业产品
第一节双环汽车牌FFC—45A粉碎机
第二节普通海鸥牌120道改良裁绒地毯
第三节双菱牌射吸式焊割炬
第四节303抽屉锁
第五节泰山牌GJB—2W型管螺纹绞板及板牙
第六节海鸥牌A185型梳棉机罩板
第七节青山牌95连杆
第八节SM牌2045T—10型暗杆楔式闸阀
第九节AM1—22电焊锚链
第十七篇财政税务
第一章财政
第一节收入
第二节支出
第三节财政管理
第二章税务
第一节税收
第二节税务管理
第十八篇金融
第一章金融机构
第一节当铺钱庄
第二节银行
第三节信用合作社
第二章货币
第一节古代货币
第二节清末至民国时期货币
第三节人民币
第三章存款
第一节单位存款
第二节储蓄
第四章信贷
第一节民间借贷
第二节农业贷款
第三节工商贷款
第四节基本建设贷款
第五章金融管理
第一节现金管理
第二节结算管理
第三节侨汇管理
第四节公债管理
第六章保险
第一节机构
第二节保险业务
第十九篇经济管理
第一章计划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管理体制
第三节计划编制
第二章工商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市场管理
第三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第四节商标管理
第五节经济合同管理
第三章物价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物价调整
第三节物价监督
第四章标准计量管理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计量管理
第三节标准化管理
第四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第五章审计
第一节机构
第二节审计监督
第六章统计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统计调查
第三节统计服务
第二十篇党派社团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即墨地方组织
第一节组织发展
第二节县委机构
第三节中共即墨县历届代表大会
第四节党员教育
第五节纪律检查
第六节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中国民主促进会即墨支部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即墨地方组织
第四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工人团体
第二节农民组织
第三节青少年组织
第四节妇女组织
第五节商业团体
第六节科技、文化、卫生团体
第七节即墨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二十一篇政权政协
第一章权力机构
第一节参议会
第二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节人大常务委员会
第二章行政机构
第一节清即墨县署
第二节民国即墨县政府
第三节人民政府
第三章政协
第一节机构设置
第二节历届政协委员会
第三节组织活动与日常工作
第四章旧时参政机构
第二十二篇军事
第一章地方军事机构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军事机构
第二节人民武装机构
第二章兵役
第一节征募制
第二节志愿兵役制
第三节义务兵役制
第三章地方武装
第一节清末团练
第二节国民党地方武装
第三节人民地方武装
第四章民兵
第一节民兵组织
第二节军政训练
第三节武器装备
第四节民兵的作用
第五章驻军
第一节清军
第二节军阀军队
第三节国民党军队
第四节人民军队
第六章军事设施
第一节城池
第二节炮台烟墩
第三节训练场
第四节军用机场
第五节防空工程
第七章战事
第一节清代以前战事
第二节民国初期战事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第四节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第八章侵略军暴行
第一节德国侵略军暴行
第一节日本侵略军暴行
第二十三篇公安司法
第一章公安
第一节治安机构
第二节锄奸反特
第三节政权保卫
第四节社会治安
第五节消防
第六节交通管理
第七节沿海边防
第二章检察
第一节检察机构
第二节刑事检察
第三节法纪检察
第四节经济检察
第五节控告申诉检察
第六节监所检察
第三章审判
第一节审判机构
第二节民事审判
第三节刑事审判
第四节经济审判
第五节信访接待
第四章司法行政
第一节司法行政机构
第二节法制宣传
第三节人民调解
第四节律师业务
第五节公证业务
第二十四篇民政
第一章支前
第一节支前
第二节拥军
第二章优抚
第一节群众优待
第二节国家补助
第三节革命残废人员抚恤
第四节革命烈士褒扬
第三章安置
第一节志愿兵复员安置
第二节义务兵退伍安置
第三节军队离休、
退休干部安置
第四章社会福利
第五章社会救济
第一节救灾
第二节扶贫
第三节对精减退职
职工生活补助
第六章婚葬管理
第一节婚姻登记
第二节丧葬改革
第七章地名的普查与管理
第一节机构
第二节普查与管理
第二十五篇劳动人事
第一章劳动
第一节职工队伍
第二节劳动管理
第三节安全生产
第四节工资福利
第二章人事
第一节旧时职官
第二节人民干部
第二十六篇文化
第一章文化机构
第一节行政机构
第二节事业机构
第二章民间文艺
第一节舞蹈
第二节音乐
第三节曲艺
第四节戏剧
第五节文艺会演
第三章柳腔
第一节源流
第二节艺术特色
第三节剧目
第四章文艺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
第二节艺术创作
第五章电影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放映队伍
第三节影院
第四节电影放映
第六章新闻
第一节报刊
第二节广播
第三节电视
第七章图书档案
第一节图书出版
第二节图书发行
第三节图书阅览
第四节档案
第八章地方志编纂
第一节历代修志概述
第二节旧志简介
第三节旧志序
第二十七篇文物古迹
第一章古迹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第二节古生物化石区
第三节古城遗址
第四节古墓葬
第五节古建筑
第二章革命文物
第一节辛亥革命烈士碑
第二节吴家岭“中共即墨县委成立会址”
第三节北团埠“青岛职工联合总会成立大会会址”
第四节孙家沟“中共青岛市委会议旧址”
第五节烈士陵园
第六节姚庆祥烈士祠
第三章文物普查与收藏
第一节普查
第二节收藏
第三节调拨
第四章北宋金银书
《妙法莲花经》
第一节书画与装裱
第二节收藏
第三节鉴定
第五章名胜
第一节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第二节鹤山
第三节长门岩
第二十八篇教育
第一章管理机构
第二章:私塾书院县学
第一节私塾
第二节书院
第三节县学
第三章幼儿教育
第四章基础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
第二节中学教育
第五章职业教育
第一节师范教育
第二节乙种蚕业学校
第三节农业中学
第四节职业中专
第五节技工学校
第六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农民教育
第二节干部,职工教育
第七章特殊教育
第一节聋哑学校
第二节弱智教育
第八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队伍
第二节教师待遇
第三节教师培训
第九章教学研究
第一节教研组织
第二节教研活动
第十章经费设备
第一节教育经费
第二节教学设备
第三节勤工俭学
第二十九篇科技
第一章科研机构
第一节管理机构
第二节专业科研机构
第二章科技队伍
第一节专业科技队伍
第二节群众科技队伍
第三节兼职科技队伍
第三章科技工作
第一节科普活动
第二节科技市场
第三节农村能源利用
第四节地震测报
第四章科技成果
第一节获奖项目
第二节重大科研成果
第三十篇体育
第一章体育运动
第一节传统体育
第二节学校体育
第三节群众体育
第二章体育比赛
第一节运动会
第二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第三章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机构
第三十一篇管理机构
第一章机构
第一节行政机构
第二节防治机构
第三节医疗机构
第二章防疫保健
第一节预防接种
第二节食品检疫
第三节常见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第四节职业病防治
第五节妇幼保健
第三章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医疗
第一节医疗队伍
第二节医疗设施
第三节医疗水平
第四节医政
第五章医药
第一节中药资源
第二节药品生产
第三节药品经营
第四节药政
第三十二篇风俗宗教
第一章风俗
第一节衣饰
第二节饮食
第三节居住
第四节节日
第五节婚姻嫁娶
第六节丧葬
第七节陋俗恶习
第二章宗教
第一节道教
第二节佛教
第三节罗教
第四节傣族教
第五节基督教
第六节天主教
第七节教案
第三十三篇方言
第一章即墨方言录
第三十四篇人物
第一章人物传
第二章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三十五篇杂记
第一章存史
第二章考证辨误
第三章轶闻传说
第四章诗文选辑
附录
第一章大事记要
第二章政治
第一节中共即墨市委
第二节即墨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即墨人民政府
第四节政协即墨委员会
第五节人民团体
第六节军事
第七节法制
第三章经济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工业
第三节商业
第四节外贸
第五节交通邮电
第六节财政金融
第七节经济管理
第八节城乡建设
第四章文化
第一节科技
第二节教育
第二节文化
第三节卫生
第五节体育
第五章社会生活
第一节人民生活
第二节社会福利
第三节优抚安置
第四节计划生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